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年,由于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日益重视和加大投入,我院历史所的主要业务已从建筑历史研究扩展到文物遗址保护规划的领域,而且已成为这个新领域中最权威、最有信誉的专业队伍之一,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前年国家文物局把大遗址保护科研基地就设在了历史所。
陈同滨所长和我是校友,虽然比我低两级,但年龄比我大,我总喜欢称她为老大姐。老大姐一毕业就到了历史所,二十多年中在这个“清静的角落”里坚持,实属不易。原来我们分属两个单位,虽然同在一个大院,但来往并不多,只是见面打个招呼而已。2000年时我们从建设部脱钩,两个单位合并重组,成了一家人,我作为副院长分管历史所,对他们的工作多了些了解,也多了几分敬重:傅熹年和孙大章两位老先生一辈子孜孜不倦,潜心钻研,硕果累累,尽管年事已高,但日日上班,年年出书,为国家的建筑历史研究做出重大贡献,令晚辈仰目;而另一部分工作就是陈所长带着一帮年青人这些年从事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了。他们埋头苦干,下现场、加班辛苦不必说,老大姐的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认真的做事风格也得到了行业内广泛的尊重和认同。我对历史所的工作主要有两条,一是尽力支持,减少干扰;二是借机开展遗址博物馆的设计工作。
自2003年开始设计甘肃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博物馆以来,已先后完成了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辽宁桓仁五女山高句丽遗址博物馆、江苏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山东蓬莱水城古船遗址博物馆、河北山海关长城遗址博物馆扩建、天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的设计工作,其中前三项已经建成使用,而其他几项也在陆续开工建设中。
遗址博物馆对建筑师个人来讲很有吸引力,但对设计院来说的确不是出效益的活儿。因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规模小、投资少,往往地点偏远,交通不便,而且审查程序多,工程周期也相对拖得较长。但同时对设计的要求却比较高,如何处理建筑和遗址保护的关系?如何恰当地表达和传递遗址文化信息?如何考虑一次性投资和长久运行成本的控制?如何处理好建筑设计和展陈设计的合作关系?如何面对地方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局限性问题?真是活儿不大,事儿不少。
遗址博物馆与一般城市博物馆有很多不同。比如选址上,一般城市博物馆都是根据城市规划的布局,将博物馆选在城市文化区和主要广场、干道的旁边,而遗址博物
遗址博物馆设计浅谈
崔恺
馆则必须考虑与遗址关系,一般在遗址保
护规划中对遗址博物馆都会有选址建议,
为了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减少建设中对遗
址可能的破坏和扰动通常选址都要离开遗
址本体,选在建设控制区,这方面国际上都
有严格的规定。但又不主张博物馆距遗址
过远,要考虑参观流线的连续性,将博物馆
的参观与遗址现场的参观流线衔接起来。
还有的遗址本身发掘出来需要现场保护和
展示,这种情况下也允许博物馆选址在遗
址保护区内,甚至就在遗址上的。规划位置
定了,还要经过考古勘探,看看地下是否有
文物遗存,特别要避免建设过程对遗址的
二次破坏。在规划选址的同时,对建筑规模
和形态的控制也都会提出相应的要求,原
则是尽量减少博物馆建筑对遗址风貌的不
利影响,当然同时也要考虑博物馆的功能
配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再比如在建设规
模控制上,一般对城市博物馆都希望
适当大些,考虑到它的综合性和未来发展
的需求,当然也是出于对形象的考虑,所以
比较随意,甚至夸张。而遗址博物馆的规模
控制上是要尽量小,一方面是考虑建筑的
体量不要对遗址风貌造成太大影响,另一
方面也是考虑投资和日常维护运营的成本
因素。在内部展示功能组织上,一般综合性
博物馆比较强调分区、分主题的多选择展
区布局,除了相对固定的基本陈列之外,还
特别强调临时陈列的要求,因为展览的轮
WORKS OF DESIGN
