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城市的涵义及其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沈金箴周一星
1摘要2从界定世界城市的概念入手,认为/世界城市0是指一种/世界城市地位0,它既是个体概念,也是群体概念,既强调不同城市的共性,也重视城市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综合有关文献提出判别世界城市的指标体系,此后对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并综合对世界城市涵义的理解,提出中国发展世界城市的相应建议。
1关键词2世界城市;指标体系;趋势;中国;启示
1中图分类号2C912.811文献标识码2A
一世界城市的概念
/世界城市0是从功能角度对/大而重要0的城市进行研究而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Bea-verstock等,1999)。与/世界城市0内涵大致相同的另一个名词是/全球城市0,使用这两个概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John Friedmann和Saskia Sassen。但对于/世界城市0究竟是个什么概念,以及什么样的城市才算得上是/世界城市0,目前在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中国目前还没有哪个城市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城市0,对那些未来具有某种或某些世界性(或区域性)功能的城市的称谓,主要有国际化都市(孙樱,1996)、国际化大都市(陈步林,1993)、国际性城市(林祖基,1993;姚士谋,1995;徐巨洲,1995)、国际性中心城市(宁登等,1998)、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侯学钢,1998)、国际化城市、国际城市、大都市、国际港口(或某一专业职能)城市等。根据目前国际上对/世界城市0概念的使用,笔者认为/世界城市0本质上是指一种/世界城市地位0,即那种具有重大世界影响的城市的/地位0,而这种地位是由世界城市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大城市的功能所决定的。它既可用以表达某一个具有世界城市地位的城市个体,也可用来表达具有世界城市地位的某一类城市群体。世界城市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理解。
1.从个体的角度看,世界城市是经济概念,也是政治概念
世界城市首先是个经济概念。如果我们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的分工和流动视为一条物流链的话,那么可以将世界城市理解为这一链条中最关键的部分)))/物流中心0,它既发挥着控制和指挥整条链条中物流(包括货物、人员、货币、信息等)的流向、流量、流速的作用,同时也起着提高上述各要素的附加值和实现其价值的作用。
世界城市同时也是个政治概念。首先,世界城市大多是国家或国际政治中心。第二,/世界城市处于世界经济和地域性的国家之间的结合部0,因此/被要求扮演双重角色0(Friedmann,1982)。世界城市也因此成为国际资本和国家政治利益之间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Friedmann,1982)0。第三,世界城市内部的社会矛盾、空间矛盾远比其他城市来得突出,通过各种政治纲领和措施处理好城市内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是维持世界城市作为全球经济中心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也可以为其他城市
总第113期城市问题2003年第3期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政治范本。
2.从群体的角度看,世界城市具有等级,其地位是可变的
世界城市具有等级。世界城市是世界经济体系的空间表达(Friedmann,1982)。而世界经济体系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经济系统所构成的,因此代表这些区域经济系统的世界城市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必然有所区别,从而形成不同世界城市的等级差异,经济实力越雄厚的区域,其拥有的世界城市的等级就越高,反之就低。世界城市至少可以分为两级:全球性的世界城市和区域性的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的地位是可变的。在世界城市的等级系列中,某个世界城市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格局将不断地变化,某个世界城市所联结的区域的地位也将发生改变,因此该世界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也必然随之而发生变化,它在世界城市的等级梯队中的位次将因此而起起落落。由于世界城市对所在国家、区域的发展极为重要,因此亚洲的很多国家和当地正努力推动本地的大都市区进入世界城市的行列。这说明/世界城市是城市间动态的竞争过程的一部分0(Douglass,2000)。而这更增加了世界城市的地位的变数。
3.世界城市的概念既强调不同城市的共性,也重视城市间的差异
这一观点在前不久的一场学术争论中得到了说明。Hill和Kim(2000)强调不同国家体系和区域联盟所形成的世界城市应各不一样,因此认为不能用全球主义者的/世界城市0的观点来理解所有的世界城市。Sassen(2001)对此进行了评论。她认为:/世界城市0(只)是一种分析架构,用以抓住世界城市的共性;世界城市的功能相当程度上要透过浓厚的当地制度环境和法律)))行政框架)))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而不是一种简单标准化的过程;(世界城市)这种研究方法既能抓住不同的世界城市其功能形成的不同方式,也能避免陷入由于城市间的高度专业化所造成的差异(的泥潭中)。
二判别世界城市的指标体系
基于对世界城市的概念,尤其是功能概念的不同认识,对于什么样的城市才称得上是世界城市的价值判断标准并不一致。Hall(1966,1998)、Friedma-nn(1986,2001)和Short等(1996)都提出过各自的一套指标。
综合以上诸位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判别世界城市的指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综合考虑:该城市必须是(1)国家和国际政治权力的中心;(2)公司总部(全球性或地区性)的聚集地;(3)国内和国际的贸易中心;(4)全球主要银行、保险和金融中心;
(5)全球专业化服务中心;(6)全球信息中心;(7)全球重要的消费中心;(8)全球艺术、文化和娱乐中心;
(9)举办大型世界性活动的候选地;(10)全球主要的交通节点;(11)全球重要的制造中心;(12)所在国或地区拥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如Friedmann提出GNP\\ 2千亿美元);(13)适当的人口规模。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
1.经济越全球化,中心控制功能越集中于少数的世界城市
