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国古代的车马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47:58
文档

我国古代的车马

[科目]语文[年级]高三[文件]jiaoan77.doc[标题]我国古代的车马[关键词]说明文/教案[内容]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   本文介绍的是今人不甚熟悉的古代的车马,但由于介绍层次有序,行文通俗易懂,说明详细明了,注释详尽清楚,更配有插图,所以也浅显易学。怎样更加直观,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可以把绘画带入语文课堂促教学,抓绘画为突破口。   (一)先要求学生预习阅读时先不看附图,根据课文介绍与说明,试画出“古代车马图”:   (二)再对照课文上古代马车的俯视、侧视图,要学生用自
推荐度:
导读[科目]语文[年级]高三[文件]jiaoan77.doc[标题]我国古代的车马[关键词]说明文/教案[内容]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   本文介绍的是今人不甚熟悉的古代的车马,但由于介绍层次有序,行文通俗易懂,说明详细明了,注释详尽清楚,更配有插图,所以也浅显易学。怎样更加直观,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可以把绘画带入语文课堂促教学,抓绘画为突破口。   (一)先要求学生预习阅读时先不看附图,根据课文介绍与说明,试画出“古代车马图”:   (二)再对照课文上古代马车的俯视、侧视图,要学生用自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三

[文件]  jiaoan77.doc

[标题]  我国古代的车马

[关键词]  说明文/教案  

[内容]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本文介绍的是今人不甚熟悉的古代的车马,但由于介绍层次有序,行文通俗易懂,说明详细明了,注释详尽清楚,更配有插图,所以也浅显易学。怎样更加直观,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 可以把绘画带入语文课堂促教学,抓绘画为突破口。

    ( 一 ) 先要求学生预习阅读时先不看附图,根据课文介绍与说明,试画出“古代车马图”:

    ( 二 ) 再对照课文上古代马车的俯视、侧视图,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概要述说:

    “舆”、轼、”是古代马车的车厢部分,乘人的装置。“牙” ( 从侧视图上看“牙”是指车轮的外周;但是课文第5段没有提到“牙”这一名称,只是说:“车轮的边框叫辋;据《释名·释车》上解说:“辋,罔也,罔罗周轮之外也”;可见“牙”和“辋”实指同一部件。我们不妨叫学生在侧视图上“牙”的旁边添上一个“罔”字,为疏理课文作一辅垫。“辐、毂”是古代马车的车轮部分。“轴、軎”是古代马车的车轴部分。怎样使车轮装牢在车轴上呢 ? 请看俯视图中“軎”上的那个小孔,插进销子车轮也就不外脱了。这个“销子”古代叫做“辖”,也是车轴的组成部分。于是,也应该在小孔旁添注“插辖孔”字样。“辕 ( 俯视图当中的一根竖木也是辕,它叫“ ”。图上没有注字,也应补出 ) 、衡、轭 ( 俯视图中“轭”旁边画出的部件就是“ ”,也不妨补注一下 ) ”是古代马车的车辕部分,驾驭装置。 也可以一边熟悉课文内容,一边用示意图印证,并增补说明文字;还可以在串讲完课文的这一部分后,设计一组练习 ( 如“辖插在什么地方”,“轭旁边的部件叫什么”等等 ) ,让学生带着问题细察示意图,我们倾向于“先看图,后读文”。因为这样做是先实后虚,先简后繁,先易后难。

    ( 三 ) 然后再讨论分析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及课后“思考和练习”。

    ( 四 ) 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硬纸、胶水、订书机、剪刀等做一辆古代马车的横型。比一比,看谁做的好。

    ( 五 ) 课后再通过说明文训练,加深印象,提高说明能力。

【指点迷津】

    通过比较阅读,突破重难点:

    ( 一 ) 认识并学习本课说明的顺序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已经学过了本单元前一课说明文《语言的演变》,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这两课作一比较,加深认识。这两课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不同。《语》课是先总说古今语言的差异很大,再分说语汇、语法、语音三方面古今的具体差别。在这三方面里,由一地语汇的变化最大,故而先说,重点地说;语法、语音的变化次之,所以后说,非重点地说。本课则是先说明我国古代车和马的关系,再说明古代的车的种类,然后才按照车马的构造,由主到次地分别说明其各个组成部分,最后又归结到马和车的关系上。

    ( 二 ) 本单元训练的重点,除了说明的顺序外,还有说明方法。前一课《语言的演变》在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上比较典型,所以,说明方法的训练主要应放在前课进行,或者放在单元教学后的总练习中进行。本课主要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引用三种说明方法,是包括在《语》课采用的多种说明方法之内的。因而可以联系前课的有关内容,在复习旧知识中加以巩固。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 一 ) 课文按什么顺序说明古代的车马的 ? 为什么重点说明马车的结构部位 ? 