术策略的选择也很重要。考虑不到,必然问题多多,十分被动。而若顺其自然,扬长避短,反倒能表现粗犷拙朴的乡土魅力,效果可能更好。还有一条,与一般城市博物馆由当地行政领导说了算不同,遗址博物馆尤其是国家级文保单位的遗址博物馆的设计都是国家文物局组织审查,当地不能随意拍板。应该说这种审查程序更科学、更理性,当然也更严格。设计人如果不熟悉遗址保护规划,不了解遗址保护的相关条例,没有把握好恰当的创作态度和方法,恐怕很难过关。所以别看活儿不大,层次可不低。
总结回顾我们这几年来遗址博物馆的创作过程,有几点体会可以说出来与同行们分享。
首先在创作构思中要把握保护遗址,消隐建筑的立场。比如在大地湾遗址博物馆设计中,我们结合当地黄土沟壑的地貌特色,将建筑做成平行错动的折线体,并以夯土饰面,使之融入遗址区的环境中。比如在殷墟,由于选址就在遗址区内,我们就干脆将建筑埋入地下,消隐体量。在五女山脚下,我们将建筑依附在山体上,掩映在树木水塘后。在蓬莱水城里,我们也将博物馆建筑嵌入地下,而在地上形成船台,与水城军港的场景呼应起来。在无锡鸿山,战国的墓葬都平地起土,形成一座座封土墩,我们也
换和更新是保持博物馆吸引力的关键。但遗址博物馆是专题性博物馆,它只能陈列与遗址有关的文化信息,不宜庞杂,展览虽然可以适时更新补充,但总体内容相对固定。在流线组织上,一般博物馆往往是向心式的,围绕一个大厅空间来安排多种流线,而遗址博物馆因为规模小,展线相对固定,所以一般采用串联式的,有时还要考虑将博物馆内部的参观流线与室外遗址展示区的参观流线串接起来,这在一般城市博物馆中是没有的。最重要的是对建筑形象的要求不同,一般城市博物馆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对形象表现要求很高,建筑造型要反映地域文化,求新、求异是主要的目标。而遗址博物馆的形象总体来讲应该是低调的、不张扬的,它应该融入遗址的环境中,而不是凸显出来;它应该反映遗址的文化内涵,但又要特别注意避免造成对历史信息的误导和混淆,这对保护遗址信息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以往这类建筑常常采用仿古建筑或缺乏科学依据的模拟复原方法都是有问题的。另外对许多遗址博物馆来讲,由于规模小,地点偏僻,对建筑实施的技术策略和质量控制都有很多现实的困难,与一般城市博物馆的建设条件没法比,如当地施工队的水平,当地可选建筑材料的局限,以及交通不便,影响工地配合的效率等。这些因素对设计的方案和技
将建筑体量分解成一组长方墩台,只在前厅和丘承墩遗址上覆盖了双坡形保护棚架,力图与周边村落田野融为一体。在山海关古城内,我们用墙的语汇与长城呼应,以小坡顶的组合让建筑融入古城的肌理中;而在大沽口炮台空旷滩涂上我们也尽量分解、压低建筑体量,使之蛰伏在芦苇、荒草中。
创作的第二要点是要研究遗址的文化信息,适度地转换成建筑语汇加以利用,进而形成遗址博物馆的特色。如结合大地湾遗址的“文化层”(对坡坎中显露出不同时期文物残片状态的描述)特点,建筑室内外以土墙为背景展示文物。又如在殷墟,选用甲骨文“洹”字形成走向地下博物馆的路径。在五女山,我们模拟了高句丽用楔形石板筑城的特点。在蓬莱,我们将古船的复原船体部分放在“船台”上,而残存的船底放在地下展示空间中,上下对位布置,构成了古船的整体意象。而鸿山馆的“封土”墙形象,长城馆墙元素的构成,大沽口炮台馆的锈钢板源所隐喻的古炮残片也都体现了这个思路。但对遗址文化信息的表达切忌过度,最好点到为止,把握好度是关键。
创作的第三要点是空间设计与展线组织的结合。由于遗址博物馆的展览属于专题类展览,展览相对固定,又因为博物馆内展览往往要与室外遗址区展示相结合,所以一般在创作初期要了解或参与研究展陈
方案和展线布局,如果展陈设计滞后还没到位,也可预先提出设想。因为遗址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与展陈方式和展线组织息息相关,或者说建筑的空间构成对展陈流线有很强的导引作用,建筑空间的形态和氛围要与展陈内容相呼应。比如我们在大地湾博物馆的设计中,用墙的转折、空间高低的变化、地面的起伏、以及开窗的方向性形成了参观流线从馆区入口到门厅,从室内展览到室外古河道场景直到遗址体验区的衔接和导引。在五女山,博物馆成了未来景区的大门,游客从底层进入博物馆,从二层出口出去乘景区内专用车辆上山,于是建筑的空间和展线的布置就按照“之”字形的登山路径设计,形成了自然的转接,又突出了山地建筑特色。在大沽口炮台博物馆设计中,结合对那段悲壮历史事件的解析,设想展陈流线的组织,利用空间的转折,形态的收放以及室内外展览的呼应,强化了遗址的主题,营造出独特的场所精神。在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扩建设计中,主要考虑了新馆与原有展厅流线衔接的关系,在空间的设计和形态控制上也着力维护着旧馆的主体位置,形成有机生长的整体。而在蓬莱古船博物馆设计中,将遗存的古船船底放在地下展厅里,而把重新复原的古船设于屋顶“船台”上,新船无底儿,古船无帮儿,中间有玻璃让视线相透,形成有趣的展览的
