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趋势研究 |
一、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界定
1.3 研究思路
1.4 主要研究结论
二、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概述
2.1 新型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2.2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特征
2.3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实现技术
2.4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
三、热点新型业务研究
3.1 移动社区
3.1.1 移动社区特征
3.1.2 移动社区发展现状
3.1.3 移动社区的价值和商业模式
3.2 移动搜索
3.2.1 移动搜索特征
3.2.2 移动搜索发展现状
3.2.3 移动搜索的价值和商业模式
3.3 移动视频共享
3.3.1 移动视频共享特征
3.3.2 移动视频共享发展现状
3.3.3 移动视频共享的价值和商业模式
3.4 移动SaaS
3.4.1 移动SaaS 特征
3.4.2 移动SaaS 价值和商业模式
四、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前景
4.1 影响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4.1.1 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
4.1.2 市场参与者的活跃程度
4.1.3 用户需求
4.2 业务发展前景与趋势
4.3 对移动运营商的机遇和挑战
附件一、独具特色的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和应用
1 智能书签:mojeo
2 视频分享和视频合成服务:Eyespot
3 图片和视频管理服务:ShoZu
4 实时移动搜索服务:MCN
5 手机综合应用服务:Trutap
6 支持多平台应用的手机社交网络:Bluepulse
7 手机视频直播辅助应用:PocketCaster
8 快捷的手机博客应用:Utterz
9 独具匠心的即时交流工具:Twitter
一、前言
1.1 研究背景
互联网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并改变了人们的通信习惯,人们对互联网上相对可靠、易用的业务习以为常,特别是Web2.0 到来之后,使得人们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不再是获得资源,Web2.0环境下的互联网成为交流和资源交互的平台。
随着移动终端处理能力以及移动网络业务提供能力的增强,人们不再满足于当前移动网络提供的话音通信业务和单向的增值业务,而是希望能够随时随地的利用移动终端使用到互联网上的服务。Web2.0的技术如Ajax、RSS、Mashup等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为满足用户的这一需求提供了必备条件。市场需求的增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激发了移动Web2.0 业务和应用的产生和发展,其带来的变革不仅体现在人们能够更深层次的融入移动互联网生活,参与创造、分享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生活形态的迁移,而且体现在其对原有的移动通信产业生态模式所起到的性创新作用――移动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新的商业模式逐步形成。
Web2.0 与移动通信的渐进性融合,催生了诸多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本报告以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为研究对象,关注业务的发展状况、商业模式和发展趋势,并分析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对移动产业的影响。
1.2 研究范围界定
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各个时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与传统互联网业务发展类似,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网络带宽能力极大的制约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伴随着移动接入带宽的提高,移动互联网业务从最初简单的文本浏览、图铃下载等业务形式发展到当前的与互联网业务深度融合的业务形式,互联网上基于Web2.0 的应用向移动互联网迁移,并结合移动网固有的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可判断位置等特性,产生了许多独特的业务形态。
图1 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阶段
从全球范围来看,2007 年以来,移动宽带接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3G 和HSPA 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移动运营商已经可以提供数兆甚至更高的带宽;终端在款数快速增长和功能不断增强的前提下,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支持力度大大提高;移动浏览器功能增强,Ajax等web2.0 技术应用到移动互联网中;移动运营商开始关注并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我们所研究的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正是处于这一时期的创新型业务。
图2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产生
综上所述,报告中研究的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即移动Web2.0 业务,是在3G、3G+以及宽带无线接入的网络环境下新产生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这类业务以Web2.0 的业务属性为核心,融合了移动业务的固有属性――移动性、可确定位置、业务可测量性、终端个人化,是移动平台与互联网平台结合的产物。
1.3 研究思路
报告以研究范围中界定的业务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概况,这部分从新型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特征、实现技术出发,以举例的方式分析在移动Web2.0 和移动通信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创新的应用,这些应用充分体现了新型移动互联网的特征;
其次以当前最为流行且对业务提供商来说价值较高的移动社区、移动搜索和移动视频共享,以及面向企业用户的移动SaaS 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核心特征、发展现状,研究业务的价值和商业模式;
报告的最后从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环境出发,探讨影响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未来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趋势,并提出新型移动互联网发展对移动运营商的机遇和挑战。
1.4 主要研究结论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是在宽带无线接入的网络环境下新产生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了Web2.0 中的核心元素Blog、Tag、Wiki、RSS、SNS,再加上移动网的移动性、用户位置特征、移动终端的随身性特征等,是移动平台与互联网平台结合的产物。其具备的主要特征包括:
●用户接口(UI)形式多样化
●使用便捷性和直接性
●位置信息成为业务中的重要属性
●业务的社会化属性增强
●内容走向多媒体化
●业务的媒体属性增强
最具创新性的Web2.0 和移动通信的融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从图片分享、视频直播、视频编辑、音乐欣赏、电子邮件、搜索到社区、音乐点评、文件同步等等各种服务都在新型移动互联网上开始发展,为用户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和乐趣。
报告所研究的几项新型热点业务,其对提供商的价值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移动社区有利于增强用户黏性,在产生一定的用户规模后可以实现多种途径的盈利;
●移动搜索提供了无所不在的搜索服务,是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新模式,其与导航、地图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搜索业务将为提供商带来新的收入途径;
●移动视频共享是用户参与的典型业务,开创了与用户分享收益的盈利模式;
●移动SaaS 则有利于挖掘中小企业用户的长尾市场,可以实现企业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分析认为,影响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市场参与者的活跃程度以及用户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又可以分为网络设施和终端(软件和硬件),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在未来的2~3 年将有很大的发展:3G 成为主流技术,3G+技术部署范围增大,各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快速发展,双向网络速率有很大提高;支持各种融合服务的新型终端不断出现。
●市场参与者包括移动运营商、互联网业务提供商、终端设备商及其他行业的主体,这些市场参与者循着不同的路径纷纷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产业之间原先泾渭分明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起来。各个参与者对移动互联网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在逐渐增强,据IBM 的报告,约有80%的消费者希望服务提供商能够为他们的移动设备提供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服务选择。
预计在2~3 年里,众多市场参与者都将加大参与力度,从网络、终端、业务开发等各个方面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将快速发展,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具备Web2.0 特征的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业务群。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盈利模式更加多样化,后向收费的广告模式凭借精准的移动广告投放将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由于用户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中,与用户分成的模式也会占据一部分市场。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为移动运营商创造了很大的创新空间,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移动运营商面临着被管道化的威胁以及如何开放网络的抉择
●新型移动互联网产业环境正在形成之中,移动运营商能否成为产业的主导者?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商业模式还不清晰,但对移动运营商现有模式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
