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三顾茅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00:40:41
文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
推荐度:
导读《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理解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

(诚心诚意)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做了老总,去招聘人才,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四、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五、作业

文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