由于全球经济结构和布局的调整,通过公司,大量的低级产业、资金和外围技术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全球公司有4.4万个,而它们的国外子公司多达28万个(陈振光等, 2002),各种与之联系的原料生产地、组装基地、销售市场更是不计其数、遍布世界。经济活动的日益分散导致公司管理活动的复杂化,使得这些公司的总部必须位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市场经济环境良好的城市进行它们的管理,以协调分散于全球的原料、生产、市场和资本之间的复杂关系。随之,那些专业化服务部门,也必然集中在这些城市,为公司和世界上的其他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公司总部共同聚集于某些城市,有利于为公司高层决策提供极为重要的、非标准化的、必须面对面交流才能产生的各种信息。最后,专业化服务部门本身也有聚集于这些城市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城市在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中所起的控制和指挥中心的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2.全球经济重心转移,促使世界城市的等级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由于世界城市的首要功能是世界经济中心,伴随着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东亚的转移,世界城市的等级序列和分布格局必然发生重大改变。世界顶级城市从只有西欧城市伦敦一枝独秀,到伦敦、纽约并列,再到现在的伦敦、纽约和东京三足鼎立就是最好的例证。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以及相关的世界经济制度体系,必然使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最主要的世界城市仍将集中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生产在全球范围的转移可能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尤其是东亚国家的城市)凭借其公司总部的数量,在未来世界城市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发展中国家涌现一批世界城市将是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
四世界城市的涵义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如前所述,世界城市的核心内涵是其全球性的/控制和指挥0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它所处的枢纽的关键位置。具体讲有三方面,一是其他城市和地区通过它对其腹地内的城市和地区施加影响,二是其腹地内的城市和地区通过它对外部影响做出反馈,并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它同其他世界城市之间的对等交流。目前上海、北京等城市在功能方面尚处于不对称的状态,即主要体现了第一方面的功能)))接受国际上各方面的影响,再传导至其腹地,还谈不上同世界城市的对等交流。中国要发展自己的世界城市,进一步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经济实力
应继续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强化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份量。根据2002年5财富6杂志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名单,美国公司有197家,欧盟公司有143家,日本公司有88家,作为美、日、欧经济三极之外的另一大经济实体,中国有国电、中石油等11家企业入围,但中国公司的收入仍然只占全球500强的2%不到,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实力仍较单薄。因此应继续保持和提高中国现有的经济增长,培育中国自己的大公司,争取在世界经济重心进一步转移到亚太地区的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加速我国世界城市的形成。
2.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
世界城市是国家和世界联系的纽带,世界城市将对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给予巨大的推动,因此国家应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立法、、财政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尤其是在目前总体实力还不很强、制度还不很完善的中国,更应为有条件的城市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3.城市发展定位应准确
世界城市的发展总是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同时世界城市实际上是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结果,它强调的只是某些重要城市的一种共性,由于城市发展的背景和条件各异,成长起来的世界城市肯定各具特色,在功能上有所侧重。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联合所在都市连绵区形成综合性的世界城市在未来应该是可能的。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各自的功能还是应有所侧重,应在世界城市等级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北京应利用首都优势,增强经济实力,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政治事务、商务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上海则发展成为对亚太地区具有一定经济影响力的中国首要的金融中心,并应同合作使成为中国在全球的金融中心(S.Yulong等,2002);广州、深圳则应与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协作,以为核心促进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4.整合城市力量
由于中国的城市在经济实力、空间联系等方面的原因,整合有关城市的力量,形成世界城市将是中国发展世界城市的必由道路。因此中国未来的世界城市将是以都市连绵区核心大都市为代表的城市集聚体(周一星,2000)。所以在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时,除了要重点考虑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外,还应该综合考虑城市集聚体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协作分工,以支持核心城市参与国际分工。
五结语
世界城市既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全球化的有力推动者和主要受益者。它是世界经济链条中的枢纽,集中了控制和指挥世界经济的各种战略性的功能,它使/本地和区域的资源和脉博融进全球化进程,相反,也使全球化的脉博融入到当地的政治经济(Warf,2000)0。各国学者对世界城市的概念、判别指标和发展趋势的研究都正处于探索之中,中国发展世界城市的进程也才刚刚开始,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相关问题的答案一定会更加明朗。
=Abstract>Thi s paper begin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the /world city0.It sugges ts that0world city0is a concept about the status of a city that plays a very i 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It.s used to introduce the city(or cities)that has(have)this kind sta-tus.The concept emphasizes not only the general characters amon g these same kind cities,but als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Based on this defini tion,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ystem of ind-i ces to differentiate the world cities from the other cities.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 mental trend of the world ci tie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are the i mplications we get from the above discussion for the developmen t of Chinese world cities.