二、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概述
2.1 新型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产生的技术基础决定了传统的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封闭的网络,其封闭性体现在网络、终端和应用三个方面。封闭的移动互联网制约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使得业务种类单一,用户体验较差,且没有充分挖掘移动网的固有能力。
图3 传统移动互联网的封闭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带宽的增加,终端能力的提升,移动互联网的封闭性在逐渐打开,再加上Web2.0 技术的逐渐应用到移动互联网中,催生了具备一定开放性能的移动互联网的产生。这种开放的性能可能体现在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的互通上,也可能体现在终端操作系统的统一上,还可能体现在业务应用的开放上,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以上三种可能的开放形式都已经出现,如全浏览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和固定互联网实现了互通;Google成立了开放手机联盟,并开发了统一的操作系统Android;跨越移动和固定互联网平台的移动搜索业务开始提供。
简而言之,新型移动互联网应具备如下的特点:
●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网络开放、应用开发接口的开放、内容和服务开放等多个方面,用户拥有了选择的权利;
●分享和协作性: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他人共享各类资源,可以实现互动参与、协同工作;
●创新性:结合Web2.0 与移动征,新型移动互联网能够为用户提供无穷无尽的创新型业务。
开放、分享、协作和创新构成了新型移动互联网的核心特征。随着新型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
●移动产业现有的垄断性、封闭性终将被打破,开放性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基本标准;
●更多新颖的服务将出现在移动终端上而不必然要依靠现在的移动运营商门户;
●用户将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更多选择,用户角色将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内容创造者;
●移动终端的智能性将进一步增强,用户之间的通信和内容体验将更具有交互性。
表1新型移动互联网与传统移动互联网的比较
2.2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特征
在新型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业务应用也与传统移动互联网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业务种类开始丰富起来,多媒体的内容广泛应用到业务中;业务的接口灵活性提高,用户可以选择业务而不是使用由运营商选择的业务;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方式多种多样。
概括来看,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用户接口(UI)形式多样化
用户与移动互联网的接口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综合信息门户、网络书签应用、个性化桌面(Widget)、IM、RSS Reader 等多种方式来接入移动互联网,获取内容,与他人建立联系。
例如Mejeo 推出的智能书签应用,用户从mobeo.mobi 中选择站点形成自己的书签,系统自动为用户从这些网站中选择基于用户所在位置的本地信息,Mojeo 服务重塑了用户的网络浏览体验,用户无须打开很多表单,只需点击编辑区域就可以浏览窗口内的内容。
(2)便捷性和直接性
利用专门为移动互联网设计的新型终端,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更为便利。
(3)位置信息成为业务中的重要属性
用户的位置信息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在业务中运用位置信息,可以使业务更具特色。例如基于位置的社区服务、移动搜索等,用户在上传内容时也可以打上自己的位置标签。
(4)业务的社会化属性
增强移动互联网不仅是用户获取资源的场所,更是一个用户沟通交流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之上,用户根据兴趣、需要加入形形色色的社区、圈子等,而手机的随身特性使得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交流更为便捷。社区已经成为许多移动网站的必备元素。
(5)内容走向多媒体化
音视频信息开始广泛应用于移动互联网业务中,主要原因在于手机功能的增强,支持摄像头、录音功能的手机越来越多,手机的随身携带特性也有助于用户即时拍摄感兴趣的画面,支持音视频上传、编辑、下载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也随之而发展起来。
(6)业务的媒体属性增强
各种类型的视频、图片、文字共享业务的出现,再加上移动终端的移动性特征,使得用户可以把目击的事件通过手机第一时间传送到互联网上,再加上业务位置属性,则构成了媒体报道的全部内容,一些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甚至可以实现网上的直播。
如附件中提到的PocketCaster 应用,实现了个人电视台的功能。
2.3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实现技术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融合了移动网和Web2.0 的特征, Web2.0 中的核心元素如Blog、Tag、Wiki、RSS、SNS等均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中有所表现。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实现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移动Web2.0 技术;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互通性技术;移动业务实现的辅助技术。
(1)移动Web2.0 技术
移动Web2.0 技术是在Web2.0 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包括:
●丰富互联网应用的移动Ajax 技术:Ajax 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当前存在的诸多web 技术的融合,如表现层标准使用XHTML 和CSS、数据交换和维护使用XML 和XSLT、接受异步数据使用XMLHttpRequest等,Ajax最大的好处是使得应用更加易用,用户可以获得无缝的业务体验。移动Ajax 使得移动浏览型应用和下载型应用克服了以往的市场分散、应用移植困难等问题,使得移动应用更为丰富、用户使用更为方便。
●实现应用聚合的移动Mashup 技术:Mashup是一种网络应用,它利用源应用的API 接口或者RSS 的输出作为内容源,将两种以上的Web 应用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应用,其基础是开放的API 接口。Mashp的产品形式有很多种,既可以是一家服务商把自己的多个产品或多个功能模块,通过各自的API 接口,在其自己的平台实现统一的服务整合,如Yahoo 为了实现在一个页面里,尽可能多的提供用户所需的服务,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所有想要的信息所推出的易搜、Yahoo!Pipes等Mashup 类产品;也可以是服务商搭建一个通用的平台,将其他服务商的服务转化成统一的服务接口,供用户在平台上自由组合调用。Mashup 技术使用在移动互联网上,可以产生数以千计的创新应用。
●支持桌面应用的移动Widget 技术:移动Widget 是一种移动应用程序,使移动手机用户不借助于移动浏览器就可以接入到自己喜爱的互联网内容和业务,用户还可以创建并和其他用户分享内容。Widget也是Mashup技术发展的产物,是面向用户的小型应用,诺基亚推出的维信就是许多Widget 应用的集合。用户也可以利用开放的API 使用Mashup 技术开发并与他人分享Widget 应用。
图4 Mashup应用
(2)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互通性技术
移动和固定互联网的互通应用的发展使得有效连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互通性技术受到业界的广为关注。如网页全浏览技术,这一技术通过网络侧的内容转换等技术适配互联网网页、内容到移动终端上,用户在手机上和PC 上浏览同一网页能够达到同样的体验。实现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互通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基于浏览器的适配、基于代理服务器的适配、基于元数据(metadata)的适配等,目前基于浏览器的适配是常用的实现方式。
图5 PC和手机登陆au KDDI的业务显示
来源:KDDI
(3)移动业务辅助技术
为了支持新型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和应用,还产生了一些适应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特点的技术,如:
●移动视频技术:手机上展示高清晰度的视频内容往往需要硬件的支持,这势必提高手机终端的成本;而视频内容在移动网络上的传输也需要一定带宽的支持。为了适应UGV 业务的发展,实现手机上传、浏览和下载高清晰视频内容,业界产生了多种高质量的移动视频编解码技术和视频传输技术。
●移动定位技术:移动位置信息是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重要属性,移动定位技术是为了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的实现技术,需要手机终端具备GPS 功能,目前主要的技术包括A-GPS、TDOA、E-OTD等。
●移动搜索技术:为了满足手机用户对搜索结果精度要求高的特点,移动搜索中更注重专业化的垂直搜索技术。
2.4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中应用了Web2.0 中的核心元素Blog、Tag、Wiki、RSS、SNS,再加上移动网的移动性、用户位置特征、移动终端的随身性特征等,这些Web2.0 元素和移动征的融合使得移动互联网业务更具创新性,为用户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从图片分享、视频直播、视频编辑、音乐欣赏、电子邮件、搜索到社区、音乐点评、文件同步等等各种服务都在新型移动互联网上开始发展。(一些新型应用诸见附件)
从全球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还处在市场的发展初期,新的业务和应用不断涌现,用户普及率还不高。
但是在日本和韩国,凭借着良好的网络环境、出色的业务吸引力和资费吸引力,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许多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得到了用户的青睐,如移动搜索、移动UGC和社区、移动多媒体服务、移动商务等。
在日本,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吸引了众多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728 万,占移动用户87%的比例,而且为业务提供商带来了很高的收入,其移动数据业务收入约占全球40%的份额,80%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在3G 终端上使用业务。除了数据接入费和广告费之外,来自移动内容和移动商务的收入超过10 亿美元。(2007 年底数据)