    答案要点:课文首先从横向说明了战国以前车马并举的情况,其中以解说马车的结构部位为重点;然后从纵向说明了使用马的过程,具体情况如下表:

    A . 车马并举 ( 横向说明 ) 

    a . 对“车马并举”的解释

    b . 车的分类 ( 马车与牛车 ) 

    c . 马车的构造    

    d . 乘车

    e . 驾车的马

    f . 车马若干装饰附件

    B . 使用马的过程 ( 纵向说明 ) 

    a . 战国前 — 拉车用

    b . 六国时 — 单骑

    c . 战国后 — 骑马之风渐盛

    课文之所以重点说明马车的结构部位,是因为古代的车和马是一个整体,一般说,“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古代的“车”不同于现代的车,是须套马车拉的;而当时的马也是专用来拉这种车的。所以课文里介绍的重点是古代的“车”。要了解古代的“车”的特征,其介绍重点当然是车的结构部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说明古代的车与现代的车有何不同。

    ( 二 ) 分析说明方法的运用:

    1 . 课文怎样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 ? 

    答案要点提示:下定义结合详实的考证,要从文中找出实例。

    课文对“车”“马”有关的概念进行诠释,恰当地选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解释“辖”就说“轴的两端露在毂外,上面插着一个三四寸长的销子,叫做辖 ( 又写作 ) ,不让车轮外脱。”并且,还引用《淮南子》“夫车之能转千里所者,其要在三寸辖”,证明它是一个很要紧的零件。又如解释“式”:“舆前部的横木可以凭倚扶手,叫做式”,并且补充说明“古人在行车途中用扶式俯首的姿势表示敬礼,这种致敬的动作也叫式”,又引《檀弓》为证:“夫子式而听之。”

    这样,在说明车马的特征的过程中,用下定释与“车”“马”有关的词,由于结合了考证,因而更加显得有根有据,明确肯定,翔实无误。

    2 . 文中引用说明是怎样与恰切的解释结合的 ? 举例分析。

    答案要点:

    课文大量地选用了引用说明的方法,所涉及的文献,就有《左传》《论语》《礼记》《老子》《楚辞》《淮南子》《汉书》……等,非常广博。选用引用说明,有时用直接引用,如说明“车马并举”,就引用了《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和《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充分地证实了“车马”确实是“并举”的。有时在引用中还结合恰切的解释,如说明“驾四马为驷”,引用了《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接着便进行解释:“这不在于说他有四千匹马,而在于说他有一千乘车。”这样,便使读者更能从“车马并举”的特点来理解“驷”的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说明“我国古代的车马”的特征。

    3 . 本文是怎样运用举例说明的 ? 有什么好处 ? 举例分析。

    提示:本文举例说明结合生动的典故

    答案要点:为了印证对于“车”“马”有关知识的概念的说明,课文不少地方恰当地选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如介绍“绥”,便用孔子的话“升车必正立执绥”为例。文章里举例有三种情况:一是非有例证,不足以使人信服,如“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是一个基本特征,因而一再举例。二是一个词有两种意义,不举例则无法说明,如“轨”;一种事物有两种名称,如辕 。三是举例更加强说明效果,如举《淮南子》以说明辖的重要。

    但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有些举例说明,还灵活地结合了生动的典故,如说明“驾在当中的单根曲木叫,适用于小车”,便运用了《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孙阏与颖考叔争车,颖考叔挟 以走”这一生动的典故;说明到了战国时代,骑马之风才渐盛,便运用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学来了骑马”这一彪炳史册的典故。这样,结合生动的典故举例,不仅充实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使文章的表达更富于生动性、趣味性。

