
一、 试卷总体分析
试题题型:本套试题总分为100分。分别设置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作图题、计算题。试题内容涵盖了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的基本知识,主要知识点为:
1、质量的表示、单位及单位换算、属性2、密度属性、公式的计算、单位及单位换算、应用等 3、速度表达式的应用、单位及单位换算、并能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长度的读法 4、力的三要素、二力平衡条件、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杠杆的使用、使用定动滑轮省费力情况的分析等。
二、学生考试情况见如下统计表
| 班级 | 班级总分 | 80—100分 | 60—79.9分 | 60分以下 | 优良率﹪ | 及格率﹪ | 平均分 | 任课教师 | 备注 |
| 九(1) | 2722 | 3 | 16 | 28 | 8% | 41.7% | 56.7 | 张丽 | |
| 九(4) | 2498 | 6 | 10 | 29 | 13.3% | 33.3% | 55.5 | 张丽 |
| 九(7) | 2554 | 2 | 16 | 29 | 4% | 38.3% | 54.3 | 张丽 |
(一)、选择题
1、2、3、4题,考查质量和密度的应用及表达示,由于学生对公式运用不熟悉,所以在计算过程中乱套公式导致解答错误。一班学生基础比四班、七班稍好一些,解答错误率不算太高,尤其四班学生,由于平时上课回答问题总体不积极,所以能够清楚地分析此类问题的同学很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理解、掌握与运用,会抓关键词,以找到解题的技巧与方法。
5、6、9题,考查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此类问题只要学生理解透二力平衡的概念与条件,解答应该不错,可同学们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导致一题错,就题题错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训练学生勤于动手、重在思考、总结结论的能力。
7题,考查力是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本题是课本上的原话,所以解答此题失分率较小,但由于个别同学不预习、不听课、不复习,导致一遇题目就凭自己的感觉,想选什么选什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此类学生,我不要求他太多,让他在课上一定要配合我们实验,拓展他的思维,激发他的兴趣,在课下,适当布置一点他能够做的基础知识或者简单练习。
8题,考查三种杠杆的理解与运用。此题三个班的解答情况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同学能解决,小部分同学没有认真听课,还有不能联系实际,所以解答不了,这种问题在课堂上用器材来演示过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带来的演示器材,最好让其带来,并让他说出其中的道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填空题
10、12题,考查质量和密度的属性,对于两个问题,在三个班的课堂上讲了无数遍,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做不了,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从他个人的基础上来训练了。
11题,考查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单位间的换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考了很多试题,他们都在这个问题上解答得很糟糕,但对于基础稍好一点的那几个同学来说,这种题型又相当于是送分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出点让基础较弱的同学训练简单的单位换算,稍好的加深难度。
13、14题主要考查长度的读数和速度公式的应用,这个表达式在小学就开始学的,但有一小部分同学还是做不来,只能多训练此类问题。
15题主要考查利用滑轮组来拉物体时的情况,省力、费力、还是其他情况,此题较简单,但三个班的同学都是一种思维模式,所以解答错误,失分率较高,他考了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问题,二力平衡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训练此类的各种情况下的试题。
16题主要考查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此题很简单,但小部分同学审题错误,导致解答错误。
(三)实验、探究题
17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能用已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训练了学生拓展思维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1、7班同学思维活跃一点,所以解答效果较好,而4班的同学也基本能解答,但叙述上较弱,在今后教学中,应多训练学生在物理简答题上的作答能力,尤其是叙述能力。
18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观察的能力及能否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结论的能力,能用对比法得出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作图题
19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所要求的勤于观察、勤于动手知识,能否进行受力分析,是否完整,作图是否规范、合理。
20题主要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是否理解要用最小的力来拉才省力情况,此时力与力臂有什么关系,还有要利用滑轮组来提升重物,在什么情况下才是最省力的。绳子的绕法。
(五)计算题
21题主要考查密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而由于大部分学生对此概念模糊,理解不够到位,再加上学生在读题、审题方面不够完整、全面和审不清题意,还有又在计算方面的粗心,计算错误,导致失分。
四、学生存在以下的问题分析
1、对物理研究中科学方法不够重视,方法运用的意义不理解。学生对实践题失分较多,对于实际操作能力考查中学生丢分较多。
2、综合能力不强导致失分情况较多,具体有:
(1)基本知识、基本概念记忆不牢固,一些概念、数据相互混淆;(2)基本运算能力弱,计算错误多;(3)错别字多,如“惯性”写成“贯性”等;(4)计算公式变形错误;(5)审题不清造成答题失误;(6)答题规范性不强,画图中力的方向用箭头的没用、虚实不清,计算数据无单位,公式符号乱用。
3、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掌握不够。
五、改进措施
从本次统一考试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整体素质还不容乐观。出现了失误,低分的学生也不少,一些基础题目还是有学生做错,这些反映了学生还没有真正掌握基础知识,物理能力不够强。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立足教材,扎根于生活。
2、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实验探究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展示,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题目,设计解题的策略,多做分析或编题等训练,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平时要注重基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参与而学得知识,从而学会分析,学会学习。
3、多做精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表达能力。要学生说出题目的分析过程,也许做的不错,但有时他们是凭自己的直觉做题,不讲道理,不想原因,特别是“会想”,而不会写或写不好。
4、关注过程,引导探究创新。物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而且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自觉发现新知、发现规律的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探索的科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5、培养集体的团队精神。组建兴趣小组,让他们共同学习和讨论,并制定各自相应的目标。
“物理来源于生活”,让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把学生的学习真正引向生活,引向社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断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唤起对学习的兴趣和人生的自信。
六、几点建议
1、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要扎实。概念的意义、运用要清晰,教学举例要有典型性、示范性。实验教学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验中在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思考实验设计的各个环节意义,解决实验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实验后再进行有关的实验题讨论,巩固所得知识经验,提高实验能力。
2、注重教学中实验过程性分析与表达描述,强调物理现象的准确分析理解,强调物理规律的正确运用。
3、对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教学,要加强方法运用的意义讲解,要将所学习运用过的各种科学方法进行对比讲解,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教用。
4、教学中注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回答问题物理语言的准确运用,画图的规范、数据、计算公式、步骤、单位书写的规范要求等不可放松。
5、教学的同时,较强对学生多方面的指导,指导学生审题方法,纠正物理名词中的错别字,强化计算训练等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