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微观经济学中,储蓄上升,导致个人财富增加,从而说明节俭是美德。而在宏观经济学中,消费的增加,引起均衡国民收入上升,越花越有钱,消费能够致富。这就是节俭的悖论。
4.资本边际效率(第四章)
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的各年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5.自动稳定器(第五章)
又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采取任何行动。
6.适应性预期(第八章)
适应性预期:一种关于预期形成的观点,即认为预期仅由过去经验所形成,预期将随时间推移缓慢发生变化。
7.时间不一致性(第八章)
在特定时点上作出的相机抉择尽管当时可能是理性选择,但从长期来看却往往适得其反,相机选择的代价是沉重的,例如为了降低预期通胀率,取得实施经济的宽松条件,制定者经常宣布低通胀是货币的最高使命,但当人们建立起低通胀预期时,又实行扩张性货币以刺激经济和减少失业。因为这是当前时点的时间一致性策略,但从期初承诺的角度看又是没有效率的。
8.经济增长的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第九章)
经济增长的水平效应是指改变经济的平衡增长路径,但并不影响处于平衡增长路径时人均产量的增长率。
经济增长的增长效应是指不仅改变经济的平衡增长路径,并且影响处于平衡增长路径时人均产量的增长率。
9.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及流动偏好陷阱。(第四章)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宏观经济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
货币需求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稳定,可事先预计;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相对稳定,也可预计;
第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不稳定,因为与人对未来货币的预期紧密相关,受心理预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货币需求函数:Md=M1+M2=L1(Y)+L2(i)=L(Y,i)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了货币需求范围,因此,不仅商品交易规模与其价格水平影响货币需求,而且利率的变动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根据以上思想,凯恩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性理论:即可以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实现货币目标。
流动性偏好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西方经济学认为,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偏好(指人们想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求,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的需求,货币数量代表了货币的供给。货币数量的多少,由银行的决定,货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但是,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低于某一点的利率,人们就不肯储蓄,而宁肯把货币保留在手中(参见图)。
10.简述失业及其种类并作简要解释。(第六章)
失业是指在某一时期,一直没有工作,但是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工作。失业可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包括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1、周期性失业。它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在经济萧条时期上升,在经济繁荣时期下降,由于和经济的周期波动密切相关,所以被叫做周期性失业。
2、摩擦性失业。它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不完善以及劳动力在异地之间的流动的成本引起的失业。
3、结构性失业。它是指由于现有劳动力技能与新兴产业需要不适应而引起的失业。
11.简述名义粘性、实际粘性以及解释这两者的不同理论。(第七章)名义粘性是指名义工资和价格不能按照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实际粘性是指一种工资对另一种工资保持相对不变,或者一种价格对另一种价格保持相对不变。
1、关于工资。
解释名义工资粘性的理论有长期劳动合同论等,解释为什么总需求增加而名义工资还保持相对不变。
解释实际工资粘性的理论有效率工资论、局内人—局外人理论、隐性合同论等。
2、关于价格。
解释名义价格粘性的理论有菜单成本论等。菜单成本论是说厂商为什么保持产品价格不变,这类似于我们到餐馆吃饭要看菜单,现在要改变价格标签,相当于餐馆要更换新的菜单,所以存在一个成本。厂商改变价格标签这样一个微小的成本将会导致一个巨大的经济周期的存在,这就是菜单成本论。
解释实际价格粘性的理论有顾客市场论等。
(涉及第三、四、五章)假设货币需求为:L=Y-100R,货币供给量为:M=2000,价格水平P=4,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函数为:
I=500-20R,税收T=100,购买支出G=100。
(1) 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 如果购买支出增加到300,计算挤出效应。
(3) 在购买支出为100的情况下,推导出此经济的总需求曲线。
(4) 若购买支出增加100,那么,将引起最终均衡国民收入增加量为多少?(提示:购买支出乘数,c=0.8)
解:(1)、IS方程:
Y=AD
=C+I+G
=100+0.8Yd+500-20R+100
=100+0.8(Y-100)+500-20R+100
=620+0.8Y-20R
0.2Y=620-20R
Y=3100-100R
LM方程:
L=M/P
Y-100R=2000/4
Y=500+100R
联立IS和LM方程,即可得,
500+100R=3100-100R即:200R=2600
R=13
I=500-20R=240
Y=500+100R=1800
(2)、 若购买增加到300,则
IS方程:
Y=AD
=C+ I+G
=100+0.8Yd+500-20R+300
=100+0.8(Y-100)+500-20R+300
=820+0.8Y-20R
0.2Y=820-20R
Y=4100-100R
LM方程不变。
联立IS和LM方程,即可得,
500+100R=4100-100R
即:200R=3600
R=18
I=500-20R=140
挤出效应为:ΔI=240-140=100
(3) 、IS方程为: Y=3100-100R
LM方程:
由L=M/P
得Y-100R=2000/P
联立Y=3100-100R和Y-100R=2000/P,消去R,即可得到总需求函数:Y=1550+1000/p
(4)K=1/(1-C)=1/(1-0.8)=5
因此若购买支出增加100,最终均衡国民收入增加500(第二章)考虑以下两个国家A国和B国某一年的生产销售情况,单位为万元:
A国B国
农民生产小麦10001000
12001200
面粉厂购买农民
的小麦并做成面
粉
15001800
面包厂购买面粉
厂的面粉并制作
成面包
零售商出售面包18000
(1)请分别计算两国该年GDP,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提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2)请分别计算两国的工农业生产总值(注意:包括商
业),并解释其与GDP的差异。
(3)请说明GDP使用最终产品计算的好处与GDP指标的
缺陷。
(4)假设A国农民还有自产自用的小麦产量,其“市场价
值”为300万元,那么,计算此时A国的GDP,并给出
合理的解释。
答:
(1)A国GDP是1800万,B国GDP也是1800万。因为对农业来说面粉是最终产品,对工业来说面粉是中间产品,每个环节之间都有投入、产出的关系。GDP计算最终供人们使用的产品。A国最终供人们使用的产品是零售商出售的面包,B国最终供人们使用的产品是面包厂生产的面包。
(2)A国工农业生产总值=1000+1200+1500+1800=5500万B国工农业生产总值=1000+1200+1800=4000万
由于工农业生产总值是把每个行业创造的价值都加总在一起,包括农业、工业还有商业,所以工农业生产总值的计算结果要比GDP的计算结果大好几倍。原因就在于计算工农业生产总值时,把同一件事的每个环节都作了一次重复计算,所以计算的结果要远远大于GDP。
(3)计算最终产品有三个优点:
第一、可以避免重复计算。
第二、可以避免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同带来的数据的不可比性。
第三、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商品,还包括无形的劳务。
相应的也有两个缺陷:
第一、有漏损,不经过交换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不被列计GDP。
第二、地下经济,指非公开的、秘密的市场交换的漏损。
(4)A国的GDP为1800+300=2100万。GDP以生产的最终产品总值计算,A国最终产品是农业的自用小麦和工业的出售面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