方式。应当说,在建筑创作中对展陈设计的
预先设想和假定对后期展陈设计的进入也
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启发,结合得好,会使
建筑和展陈设计融为一体,相互映衬。但可
惜的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常常建筑师很
少能与展陈设计师有效地交流和合作,其
结果可想而知。
最后要点之四,我以为采取恰当的技
术策略非常重要。如前所述,由于遗址博物
馆地处偏远、规模小,一次投资和长期运营
成本都较低,可以利用的建筑资源很有限,
因此任何过于理想的追求,不切实际的高
精度、高技术,以及夸张的造型和复杂的工
艺要求几乎都会碰壁。相反因势利导,充分
关注和发掘地方营造的潜力,走适用技术
亦或低技术策略,容忍甚至有意放纵粗糙
拙朴的效果,反而可能更有特色和魅力。在
殷墟博物馆设计中,外墙曾想用清水混凝
土的效果,但县里的施工队根本做不到,工
期和成本也不允许,我们在现场研究时发
现,遗址区地面上散铺着许多小石渣,于是
得到了启发,将外墙做法改为干粘石,并马
上让施工队做试样,当场确认了样板,最后
完成的效果还不错,与遗址环境也更加和
谐了。在大地湾博物馆设计中,我们在混凝
土框架结构和砌体墙之外采用当地善长的
夯土墙做外饰面,造价不高,质量也不错
(我们还希望更粗糙些),就没遇到什么麻
烦。在五女山博物馆的内外墙设计中,我们
采用了小石块垒砌的做法,一方面是考虑
到与高句丽王城遗址的关系,一方面也是
考虑当地的施工水平和材料的现实性。但
是坦率地说,低水平的地方营造虽然可以
达到某种地域的特色,但一般来讲,带来更
多的是基本质量问题。如看错了图导致施
工错误,做法不对导致构造缺陷,有意降低
材料标准导致质量问题,甚至自以为是擅
自修改设计的事情也频频发生,应接不暇。
由于设计成本不可能支持驻现场的工作,
发现问题再去为时已晚,所以做这类项目
的一个技术策略就是将错就错、调整设计,
需要适当让步、有进有退的灵活性。
坐在摄影师张广源的电脑前,翻看一
张张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照片,长长的铜屋
顶静静地蛰伏在大地上,不远处有成片的
油菜花盛开,还有绿草、小河相伴,一片祥
和。建筑内部基本完成了,上次验收时提出
的整改要求大多落实了,心中也稍微踏实
点儿。但我也知道,一定还有不少毛病没有
纳入广源的镜头,或者说他也有意回避了
不愿入目的地方。摄影师的手艺往往会提
升建筑的形象,也会掩饰许多不足,作为建
筑师我们应该心中有数。要想真正做好遗
址博物馆,对得起历史,无愧于先人,各方
面都要共同努力。千万别拿小活不当事
儿!■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工作室建设单位:辽宁省桓仁县文化局建设地点: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用地面积:约15hm2总建筑面积:3369m2材料:青石
设计时间:2003年-2005年施工时间:2005年-2008年建筑设计:崔恺、张男、李斌摄影:张广源
辽宁五女山高句丽山城遗址博物馆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WORKS OF DESIGN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遗址保护规划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遗址公园一期(博物馆区)规划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建设单位:无锡新区吴越文化规划开发保护办公室建设地点:无锡新区鸿山镇
用地面积:20149 m2
总建筑面积:9139 m2
材料:仿土外墙涂料、铜瓦
设计时间:2006年2月-2007年5月
施工时间:2007年6月-2008年4月
主要设计人员:
建筑设计:崔恺、张男、李斌、熊明倩、郑萌、
王雅萍
景观设计:李存东、赵文斌、刘环、路璐
摄影:张广源
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WORKS OF DESIGN
WORKS OF 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