从单一业务的发展来看,移动社区是用户规模较大的一项业务,美国的MySpace、韩国的赛我网等是全球比较成功的移动社区业务,截至2007 年年底,MySpace手机用户接近1000万,赛我网手机用户超过800 万。
表2美国MySpace和韩国赛我网两种移动社区业务的发展情况
三、热点新型业务研究
上述报告分析了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特征,在附件中还介绍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化属性是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属性中出现最多的词汇,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用户创造内容,特别是视频内容也是当前发展的热点,而移动搜索则是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一种新的方式,这三类业务能够为业务提供商提供新的收入来源或者增强用户的黏性,我们选择这三类业务作为热点业务进行研究。移动SaaS 主要面向企业客户提供,对业务提供商来说,是开辟中小企业用户市场的良好方式,可以挖掘中小企业用户市场的“长尾”,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也把移动SaaS 作为一项热点业务来研究。
3.1 移动社区
3.1.1 移动社区特征
社区是依托于某种共同兴趣的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线上社会空间,其另一种称呼为社会化网络服务。社会化是移动Web2.0业务特征之一,时下流行的诸多移动互联网业务或多或少的打上了社会化网络服务的烙印,在这些业务里,均支持社区的服务功能。由于社区里的内容为用户所创造并发布,因此社区服务也被视为UGC 类的应用。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指的是由多个节点(通常是个人或组织)通过一种或多种特殊的关系(如友谊、交易、Web链接等)相互连接而组成的网络社会结构,其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论。六度分割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开始凸显其社会和商业价值,在Web2.0 到来之后,越来越多的社区服务开始在互联网上提供,并积聚了大量的用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区网络开始向移动领域渗透,个人/组织利用移动终端,借助移动网络实现相互联系,形成了移动社区。
借鉴互联网社区服务的特点,结合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和用户位置属性,可以看出,移动社区包含了移动性、与朋友沟通、接触并与陌生人沟通、个性化展示、个性化内容分享等特征,基于上述特征,移动社区应具备下列业务能力:
●移动性支持:移动社区区别于基于固定互联网的社区服务的本质就在于其对移动性的支持,包括提供移动网站浏览支持、手机上传/下载资料、移动社区相关服务的信息短信通知等。
●个人资料:提供个人基本信息的页面,如姓名、年龄、性别、爱好等。页面还包括到朋友等联系人个人资料页面的链接。
●个性化页面设计工具:移动社区的目的是实现个人或群组之间的便捷发现和沟通,个性化页面设计工具也就成为移动社区的重要功能之一。
●建立群组:用户可以在移动社区上发起、参与不同维度的群组,如基于爱好、基于地域、基于职业等。用户的联系人列表就是一个最基本的群组。
●个人内容分享:移动社区提供基于手机的个人内容分享功能,如用户可将用手机拍摄的照片群发给其移动社区上的好友联系人等。
●即时通信:即时通信已是全球最流行的互联网应用之一,移动社区可以提供用户从PC 到手机、手机到手机的即时通信功能。
●博客和论坛:移动社区应能为用户提供通过手机、PC撰写关于他们生活及思想的博客功能,以及通过移动方式展开在线讨论的论坛功能。
3.1.2 移动社区发展现状
从服务演进的路径来看,移动社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传统互联网上的社会化网络服务演进而来,这些互联网社区通过移动性的增强来提供移动社区服务,其特点是依托庞大的传统互联网用户群,逐步满足其用户的移动性需求,如、MySpace 等,几乎所有的知名的互联网社区服务都推出了移动社区服务功能;第二类是纯粹基于手机的移动社区,无需传统互联网的支持,如中国移动梦网内的交友服务等。
由于基于传统互联网社区服务越来越普及,随着3G 网络的发展、移动终端能力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社区服务商将为其用户提供移动化能力支持,如增加移动版服务、短消息通知、互动等,在增强用户黏性的同时也较好的培育了移动用户市场。向移动社区演进成为互联网社区提供商的发展方向。
韩国SKT 于2001 年推出的移动社区业务――赛我网就是基于传统社区发展起来的。赛我网是全球最成功的移动社区业务之一,在韩国拥有超过1500 万用户,占韩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赛我网的绝大多数用户都是20 岁左右的年轻人,日访问量高达2000 万人次。
MySpace 则通过与多家移动运营商的合作,推出了移动社区服务,如2007 年MySpace 与沃达丰展开合作,沃达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访问MySpace、建立MySpace 空间,发布照片和博客。其合作伙伴沃达丰还通过在一些手机上预装MySpace手机软件的方式来推动移动社区的发展。
移动社区与基于传统互联网的社区服务相比,有很多独特性,如可以提供基于位置的社区服务、手机推送内容功能等,如芬兰GeoSentric 公司已经开发出提供基于位置的移动社区应用软件――GyPSii,并内置于诺基亚的手机中。2008 年, GeoSentric 开始与苹果iPhone 合作,为iPhone 提供移动社交网络服务。Dodgeball 也是一个提供基于位置服务的移动社区应用,用户可以基于位置信息来搜索本地的用户,例如在纽约一家酒吧中的Dodgeball 用户将轻易的找到在同一家酒吧饮酒的Dodgeball 用户,Dodgeball已经被Google 所收购。
根据ABI Research 预测,到2011 年,全球移动社区用户数将从2006 年的五千万增长到1.74 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8%。
图6 移动社区用户规模预测
来源:ABI Research
3.1.3 移动社区的价值和商业模式
移动社区作为人们沟通、分享的平台,既拥有社会价值又拥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在社会价值方面,移动社区服务最大程度的缩短了人们沟通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有效的降低人们沟通的成本,提高了人们沟通的效率,将有助于促进人们沟通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关系的整合。移动社区使用户之间的发现和沟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IM、论坛、博客、个人空间留言等方式实现,并能使节点之间的发现和沟通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的状态下实现。在商业价值方面,移动社区是一个有效的通信服务、广告、媒体、关系分销市场:
●移动社区打造了一个移动的市场空间,用户之间的相互发现、沟通能大大促进通信服务的销售;
●基于个人的移动个性化关联网络将是未来重要的广告市场;
●用户偏好、用户评论、推荐有助于数字媒体的分销;
●人际关系的交易也将能够在移动社区上充分体现。
移动社区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面向终端用户的前向收费、面向广告主的后向广告收费、以及利用用户信息开发销售其它业务/产品的间接商业模式。
(1)终端用户收费模式
向终端用户收费模式根据收费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
●收取服务包月费,也就是说用户需要为使用移动社区服务而付费。
移动社区与其他移动增值业务类似,有着先天的收费渠道,因此尽管基于传统互联网的社区服务一般都是对用户免费提供,但有一些移动社区提供商采取了向终端用户收取功能包月费的商业模式。例如,Cingular 和MySpace 合作推出的MySpace Mobile 服务资费为每月2.99 美元,购买服务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在MySpace 的网页贴照片、写博客、发表评论邮件以及收发电子邮件等。
服务包月费的收费模式是一种明确的商业模式,服务提供商能够从用户规模上获得收益。但是,这种收费模式的发展取决于用户对其接受程度。这一模式比较适用于商务移动社区和婚恋交友型移动社区服务。由于移动社区服务能够对目标群体带来直接有效的价值,用户的支付意愿也相对较强。例如,全球最大的婚恋交友网站Match.com,从2003 年就开始提供在线约会服务的手机版本,收费为每个月5 美元,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发布自己的照片和个人信息,并且通过复杂的搜索寻找其他符合要求的约会者信息。
●服务免费,以出售虚拟物品来盈利的模式。
以打造个性化生活空间为目标的移动社区服务商还可以通过直接向用户出售个人空间的道具、装饰等虚拟物品获取收益。这类服务的目标用户群倾向于花费大量的心思创建自己的个性化虚拟空间,SKT 的Cyworld、腾讯的QQ 以及日本的mobagetown 就是这种模式的成功案例。mobagetown 是一个捆绑了免费游戏、社交网络功能以及虚拟社区功能的移动互联网网站,只在移动网上运营。mobagetown自从2006年2月开放以来,用户数呈现爆炸式增长,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用户达到了650 万,目前平均每月的页面浏览量超过100 亿次。
Mobagetown 用免费提供高质量的休闲游戏作为吸引用户的手段,网站提供大约60 余款Falsh 在线游戏和20 余款Java 游戏。为了玩游戏,用户不得不注册一个帐号,一旦登陆,SNS的所有特征一览无余,如博客、点评、圈子等等。系统还为注册用户提供一个网络虚拟形象,为了装扮自己的形象,注册用户需要获得“MobaGold”的虚拟货币来购买衣服、配件、宠物甚至家具、房间等。虚拟货币/虚拟形象的设置是mobagetown 盈利模式的基础,注册用户为虚拟形象配备的任何物品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运营公司带来收入。
(2) 广告收费模式
广告是互联网服务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移动社区作为移动互联网服务,毫无疑问广告也将是它重要的商业模式。移动社区服务拥有广告主所期望的广告投放的两大因素:用户规模覆盖和精准度。首先,用户和用户关联本身就是移动社区的产品,成功的移动社区服务商都会拥有庞大的活跃用户群,这在用户规模上能够满足广告主的需求。其次,移动社区服务除了拥有用户的个人简介等基本信息外,还掌握用户在使用移动社区服务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用户偏好、生活形态等丰富的用户信息,这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广告主对于精确性的需求。除此之外,基于移动社区的广告能够实现更完整意义上的个性化广告。除了刚提到的基于用户偏好等信息所提供的个性化广告之外,移动社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掌握了用户与其好友,以及其好友的好友之间的关联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推进传统广告制作模式的演进。
尽管基于用户关联的广告代言推送模式有很大的商业前景,但是目前还存在着实践上的壁垒――用户和广告商之间的信任,如何营造用户和广告主之间的信任环境,是移动社区服务商所面临的挑战。
(3)面向终端用户提供其它收费业务/产品的模式这种商业模式的基础是移动社区服务商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这些信息能够为它进行新产品开发或销售其它业务/产品提供可靠的保障。各种数字媒体,如音乐、电影等数字产品的销售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微软的Microsoft Live Space Mobile 是典型的移动社区服务,但它并没有直接从终端用户收取费用的计划,而是通过新业务/产品开拓间接的收益源。微软凭借Hotmail、LiveMessenger 和 Live Space/Mobile 等免费服务,打造了一个庞大的用户关联数据库,其数据库目前约有240 亿条用户联系人记录。微软进一步的计划是充分利用关联数据库的用户联系信息,快速开发新产品,实现用户联系信息在各服务中的自动更新,以及挖掘用户关联信息实现各类产品的交叉销售。
