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武术史》第一学期教案 (5)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47:38
文档

《中国武术史》第一学期教案 (5)

《中国武术史》第一学期教案授课时间第1次课授课内容1武术的起源2原始战争对兵器与战斗技能的影响3原始武舞与武术的萌芽任课教师及职称田学建讲师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课时安排2学时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武术史》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武术史》邱丕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武术史》林伯源编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和初步掌握学习《中国武术史》的基本方法,了解武术史中的若干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本课的大纲要求。教学重点1使学生明确学
推荐度:
导读《中国武术史》第一学期教案授课时间第1次课授课内容1武术的起源2原始战争对兵器与战斗技能的影响3原始武舞与武术的萌芽任课教师及职称田学建讲师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课时安排2学时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武术史》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武术史》邱丕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武术史》林伯源编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和初步掌握学习《中国武术史》的基本方法,了解武术史中的若干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本课的大纲要求。教学重点1使学生明确学
《中 国 武 术 史》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时间                                           第 1 次课  

授课内容1武术的起源 2原始战争对兵器与战斗技能的影响3原始武舞与武术的萌芽

任课教师

及职称

田学建  讲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2学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武术史》 邱丕相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中国武术史》 林伯源编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和初步掌握学习《中国武术史》的基本方法,了解武术史中的若干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本课的大纲要求。

教学重点1使学生明确学史要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2使学生明确掌握技击、套路、武术等基本概念和演变史实。3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大纲基本要求。

难点:1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十分参差不齐,教学深度需要由浅入深。2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十分重要,但通过一次课的讲授难以完全掌握,需要循序渐进地灌输和教育。

部分教学内容分量

一 教学常规(3分钟)

1班长口令全体起立,行抱拳礼向老师问好;教师答礼。

2教师点名,并宣布本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 讲解本课大纲要求(20分钟)

1出勤要求

2作业要求

3考核要求

4复习要求

三 论学史方法(25分钟)

1历史唯物主义

2唯物辩证法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四 若干问题的探讨(25分钟)

1技击实质

2套路成因

3能技善舞

4体系雏形

5定义武术

五 布置课后作业(4分钟)

1思考想一想如何学习武术史

2预习武术的起源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

六 结束部分(3分钟)

班长口令全体起立,师生互行抱拳礼,下课。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作业:

1按思考题想一想如何学习武术史。

下节课预习重点

1预习第一至第三章:武术的起源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本课有条理地讲述了对课程的要求及学习方法,复习要做到听、记、看、写、背,有重点地记住武术史的基本知识,学生要听,注意力集中,没有睡觉的。上下课师生问好道别声音响亮,动作整齐。本课上的比较满意。

学院审核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中 国 武 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时间  2009 /09/                                        第 2次课  

授课内容先秦时期的武术任课教师

及职称

田学建  讲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2学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武术史》 邱丕相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中国武术史》 林伯源编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武术的起源和形成及远古武术和先秦时期武术的概况  

教学重点 1远古祖先在生产劳动中产生了工具武器,产生了使用这些武器的技术。

2兵器的发展和武术作为教育内容之一。3侠、剑、手搏是春秋时期武术的特点。

难点 从社会发展规律讲武术的形成与演变。

部分教学内容分量
一 教学常规(3分钟)

1班长口令全体起立,行抱拳礼向老师问好;教师答礼。

2教师点名,并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 武术的起源(20分钟)

1历史的开端——200万年至公元前21世纪是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

(1)旧石器时代——火、渔猎、采集

(2)新石器时代——生蓄、定居

2人与兽搏

(1)木棒 (2)流星锤 

(3)弓箭 (4)鱼镖

3军事武艺的发生——传说中的部落战争

4原始文化的“舞”和“武”

三 夏商周时期的武术(25分钟)

1历史背景

(1)夏——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约500年

(2)商——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约600年

(3)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0年,约280年

2尚武崇勇

3武术作为教育活动的内容之一

(1)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射、御

(2)五射

(3)射礼

(4)成童舞象

4青铜兵器和器械武术

5“拳”字——《诗经》中的“无拳无勇”

四 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

1历史背景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

2“士”的分途与“侠”的产生

3剑术风行——击剑成风,铸剑相剑成习

4手搏兴起——技击、拳勇、擒拿、手搏,及与“以力相高”、“执技论力”不同的“以巧斗力”和“后发先至”理论见于《庄子》

五 布置课后作业(4分钟)

复习第一至第三章:武术的起源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

六 结束部分(3分钟)

班长口令全体起立,师生互行抱拳礼,下课。

作业

1思考题:武术是怎样产生的?到先秦时期有那些变化和发展?

