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00:47:30
文档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教程名词解释1、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2、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3、比较诗学: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4、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5、译介学:译介学又称“翻译”。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如今翻译已成为一门的研究学科。6、流传学:研究
推荐度:
导读比较文学教程名词解释1、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2、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3、比较诗学: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4、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5、译介学:译介学又称“翻译”。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如今翻译已成为一门的研究学科。6、流传学:研究
比较文学教程

名词解释 

1、 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 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

 2、 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 

3、 比较诗学: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

 4、 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 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

 5、 译介学:译介学又称“翻译” 。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如今 翻译已成为一门的研究学科。

 6、 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成就、命运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 发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索。

 7、 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 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 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 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8、 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 究。 

例举 

1、 平行研究的主要特点:a、能综观全局,同时更具评论精神。平行研究较影响研究具有 更多的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平行研究所具有的逻辑推理的思辨方法是它最有价值的方 面之一。b、用价值关系去取代事实关系,着重考察的主要不是外部关系,而是内部关 系。平行研究不再受“事实联系”的束缚,从而扩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空间,为了解各 国文学特别是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文学提供了理论通道。也就是说,平 行研究可以将地球各地的文学现象最大限度的纳入其研究领域。 

2、 2、 主题学主要研究内容:a、题材史。主题学中题材史研究采用的是影响研究的方法,即 对某一题材、人物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的历史的研究,b、主题学(狭义) 。狭义 主题学探讨各国文学见没有联系的相同或相似内容如主题、题材、人物和环境等因素的 异同。 

3、 媒介学的基本内涵与主要方式:a、基本内涵: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 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 也就是说, 它研究的重心是作品在交流中的 “中 间环节” ,即研究一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过去的。b、方式:主要是翻译,还有其他 传播方式,如改编、改写、借用和仿效等,或借助媒体的力量,对外国文学加以评论和 介绍。 

4、 主题与母题的主要区别:主题是文学作品中的题材、人物所体现的思想,是故事中所蕴 含的意义。它具有抽象性和丰富性两个特点。母题是主题最基本的成分。一方面,它是 主体的最小要素,另一方面,母题又具有强大的生成力,可以变换出大量的故事。

 5、 阐发研究的基本内涵:所谓阐发研究,即将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中的一些具有内在可比性的基本问题加以互相印证, 相互发现, 相互阐释, 并相互运用, 以求把握文学的普遍规律。换句话说即在互相参照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共同问题,证 实共同性,以达到近一步的沟通和理解。

 6、 美国学派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法国学派的研究视野?一是将比较文学定位于文学研究,而 不是史料研究;二是要求人们不仅要看到不同国家的文学上的异同,也要研究文学与其 他领域的关系,从而夸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将文化引入比较文学。这两点突破了 法国学派局限于西欧文化系统和文化遗产和过分拘泥于实证主义方法,强调实施联系和 考证忽视对文学作品的美学分析。 ,

 问答

 1、 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元冲突与融合的角度谈谈研究比较文学的意义。

 答: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以成为国际人文学科显学之一的新兴学科,它在全世界的影响 正日益扩大。在现下全球化的时代,毫不疑问,21 世纪的比较文学,必定是以跨文化研 究作为重要内容与努力方向。21 世纪必定是多元化的时代,这个多元化,预示了文学研 究不可能局限于一种文化之中, 必定跨越文化界限, 彻底打破历来所谓的西方东方界限。 从某种意义上老说,比较文学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产物。到 20 世纪下半期,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东西方文学之间跨文化体系的文学比较研究被提 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此时的比较文学“突破了法美学派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拓 展了异质文化之间文学比较研究的路径,改变了西方话语霸权一家独白的局面。 ”这样 的跨文化的文学研究, 其意义将远远超出文学自身的范畴, 将对社会发展卓出巨大贡献。