3.2 移动搜索
3.2.1 移动搜索特征
移动搜索是指以移动网络为数据传输承载,将分布在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数据信息进行搜集整理,供手机用户查询的业务。移动搜索的出现,真正打破了地域、网络的局限性,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的搜索服务需求。
庞大的手机用户群成为移动搜索的潜在用户,该类用户区别于互联网用户的特征以及移动网的特点,对搜索技术的功能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动搜索与互联网搜索的本质区别表现在搜索方式、搜索需求、搜索渠道和搜索内容等多个方面。与互联网搜索的使用环境相比,手机终端屏幕尺寸较小、移动网络带宽有限、移动数据业务资费偏高,使得手机用户在使用搜索业务时更倾向于高度专业化的垂直搜索方式,内容需求偏向特定领域信息如图片、视频、本地信息等,对搜索结果的精准度要求较高。
传统的互联网站点搜索的方式在移动中也有所应用,用户可以用逻辑组合方式输入各种关键词,搜索引擎根据这些关键词寻找用户所需资源的站点,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则反馈给用户包含此关键字词信息的所有站点和指向这些站点的链接。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已经开始向移动搜索领域进军,如Google 公司,通过与多个运营商的合作推出了移动搜索服务。
为了适应手机客户对搜索服务个性化、搜索结果准确化的需求,移动搜索市场产生了多种搜索技术的结合体,手机用户只需输入所要搜索的关键字或提出问题,系统就会从相匹配的搜索结果中通过智能化的筛选和过滤,把最精华最有效的信息提供给用户。并且通过手机用户的搜索时间、搜索内容等个人偏好进行分析,为用户提供最为符合个人需求的搜索功能及服务。这种融合的搜索技术将成为移动搜索的发展趋势之一。
移动搜索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搜索范围将不仅限于移动互联网内,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的融合使得移动搜索的范围扩大化,用户可以通过移动搜索获得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的内容。
3.2.2 移动搜索发展现状
移动搜索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如位置搜索、图片搜索、铃声搜索、新闻搜索、影视搜索、购物搜索、本地信息搜索等。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移动搜索应用主要集中在手机铃声/图片搜索、本地生活信息搜索以及地图导航搜索。手机铃声和图片下载在移动增值业务发展初期即成为流行的业务,移动搜索发展起来后,给用户获取铃声和图片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途径。本地生活信息搜索包括餐饮、娱乐、购物、订房订票等生活信息的检索,这些信息与手机用户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属于搜索需求量比较大的内容。本地生活信息搜索一旦与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服务结合,将极大的提高移动搜索的用户体验。地图导航搜索是基于位置信息的服务,用户持有带GPS 的终端,即可以使用这一业务。
移动搜索发展比较好的市场包括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尤其是美国,在Google 和Yahoo 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网搜索服务提供商推动下,移动搜索的发展比其它市场更具竞争力。根据美国市场调查公司iCrossing 的调查,美国移动用户中,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75%。其中使用移动搜索的用户达到22%。美国主流运营商均已经推出了移动搜索业务,其中Sprint 和合并后的Cingular/AT&T 业务发展较好。
图7 美国主要运营商移动搜索用户比例示意图
来源:iCrossing Inc,2007
移动搜索从最初在WAP网站的搜索已经发展到当前的开放式搜索,也就是说,用户通过手机终端既能搜索到WAP 网站的内容,也可以搜索到Web 网站的内容。例如,日本的移动搜索业务在2006 年之前在运营商的官方网站内,2006 年之后,KDDI 与Google 的合作打开了移动搜索业务发展的新局面。2006年,KDDI与Google 签订合作协议,在其EZweb移动门户上放置了Google 搜索框,此后,通过EZweb 提交的搜索请求多出了三倍,接近75%的搜索请求直接指向互联网网站和非官方移动互联网网站。这种开放的移动搜索业务模式带动了用户对EZweb 的访问量,而由于访问量的增加,不但KDDI从中获取的流量费在增长,也带动了广告业务的发展。
这种业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移动搜索的信息源匮乏这一问题,将互联网内容与移动网络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搜索。为了使搜索结果适配手机画面尺寸, Google 开发了名为“Transcoder”的内容转换工具,将适合手机画面尺寸的搜索结果发送给KDDI 的服务器。
移动搜索带来的收入包括广告收入、运营流量收入以及用户下载搜索内容的费用,根据Juniper 公司的估算,移动搜索直接带来的收入2008 年约为15 亿美元,到2013 年上升至4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7%。
图8 移动搜索业务收入(2008~2013)
来源:Juniper Research
3.2.3 移动搜索的价值和商业模式
移动搜索的价值在于可以帮助用户随时随地、快速精准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用户通过手机上网一般目的性很强,使用移动搜索就是为了及时得到准确的、适合自身需求的信息,移动搜索的便捷性和精确性,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地、直接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与传统的互联网搜索相比,移动搜索的移动性和便携性优势明显: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搜索,不用受制于固定方式接入互联网;移动搜索只需要一部手机,而不是相对沉重的PC;搜索方式的多样性也使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直接上网搜索,还可以用短信与移动搜索服务商实现及时的互动沟通。
图9 移动搜索与PC搜索的差异以及其特点
移动搜索是互联网搜索行业和移动通信行业融合产生的新业务,在两个行业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了两种主要的盈利模式。
(1)广告收费模式
广告收费模式主要是指通过移动搜索提供手机广告服务,在提供搜索服务过程中,向用户投放广告,从而达到推广企业的目的,向企业广告主收费。
由于手机广告受众针对性更强使得移动搜索广告比固定互联网上的搜索业务广告更具优势。搜索服务商根据用户通过手机或网站注册的手机实名可以获取用户信息,包括用户性格、兴趣爱好、地理位置等信息,在用户提出搜索请求后,有针对性地在其搜索结果下面打上相关赞助商的广告,这样的广告更有效率。
根据e-Marketer 的预测,到2012 年,移动搜索广告收入为37.7 亿美元,约占全球移动广告收入的19.7%,比2007年时这一比例高出16 个百分点。
广告收费模式主要是沿袭互联网搜索的盈利模式,移动搜索的广告收费模式将以竞价排名、关键词广告和手机实名为主。
●竞价排名
移动搜索中的竞价排名是互联网竞价排名模式在移动网络上的迁移,由于移动终端的特性,使得移动搜索中的竞价排名与互联网中的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
首先,竞价排名价值更高。如果按目前互联网竞价排名的算法,手机的普及性决定了移动搜索竞价排名的受众更广,价值也就更高。其次,移动搜索目的更强。移动搜索用户的搜索目的性远强于互联网搜索网民,其潜在用户更容易成为真正消费者。第三,企业竞价的位次更加重要。由于手机屏幕小,一页显示的搜索结果少,再加上手机上下翻页查看结果不便利(一般搜索用户顶多翻看两页结果)、流量费高等诸多不利因素,企业对于位次的竞价会更激烈。
●关键词广告
这种广告模式与互联网的盈利模式类似,当用户向移动搜索引擎输入需要查询的关键词或主题后,可以得到这些关键词或主题的各条链接。如果厂商需要, 移动搜索引擎可把和这些关键词或主题密切相关的介绍性广告也都搜索出来。
例如:KDDI 和Google 合作推出的移动搜索业务本身是免费的,KDDI 只收取数据流量费。KDDI 和Google 合作提供的移动搜索业务盈利主要来自关键词广告(Google Adwords),并建立了根据点击次数来收费的计费系统,检索结果将根据检索频次来决定排名。
●手机实名
与互联网搜索中的网络实名类似,为手机用户提供类似“互联网实名”式的搜索服务,用户通过输入中文词汇就可以即时、快捷的浏览以该中文词汇注册的公司网站,或接通该公司的服务电话,而企业则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实现宣传自身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注册的方式获得唯一的公司实名,而移动搜索提供商则通过注册费获得收益。
手机的普及性、地域性和便捷性使得手机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和关键词广告拥有更大的价值。广告收费模式源自于互联网搜索的盈利模式,因此更适合于与互联网搜索最为接近的综合搜索。通过综合搜索可以搭建一个广告平台,在移动综合型搜索中挖掘移动广告的价值和形式,打造以广告为核心的盈利模式。
(2)用户收费模式
用户收费模式主要是指向搜索用户收取费用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源自传统移动业务。目前很多移动搜索业务还没有开始对用户直接收费,但随着移动搜索技术和产品趋于成熟,用户可以通过搜索服务得到便捷、准确的服务,移动搜索服务商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模式针对用户端进行收费。
●直接用户端收费
移动搜索服务商提供的移动搜索服务可以适当按次数直接收取一定的费用,但目前是移动搜索的市场培育期,所以几乎所有的移动搜索服务提供商都表示该业务“暂时”不考虑收取信息服务费用。随着这一市场的成熟,将来是可能收费的,但可以预测此类收费并非移动搜索用户端收费的主要部分。
●间接用户端收费
用户在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后,会需要浏览或者下载信息资源,这种信息资源在移动网络上往往是由移动运营商或SP/CP 提供的,用户需要对内容支付信息费。这部分费用可以在搜索服务商、搜索技术商、移动运营商及CP 之间进行分成,实现盈利的目的,这也是顺应了现有的移动增值业务盈利模式。
用户收费源自于移动业务的盈利模式,因此更适合用于与移动增值业务联系紧密的垂直搜索。垂直搜索的基础就是原有的移动网络增值业务,已经有了很好的计费平台和收费模式,只需将移动搜索引擎与现有业务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就可以达到在现有移动增值业务基础上继续增值的作用,提高内容使用效率,形成以用户为核心的盈利模式。
现阶段,综合性的移动搜索引擎服务更偏向于采用广告收费模式,完全复制互联网搜索的盈利模式;而移动增值业务则倾向于将移动搜索作为现有业务的增值功能,只是将移动搜索作为促进用户使用内容的一个工具,更多的采用用户收费模式。
3.3 移动视频共享
3.3.1 移动视频共享特征
视频共享(Video Sharing)是Web2.0 的环境下产生的新概念,指用户把制作的视频内容上传至第三方网站供他人浏览、下载的业务,其本质是UGV(用户制作视频)和分享(开放给他人使用)。Youtube 是视频共享概念的倡导者,其视频共享业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6 年时其网站日均视频浏览次数超过一亿次,日均新上传视频为65000 个,每月超过1300 万浏览者,Youtube成为互联网历史上发展最快的网站,并因此而被Google 以 16.5 亿美金价格收购。
移动视频共享则是在移动环境中实现的视频共享业务,其本质仍然是UGV 和分享,但由于手机终端的随身性特征,使得用户能够随时随地的拍摄视频和上传视频,共享的视频内容更为及时,因此,相对视频共享而言,移动视频共享的媒体属性更为明显。