2预习秦汉时期的武术

下节课预习要点

1秦“罢讲武之礼为角抵戏”。

2汉武帝与角抵戏。

3关于手搏、手战、卞、弁。

4汉画像石。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学院审核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中国 武 术 史 》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时间  2009/9/                                        第 3次课  

授课内容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任课教师

及职称

田学建    讲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2学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武术史》 邱丕相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中国武术史》 林伯源编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的概况。  

教学重点  1秦、汉武术发展的特点 2秦、汉、三国时期兵器的发展

难点    军事武术与民间武术发展之间的比较

部分教学内容备注
一 教学常规(3分钟)

1班长口令全体起立,行抱拳礼向老师问好;教师答礼。

2教师点名,并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 概述(70分钟)

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上升的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国的建立,使人们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相对安定的状态,武术由单纯军事技能向竞技方面逐渐发展。角抵、手搏、击剑等竞技项目相继出现,同时也出现了剑舞、刀舞、钺舞等舞练形式。

三 分讲

1秦收兵与汉代尚武(秦、汉武术发展特点)

2秦军力发展与民间武术发展的比较

3汉代军事武术与民间武术发展之间的比较

4三国时期军事发展对武术所产生的影响

5秦、汉、三国时期兵器的发展

四 师生讨论

1学生参与讨论

2教师提领纲要

五 布置课后作业(4分钟)

1汉代的军事发展对武术产生了何种影响?

六 结束部分(3分钟)

班长口令全班起立,师生互行抱拳礼,下课。

作业 

汉代军事发展对武术产生了什么影响。
下次课预习重点

1“闻鸡起舞”的典故。2挑刀.舞戟。3偃闭武术,阐扬文令。4口诀要术.秘法。5马槊谱序。6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三个重要贡献。7林武术的发端  8北民族武术的交融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学院审核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中  国 武 术 史  》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时间  2009/10/                                           第 4次课  

授课内容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任课教师

及职称

田学建    讲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2学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武术史》 邱丕相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中国武术史》 林伯源编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的概况。
教学重点  1少林武术的发端  2南北民族武术的交融

难点:   “府兵制”与民间武术之间的联系。

部分教学内容分量
一 教学常规(3分钟)

1班长口令全体起立,行抱拳礼向老师问好;教师答礼。

2教师点名,并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 概述(70分钟)

晋南北朝实行府兵制,选士的标准对武艺有很高的要求《通典兵典》记载:“选士之科-----引疆彻札,戈铤剑戟,便于利用,挺身捕虏,----;矫健若飞-----”大意是既要会拳术的捕虏擒拿技术,也要善射并会用长短兵器:既能“若飞”般地疾跑,也要攀登跳跃,长途负重行军。这对武术技巧和速度、耐力、力量诸方面均有严格要求。

除了士兵练武外,劳动人民也习练武术。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则替主人作战,他们是“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

到了两晋南北朝后期,儒道释日趋合流,玄学盛行,官僚贵族迷恋奢侈生活,信奉宗教,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三 分讲

1 军事武艺的演进

2娱乐性武术的发展

3少林武术的发端和早期道教与武术

4南北朝民族武术的交融

四 讨论

1学生参与讨论部分,讨论内容主要集中与“府兵制”与民间武术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2教师提领纲要

五 布置课后作业(4分钟)

1曹丕在《典论》中讲了几件事?

2结合实际,请详述你对越女“手战之道”的理解?

3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事件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六 结束部分(3分钟)

班长口令全班起立,师生互行抱拳礼,下课。

作业

1曹丕在《典论》中讲了几件事?

2结合实际,请详述你对越女“手战之道”的理解?

