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总第195期k
Oct2017 期
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融人性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王林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48)
[摘要]自我国实施从高校大学生中征兵以来,一个特殊的群体——退役复学大学生,进入了人们的视 野。由于和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背景等的差异,退役复学大学生回校后在学习、生活、升学 就业等方面出现了融入性问题。在分析归因后,需、高校、和个人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共 同解决。
[关键词]退役复学;大学生;融入性
[中图分类号]G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7)10-0120-02
在经历了两年时间的锤炼再返回学校后,退役 复学大学生面对着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急速变化,在学 习、生活、人际关系以及升学就业方面必将面临着融人 性问题。通过实践调查发现,当前社会对于退役复学大 学生融人性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笔者希望 借助本文,能够唤起更多的人来关注退役复学大学生融 人性问题,并加以解决,实现参军大学生和国家征兵工 作的双赢。
_、退役复学大学生融入性问题的表现
(一) 学习方面
经过了两年时间后,大多数退役复学大学生对 以前在校所学习的知识有些遗忘,至少已经生疏了。退 役回校后,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以前的知识重新拾起,并且很快融人到新的班级、新的学习环境中,有很大的 难度。据调查,他们在回校后,普遍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学 习压力,听课比较吃力,做作业有难度,学习成绩搞不上 来,感觉难以融人到新的学习环境中。
(二) 生活方面
在中,士兵讲究以服从为天职,一举一动都要 请示、汇报,他们被培养成为坚定的命令执行者,基本上 没有个人发挥的余地。在高校中,大学生拥有较多的自 由,对自己的方方面面有着更多的自主支配权。但据调 查,退役复学大学生离开返校后,反而失去了自我,感觉不适宜,不知所措,不管是和原来的还是现在的同 学,他们的交流中具有明显的压力或者紧张关系,甚至 对新环境产生了莫名的紧张和恐惧,产生排斥和自我封 闭的心结,难以融人到新的生活环境中。
(三) 升学就业方面
尽管国家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升学就业方面有很 多福利,但是还需要进一步贯彻执行。如在升学和 就业中,很多高校和就业单位对于参军经历并不在乎,没有特殊对待。由于两年的生活,退役复学大学生比所安置班级同学的岁数要大,且学习基础方面要弱,在升学和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弱势和被边缘化,不能融人 到群体中。
二、退役复学大学生融入性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 :退役安置执行力不够
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军人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 惠,包括退役复学大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相 关照顾。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各级对退役安 置往往是打折执行、替代式执行,加上当前对退役 安置的监督体系不健全,导致很多优惠没有能够真 正落实到位,使得退役复学大学生在升学、就业方面享 受不到应有的,在与同届在校生相比,处于劣势、被 边缘化,不能融人到他们的群体之中。
(二)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明确的考核要求,高校武装部会将征兵列为重 点工作。但对于退役复学大学生回校的安置工作,由于 缺乏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措施,再加上退役复学大学生人 数很少,高校对此的重视程度不够,经常处于听之任之 的状态,没有对他们做出专门有针对性的对待和积极教 育引导,对于他们的融人性问题也常忽视。因此,退役复学 大学生经常感到茫然和无助,对新的环境极为不适应。
(三) :缺少退役前的教育引导
经常会搞各种仪式来欢送退役复学大学生,但 对他们退役后如何融人到新环境、新集体的有针对性的 教育引导工作很少。经常只是简单地把他们送到学 校、社会,后期也基本上没有跟踪调查,甚至不会考虑融 人性问题。其结果是退役复学大学生只是简单地更换了 学习、生活地点,中间没有任何过渡环节,极容易产生融 人性问题。
(四) 个人:自我调节不够
在经历了两年的生活,很多退役复学大学生返 校后,在自我身份和角色转变中不积极,总喜欢用“退役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强军梦”视域下退役复学大学生在高校征兵工作中的作用研 究(项目批准号:2017SJBFDY403)
•120复学大学生”的身份将自己标签化,不愿意和新环境、新 集体中的人沟通交流,刻意将自己封锁在一定的空间,这也是造成融人性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退役复学大学生融入性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一) :提供支持
1. 出台和完善大学生征兵优惠
