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鱼我所欲也《孟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4、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8、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1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1、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5、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6、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8、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9、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10、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1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1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1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秦王神色沮丧,长跪着向唐雎道歉。
14、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11、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
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忧虑没有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放温和些。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
10、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1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13、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14、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1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
16、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1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18、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
1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20、撰长书以为贽。
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
21、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
20、曹刿论战《左传》
1、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4、乃入见。问:“何以战?”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6、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7、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10、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1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1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
13、既克,公问其故。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14、夫战,勇气也。
打仗,要靠勇气。
1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穷尽了。
16、彼竭我盈,故克之。
方的勇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1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
2、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
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5、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
6、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7、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8、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9、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10、皆以美于徐公。
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1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
1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1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1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15、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16、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
1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22、出师表诸葛亮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不同。
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
6、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7、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
8、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
9、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10、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11、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痛惜和憾恨的。
1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1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1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15、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16、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
17、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
18、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
1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
21、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
2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