3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事件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下次课预习要点

1武举制和尚武任侠

2甫观公孙舞剑器诗。

3代剑文化,如李白的剑诗与“三绝”。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学院审核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中 国 武术史》一学期教案

  授课时间  2009-10-                                    第 5、6次课

授课内容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武术(一)(二)任课教师

及职称

田学建  讲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4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武术史》 邱丕相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中国武术史》 林伯源编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隋唐武术发展的历史,拓宽武术知识面,学会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认识武术,研究武术,以便更好地继承、弘扬武术文化,更好地促进武术运动的推广和普及。
教学重点及难点:

武举制 剑文化 尚武任侠之风

部分教学内容分量
一 教学常规(3分钟)

1班长口令全体起立,行抱拳礼向老师问好;教师答礼。

2教师点名,并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 基本部分(70分钟)

(一)历史背景

1结束了数百年割据,统一了中国,建立了较完备的国家机构

2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这时期的文化,特别是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中辉煌灿烂的一部分,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中文文化交流相当普遍

(二)府兵制

1演变  2府兵来源  

3府兵训练  

4 影响

  隋唐的府兵制度,对武术的进步,发展起来推动作用

(1)促进了府兵选拔范围的扩展,从而使兵源、武器装备,习武活动扩展到了整个国家的基层

(2)士兵的训练和考核制度具体化,加强整个社会对习武活动和武艺的重视。

(三)武举制

1在正式开武举之前,已有了某些课选拔武勇人才的做法。

2武举制度正式建立是在武则天时

3武举制考试的主要内容:

长垛 马射 马 筒射 步射 负重 材貌 言语

4影响:武举内容的确立,促进了武术精炼化、规范化;武举的创立,促进了武术的推广

(四)尚武任侠

1在王室成员中盛行的尚武任侠之风——重要是以娱乐为目的

2民间尚武之风——目的是为防御、保护自己的家乡不为外敌入侵

3影响  

尚武任侠风气的盛行,促进了人们对侠客的崇敬,侠客行侠的工具是刀、剑,行侠的手段是武艺,从而大大的推进了武术的繁荣。

(五)王宫中角抵活动的开展

1角抵的复苏

2角抵的盛行

3民间角抵活动开展与方法:当时的角抵比赛是以擂大鼓开场的;角抵时双方均裸露身体的一部分,在当时角抵等仍以摔法为主的,角抵也用拳法。

(六)射远兵器

1弓箭 2弩射

3弹丸射

4抛石机

(七)器械武艺

1术 2棍术 3戟 4剑术及剑文化 5刀术 唐代刀制四 

(八)唐代武舞与武术套路

1剑器舞 2矛舞  3剑舞  4破阵乐舞 5大面舞 6狮舞

7武术套路与武舞

五 布置课后作业(4分钟)

1汉代的军事发展对武术产生了何种影响?

六 结束部分(3分钟)

班长口令全班起立,师生互行抱拳礼,下课。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作业

1什么是武举制,它对武术发展有何影响?

2唐代武术器械发展简况。

3唐代武术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下次课预习要点

1英略社、角抵社等结社练武。

2露台争交。

3打套子。

4《角力记》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学院审核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时间                                             第 7次课

授课内容两宋时期武术任课教师

及职称

田学建    讲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2学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武术史》 邱丕相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中国武术史》 林伯源编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宋元武术发展的历史,拓宽武术知识面,学会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以体育整体观来认识武术,研究武术,以便更好地继承、弘扬武术文化,更好地促进武术运动的推广和普及。
教学重点、难点:1武学、军事武艺的发展

2各种“社”组织的出现与民间武术的发展

部分教学内容分量
一 教学常规(3分钟)

1班长口令全体起立,行抱拳礼向老师问好;教师答礼。

2教师点名,并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 基本部分(70分钟)

(一)两宋的历史背景

1阶级矛盾和都异常尖锐

2内忧外患,战火频繁,广大人们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

3农业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的进一步繁荣

(二)武术教育

1两宋统治者十分重视练兵,实行募兵制,通过选募,武举考试选拔武艺人才

2宋代统治者在的训练中,颁布了统一的训练要求,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使用器械均做了明确的规定。

3宋神宗时设武学,提高习武人员的理论修养。

4从宋代多次诏颁校阅法,公布教法格,立新格进行武选来看,官方对的武术素养是相当重视的。

(三)兵器武艺向多样化发展

手搏 剑 刀  棍 斧 戈 鞭、 杵 简 软 兵 射

(四)结社练武与瓦舍献艺

1结社练武:两宋时期民间产生大量的武术结社组织是构成该时期武术发展的一大特点农村武艺结社组织的出现,推动我国民间武术发展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以乡社为基础的武艺结社组织

(2)城市结社组织的武艺活动:城市结社与农村结社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城市结社主要以健身娱乐为目的。

