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Xi’an Univ.of Arch.&T ech.(N atur al Science Editio n)
V ol.35 N o.1
M ar.2003闽台文庙建筑形制研究
林从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 要:以福建泉州府文庙与台南市孔子庙为实例,通过对文庙建筑文化的研究,从这一视角出发,反映
出闽台两地文化相袭及其历史文化的渊源与互动关系.文庙建筑作为一种建筑形态,它的建设既遵循孔庙的
基本建制,又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的文化特征,这给我国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传统建筑
文化的精髓,无疑带来一种新的启示.
关键词:福建;;文庙建筑;研究
中图分类号:T 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30(2003)01-0020-04 Research on Confucian temple buildings in Fujian and Taiwan
L I N Cong-hua
(Schoo l.of A r ch.,X i'an U niv.of A r ch.&T ech.,X i'an710055,China)
Abstract:T his a rticle int ends to reflect the similar it ies and o r igins of cult ur e betw een Fujian and T aiw an thr oug h a r e-sea rch on Confucian temple w ith t he ex amples o f Q uanzho u Confucian t emple and Co nfucian temple in T ainan.As an ar-chitectural for m,Confucian temple building not only o beys the o rg anizatio nal sy st em but also r eflects the differ ence of natio na lities and reg ions.It g iv es us a go od deal o f enlightenment how t o car ry for w ard the quintessence o f tr aditio nal ar chitectur al art against a backg ro und of g lo balizat ion.
Key words:Fuj ian;T aiw an;con f ucian temp le building;r esearch
1 引 言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居于主流文化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历史上,自元顺帝至元年间,设立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省管辖,正式归入中国版图,一直到建省,长达五百五十余年时间.闽台两地一水相连,地缘相近,血缘相亲,语言相通,物流相辅,信仰相同,因此人们将闽台文化同划为一个文化区[1],同样承袭着儒家文化思想.
笔者通过学研,特别是参与近期儒家文化闽台两地学术交流活动,更增进了对闽台两地亲缘、地缘、神缘、文缘、物缘的认同感.尤其是文庙建筑作为儒家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两岸同根同源的实证.透过历史和文化的视角,联系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两地文庙建筑的共性与差异性及其历史和文化之原因,对于沟通两岸人民的情感联系,具有现实的文化意义.
收稿日期:2002-11-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125821)
作者简介:林丛华(1962-),福建闽清人,副教授,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建筑理论研究.
2 文庙建筑之渊源
2.1 文庙建筑的界定
孔子[2]
是一位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儒家思想的缔造者,他为了发扬自己的思想与理念,周游列国,并且编撰《春秋》、《诗》、《书》、《礼》、《乐》、《易》六部著作,成为儒学经典.儒学是一门经世致用且强调亲亲之仁及君臣父子间等级差异以建立社会秩序的学问系统.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开始了帝王祭孔的先例,确立春秋两祭的祭祀制度,孔庙由此而产生.唐玄宗开元年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并明确规定各地的地方官学都必须设立孔子庙,因此产生了孔子庙与学校相互结合的庙宇,“文庙”的称呼因这种庙宇规制而产生.到宋代以后,各地州府及县、镇纷纷建庙祭祀孔子,有些地方还将书院、文昌阁也融入到文庙建筑群之中.
所以,文庙建筑最基本的是由“孔子庙”和“官学”两部分建筑组成.
2.2 文庙建筑的流变
2.2.1 孔庙建筑的产生
《阙里文献考》记载:“先圣之末世,弟子葬于鲁城北泗上.即葬,后世子孙即所居之堂为庙,世世祀之.然茔不过百庙,封不过三版祠宇不过三间”[3],说明最早的孔子庙是由孔子的旧宅改建而来,只有庙屋三间的规模.随着封建统治者推进儒学,对孔子不断追封,天禧二年(1018年),山东曲阜孔庙改旧制扩成三百六十间.到了清代,又发展成九进院落,形成了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八门、一祠、三坊的大型宫殿格局.随后各地的文庙建筑,均仿制曲阜孔庙的建制,规模因地制宜,建筑尺度与地方手法各具特色,形成一种特殊的建筑体系.
2.2.2 孔庙建筑的传播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92年),于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兴建了第一座曲阜以外的孔庙,此后孔庙的发展就逐渐脱离家庙的特质,成为一种可以设置在外地的庙宇.由于祭孔是国家的祀典活动,孔庙与正统的儒学教育紧密结合,孔庙旁即是府、县学之地,因此,祭典仪式是由地方长官统筹办理.从此以后,祭孔与修建文庙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重大的文教工程,文庙建筑得以在全国各地传播.