对于我国来说,要尽早颁布我国退伍军人安置工作 的法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活力的退伍军人安 置制度,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对于国家当前 已制定的大学生征兵优惠,各级要坚决执行。同时,要根据国家精神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台和完 善相关的实施细则,对于在实践中证明不适用的要 及时修正、调整。各级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互通有 无,相互借鉴,从制度上保障退役复学大学生所享 受的权利,为解决他们的融人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严格执行大学生征兵优惠
的基础在士兵,士兵的源头在征兵,征兵的核 心在,的关键在落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宣传 好,更重要是要落实好征兵,切实让参军人伍的大 学生政治上有进步、经济上有优待、工作上有出路、发展 上有前途。
因此,各级不仅要积极着手制定各项征兵福利 ,确保退役复学大学生安置有章可依,更重要的是 责成各级民政、教育、就业等部门执行和落实,并要定期 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及评比工作。另外,要加强监督体系,确保在阳光下运行,保证退役复学大学生基本的知 情权、参与权,以确保他们能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有效 地融人到社会中。
(二) 高校:加强服务管理
1.加强角色转型教育引导
为了帮助退役复学大学生能够顺利转型,高校在他 们返校初期,要提供相关的思想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如召开座谈会,邀请以前的退役复学大学生与刚刚返校 的退役复学大学生沟通交流,介绍转型方面经验;邀请 专家来做专题讲座,传授转型方法途径;安排心理老师 与退役复学大学生一对一心理交流,帮助他们卸掉心理 障碍;武装部老师与退役复学大学生密切沟通,时时处 处给予转型指导等。通过上述途径,帮助退役复学大学 生融人到新环境、新集体中。
2. 加强学习方面指导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克服各种困难,与周围学 习环境保持和谐一致,最终取得良好学习效能的心理介页 向。为帮助退役复学大学生能够在学业上尽快融人到新 班级、新环境中,高校要加强对他们学习方面的指导,组 织专门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组织党员、学生干部 和成绩好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学习帮扶,并时时 关注他们的学业情况,以鼓励为主,给予他们信心。通过 上述学习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在学业上 赶上同届在校生,融人新的班集体。
3. 加强升学就业指导
为解决退役复学大学生升学和就业问题,高校要对 退役复学大学生做专门的升学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充分利 用和挖掘各类资源。如可以定期举办针对退役复学大学 生的专场招聘会,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给他们 创造就业机会;举办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的专门升学考 试,为他们单独设立升学名额等,为解决他们在升学就 业方面的融人性问题提供帮助。
(三)
1. 积极开展退役返校前的疏导教育
在解决退役复学大学生融人性问题方面有很 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实际情况,在大学生士兵退役复 学前,要对他们思想、心理等进行摸底,了解他们的 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退役复学大学生退役 前的疏导教育,对他们的学业发展、人际交往和职业发 展等展开辅导,缓解他们退役前的焦虑,为解决他们返 校前在各方面的融人性问题打下基础。
2. 加强返校后的跟踪管理服务
要建立起退役复学大学生数据库,与退役返校 大学生以及所在的高校保持长期联系,通过网络、信函、电话等多种途径,分头了解退伍士兵特别是大学生退伍 士兵的安置情况,耐心提供帮助,并主动联系各地 有关部门,协调落实大学生退伍士兵安置,帮 助解决退役复学大学生的融人性问题。
(四) 个人
1. 及时调整
退役复学大学生从回到学校后,面临着环境和 背景的急剧变化。因此,退役复学大学生首先要调整好 自己的心态,不要刻意地回避问题和封闭自己,要积极 参加新环境下的各项活动,加强与新环境下人的沟通交 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主动适应新生活、新环境,完成 角色转型。
2. 发挥优势
与在校相比,退役返校大学生有着相对较强的组织 观念和管理能力。退役复学大学生要发挥在获得的 能力和本领,积极参与到学校、学院、班级、学生会和社 团等的建设和管理中去。比如:参与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协助学校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与班级的 建设,成为师生的纽带等。通过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既发 挥了自己的优势,也加速自身融人到新环境、新集体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军人伍,退役复学大学生 的人数必将大量增加,他们所面临的融人性问题也将越 来越突出,需要全社会加以关注、研究和解决,为他们自 身的成长、成才以及国家征兵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 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计颖.复员大学生角色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理论导报,2009(11 ):59.
[2] 续润华,宁贵星.美国“退伍军利法案”的颁布及其 历史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
[3] 曾竞艳.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展综述[J].阿
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