2瓦舍献艺

“瓦舍”又称“瓦子”。瓦舍是宋代城市出现的群众性游艺场所。瓦舍之中,用装饰有花纹图案的栏木或绳网,拦成一个个圈子叫“勾栏”或“游棚”,是专门表演各种技艺的场所。

(1)瓦舍勾栏中的武艺表演

(2)流动的武艺表演

(五)拳谱、兵书和武术专著

拳谱

兵书:《武经总要》官修的兵书。《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史兵书上第一部军事丛书。

武术专著:《角力记》作者宋代调露子,这是一本既有书名又有内容的武术专著,

三结束部分(5分钟)

简要回顾本课内容,布置课外思考题

班长口令全班起立,师生互行抱拳礼,下课。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作业

1宋代武术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2武学的产生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3宋代民间武术发展简况?

下次课预习要点

1明代武举与武学

2明代的武艺训练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学院审核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时间                                                第 8次课  

授课内容辽、金、夏及元代武术任课教师

及职称

田学建    讲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2学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武术史》 邱丕相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中国武术史》 林伯源编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辽金西夏元代武术的历史概况。拓宽武术知识面,学会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学习研究。  

教学重点  辽金西夏元代武术史发展特征

难点: 武术文献的理解

部分教学内容分量

一 教学常规(3分钟)

1班长口令全体起立,行抱拳礼向老师问好;教师答礼。

2教师点名,并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 基本部分(70分钟)

1了解历史

(1)以讲故事的形式教育学生学史的重要性。

(2) 用名言警句启迪学生

2辽金西夏元代历史背景

(1)契丹民族是怎样“集体失踪”的?

(2)西夏王朝是如何消失的?

3辽金西夏及元代武术史的基本特征

(1)骑射武艺的发达:以骑射立国。

   历史故事:射柳等

(2)角抵与拳搏的倡兴:选胥的故事、那达慕大会、绚丽多姿的兵械武艺

三 讨论(4分钟)

1学生参与讨论部分

围绕本课内容探讨这段时期在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

2教师提领纲要

四 结束部分(3分钟)

班长口令全班起立,师生互行抱拳礼,下课。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作业

1辽金西夏及元代武术在武术发展史中的地位

2漫谈辽金西夏及元代武术史的基本特征。

下次课预习要点

军事著作及其作者。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学院审核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时间                                               第 9、10次课  

授课内容明代武术(一)(二)任课教师

及职称

田学建    讲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4学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武术史》 邱丕相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中国武术史》 林伯源编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明代武术发展的历史。拓宽武术知识面,学会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学习、研究。  

教学重点   明代武术发展特征

难点:武术文献的理解

部分教学内容分量
一 教学常规(3分钟)

1班长口令全体起立,行抱拳礼向老师问好;教师答礼。

2教师点名,并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 基本部分(70分钟)

1明代历史背景

(1)朱元璋建明朝(1368-14年)16个皇帝

(2)蒙古瓦剌期对峙

(3)倭寇骚扰不断   (4)中日武术交流

2武术体系的形成

(1)确立了武术的大概体系

A拳械综合为十八武艺   B派系分流逐步显现

(2)确立了武术套路的基本技术结构层次

(3)武术理论研究的大发展

A 总结了习练武术应有拳法入门的基本理论,提出“拳为武术之源”的观点。

B 充分肯定了武术套路的重要性,套路是武术训练的中心环节。(讨论)

C 内外家之分

D 武术的传授与训练出现了大量的歌诀、动作图示,为其传授、交流创造了条件。

3主要武术著作的介绍

4小结

三 讨论(4分钟)

1学生参与讨论部分

2教师提领纲要

四 结束部分(3分钟)

简要回顾本课内容,不知课外思考题。

班长口令全班起立,师生互行抱拳礼,下课。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作业

1概论明代武术史的基本特征

2简述明代武术体系的内容

下次课预习要点

1官办武学与武举制末

2武术对传统文化的摄取

3武术流派的发展

4清代武术名著择要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学院审核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时间                                                 第11次课  

授课内容清代武术(一)任课教师

及职称

田学建    讲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2学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武术史》 邱丕相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中国武术史》 林伯源编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清代武术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清代武举制度,以及清代武术的传播方式  

教学重点:清代武术的传播方式

难点   清代武术典籍的理解

部分教学内容分量
一 教学常规(5分钟)