促进移动视频共享业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存储设备容量不断增加而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存储制式趋向标准化,使得手机可以和其他设备共享信息并进行升级;第二,人们倾向于用数字设备记录下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并愿意与他人共享;第三,移动上行带宽的提高,以及视频处理技术的增强,使得视频在移动网上的传输成为现实。
3.3.2 移动视频共享发展现状
从业务实现方式来看,移动视频共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移动互联网上的视频共享,没有互联网侧的支持,用户只能通过手机实现视频的上传、管理、浏览、搜索和下载;一类是手机上的视频共享业务与传统互联网上的相通,用户通过手机上传的视频同时也在固定互联网网站上出现,用户既可通过手机也可通过PC 来使用视频共享业务。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封闭性特征,多数移动视频共享业务还是在移动网内实现。随着移动网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网页全浏览技术的推广,移动视频共享业务也将实现与传统互联网视频共享业务的融合,手机将与PC 一样,成为用户使用视频共享业务的工具。
大多数著名的视频共享网站都通过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推出了移动视频共享业务,如Youtube 与Verzion、沃达丰等分别建立了在移动视频共享领域的合作关系,Youtube还计划推出自主的移动版Youtube 服务。移动运营商对移动视频共享业务非常看好,除了与视频共享网站合作之外,也有一些运营商推出了自有品牌的视频共享业务。
●SKT
SKT 已经把UGC 发展重心从移动社区网络转移到视频共享领域。2006年11 月初SKT 将其移动多媒体服务“June”的“成人服务”按键改为“UGC视频”,实现与Pandora TV、Damoim aura、Mncast、Freechal Q、Yahoo korea Yammy、以及Diodeo 等6 家专业视频分享网站的互动,提供热门UGC内容在移动终端上的播放。
●Vodafone
2007 年2 月,Vodafone与 合作,推出了视频共享业务。Vodafone 的移动 服务将首先面向英国用户推出,用户可以在手机上选择视频节目、转发视频链接、上传和搜索视频片断,Vodafone 计划不久将在其他欧洲国家市场推出这一服务。Vodafone 计划根据用户上传视频节目的数量以及观众收看的次数向提供者付费,因此上传视频短片的用户不仅可以与他人共享视频内容,而且还可以从中获取收入。
●和黄“3”公司
英国“3”公司从2005 年10 月就与YoSpace 合作推出了移动视频共享业务――See Me TV。该业务让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发送MMS 上传自己的视频内容,与他人分享,并可以从自己制作的内容下载收费中获得10%收入分成,其余部分由“3”公司与YoSpace 再次进行分成。该业务推出一年,视频下载次数就达到了1400 万次,向内容制作者支付了30 万英镑。
●新加坡M1 公司
新加坡移动运营商M1 推出了用户制作及共享视频业务――MeTV,用户可以通过MMS 上传视频内容,其它用户可以浏览并下载。这项业务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和了解他人的平台。
这个业务也建立了与用户分成的模式,用户可以从自己上传的内容中获得利润,用户上传的视频内容,被他人下载一次,用户就可以获得0.05 新元。自从2007 年3 月该业务推出以来,已经有超过4 万名用户,收入最高的用户已经达到50~100 新元。
视频共享业务的发展前景不仅吸引了移动运营商,也吸引了众多的视频应用提供商,他们通过技术的创新为用户提供适合于移动网络的视频制作、编辑、管理工具,促进了移动视频共享业务的发展。
3.3.3 移动视频共享的价值和商业模式
移动视频共享的价值在于用户直接参与到内容的制作中,满足其创作及与他人分享经历需求;并且,由于用户参与制作内容,使得移动互联网上的内容丰富程度大为增加,发现并合理利用有价值的内容会给业务提供商带来一定的收益,通过与用户分享收益的模式,更进一步刺激用户的创造热情。
作为一项创新的业务,移动视频共享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商业模式,无论是互联网业务提供商还是移动运营商都在探索它的商业模式。当前移动视频分享业务已经出现了与提供内容的用户分成、向用户收取月租费和赚取广告费等盈利方式。
与提供内容的用户分成的模式是移动UGC 类业务的一个特色。在互联网上,UGC 的内容大多是免费提供和分享的,而在移动网络上,制作内容的用户可以赚钱。移动运营商可以向下载这些内容的用户收费,所获得的收入将在移动运营商、内容提供者以及平台提供商(如果有的话,如MySpace)之间进行分成。以“3”公司的视频共享业务See me TV 为例,来分析一下这种商业模式中运营商与用户之间的收费和分成模式。
图10 “3”公司See me TV业务分成模式
来源: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所
在支付0.5 英镑后,用户可以将自己创作的视频通过MMS上传到See Me TV。人气最旺的短片将被放置在网站的浏览菜单顶部。并且短片经过了分类,用户可以查找并观看不同类型的短片。在支付一定的费用后(最少是0.1 英镑),用户可以下载喜欢的短片。每个短片总收入的10%将返还给作者,剩下的收入归3 UK所有。
基于这种商业模式,截至2006 年9 月,3 UK 收到10 万多部用户上传的短片,平均每月短片的下载次数超过100 万次。除去支付给作者的25 万英镑,3 UK 的毛利率达到90%。3 UK对共享的短片进行监控,禁止色情和暴力内容。当然,也会有一些灵活处理,因为用户最喜欢的类型也包括美女图片和闹剧性的幽默。3 UK 通过PayPal 的MassPay 服务在内容发布45 天后向作者支付现金,但前提是作者需累积10 英镑以上的收益。3 UK 获得的另一个边际收益是掌握了用户信息。用户需注册一个有效的电子邮箱和PayPal 帐号才可以向See Me TV 提供内容。
与用户分成使得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一个内容提供商,这将极大刺激用户的积极性,创作出更好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用户黏性,那些拥有高下载率的内容制作者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移动视频分享业务可以成为每个用户赚钱的新方式。
3.4 移动SaaS
3.4.1 移动SaaS 特征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应用)是一种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SaaS 的提供商将软件统一部署在特定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提供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
一般而言,SaaS有两种类型:
●面向企业的服务:向各种规模的企业和组织提供的服务。面向企业的服务通常是可定制的大型商务解决方案,旨在协助开展财务、供应链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等商务工作。这种服务通常采用用户订购的销售方式。
●面向个人消费者的服务:向公众用户提供的一类服务。面向个人消费者的服务有时以用户购买的方式销售,不过通常免费提供给用户,从广告中赚取收入。
我们所说的SaaS 通常指面向企业客户的服务,报告中的SaaS 特指这种类型的服务。
通过在互联网上部署服务,SaaS 提供商可以降低软件维护成本,并利用规模经济效益将客户的硬件和服务需求加以整合,这样就能提供比传统软件厂商价格低得多的解决方案,可以大幅减少客户增加 IT 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因此,SaaS 提供商能面向全新的客户群开展市场工作,实现软件服务的长尾销售。SaaS 最早在美国出现,推出后赢得了不想在IT 系统上投入过多的中小企业的青睐,并且当传统的企业软件越来越复杂且维护成本越来越高时,SaaS 模式的服务也开始被一些大型企业采用。据Gartner 预测,SaaS 将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成长,到2011年,市场总额将从2006 年的63 亿美元增长到192 亿美元。
移动SaaS 是在移动互联网上部署的软件服务,移动运营商针对移动终端所具有的移动性和处理能力的局限性,把各种应用定制化,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移动信息化的托管服务。移动SaaS 不仅具备SaaS 的所有功能,而且由于移动性,可以使得客户随时随地的接入到所定制的服务中。移动SaaS 可以包含移动商务、移动办公、邮件系统、移动消息服务等许多组件,企业用户根据需要自由定购,移动SaaS 提供商为其整合服务,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其中移动商务通常用于企业的主动营销和mCRM(移动的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企业日常经营中的移动盘存和物流管理等;移动办公实现了网上办公自动化,通过手机门户来进行流程审批、邮件管理等。
移动SaaS 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既可以由软件提供商、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也可以由运营商提供。由于单一的软件往往不能满足用户全部的需求,因此需要一个产业主体进行各种服务的整合,因此软件提供商往往联合移动运营商,由移动运营商进行服务整合,联合软硬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行业终端提供商和平台提供商,向用户提供无缝协同和管理的业务体验。
Clickatell 是一家提供全球移动消息服务解决方案的公司,该公司跟许多大型移动公司合作,为个人、中小企业甚至大型企业提供各种短消息服务,基于其解决方案,用户可以可靠安全的、以各种形式发送和接收短消息,该公司已经赢得了BBC、CNN等许多大型企业客户,并获得了约8000 左右的中小企业客户。Clickatell 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用户市场,根据Portio Research公司的报告,到2012 年,全球短消息市场规模将达到670 亿美元。Clickatell将通过改善其IT 基础设施、扩大网络覆盖等来确保短消息服务的质量,以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移动的ADC 也是移动SaaS 的一种,中国移动联合传统的IT 服务提供商构建了信息化应用的产品和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的客户通过手机或者互联网的方式,以租赁和按需缴费的方式远程登录和使用ADC 服务。
图11 ADC服务模式
3.4.2 移动SaaS 价值和商业模式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往往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和财力,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瓶颈。例如在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很短,平均寿命只有2.9 年(数据来源:全国工商联),生存压力比较大,而这些企业又具备市场变化非常快、产品更新快、营销策略变化快、业务运作变化快等特点,对实时掌握信息的需求实际上是很大的。中小企业建立一套自己的信息化系统显得力不从心。
移动SaaS 的出现适应了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其用户价值在于为企业客户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企业信息化途径,而对运营商来说,通过移动SaaS,则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挖掘出中小企业用户中的长尾部分,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使得在应用服务上的投入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移动SaaS 是面向企业客户的新型业务,其商业模式主要是向用户收费的模式,即企业用户购买服务并为之付费。
四、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前景