2.2.3 孔庙建筑的发展
文庙是一种礼制建筑,其中具备一些象征的元素.诸如:元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以“大成”命名的大成殿主体建筑最能体现孔庙之特质;以礼义为名的“礼门”与“义路”,表示讲求孔子之道,必须遵循礼仪制度等.这种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遵循礼仪行事的行为方式是封建社会长期积淀而成的,也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一种模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文庙又是一种祭祀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普及全国而具有地方特色的祭祀建筑,也是各地传统建筑中保留至今,反映当时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当然,现在的学校建设并非要依附孔庙而发展,但孔庙或文庙遗留下的建筑文化遗产还是一种特色,代表了历史,代表了民族的一种文化,是不应该轻易地被抛弃的
.图1 文庙建筑基本型制示意图
3 文庙建筑的基本形制与特征
3.1 文庙建筑的基本形制(图1)
以“大成殿”院落的祭祀空间为核心,与“明
伦堂”院落的内庭空间为次中心所产生的位置关
系,组成了内庙外学、前庙后学、左学右庙、左庙
右学等文庙建筑的基本形制,创造了不同的院落
空间模式.
3.2 文庙建筑的基本特征
3.2.1 轴线特征大成殿是主轴线上最重要的建筑,也是文庙建筑的精髓所在.一般由大成殿、东西庑形成一个稳定21第1期林从华:闽台文庙建筑形制研究
的基本空间格局,再前为泮池、大成门(金声玉振)、礼门义路、棂星门、泮宫、照壁等辅助建筑;明伦堂所在的轴线一般由明伦堂、东西十二齐、学池、大门组成,周围建有名宦祠、乡贤祠,节孝祠、孝子祠、尊经阁、先贤祠等辅助建筑.
3.2.2神位特征
在古代,孔庙原有孔子塑像,后因雕刻的塑像无法理想地表现孔子神态,所以在明太祖时,就下令新建孔庙,只在正殿正中南堂设置孔子的牌位,上书“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来取代塑像.到明嘉靖皇帝,则下令撤消全国孔子像,全部使用牌位,这有别于一般寺庙中所供奉的复杂的神像与香炉.从此以后,都依循这项规定而使孔子因没有神像的神化,更突显出其人格的伟大.
3.2.3 朴实特征
由于孔子崇尚朴实,所以孔庙建筑较为简单朴素,不像一般庙宇有华丽的装饰.所有的柱子、门窗都没有镌刻,据说这是表示没有人敢在“至圣先师孔夫子”门前卖弄文墨,甚至连门扇也不画门神(守护神),门口不置石狮.在祭祀空间中也没有因应神话或想象产生的图腾,它是与现世社会的互动,非祈求来世的神性.
4 泉州市[4]与台南市[5]文庙建筑之比较
清顺治三年(16年),学子郑成功怀着国仇家恨,曾在泉州府文庙(图2)前焚烧青衣儒服,举兵抗清.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亲率大军东渡海峡,由台南鹿耳门登陆,驱逐荷兰殖地者,收复,随即欣起闽人赴台的第二次移民浪潮.康熙四年(1665年),郑经接纳咨议参军陈永华的建议,设立考试制度,翌年建成“先师圣庙”,初为三进式祠堂,第三进为学校教室,这便是第一座孔庙(图3).有“全台首学”之称的台南孔子庙建筑,至清末一直是地区官设的最高学府,扮演了早期文化摇篮的角色.儒学在一方面继承南明诸学,另一方面则来源于福建朱子学,即闽学.许多执教于官学、书院的教师,学有专长的行政首长本身即来自福建,自然而然地将闽学传入,甚至连文庙建筑的空间组织、造型式样、工匠技术等都成为传统建筑的模仿对象,但也呈现出不同民族性与地域性的文化特征
.
图2
泉州府文庙总平面示意图图3 台南市孔子庙总平面示意图
1.泮宫坊
2.礼门
3.义路
4.大成门
5.泮
池、学池 6.东庑 7.西庑 8.大成殿 9.崇
圣祠 10.明伦堂 11.名宦祠、乡贤祠 12.节
孝祠、孝子祠 13.书斋 14.先贤祠 15.杏坛
16.教授署 17.尊经阁 18.育英门 19.金
声门 20.玉振门 21.棂星门 22.夫子泉
23.文庙门 24.府学门 25.东大成坊 26.西
大成坊 27.入德之门 28.文昌阁 29.以成书
院 30.典籍库
22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第35卷
3.1 泉州市与台南市文庙建筑年代与现状比较
名称
泉州府文庙台南市孔子庙始建年代唐开元末年(741年)
清康熙四年(1665年)现存遗构年代大成殿,宋咸淳年间重建(1265~1274)
明伦堂,明嘉靖二十二年重建(1543年)
泮桥,元至正九年建造(1333年)
泮池,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改建
大成殿,清康熙五十八年重建(1719年)明伦堂,清康熙三十九年建造(1700年)文昌阁,清康熙五十四年始建(1715年),1979重建位置泉州府,泉州市鲤城区中山中路泮宫内
承天府,台南市中区南门路2号占地面积100亩
13.5亩文物保护等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古迹3.2 泉州市与台南市文庙建筑布局比较
名称
泉州府文庙台南市孔子庙庙宇选址
庙宇坐北朝南.泮池、学池与内河相连,沟通百源川地,伐石为桥以纳潮汐.庙宇坐北朝南.泮池与内河相连.布局形制
左学右庙.形成以大成殿、明伦堂为主的两条轴线.左学右庙.形成以大成殿、明伦堂、文昌阁为主的三条轴线.空间构成
(以大成殿轴线)由泮宫前导空间(南向),露埕(露庭)大众祭祀空间,泮池拜庭空间,露台(月台)舞乐空间
组成.