1班长口令全体起立,行抱拳礼向老师问好;教师答礼。

2教师点名,并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 基本部分(60分钟)

1 清代历史背景(10分钟)

(1)清入中原后的政治策略

(2)鸦片战争的冲击

2清代武举制的兴废

(1)清立武举之原因

(2)清代武举的形成与发展

(3)清代武举的终结与近代军事学校的出现

3清代武术传播方式(30)

(1)以民间结社组织进行武术传播

A 对武术发展积极的一面:

促进武术交融和新拳种的出现;促进武术功能的多元化发展

B 对武术发展消极的一面

    习武中出现械斗;武术活动中的宗教神灵观造成农民阶级的蒙昧

(2)以大城市为中心进行武术传播

如太极拳中的杨式、孙式、吴式在城市中发展起来;八卦掌也在城市中发展起来。

三 讨论(8分钟)

学生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讨论或提问。

四 结束部分(4分钟)

班长口令全班起立,师生互行抱拳礼,下课。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作业

1思考“古典学说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下次课预习要点

1清代武术流派的发展。

2清代武术名著及其作者。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学院审核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时间                                               第 12次课  

授课内容清代武术(二)任课教师

及职称

田学建    讲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2学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武术史》 邱丕相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中国武术史》 林伯源编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清代武术的特点以及在武术理论方面的成就。  

教学重点  清代武术的特点

难点: 清代武术主要著作介绍

部分教学内容分量
一 教学常规(3分钟)

1班长口令全体起立,行抱拳礼向老师问好;教师答礼。

2教师点名,并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 基本部分

1清代武术的特点(20)

(1)拳术风格定型化

(2)注重练气的特点

2清代武术理论方面的成就(20分钟)

(1)武术整体观的完善

(2)武术拳派的哲理化

(3)气功功理介入武术理论

3清代武术名著择要(20)

(1)《太极拳论》与王宗岳  (2)《苌氏武技书》与苌乃周

(3)《内家拳》与黄百家  (4)《手臂录》与吴殳

(5)《拳经拳法备要》

(6)《六合拳谱》

三 讨论(8分钟)

学生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讨论或提问。

四 思考与作业(4分钟)

1 试论清代武术的特点

2 阐释古典学说在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中的应用。

五 结束部分(3分钟)

班长口令全班起立,师生互行抱拳礼,下课。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作业

1清代武术有哪些流派?

2试论清代武术的特点

下次课预习要点

1中华新武术

2精武体育会

3国术馆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学院审核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时间                                                  第 13次课  

授课内容时期的武术(一)任课教师

及职称

田学建    讲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2学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武术史》 邱丕相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中国武术史》 林伯源编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时期武术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中西结合的新产物——《中华新武术》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  

教学重点  中西结合的新产物——《中华新武术》

难点:武术纳入学校体育课。

部分教学内容分量

一 教学常规(5分钟)

1班长口令全体起立,行抱拳礼向老师问好;教师答礼。

2教师点名,并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 基本部分(60分钟)

1历史背景(10分钟)

(1)军国民思想的影响

(2)自然主义体育的冲击

2中西结合的产物——《中华新武术》(10分钟)

3《中华新武术》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20分钟)

()新武术的创编与内容

(2)新武术的积极意义与衰微

4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20分钟)

(1)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课

(2)学校武术的师资来源和培养

(3)学校武术的开展

三 讨论(8分钟)

学生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讨论或提问

四 布置课后作业(4分钟)

五 结束部分(3分钟)

班长口令全班起立,师生互行抱拳礼,下课。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作业

1预习时期第二部分内容

2简述精武体育会的兴衰。

下次课预习要点

1武术走进学校体育课

2武术运动竞赛与表演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学院审核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时间                                                第 14次课  

授课内容时期的武术(二)任课教师

及职称

田学建  讲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2学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武术史》 邱丕相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中国武术史》 林伯源编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时期的武术组织和社会武术组织的发展情况及对武术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中国国术馆的始末
部分教学内容分量
一 教学常规(5分钟)

1班长口令全体起立,行抱拳礼向老师问好;教师答礼。

2教师点名,并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 基本部分(60分钟)

1时期的武术组织(10分钟)

(1)国术馆的始末

——缘起

——国术馆组织系统的逐步完善

——国术馆的宗旨及其主要活动

——武术教学考试

——国术国考

——国术论著与教材建设

——国术馆尾声

2时期的社会武术组织

(1)精武体育会

——从精武体操学校到精武体育会

——精武会的主旨和主要活动内容

——精武会的扩展

三 讨论(8分钟)