4.1 影响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4.1.1 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包括网络设施和移动终端,网络提供用户接入、业务传输等功能;移动终端是业务展示窗口和实现特定业务功能的工具。这两类设施是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类似传统互联网业务体验的基础,如在屏幕上能够显示完整的网页而不用左右拖动卷轴来阅读,用户可以安装并下载各类客户端应用;支持主流插件程序等,并且还能够为用户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网访问。
(1)网络基础设施
经过几年高速的发展,3G网络大体实现了全球广泛部署,截至2007 年8 月,全球共有182 个WCDMA 商用网络、72个CDMA20001XEV-DORev.0 商用网络和10 个CDMA20001XEV-DORev.A 商用网络。2007年以来,全球WCDMA 网络升级到HSDPA 已经成为主流,截止到2007 年8 月,全球部署的HSDPA 商用网络达到137 个,占到了WCDMA 商用网络的75.3%。和网络部署数量扩大相对应,全球3G 网络用户数量也同步增多,截止到 2007 年 9 月,全球共有WCDMA 用户1.58 亿户,EV-DO 用户8300 万户。在一些发达国家,3G 用户已经完全占据了主流地位。如在日本,到2007 年10 月底,日本3G 手机用户数已经达到8070 万人,已经占到了日本手机用户总数的81%。
3G 的广泛部署极大的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12 3G的发展推动NTT DoCoMo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来源:In-Stat
(2)终端
终端能力与业务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对终端性能及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业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终端的发展。反之,终端性能的提升与功能的增加也保障了业务的快速普及和发展。
终端能力包括两个部分,硬件能力和软件能力。移动终端的硬件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如CPU 的运算速度、存储能力、显示屏等。从存储能力来看,2007年以来,3G终端存储能力快速增加,终端已经逐步拥有类似U 盘甚至移动硬盘的存储能力;显示屏技术也在不断进步,1600 万色高色彩屏幕已经占据了高端3G 手机的市场,并逐步向中档手机延伸;终端的附加功能也在不断增强,如GPS 功能,从2007 年上半年具有GPS 功能3G 手机开始正式进入市场以来,GPS 手机市场逐步升温,2007年8 月监测结果表明,全球新款3G 手机具有GPS 功能的比例已经达到27%。
智能手机除了基本的通讯功能之外,已经具备了计算能力和多媒体的处理能力,其对互联网业务的支持越来越强。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之外,终端的软件组件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支持也在增强,操作系统功能更强大,而浏览器的发展则为用户提供了简约、功能增强的创新体验。例如微软最新的Windows Mobile 平台新增了移动IE 浏览器,用户可以收看完整的网页,同时还可以像台式机一样在手机上浏览 网站的视频,并新增了Live 搜索服务等;而FireFox 公司的移动版本浏览器Fennec 则实现了不受手机类型制约的移动互联网数据、站点访问以及应用程序的使用。总体上看,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的发展都在向满足用户移动互联网体验的方向发展。
根据In-Stat 的统计,2007 年智能手机占全球手机出货量的10%,支持Web 全屏浏览的智能手机正在成为趋势,例如苹果的iPhone 已经在美国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占到第二。从未来发展来看,移动终端将从起初的具备某些增值功能的电话,转化成支持各种涉及互联网融合服务的混合电子消费设备。
表3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
4.1.2 市场参与者的活跃程度
在互联网和移动网融合的趋势下,多个行业的主体凭借传统优势,纷纷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移动通信、传统互联网、终端设备以及软件等等产业之间原先泾渭分明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对移动运营商而言,随着语音ARPU 的快速下降,需要提高数据ARPU 来保持其收入增长,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被视为其收入增长的重要领域;对传统互联网公司而言,未来通过移动设备上网的用户将超过使用个人电脑上网的用户,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下一个竞争所在;对终端设备厂商而言,“终端+连接”的模式可以通过任何无线网络访问互联网,有可能绕过移动运营商的控制,加强终端接入移动互联网的功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对内容提供商而言,移动互联网面向的用户群体更为庞大,并且移动增值业务时期培养的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延续到移动互联网商,将使得内容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传播带来更大的收益。
(1)移动运营商的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实践
自2007 年以来,全球各大移动运营商都开始提供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最为突出的是和记黄埔旗下的“3”公司于2007年初开始在全球主要市场相继推出了以X-Series 命名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该业务网罗了全球最受欢迎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及其合作伙伴,以包月制的资费模式,为用户提供VoIP、移动IM、随行电视(手机观看家中的电视节目、控制录像机)、随行个人电脑(手机接入家中的电脑,并获取电脑中的数据)、移动搜索、移动拍卖等一系列互联网应用。3公司的举措实现了两个创新,一是数据业务包月,二是实现了手机接入互联网,而非过去移动运营商的封闭网络。
沃达丰、Verzion、SKT、NTT DoCoMo 等领先的移动运营商也纷纷进军移动视频共享、移动社区、移动搜索等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领域。
表4主要移动运营商推出的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
来源:通信信息所
图13 部分移动运营商与互联网业务提供商的合作
为了鼓励用户使用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提供包月的数据资费形式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如沃达丰公司,2007 年初宣布了与eBay、、Google Maps、Myspace以及雅虎等公司的合作,为用户提供移动搜索、手机社区、视频共享等各种移动互联网业务,2007 年5 月即推出了捆绑方式的数据业务资费形式,原先沃达丰用户为了使用移动互联网接入,需要每月付出
7.5 英镑,现在,每个包月费在25 英镑以上的签约用户都可以无的使用移动互联网接入服务。在移动运营商的努力下,日本和韩国成为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最好的两个国家,据统计,到2007 年年底,日本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700 万,占移动用户总数的87%;到2007 年6 月,韩国共有3.4 亿互联网用户,其中46.8%的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如今,移动互联网业务已经成为日韩移动运营商重要的收入来源。
(2)互联网企业进军移动互联网
互联网企业在Web2.0 业务发展的风生水起之时,早已经将目光投到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各个领域的巨头纷纷与移动运营商开展合作,以期借助移动运营商庞大的用户群迅速的占领移动互联网市场,一些业务领域的巨头还与终端设备制造商开展合作,在终端中预装服务。如在搜索业务领域,雅虎和Google 动作频频,雅虎早在2006 年就宣布和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厂商合作,在终端中安装雅虎的搜索服务,雅虎还与Opera 等浏览器专业软件厂商合作,成为手机浏览器产品的指定移动搜索服务供应商;Google则与三星公司达成合作,三星最新款终端中已经集成Google 移动搜索和Gmail 服务,使用这些终端的用户通过手机就可以查找信息、地点和查阅邮件。除此之外,雅虎和Google 还与移动运营商达成协议,作为运营商搜索业务平台的提供者。视频共享网站和社区网络的知名品牌也与多个移动运营商开展合作,为后者提供移动视频共享服务和移动社区服务。
Google 作为互联网企业的领军人物,其对移动互联网的重视程度也令人惊叹,除了大力推广其搜索业务,Google 在2007年11 月组建了开放手机联盟(OHA),来开发基于Linux 的开源手机软件平台―Android。包括中国移动、T-Mobile、HTC、高通、摩托罗拉、三星、LG 电子等34 家企业加入了OHA。开源的Android 系统有利于推动手机操作系统的统一、降低运营商开发应用的成本、促进用户向移动互联网的平滑转移。Google致力于手机终端市场的拓展,其最终目的是希望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延续其已有的盈利模式,把Google 在传统互联网上的成功延续到移动互联网之上。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业务和应用向移动互联网的迁移驱动着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不断前行。
(3)其他行业主体的举措
●终端设备厂商:诺基亚是全球最大的终端制造商,早在2006 年就确立转型成为互联网公司的市场目标。并在两年间,实施了收购音乐发行平台Loudeye、手机导航软件开发商Gate5、媒体分享网站Twango、移动广告公司Enpocket 以及美国手机数字地图开发商Navteq 的行为,2007年8月,诺基亚启动了一项Ovi新计划,建立了面向全球用户的手机门户网站、可以在线更新游戏的手机游戏网站等,其地图导航服务Maps on Ovi 也在2008 年5 月开始向用户提供。
●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商:2007年1月,美国苹果公司携iPod 在数字音乐下载市场成功之势,发布了音乐手机iPhone,正式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iPhone 的目的是想将其音乐销售从有线互联网拓展到无线互联网,将市场目标人群从音乐爱好者、时尚人士拓展到更为广泛的手机用户。为了充分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用无线方式登陆互联网使用苹果公司服务的需求,iPhone中特意增加了WiFi 功能。除此之外,iPhone 中还内置了多种移动互联网应用。
●互联网销售商:2007年11 月初美国亚马逊公司发布了电子书阅读终端―Kindle。用户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从亚马逊网站下载电子书、订阅报纸及博客。目前Kindle整合了Sprint 的EVDO 接入服务,用户在使用亚马逊服务时候无需支付无线网络传输费用。
这些其他行业的主体无法介入到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网络基础设施中,纷纷利用自己在原有领域的优势,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借助于进入终端设施领域的方式,以图在未来的融合化、开放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图14 苹果公司凭借终端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