2、 以戏剧作品为例,谈谈中西戏剧特点的异同及相互渗透。 

答:特点异同: 在结构形式上中西戏剧有着各自的传统。中国古曲戏曲结构多是线状的,西方戏剧结 构多是网状的。 中国戏曲结构崇尚单纯,线索以明白简单为主,矛盾随起随结,不枝不蔓,不存暗线。 如《窦娥冤》从窦娥七岁被卖到她死后父亲为之雪冤为止,线索极简单,而每一情节无不顺 序而下。中戏曲讲究“一五一十,从头到末”“有头有尾,首尾呼应” , ,因而重视剧情发展 的前因后果。如《柳荫记》的结构即属此类, “结义——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会—— 逼嫁——哭坟” ,事件呈纵向发展。西方传统戏剧历来重视情节,把情节看做戏剧的第一要 素。西方戏剧有两种主要的结构形式:一是种倒叙式,又称闭锁式;一种是正叙式,又称开 放式。中国戏曲只有正叙式而没有倒叙式。 西方传统的风格是写实的。西方戏剧要求戏剧语言是接近生活的语言。西方戏剧对表 演艺术突出一个真字。 中国戏曲的风格是写意的。 中国戏曲传神写意的追求与舞台空间的虚 拟性十分不开的。如果说西方传统戏剧偏于强调真,中国古典戏曲则偏于突出美。 相互渗透: 中西戏曲的交流始于 18 世纪。1755 年,8 月 20 日《中国孤儿》在巴黎国家剧院上演, 观众感应热烈,演出时盛况空前。19 世纪翻译到了欧洲的中国戏剧,法国朱安译的《灰阑 记》 《赵氏孤儿》等。从 20 世纪初起,不仅翻译剧本越来越多,评注和研究性著作也相继问 世。 梅兰芳 1930 年访美, 1935 年访苏, 在西方人面前展示了东方古国独特的艺术世界。 1936 年布莱希特发表著名的论文《中国戏剧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 ,为西方戏剧创作和表演打开 了新的洞天。东西方戏剧的互渗为各自的戏剧发展开启了新机运。 

3、 联系具体的实例,谈谈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答:人们通常认为,哲学与文学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哲学是对世界 的清楚深刻的认识,而文学则是对世界的虚构和隐喻。由此,哲学与文学之间形成一种 等级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西方早期也是如此,前苏格拉底的 哲学家喜欢用寓言的形式写论文,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则是诗与剧的综合体,书中 讨论的多是一些哲学和美学问题。

 A、 哲学对文学的滋养。 一部作品之所以伟大,除了他展示的精妙绝伦的艺术形式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传 达出深刻复杂的思想。文学既是对生活的反映,又是一种评价,几乎所有的作家在 创作中都必然会将一定的哲学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特别是那些具有强烈责任 感的作家。在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和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均有体现。哲学 对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单个作家或作品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思潮,并 促进文学思潮的出现。不可否认,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时而也有不和谐之音,思想大 与形象,主题先行,在文学创作中时有发生。

 B、 文学理论批评中的哲学思想。 任何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都有其哲学思想作背景。文学批评中的哲学思想在批评活 动中具有多种作用。首先它具有对研究对象的定向和选择作用。批评家对对象的选 择从来就不是随意的,在处理纷至沓来的文学现象时,它必然有一番理性的考虑, 有意无意之间受到一定理论范式的支配。文学批评还需要借助哲学的穿透力观察文 学作品, 揭示其深度。 世纪民主主义批评家就是在唯物主义哲学指导下 19 发掘俄罗斯文学的美学和历史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的出现往往会冲击或否定 国有的文学观念,从而促使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演变。毋庸讳言,哲学自身的谬误 也会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受到损害。

 C、 文学与哲学的互渗。 随着文学特别是小说的精神的增强,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表现为小说的论文化倾向。这类小说在功能和目的上与哲学极为相 似,成为探讨人生的手段。在阅读理论上,也出现了文学与哲学位置互换的现象。 与此相对,对文学作品最相宜的阅读则是用哲学的姿态阅读,梳理其与内在的作为 根基的哲学诸对立命题之间的关系。鉴于学科之间出现日益综合和边界淡化的趋 势,文学与哲学的互渗现象将会继续发展。文学与哲学是“互携互渗”的。抽象的 哲学思想经过优美的文字处理,往往更能广泛的为人们所接受;而文学创作的哲学 化追求,则能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4、 以中西的爱情诗歌为例,谈谈中西诗歌在地位、观念、内涵及风格上的差异。

 答:

   地位:从总体的情况看,中国古典文学中表达爱情的诗篇没有西方文学中爱情诗的 数量多和地位显赫。西方文学中爱情是数量之多、地位之突出是中国文学不能望其项背 的。 

    观念: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使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而不像西方成为至高 无上的“绝对‘;中国没有宗教观念,因而也不把爱情视之为圣灵赋予结合的一种外在 标志。在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上,西方诗人认为爱情具有至高无上的魅力,是事业发展的 源泉和力量。爱情与事业不是相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爱情不仅是事业发展的源泉和 力量,而且还是事业成功的标志。与此相反,在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上,中国诗人更注重 功名,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涵:西方爱情诗大半写婚前恋,因而赞颂人体美、申诉爱慕轻的居多。而中国古 代爱情诗大半写婚后恋,而尤以写惜别悼亡的作品为最佳。西方爱情诗最长于写“慕” ‘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国爱情诗最善于写“怨” ,如李白的《长相思》 。中国诗人 也有写婚前恋的,但也大都是“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的哀怨。西方诗人 也写悼亡诗,如弥尔顿的《悼亡妻》 ,但他坚信死后会同亡妻相会在天国,这天过就是 纯圣灵的象征。中西爱情诗也有些婚外恋的,但结局却大不相同。西方的婚外恋往往写 主人公除万难而终得与新欢结合,写遂愿的狂喜。中国重婚而轻爱情,婚外恋多写“还 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 