学生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讨论或提问。

四 布置作业(4分钟)

五 结束部分(3分钟)

班长口令全班起立,师生互行抱拳礼,下课。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作业

预习新中国时期武术的内容。
下次课预习要点

1新中国武术发展变化的条件

2武术组织、结构的建设与发展

3学校武术体育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学院审核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中国武术史》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时间                                              第 15、16次课  

授课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术(一)(二)任课教师

及职称

田学建  讲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4学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武术史》 邱丕相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中国武术史》 林伯源编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从重视及武术机构的建立;社会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发展;现代武术的教学与科研;武术的对外文化交流及竞技资源的开发等四个方面掌握建国以来新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概况。  

教学重点  50多年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

难点:客观认识不同时期武术的发展状况

部分教学内容分量
一 教学常规(5分钟)

1班长口令全体起立,行抱拳礼向老师问好;教师答礼。

2教师点名,并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 基本部分(70分钟)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史

1新中国武术初创阶段(1949-1955)

2稳步发展阶段(1956-1966)

3畸形发展阶段(1967-1976)

4拨乱反正阶段(1976-1982)

5继承发展阶段(1982-1992)

6深化改革阶段(1992-2003)

(二)四个方面的讲授:

1的高度重视及武术结构的建立

2社会武术的发展和竞技武术的发展

3现代武术的教学与科研

4武术的对外文化交流及经济资源的开发

三 讨论(12分钟)

1学生就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讨论或提问

2教师提领纲要

四 结束部分(3分钟)

班长口令全班起立,师生互行抱拳礼,下课。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作业

你对武术套路运动目前的发展状况及今后的发展有何看法及观点?

简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武术状况
下次课预习要点

武术的挖掘整理;武术科学化;武术国际化交流与走向世界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学院审核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时间                                               第 17次课  

授课内容新中国武术(二)任课教师

及职称

田学建  讲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2学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武术史》 邱丕相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中国武术史》 林伯源编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武术竞赛规则的变化因素及特点,了解不同年代武术赛事情况。  

教学重点  武术竞赛规则的变化

难点:  8次规则修订的不同之处,客观意义和作用何在。

部分教学内容分量

一 教学常规(3分钟)

1班长口令全体起立,行抱拳礼向老师问好;教师答礼。

2教师点名,并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 基本部分(70分钟)

(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发展

1 1958年 第一版规则    2 1973年 第二版规则

3 1979年 第三版规则    4 1984年 第四版规则

5 1991年 第五版规则    6 1996年 第六版规则

7 1999年 第七版规则    8 2003年 第八版规则

(二)散打、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的发展

(三)历届武术表演比赛

1 50年代         2 60年代

3 70年代         4 80年代

5 90年代         6 新世纪

三 讨论(12分钟)

1学生就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讨论或提问

2老师提领纲要

四 结束部分(3分钟)

班长口令全班起立,师生互行抱拳礼,下课。

《中国武术史》第一学期教案

作业

1你对武术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2概述建国后武术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3简述你对“武术科学化发展”的观点

回顾总结

复习中国武术史的内容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学院审核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中国武术史 》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时间                                                 第 18次课  

授课内容中国武术史复习课任课教师

及职称

田学建  讲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2学时

使用教材和

主要参考书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武术史》 邱丕相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中国武术史》 林伯源编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复习,梳理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后几章重点内容和知识点。
教学重点

难点

部分教学内容组织教法分量

一 教学常规(3分钟)

1班长口令全体起立,行抱拳礼向老师问好;教师答礼。

2教师点名,并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 结束部分(3分钟)

班长口令全班起立,师生互行抱拳礼,下课。

《中国武术史》第一学期教案

复习思考题、课外练习内容
下次课预习要点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学院审核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文档

《中国武术史》第一学期教案 (5)

《中国武术史》第一学期教案授课时间第1次课授课内容1武术的起源2原始战争对兵器与战斗技能的影响3原始武舞与武术的萌芽任课教师及职称田学建讲师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课时安排2学时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武术史》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武术史》邱丕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武术史》林伯源编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和初步掌握学习《中国武术史》的基本方法,了解武术史中的若干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本课的大纲要求。教学重点1使学生明确学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