表5市场参与者的活跃程度
4.1.3 用户需求
首先,快速移动的生活方式创造了用户对信息和娱乐时效性高的需求,人们希望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得信息,并享受到移动中听音乐、看电视、查看邮件的乐趣和便利;
其次,互联网上的社区网络和UGC 的流行,结合聊天元素,反映出人们在交流方式上的改变,通信不再是语音,而是更多媒体的组合:聊天、文字、消息、经验分享等,这类业务的即时沟通性非常强,移动互联网则更能满足人们即时交流的愿望;
最后,全球手机用户已经超过30 亿,远远超过拥有计算机的人数,并且在发展中国家,固定宽带网和计算机并不普及,手机则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了一个获得信息的渠道,手机很可能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登陆互联网的第一渠道。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在逐渐增强,根据IBM 商业价值研究院近期发表的研究报告――“走向移动,不断发展”,约有80%的消费者希望服务提供商能够为他们的移动设备提供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服务选择。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提供了新的使用互联网功能的途径,增强了用户移动互联网体验,那些专门为移动互联网所开发的业务和应用满足了用户即时分享信息的需求。
4.2 业务发展前景与趋势
尽管已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但总体来看,这一市场还处在发展初期。移动即时消息、移动社区、移动搜索、移动广告以及移动视频等多项新型业务和应用的渗透率还不高。
随着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市场参与者对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各类满足用户需求的新型业务将快速发展,为产业的参与者带来更多的收入。
预计在2~3 年里,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整体发展趋势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互联网Web2.0 业务向移动互联网大规模搬移,具备Web2.0 特征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渐成主流。
●移动互联网和固定互联网互通服务增强,全网页浏览业务广泛推广。
(2)业务发展趋势
●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得对带宽需求高的业务开始快速发展,如移动视频共享等。
●移动Mashup、widget等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并使得业务提供商的业务更加发散化,用户的选择余地扩大,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组合业务,实现业务使用的真正个性化。
●移动搜索业务成为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方式。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中将更广泛的应用位置信息,如基于位置的博客、视频共享、社区、搜索等。
●终端提供商、软件提供商等其他行业主体的强力介入,促进多功能终端和应用导向终端的发展,将使得以移动终端为载体、不通过门户或搜索的业务种类不断增多,这些业务简单易用、更新快捷,将获得多个年龄段用户的青睐。
(3)市场参与者
●众多市场参与者都看好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市场,因此将加大参与力度,从网络、终端、业务开发等各个方面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与蜂窝宽带技术的发展,因此,移动运营商将保持市场主导者的地位,其不仅通过与互联网业务提供商的合作来提供新型业务,也将大力发展自主的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以巩固其市场主导地位。
●互联网业务提供商将会把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作为发展重点,以与固定互联网互通、内容共享的形式吸引用户,不仅保持与移动运营商的良好合作,也会发展一些自主经营的业务。
●终端设备商、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商等其他主体仍将以终端+连接的方式来布局移动互联网业务,实现传统优势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迁移。
(4)盈利模式的发展趋势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盈利模式更加多样化,不仅可以凭借流量和内容向用户收费,而且可以实现后向收费。
●后向收费的广告模式凭借精准的移动广告投放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由于用户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中,与用户分成的模式也会占据一部分市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及其带动的相关产业将成为全球的核心产业之一,产业参与者的数量、类型空前丰富,同时带来巨大的产业创新机遇:
●电信运营业、终端制造业、互联网服务业、软件服务业、消费电子业、数字内容产业将共同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做出巨大投入,所有参与者都可能成为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移动互联网成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但同时带来众多的创新;
●移动互联网业务、各产业融合加速,产业边界日渐模糊,任何封闭、竞争不充分、业务不丰富的产业都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终端将再次成为全球创新关注的核心和竞争的焦点,终端产业的竞争将更为复杂,出于相同的目标,互联网巨头、消费电子巨头和原有终端巨头等共同参与到竞争中来,促进终端产业链从封闭走向开放。
4.3 对移动运营商的机遇和挑战
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移动运营商、传统互联网业务提供商、终端设备商以及其他行业的主体都在循着不同的路径向移动互联网挺进。特别是互联网Web2.0 的移动化,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业务的用户体验是业务提供商关注的焦点,内容成为业务发展的支撑,因此,无论是哪一类产业主体,都在想方设法的无限接近用户,采用新的技术来提高用户的业务体验,并把内容作为吸引用户、黏着用户的工具。
对移动运营商而言,其掌握着庞大的用户资源,拥有高覆盖率的网络基础设施,计费、鉴权能力一应俱全,一些运营商甚至通过定制终端的方式掌控了终端设施,并且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移动运营商已经凭借移动增值业务培养起用户的收费意识,这为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中建立向终端用户收费的模式而不仅仅依靠广告模式奠定了基础。从理论上来看,移动运营商应是发展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最好主体。
表6市场主要参与者的能力比较
在话音业务ARPU 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正在成为移动运营商的战略重点。但是移动运营商在开展新型业务时在经营理念、组织架构、互联网业务开发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欠缺。与此同时,各个领域的竞争对手也在以不同的优势在争夺产业整合者的地位。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为移动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移动运营商带来了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移动运营商面临着被管道化的威胁以及如何开放网络的抉择
随着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产生,移动运营商面临着从简单提供无线连接向控制业务和应用可用性的转变。为了促进新型业务的发展,移动运营商需要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以使得业务和应用能够在移动互联网和固定互联网之间互通。一旦网络开放,移动运营商将面临成为数据通道的危险――数据流量不断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但ARPU 并不会相应提高。
许多移动运营商采用统一费率的数据业务资费方式来推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普及,这一举措意味着移动运营商的业务收入面临着低资费甚至免费的应用的威胁(如IM 和VoIP)。与此同时,出于保护网络资源的目的,移动运营商在统一费率的基础上对数据资费设置上限,并采取相关的技术如深度包检测(DPI)来网络中大数据量的传送。
即使运营商不开放网络,移动Mashup 等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无需通过移动运营商的门户,而只需要借助运营商的通道。
开放网络和应用不仅给移动运营商带来了挑战,也为移动运营商创造出超出其门户网站之外的新收入源,例如移动搜索服务,跨越移动运营商门户的开放式搜索服务不仅为移动运营商提供了差异化的服务,而且有助于其门户网站访问量的增长。
(2)新型移动互联网产业环境正在形成之中,移动运营商能否成为产业的主导者?在融合性形成过程中,不同产业原有的运作机制、资源配置方式都在改变,产生了更多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为了把握住机遇,相关领域的企业都在积极转型,充分利用在原有领域的传统优势,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争当新型产业链的整合者,以图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移动互联网是多个融合的产物,多个行业主体通过新型终端或者终端中内置应用的方式加强对用户资源的掌控,努力在消费者心中突出内容和服务价值的同时,淡化了移动运营商接入服务的作用,这一举措从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运营商在未来通信产业新格局中的地位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对移动运营商而言,尽管存在着成为产业主导者的诸多便利之处,但是在互联网业务提供商、终端设备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电子产品制造商等多个产业主体的共同努力下,移动运营商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3)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商业模式还不清晰,但对移动运营商现有模式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商业模式创新是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现有的主流商业模式受限于传统互联网企业和移动运营商的传统思维模式:传统互联网企业以广告为主要盈利模式,移动运营商则主要依靠流量费以及与CP 的分成。
一方面,移动数据资费形式在向包月制方向发展,运营商从流量中获得的收入是有限的,必须依靠内容和服务拓展盈利模式,以提高用户ARPU 值;另一方面,在新型业务中,用户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用户可以依靠自己生成的内容获得收益,原有的收益在产业上下游企业间分配的模式被打破。
