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
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含有放射性核素,能直接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
诊断放射性药物:诊断用放射性药物通过一定途径引入体内获得靶器官或组织的影像或功能参数,亦称为显像剂(imaging agent)或示踪剂(tracer)。治疗放射性药物:利用发射T1/2较长的 -粒子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高度选择性浓集在病变组织而产生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从而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起到治疗作用。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radionuclide generator):它是一种能从较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母体核素中分离出衰变后产生的较短半衰期子体放射性核素的一种装置。又称“母牛”。
放射化学纯度(radiochemical purity):简称放化纯度,指特定的化学结构的放射性药物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比。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radionuclide tracer technique):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作为示踪剂,引入人体后能参与体内吸收,分泌,代谢及排泄过程,发射射线,探测仪可探测发射线并记录下其分布、位置、量和性质来了解脏器的形态、位置、大小、功能改变协助诊断疾病。
动态显像(dynamic imaging):显像剂引入后立即以特定程序采集多帧或系列图像。利用感兴趣区生成时间-放射曲线,计算动态过程中各种定量参数。
延迟显像(delayed imaging):显像剂引入人体内2小时以后进行的显像。有的情况下,显像剂在病变组织内的清除较正常组织慢,延迟显像可显示病变组织。
介入显像(interventional imaging):在常规显像的条件下,借助药物或生理刺激等方法增加某个脏器的功能或负荷,通过观察脏器或组织对刺激的反应能力,判断脏器或组织的血流灌注与功能的储备能力,增加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之间放射性分布的差别,从而提高显像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方法。
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 assay, RIA):是体外放射分析技术中建立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待测量抗原与标记抗原同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的竞争结合。
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脑梗死患者,在rCBF显像可检测出难以被CT或MRI发现的征象,表现为病变对侧小脑呈放射性减低。
热结节(hot nodule):结节处的显像剂分布高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提示结节摄取显像剂的功能增高。“热结节”多见于良性甲状腺结节,如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极少数甲状腺癌也可表现为“热结节”。
冷结节(cold nodule):结节处无显像剂分布(或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提示结节摄取显像剂的功能降低或无功能。
可逆性缺损(reversible defect):负荷显像心肌分布缺损或稀疏,而静息或延迟显像出现显像剂分布或充填,应用201Tl显像时,这种随时间的改善称为“再分布(reditribution)”,常提示心肌可逆性缺血。
异位胃黏膜显像(dystopy gastric mucosa imaging):正常胃粘膜具有快速摄取过锝酸盐(99m TcO4-)的特性,异位的胃粘膜同样具有这种特性,故在静脉注射99m TcO4-后异位胃粘膜可很快聚集99m TcO4-形成放射性浓聚灶,通过γ照相机或SPECT显像可以定位诊断。
肺通气/灌注(V/Q)显像不匹配:早期肺栓塞在肺灌注显像图上表现阶段性显像剂分布缺损区,且缺损区多半与肺叶、肺段或亚肺段的解剖定位相一致。而同期肺通气显像(或X线胸片)则显示正常影像,此现象称为肺通气/灌注显像不匹配。
超级骨显像(super bone scan):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弥漫性骨转移癌所致的超级骨显像,表现为全身骨骼核素浓聚显著增高,软组织本底极低,双肾和膀胱不显影,前者放射性分布多较均匀,后者大多局限于中轴骨和骨盆,并呈多发性浓聚灶。产生超级骨显像的原因可能与弥漫性的反应性骨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它是核物理学、电子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同位素(isotope):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在周期表上处于同意位置,它们互为同位素。如123I、127I、131I互为同位素。核素(nuclide):由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决定的,即三者均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核素。
放射性核素(radioactive nuclide):凡原子核自发地发生衰变,释放出射线而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该过程成为放射性衰变。
γ衰变(γdecay):原子核从激发状态回复到基态通过发射γ光子释放过剩能量的过程。
物理半衰期(T1/2):放射性核素数目因物理衰变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有效半衰期(T e):由于物理衰变于生物的代谢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至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生物半衰期(T b):进入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或其化合物,由于生物代谢从体内排出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比活度(specific activity):单位质量物质中含有的放射性活度。
电子对形成(electron pair production):光子穿过物质时,在与介质原子核电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突然消失而产生一对正、负电子,这种作用被称为电子对生成。
放射性核纯度(radionuclide purity):也称放射性纯度(radioactive purity),是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药物中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放射性核素纯度(%)=规定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放射性制剂总放射性活度×100%。
静态显像(static imaging):显像剂分布稳定后采集足够放射性计数用以显像。观察脏器和病变位置、形态、大小和放射性分布。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显像剂在病变组织内的摄取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显像,又称为热性显像。
阴性显像(negative imaging):引入体内的显像剂在病变组织内的浓聚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的显像,又称为冷性显像。
体外放射分析:是指在体外条件下,以结合反应为基础,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物为示踪剂,以放射测量为定量手段,对生物样品中微量物质进行定量检测的技术总称。
受体显像(receptor imaging):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某些配体能与靶组织中某些高亲和力的受体产生特异性结合,通过显像仪器显示其功能与分布的技术。
固定缺损(fixed defects):运动和静息(或延迟)显像都存在分布缺损而没有变化。常提示心肌梗死或瘢痕组织。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是指单位质量的被照射物质d m在受到照射后吸收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d E,是用来说明物质接受照射后吸收能量多少的一个物理量。
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s):发生概率与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的辐射效应。一般认为,在辐射防护感兴趣的低剂量范围内,这种效应的发生不存在剂量阈值。
非随机性效应(non-stochastic effect):是机体受照射后在短期内就出现的急性效应,以及经过一定时间后发现的发育功能低下、白内障和造血机能障碍等等。其严重程度随受照射剂量不同而变化,存在着明确的剂量阈值,这种效应是随着受照射剂量的增加,而有越来越多的细胞被杀死而产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