=Key words>world ci ty;index system;trend;China;im-plications
参考文献
1Beavers tock,J.V,Taylor,P.J.and Smi th,R.G.A roster of world cities.Ci ties1999,16(6):445-458
2Douglass,M.Mega-urban regions and world city formation:globaliza-tion,the economic crises and urban policy issues in Pacific Asia.Urban Studies,2000,37(12):2315-2335
3Friedmann,J.and Wolff,G.World city formation:an agenda for re-s earch and a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82,6(3):309-344
4Friedmann,J.(1986).The world ci ty hypothesis.Development and Change,1986,17(1):69-83
5Fri edmann,J.World ci ty revisited:a comment.Urban Studies,2001,38
(13):2535-2536
6Hall,P.Globalization and the worl d cities,in:Fu-chen Lo&Yue-man Yeung(Ed.)Globalization and the Worl d of Large Ci ties,Tokyo: The United Nation U.Pres s,1998
7Hill R. C.and Kim J.W.Global ci ties and developmental states:New York,Tokyo and Seoul.Urban Studies,2000,37(12):2167-2195
8Sas sen,S.The Global City:New York,London and Tokyo.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 ty Press,1990
9Sassen,S.Global ci ties and developmental s tates:how to derail what could be an interesting debate:a res ponse to Hill and Kim.Urban Stud-ies,2001,38(13):2537-2540
10Short,J.R.,Kim,Y.,Kuus,M.and Wells,H.The dirty little se-
c ret of worl
d cities research:data probl
e ms in c omparati ve anal ysi s.In-
ternational J 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6,20(4):697 -717
11S.Yulong and Chris H.The potential and prospect for gl obal cities in China:in the context of the world s ys te m.Geoforum,2002(33):121 -13512.Warf,B.(2000).Ne w York:the big apple in the1990s.
Geoforum,31:487-499
13孙樱.对北京建设国际化都市的展望.经济地理,1996(2):18-24
14陈步林.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与不足)))兼与新加坡的比较.上海统计,1993(6):1-5,12
15姚士谋.国际性城市建立的背景与机遇.城市规划,1995(3):25 -27
16徐巨洲.我国国际性城市的发展空间有多大.城市规划,1995
(3):23-25
17宁登,蒋亮.中国国际性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问题研究.城市规划汇刊,1998(2):13-16
18侯学钢.上海城市功能转变和生产服务业的软化.上海经济研究,1998(8):43-49
19P.霍尔.世界大城市.中国建工出版社,1982
20陈振光,.加入WTO与全球化时代中国城市发展.国外城市规划,2002(5):1-2
21周一星.新世纪中国国际城市的展望.管理世界,2000(3):18-25
22刘荣增,崔功豪,冯德显.新时期大都市周边地区城市定位研究)))以苏州与上海关系为例.地理科学,2001(2):158-163
1作者简介2沈金箴(1971)),男,汉族,福建诏安人,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研究生,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周一星(1941)),男,汉族,江苏常州人,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
1收稿日期22003-02-27
(责任编辑:辛章平)
(上接第5页)
5 A.Hartshorn and O.Muller.Suburban Downtown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tropolitan Atlantas Business Landscape.Urban Geography,19
(4):375~395.
6东京都.东京N都市 /j,1985,1990,1998
7A min.A.and Thrift.N.J.:Holding down the Globl.O xford Universi ty Pres s,1994
8张庭伟.构筑规划师的工作平台)))规划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城市规划,2002(10)
9杜世源,田宝江.经营城市的实践探索.城市规划汇刊,2002(5)
1作者简介2侯学钢(1970)),男,湖南株洲人,湖南大学建筑系博士,高级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1收稿日期22003-03-02
(责任编辑:辛章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