由泮宫坊、泮池前导空间(东向),露庭大众祭祀空间,“回”字型拜庭空间,月台舞乐空间组成.园林特征
空间突出大成殿“居中为尊”思想.拜庭院落古
榕苍天,泮水波光相映,象征源远流长.植物有
榕树、木棉、芒果、刺桐等.拜庭空间不种植树木,而以露庭院落组织游憩活动.植物有榕树、凤凰木、槟榔树、芒果、三角梅等.3.3 泉州市与台南市文庙建筑单体比较
泉州府文庙(图4,图5):大成殿石砌台基,月台须弥座为宋代清石浮雕.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金厢斗底槽,副阶周匝,重檐庑殿顶.用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六根檐柱和二根金柱浮雕盘龙.抬梁式木构架,横架与纵架俱用圆木,谓之“圆木厅”,外檐补作使用真昂,内檐斗?五铺作单抄双下昂,殿顶正中藻井,似蜘蛛结网,结构复杂精巧;明伦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构架.堂内由48根粗大圆木柱支撑,堂前走廊有8根方石柱,左右有门.
台南市孔子庙(图6,图7):大成殿砖砌高起台基,月台正面有“螭陛”御路.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殿外有窄小的外低廊,重檐歇山顶.由12根圆木柱组成,明间6根檐柱与金柱为柱,其余为附壁柱.抬梁式木构架,脊檩上有太极图案,其余均为素面处理;明伦堂面阔与进深各三间,单檐硬山顶,采格扇门,檐廊设有拱门.堂前为轩,由4根木桩子支撑,上承歇山顶
.
图4 泉州府文庙大成殿图5 泉州府文庙明伦堂(下转第27页)
23
第1期林从华:闽台文庙建筑形制研究
达到预先设定的指标,另一方面各参数的反分析结果应在合理的范围内.
4 结 语
(1)遗传算法的突出优点是对分析对象的要求较低,仅根据函数值指导进化方向,并不要求函数的导数等高阶信息,同时该方法是全局搜索法,不宜陷入局部最优解,所以该方法特别适合岩土工程领域中大量函数关系十分复杂(甚至无法用解析式表达的情况)的工程问题的反分析.
(2)对于绝大多数岩土工程反分析都存在多解性的问题,作为一种分析手段遗传算法本身不能消除多解性.但由于其自动搜索能力比较强,分析人员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参数取值范围的研究上而不是拟合过程本身,这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减少多解性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3)岩土工程反分析方法是求取岩土“原位”参数的一种有力工具,分析效果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与模型选取、参数取值范围限定等密切相关,因此反分析工作不能孤立进行,应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邢心魁.桩-土荷载传递函数及其在西安地区旋挖钻孔灌注桩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技术,2001,(1):18-22.
[2] 张炜,茹伯勋.西安地区旋挖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1999,(4):39-43.
[3] 陈国良,王煦法,庄镇泉等.遗传算法及其应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上接第23页
)
图6 台南市孔子庙大成殿图7 台南市孔子庙明伦堂
5 结语
通过对以上两地文庙建筑实证分析与文庙建筑文化的研究,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可以看出,闽台两地文化相袭及闽台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互动关系.在文庙的建设中,也反映出闽台两地既严格遵循孔庙的基本建制,又能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的文化特征.这给我国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传统建筑文化走建筑本土化发展的创作之路提供了新的启示.参考文献:
[1] 何绵山.闽文化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 清孔继汾述.阙里文献考[M ].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
[3] 杜仙洲.泉州古建筑[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 傅朝卿,廖丽君.全台首学台南市孔子庙[M ].: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2000.
[5] 陈昭英.儒学[M ].:正中书局,2000.27第1期邢心魁等:单桩Q ~s 曲线遗传反分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