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夏天的傍晚,晓莉经常看到葫芦蛾采食白色葫芦花的花蜜。进一步观察发现,葫芦花和南瓜花具有相同的结构,且多半是不结果的。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 A.不结果的花是因为没有葫芦蛾为它传粉 |
| B.葫芦蛾的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 |
| C.正常情况下,能结果的是雌花,不结果的是雄花 |
| D.葫芦蛾帮助葫芦花传粉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 A.蜂鸟 | B.小鼠 | C.蝙蝠 | D.蚯蚓 |
| A.只能生产一些药品 | B.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 |
| C.生产成本低,效率高 | D.减少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 |
| A.顺其自然,不要干预 | B.赶尽杀绝 |
| C.大力保护 | D.控制数量,减少危害 |
| A.破坏生态平衡 | B.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
| C.维持生态平衡 | D.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
| A.利用青蛙防治害虫可减少农药的使用 | B.毒蛇能伤人,但蛇毒也能治病 |
| C.鼠患造成草场破坏,要彻底消灭它们 | D.家禽、家畜是人类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
| A.蚯蚓能改良土壤 |
| B.牡蛎、扇贝、鲍等营养丰富,可供食用 |
| C.蝗虫、蚊、蝉等爱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
| D.蝎、蜈蚣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
| A.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B.动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 C.动物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和花粉 | D.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 A.取食其种子减少其数量 | B.产生粪便供树生长 |
| C.有助于大颅榄树种子萌发 | D.保护不被其他动物伤害 |
| A.节肢动物种类不会传播疾病 |
| B.有些昆虫可以用来防治有害生物 |
| C.一些有害昆虫危害几乎所有的植物 |
| D.昆虫采蜜能有效地促进植物的传粉 |
| A.维持生态平衡 | B.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 C.帮助植物传粉 | D.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
| A.蚂蚁“侵食”金合欢对金合欢有害 | B.密蜂与太阳鸟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
| C.蚜虫吸吮植物汁液对植物有利 | D.“蝗灾”会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 |
| A.一条小溪 | B.一片森林 | C.一片草坪 | D.一间教室 |
| A.转基因技术 | B.细胞工程 | C.克隆技术 | D.酶工程 |
| A.蝙蝠—雷达 | B.苍蝇—复眼照相机 |
| C.乌龟—冷光灯 | D.长颈鹿—宇航服 |
16 . 下图为生物兴趣小组对某一生态系统调查后,绘制的该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生态系统中利用光制造有机物的生物是________,昆虫、青蛙、蛇、鸟等动物属于___________。
(2)图中所示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条食物链,鸟与昆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3)其中营养环节最多(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
17 . 下图表示一对黑色雄、雌豚鼠交配产下的后代的遗传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遗传学上,豚鼠的黑色和棕色是一对___________。
(2)从豚鼠的亲、子代毛色性状看,_____________ 色是隐性性状,其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__(用T、t表示),亲本黑色豚鼠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
(3)黑色豚鼠的子代中出现了棕色豚鼠,在生物学上此现象叫做____________。
18 . 根据下面物质循环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兔、树和草死亡后,遗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图中的C_____把它们分解为A_____和B_____.
(2)在阳光下,A和B又被植物利用进行_____作用,制造出的_____被植物利用,进一步又被动物利用.
三、资料分析题
19 . 阅读以下资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目,结果如图1所示。
(1)根据图1可知,在A点,乙组加入的药物是______,丙组加入的药物是______,在B点乙组加入的药物是______,丙组加入的药物是______。
资料二:抗生素在现代畜牧业中被广泛应用,如果生产过程不规范会造成牛奶中抗生残留。若长期饮用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会影响人体健康。为了寻找合适的奶源制作酸奶,其科研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取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滤纸片标记为A、B、C,将三张滤纸片灭菌后分别浸入含抗生素的鲜牛奶、待测鲜牛奶、不含抗生素的鲜牛奶中,然后放置在涂布了细菌的培养基上,在适宜温度环境下培养24小时,结果如图2所示。
(2)制作酸奶利用的微生物是______,此微生物是由科学家______发现的。培养该微生物需要用培养基提供现成的有机物,由此可知它的细胞中没有______,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3)长期饮用B组奶源制作的酸奶,______(“会”或“不会”)影响人体健康。A、C两组实验结果的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有人提出,经过高温可使牛奶中的抗生素失效。为了验证这一说法,科研小组在原实验基础上设置D组,那么D组的检测样品应该为______的鲜牛奶。若D组实验结果形成抑菌圈,则说明______。
参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综合题
1、
2、
3、
三、资料分析题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