附件一、独具特色的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和应用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中应用了Web2.0 中的核心元素Blog、Tag、Wiki、RSS、SNS,再加上移动网的移动性、用户位置特征、移动终端的随身性特征等,这些Web2.0 元素和移动征的融合使得移动互联网业务更具创新性,为用户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和乐趣。
例如用户可以在旅行的时候把用手机拍摄的照片自动上传到类似Flickr 等照片网站上,家人和朋友可以随时浏览,分享用户旅行时的快乐;用户也可以用Google Maps 等地图程序很便捷地知道所在的位置;还可以用手机在维基百科全书上查询到需要访问的城市的背景信息;移动即时消息则可以用户间随时保持联系;用户还可以下载博客内容、阅读RSS、使用保存、共享视频;还可以通过基于位置信息的社交网站在旅行中结交到新的朋友……凡此种种,均是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所带来的新鲜体验。几乎所有能在传统互联网上提供的业务,移动互联网中也都能够提供,并且以其新增的移动、位置等特性,给用户带来了比传统互联网更方便、快捷的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移动终端功能的增强也为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创新增加了动力,例如日本DoCoMo 公司的手机可以扫描图书的条形码并通过移动互联网来订阅该书的手机版本;美国Sling公司推出的SlingBox 可以利用互联网远程控制操作获取电视节目,将电视节目接入个人电脑,用户无论在另外一个房间还是在另外一个国家,都可以接入电视节目;美国亚马逊推出了整合了EVDO 接入服务的电子图书阅读终端Kindle,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从其网站上下载电子书、订阅报纸等。
更多新型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通过网站形式或手机客户端服务的形式来提供。下面列举一些独具特色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和应用,并对每个业务进行分析,以标签的形式列出每个业务所具备的功能,以及这一业务的关键属性。
图15 移动Web2.0创新应用
1 智能书签:mojeo
TAG:搜索,社区,本地内容,位置信息,广告
属性:社会化,位置信息
Mojeo 是一个手机上的智能书签应用。Mojeo业务利用位置信息,使得搜索和本地业务的使用更为简便。Mojeo 服务的产生重塑了用户的网络浏览体验,用户无须打开很多表单,只需点击编辑区域就可以浏览窗口内的内容。这样做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一种表明了你在哪儿、你是谁、你正在寻找什么等相关信息的、高度个性化的书签列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Mojeo 与一家可以将常规HTML 网页修改成可以在手机上浏览的表单的技术服务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此外Mojeo 与许多运营商和软件开发者们合作以确保能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Mojeo 的使用方式:用户从mojeo.mobi 中选择站点形成自己的书签,系统自动为用户从这些网站中选择基于用户所在位置的本地信息,例如用户选择了weather.com,在手机中显示的是用户所在地的天气情况,并且Mojeo 自动检测用户书签中的更新信息,并推送到用户手机界面中,用户无需一一登陆这些网站。Mojeo 提供用户修改、编辑甚至与他人分享标签的功能。
如果用户的手机不支持GPS 功能,用户可以选择手工输入所在位置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服务。
在推广之初,Mojeo免费向用户提供服务,在18-35 岁的年轻人中得到广泛使用。Mejeo创始人的目标是想要使 Mojeo成为每个人手机浏览器上的默认主页。在赢得了一定的用户基础之后,Mojeo开始通过广告的方式来获得收入。
图16 Moje o应用形式
2 视频分享和视频合成服务:Eyespot
TAG:视频,社区,UGC,博客
属性:多媒体,社会化
总部位于圣地亚哥的的Eyespot 是第一个在线视频编辑的网站。象大多数视频网站一样Eyespot 允许用户上传视频剪辑并与朋友们分享,但与众多视频分享网站不同的是Eyespot 允许用户编辑上传的视频剪辑,用户可以随意修剪视频并可以配音。Eyespot 有一个简单的拖放界面,便于用户管理各种效果,进行视频音频图层转换。Eyespot 还允许用户加入其他音频效果和图片合成复杂效果。用户完成视频编辑之后还可以很方便地将之发布到Blog 中,甚至发送到手机上。
Eyespot 最特别之处就在于不仅支持将手机拍摄的视频发送到网站上,还可以支持将在网站上编辑好的视频反向发送到手机上。
通过Eyespot,用户可以创建他们自己的电视节目,并且可以将之迅速加以发布。
3 图片和视频管理服务:ShoZu
TAG:图片,位置,社区,UGC
属性:多媒体,社会化,位置信息
ShoZu 是一个专门为手机用户特别设计的完全免费的服务,它通过一个在手机上的客户端软件帮助用户将图片和视频上传到网上。
用户既可以使用ShoZu 管理他们的Flickr、Youtube页面,利用手机来添加评论;也可以对其他人发布的图片和视频进行评论;还可以通过email 方式发送图片。
2007 年,ShoZu引入了新的功能,只要用户使用的终端具备GPS 功能或者可用蓝牙接入到GPS 中,即可以在拍照的同时根据用户的位置信息自动生成位置标签。
图17 ShoZu服务
4 实时移动搜索服务:MCN
TAG:搜索,语义识别,用户定制
MCN 于2004 年年底在硅谷成立,经过两年多的研发,已经成为全球实时移动搜索服务的主要提供商之一,其MobileSearch.net 是业内第一个专门为手机设计的实时搜索平台。它综合了多种搜索方法可以提供范围宽广的垂直和水平搜索体验。
为了提供与用户需求相称的搜索结果,MCN 着重在提供更多基于语义识别的搜索服务。MCN 可以将任何搜索引擎的结果综合成一种相关结果。更重要的是MCN 也可以搜索目前盛行的UGC 内容,如blogs、社交网站以及其他一切“长尾”内容。而且可以自动更新搜索内容,将最新的内容列入搜索结果中。例如它可以搜索到路透社和道琼斯提供的最新股票行情信息。除此之外MCN 还可以对用户提交的信息源进行搜索,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搜索引擎,这样的做法给予用户相当程度的自由和灵活性,从而赢得了内容服务提供者和运营商青睐。
5 手机综合应用服务:Trutap
TAG:社区,即时消息,社区管理,博客管理
属性:社会化
Trutap 是一个社会化网络软件,集成了多项手机热门应用,用户使用Trutap 可以发送短信、组群信息、电子邮件、即时消息等,还可以提供社区网络和博客的管理。
●即时消息功能:可以把同时加载MSN,Yahoo,AOL, ICQ 的账户,用户就可以通过手机和你的朋友在线聊天了。
●管理社区网络和博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发表评论和上载图片到博客中,或者上载图片共享网站如Flickr、Blogger等。
●短信群发:创建自己的Tratap 圈子,然后就可以和多人同时对话,并支持长短信、无限量的短信存储以及、彩信。
图18 Trutap应用界面
6 支持多平台应用的手机社交网络:Bluepulse
TAG:社区,开放平台架构,widget
属性:社会化
Bluepulse 是一个丰富的手机多媒体平台,有强大的社区交互功能。与其他社区软件相同,用户可以定义个人资料的公开或保密性,并且可以上传照片和视频,形成的个人空间。用户也可以查看朋友们公开的照片和视频。
Bluepulse 的特色处在于可以应用于任何手机,下载和安装前用户都不用关心自己的手机型号是否适合;除此之外, Bluepulse 不仅可以群发消息,还提供上百种免费widget 供用户选择,包括电子邮件、博客、Flickr、Digger、天气预报、游戏、翻译、RSS News等。
Bluepulse 建立在OADP(开放应用传送平台)之上,这个平台允许用户通过任何手机号码和无线设备来存取手机的应用程序和内容。
7 手机视频直播辅助应用:PocketCaster
TAG:视频,直播,社区,位置
属性:多媒体,社会化,位置信息,媒体化
这是加拿大ComVu 公司推出的全球第一个针对移动终端的实时视频广播应用。使用这项服务,用户可以向其他用户直播身边发生的实况事件。
其工作原理是:用户在自己带摄像头的手机上下载ComVu公司的PocketCaster 软件,这一软件能够在用户的移动设备与ComVu 视频服务器之间建立连接。用户在开始网络直播之前,通过手机短信、IM或电子邮件向目标受众群体发送流媒体实时传播链接,用户只需按下直播按键,5~10秒钟后其直播视频就可以出现在网站上,受邀请的受众群体点击链接即可以看到正在直播的视频。用户上传的视频可以自动存盘,用户可以将其上载至Youtube 和博客网站上。
这项服务的关键点是“实时视频”,实际上是实现了用户的个人电视台业务,用户带摄像头的手机成为实时广播工具。
在测试阶段,这项服务免费向用户开放使用,测试阶段过后,网络直播的基础级别应用仍然保持免费策略,如果用户希望使用一些增强功能,比如更大的带宽,就需要支付一定的包月费用。
2007 年以来,ComVu 公司致力于提供近似广播级的实时视频传输,这种具备服务质量保障的业务不仅更能获得专业记者的青睐,而且有助于把用户上传的视频实时记录出售给新闻机构,实现内容的增值。并且通过安装在带GPS 功能的手机上,还可以获得视频记录的准确的位置信息。
图19 ComVu应用示例
8 快捷的手机博客应用:Utterz
TAG:博客,widget
属性:社会化
如同一般的博客平台一样,Utterz 支持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内容的上传和下载。其主要特色有两点,一是Utterz 支持Voice-to-Text 的功能,拨打网站提供的电话号码,并且输入语音信息,系统可根据用户的需求把语音信息转化成文字内容发布到Utterz 中;二是Utterz 提供 Widget 输出,可以方便的把用户在Utterz 最近发布的内容摘要内嵌到其他博客或者社交站点的主页中,例如、flickr、bogger、twritter、live spcaces等。
9 独具匠心的即时交流工具:Twitter
TAG:社区,即时通信,博客,短信
属性:社会化,即时性
Twitter 是一个可让用户播报短消息给朋友或“followers(跟随者)”的在线服务,也允许用户指定哪个你想跟随的Twitter 用户,这样你可以在一个页面上就能读取他们发布的信息。所有的Twitter 消息都被在140 个字符之内,因此每一条消息都可以作为一条SMS 短消息发送。
其基本功能是用户可以从任何注册过的应用中发送消息,如网站、手机、即时消息等。
图20 Twitter使用方式
用户通过安装不同的插件,还可以获得一些特色功能。
表7Twitter的插件及其功能
博客、播客、图片分享网站、社区网站的相继诞生使得互联网用户获得了话语权,多元的表达方式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但是所有这些表达方式仍受限于网络与物理世界的隔膜与表达的成本,人们只能用阶段性总结的方式来完成表达。
Twitter 的产生则让交流恢复了更日常的方式:正如其英文名称可以被翻译成嘀咕、念叨,它就像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做的,就琐碎事件发表零散看法。虽然它算不上一种技术革新,但确实推动了对于互联网的理解的深化:提升了网络表达的真实性。
Twitter 可以看作是即时通信的另外一种展现形式,它把点到点的交流形式展现在网站 上,原型似乎有点以前网络聊天室的样子,只是信息是异步展现的。Twitter 与即时通信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它让只言片语可以被长期存储下来;其次,人和人可以因为这种闲言碎语结成网络;最后一点则是,它与手机形成了更紧密的关联,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息的形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而不仅仅是发送给个人。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移动Web2.0 业务和应用之外,类似展开新型业务实践的公司还有很多,如免费移动语音邮件和多方通话服务平台Gizmo、移动RSS 的自定义订阅信息服务平台Plusmo 、手机音乐分享与点评社区Mystrands、跨平台文件同步和管理服务Sharpcast 等等。从图片分享、视频直播、视频编辑、音乐欣赏、电子邮件、搜索到社区、音乐点评、文件同步等等各种服务都在新型移动互联网上开始发展。
| 以上所列出的业务和应用尽管只是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群中的一小部分,但却体现了Web2.0 的精神,并体现出手机终端个性化、业务使用移动化、用户位置属性等新的特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