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 题 | 《古诗词三首》 | 课 型 | 精读课 | |
| 人文性 主题 |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 |||
| 工具性 主题 | 阅读主题: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 | |||
| 表达主题: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 ||||
| 教学目标 | 1.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 2.感情诵读诗词,积累诗词名句丰富语言积累。 |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 教具学具 | 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词。 | |||
| 第 1 课时 教学设计 | ||||
| 教学程序 | ||||
| 教学环节 | 师生活动 | 修改建议 | ||
| 导入环节揭示主题 |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配乐背诵课前积累的思乡古诗 。 2.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 |||
| 自学共学落实主题 |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汇报诗意(教给学生说悟的方法:我知道了“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的意思,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语中我体会到------)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 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点名表达特点:借景抒情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 |||
| 教学小结强化主题 |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分男女生读古诗。背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用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 |||
| 拓展阅读巩固主题 | 九:丛书学习:出示“学习单”自学《西江夜行》《灞上秋居》《望月怀远》《商山早行》 1.学习方法:整体感知,明白诗意 2.学习内容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四篇《丛书》古诗:《西江夜行》《灞上秋居》《望月怀远》《商山早行》,简单说说诗意。 3.关注表达特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借什么景什么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
| 第 2 课时 教学设计 | ||||
| 教学程序 | ||||
| 教学环节 | 师生活动 | 修改建议 | ||
| 导入环节揭示主题 | 一、导入新课: 背诵《泊船瓜洲》与《秋思》导入《长相思》。 二、简介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 |||
| 自学共学落实主题 | 三、朗读诗词,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四、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 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你知道作者身在何处?心又在何处? 3. 这词中蕴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学习。 | |||
| 拓展阅读巩固主题 | 五、汇报赏析字词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跋山涉水)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让我们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六:丛书学习《踏莎行 林州旅社》《乡愁四韵》《秋思》《边界望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正确,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且有感情朗读。 | |||
| 板书设计 | 古诗词三首 思家切 思乡之情 | |||
| 教学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