    风格:中国爱情诗的主导风格是含蓄、婉约、遮掩式的,重柔性美。西方爱情诗大 多大胆、直率、热烈、明快、显露,多阳刚之气

 论述

 1、 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论述宗教对东西方文学研究的启示。 

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类历史上文学艺术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始深 化与巫术仪式常常混融在一起。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宗教对文学发生了深刻而持 久的影响,两者之间具有密切负载的关系。西方文学是在宗教的怀抱里长大的,基 督教与西方古典文学的关系之密切怎样估计也不过分。佛教与我国古代文学之间的 相互依存、相互生发的关系是有目共睹的。一是格律,发端于沈约等人倡导的永明 体,就是从梵文经典那里学来的,他受到转读佛经的启发。而是变文的讲唱体和铺 叙手法,可以说唐宋以来的各种俗文学形式,如话本、鼓子词、诸宫调、弹词等都 与他有渊源关系。 宗教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作家身上。有些作家或诗人本身就是信奉宗教的虔诚 信徒,他们的宗教信仰对他们的创作思想有深刻影响,托尔斯泰就是一个突出的代 表。对中国文人影响较大的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中国的山水诗融入了佛教的 清净,谢灵运、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的诗中都具有禅心。其次,宗教为文学 创作提供了素材和意象。欧洲文学史上有不少名篇取材于宗教,如弥尔顿的三 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就取材于《旧约全书》 、 。宗教中的一些 形象还成为文学中常见的原型和意象,如十字架、天使、犹太、原罪、伊甸园经常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 而我国的 《山海经》 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 , 以及后来的 《西 游记》《封神榜》等等也都可以明显的看到佛教的影响。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 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现技巧。例如,佛教文学中的丰富的想象和散韵并用的文体对 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国小说中“话本”的发展,也 与佛教“俗讲”有相当深的渊源。 不可否认,文学在接受宗教洗礼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宗教的反叛和改写。在中外文 学史,都不乏一些具有反宗教倾向的文学作品。 《十日谈》中就有很多恣意嘲笑讽刺 宗教伪善的故事。 

2、 联系具体的文学现象,论述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直接关系,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心理的关注在文学伊始 业已开始,我国陆机的《文赋》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所谈的“文心”主要指创 作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的谈话告诉我们,诗人、 诵诗者和听朗诵的人,都会“失去自主,陷入迷狂”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那段 关于悲剧的著名定义——“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等,这些都 是涉及文学创作和欣赏中的心理状态特点。 文学心理学是文学与心理姻的产物,它主要研究作家创作心理,作品中的心理 显现和读者的欣赏心理,其研究范围限于人的意识活动。作家的创作心理有很多值 得研究的东西,如灵感、想象、情感、记忆等。福楼拜曾谈到他在写包法利夫人和 情人树林里骑马时的感觉: “我就同时是她和她的情人……我觉得自己就是马,就是 风,就是他们的甜言蜜语,就是使他们的填满情波的双眼眯着的太阳。 ”作家的这些 感受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才能体会其奥秘,仅靠认识论是难以奏效的。心理学上有 个概念叫“通感” 。钱钟书将心理学上的“通感”视为文学中的“一种描写手法” , 从古今中外的名作名著中撷取精华作比较研究。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 说和梁启超谈到小说功用时提出的“熏浸刺提”都涉及读者接受的心理活动。关于 读者的阅读、感受、玩味、顿悟乃至判断的心理过程也需要借助心理学的方法。 弗洛伊的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对 20 世纪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弗洛 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一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性的冲动是人类的社会活动 和艺术创造的原动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起了人们的惊喜、渴望和探索,也为 文学创作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由弗洛伊德创立,他的弟子和阐释者们加以发展的 精神分析已成为 20 世纪文学批评的主要批评模式, 被广泛地应用于作家的人格分析 及其作品的解读。 

文档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教程名词解释1、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2、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3、比较诗学: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4、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5、译介学:译介学又称“翻译”。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如今翻译已成为一门的研究学科。6、流传学:研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