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理论教学内容
1.构成设计概论
2.平面构成概述
3.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4.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5.基本形与骨骼
6.分割构成法
7.平面构成的基本构成方法
8.意象构成
9.色彩原理
10.色彩要素
11.色彩的对比
12.色彩的调和构成
13.色彩的调性构成色彩的采集与重构
14.色彩的情感
15.立体构成概述
16.立体构成的造型基础
17.线材立体构
18.面材立体构成
19.块材立体构成
20.包装结构和容器造型设计
二、实践教学内容
三大构成是设计学科的基础学科,包括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以及立体构成
1.通过构成设计掌握色彩感觉,色块练习
2.通过构成设计掌握平面设计的要素
3. 通过构成设计掌握空间的三维感知能力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的教学时数为120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为36学时,实践教学为84学时
| 教学内容 | 理论 | 实践 | 网络 | 
| 构成设计概论 | 2 | 0 | |
| 平面构成概述 | 2 | 0 | |
|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 2 | 8 | |
|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 2 | 8 | |
| 基本形与骨骼 | 2 | 4 | |
| 分割构成法 | 2 | 4 | |
| 平面构成的基本构成方法 | 2 | 4 | |
| 意象构成 | 2 | 6 | |
| 色彩原理 | 2 | 0 | |
| 色彩要素 | 2 | 4 | |
| 色彩的对比 | 2 | 4 | |
| 色彩的调和构成 | 2 | 4 | |
| 色彩的调性构成色彩的采集与重构 | 2 | 4 | |
| 色彩的情感 | 2 | 6 | |
| 立体构成概述 | 2 | 0 | |
| 立体构成的造型基础 | 2 | 4 | |
| 线材立体构 | 2 | 4 | |
| 面材立体构成 | 2 | 4 | |
| 块材立体构成 | 2 | 4 | |
| 包装结构和容器造型设计 | 6 | ||
| 复习、考试 | 6 | ||
| 合计 | 120 | ||
一、本课程性质、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基础课,也是设计基础必开课,是设计形态研究的基础。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统称三大构成,是平面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色彩构成是研究和利用色彩要素的搭配原理、规律、法则、技法而获得色彩审美价值的学说。对色彩构成的学习和研究,为以后的应用型设计专业课程中关于色彩的运用具有指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立体构成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学习期间应结合三大构成课程内容研究和掌握形与色结合应用的关系,学习较为偏重于抽象的理性思辨,较少涉及到具体的专业设计项目或课题。所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强应用实例的分析讲解。通过实用的、有趣的、对不同专业课程有较强针对性的多种应用实例,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也要求授课教师对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特点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与图形设计联系:构成设计是图形设计的造型基础,图形设计必须通过构成的原理来创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2、与广告设计的联系: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是极其广泛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广告设计中的各种色彩运用能力。
3、与包装设计的联系:包装设计的器形要大量涉及到立体构成方面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一些包装器形创造基础知识,确立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4、与工业造型计的联系:工业造型的构想思路主要涉及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工业设计的案例,并注意培养学生有机地把握工业形态与立体构成的关系。
5、与计算机图形软件的联系。构成设计的表达和一些结构分析可以通过计算机图形软件来研究。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教学活动必须始终体现这些特点,要求学生理解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创造平面、色彩、立体形态;理解并掌握形式美的规律,能够对用构成的要素正确地分析和思考设计作品中的形态,能够在设计中熟练应用各项基本构成法则;能够理解综合构成中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形象思维和设计创意。
应该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的各类实训基地,将理论教学与组织学生参加具体项目的形态创造有机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促进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有必要突出讲授操作技术和运用技巧,并配合经常性的实训性作业。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充分认识构成设计在形态设计中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形态意识。
四、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
课堂讲授、范例讲解、操作技法演示、应用作品分析、作业个别辅导、作业集中讲评(包括优秀作业评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正方法的分析)等方法相互结合进行教学。
1、平面构成部分:这是创造所有两维形态的基础,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形式美法则;基本构成方法;意象。对此,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的形态特性,初步掌握各种美的形式规则,通过形态的训练掌握基本的构成方法,了解形态的意义。
2、色彩构成部分:主要是介绍色彩的三要素,三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对比与调和构成,通过课程中色彩要素变化的训练,获得色彩的感觉经验。
3、立体构成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三维空间形态创造的原理与方法。结合包装设计的案例,训练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
五、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1、教学内容:
1)理论课内容
构成设计概论;平面构成概述;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基本形与骨骼;分割构成法;平面构成的基本构成方法;意象构成;色彩原理;色彩要素;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构成;色彩的调性构成色彩的采集与重构;色彩的情感;立体构成概述;立体构成的造型基础;线材立体构;面材立体构成;块材立体构成。
2)实践课内容
1.通过构成设计掌握平面设计的要素,平面构成的点、线、面、综合骨格构成练习。要求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和综合的应用
2. 通过构成设计掌握色彩感觉,色块练习;明度、色相、纯度及以明度为主的色彩构成;冷暖对比、面积对比为主的色彩构成。要求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元素和综合的应用
3. 通过构成设计掌握空间的三维感知能力;立体构成的材质练习。要求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及综合构成的应用
2、教学重点
构成的造型元素法则形态、空间的发展;色彩原理、形式美基本法则,形态、色彩空间的发展;空间的功能、载体及内外空间的构成
3、教学难点
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的掌握,点、线、面,形态、构图的综合运用;构成色调的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的掌握,综合运用色彩形状与画面的联想;空间单体与虚空间的转换。
六、具体教学要求
1、平面构成概述;
了解:构成的概念与造型基础
了解:构成的材质、肌理与工具
2、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了解:平面形态要素与空间
掌握:平面构成的点\线\面构成的研究
3、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了解:形式美法则的内容
掌握:形式美规律
4、基本形与骨骼;
了解:基本形的作用
了解:骨骼的意义
掌握:基本形的组合方法
5、分割构成法;
了解:分割的概念
掌握:分割的构成方法
6、平面构成的基本构成方法;
了解:基本构成的方法
了解:基本方法的实际运用
7、意象构成;
了解:意象的概念
掌握:意象构成的方法
8、色彩原理;
了解:色彩产生的原理
了解:色彩的呈现方法
9、色彩要素;
了解:色彩的三要素概念
掌握:三要素的特性
10、色彩的对比;
了解;色彩对比的意义
掌握:色彩对比的种类
11、色彩的调和构成;
了解:色彩调和的概念
掌握:色彩调和的方法
12、色彩的调性构成色彩的采集与重构;
了解:色彩的重构概念
了解:色彩的调性
13、色彩的情感;
了解:色彩的情感
了解:色彩情感在构成中的运用
14、立体构成概述;
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
了解:立体构成的材质与肌理的研究
15、立体构成的造型基础;
了解:立体构成的要素
了解:立体构成要素的特点
16、线材立体构;
了解:线材的形态
掌握:线材的形态创造方法
17、面材立体构成;
了解:面材的形态
掌握:面材的形态创造方法
18、块材立体构成;
了解:块材的形态
掌握:块材的形态创造方法
七、其它教学环节的必要说明
学生须做到课前阅读教材,课后参阅具有现代感的设计作品,以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准备课堂提问。由于色彩的研究不能脱离形态,空间以及人的视觉心理等因素,因此本课程涉及的相关学科有《空间造型艺术》、《视觉艺术》以及《视觉心理》等相关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相关的三大构成设计原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及实作基础。
八、推荐采用教材:
1、《平面构成》,毛溪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9年7版
2、《色彩构成》,程、王炜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9年7版
3、《立体构成》,鸣胡介毛溪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9年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