    总之,课文运用举例说明,做到了恰到好处。

    ( 三 )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 请举例分析。

    答案要点: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说明“我国古代的车马”,不能不用到很多有关术语,不能不引用很多古代诗文、典故,不能不涉及一些专门知识,但是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决不照搬辞书上的词条,而是用自己的话语灵活、准确地进行解脱,化难为易,变艰深为浅显,做到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使读者一目了然。如“辐”,文章说“辐是一根一根的木条,一端接辋,一端接毂”。前面用一个判断句解释了“辐”的基本特征,后面用两个句子对“木条”的位置进行了补述,既灵活、畅达,又更易于明白、理解。有时,为了说明更加明确、生动,课文还用了比喻,如介绍车盖,就说它“像一把大伞”,以印证其“用来遮雨”的功用。

    ( 四 ) 知识拓展

    1 . 课文为什么多次说到古代车马部件的名称的引申义 ? 

    答案要点:本课谈及的引申义有五处,既式、辐辏、管辖、轨道 ( 迹 ) 、发轫。这些引申词在后世以至今天,已经同“古代的车马”没有什么关系了。但文中强调这些词引申的来源,就更进一步说明了“古代的车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些内容,也增添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2 . 除本课涉及的五个引申词外,你还能找出同“古代的车马”有引申或派生关系的词吗 ? 

    答案提示: ( 轨 ) —— 越轨。言论或行为超出了规定允许的范围或标准。

               ( 舆 ) —— 肩舆、、舆情。

               ( 辕 ) —— 辕门。旧时官署的大门,既战车出发或下车的地方。此例以“辕”代车。

               ( 衡 ) —— 平衡。如驾以马脖子上的横木那样不歪不斜。

               ( 轴 ) —— 轴心。指领袖人物或核心国家在群众中或国际集团中的中心地位。就象轴在车轮的中心那样。

               ( 辐 ) —— 辐射。象车轮上的辐条那样向四面八方射出。

               ( 辖 ) —— 辖制。象辖不让车轮外脱那样地控制、管束。

               ( 轮 ) —— 轮流。象车轮转动一样,按一定顺序周而复始。

    3 . 牛车

    驾车用牛可能早于马。《初学记》器物部引《古史考》:“黄帝作车,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这种传说中的发展顺序是可信的。从文献记载看,最迟在商代后期牛车已经很普遍了。《易·系辞下》的“服牛乘马,任重道远”,也把“服牛”放在“乘马”之前。但用牛车,主要是老百姓,而老百姓的事,很难出现于贵族们所写的典籍中。牛车的用途是装东西,速度在其次,所以车大。

    4 . 乘 ( shènɡ ) 

    乘“乘”作为乘车是一车四马;作为战车,应理解为一个战斗单位。一乘指100人的兵员。车上三个“士”,车下75个步兵,另有22个勤杂兵。在战国时代用乘的数目表示兵力。古书上的千乘之国,指能出兵十万人的大国。由于“乘”以一车四马为常,“乘”又引申出一个新的词义 —— 四。

【妙文赏析】

古代怎样打仗

    古代作战方式,有车战、骑兵战和步兵战等多种形式。在战国以前,多是车战。《曹刿论战》中所写的就是车战。

    作战的兵车以“乘”为单位,一乘有驾车的马四匹,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驾车,左边一人持弓,右边一人手持长矛。一乘兵车后面跟随步卒七十二人,加甲士三人,共七十五人,“兵车百乘”,就有甲士三百人,步卒七千二百人了。作战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兵跟随在后,战车一旦被打垮不能循道而行,即落荒而逃,这就叫“败绩”,意思是车脱了辙,即不按车道而胡乱行为,所以曹刿要“下视其辙”,才能真正断定“齐师败绩”。

    古代没有通讯工具,打仗时,主帅在战车上靠挥动帅旗来指挥。譬如,旗向下,全军下跪;举旗,全军起立;卷旗,全军肃静,旗左右摆动三下,表示发现敌人,等等。帅旗是全军指挥中心,帅旗一倒,或帅旗被夺,全军不战自乱。《曹刿论战》所说的“旌旗靡,辙乱”就是这种情况。“鸣金击鼓”也是用来指挥进退的。击鼓是前进的号令,鼓声可鼓舞士气,所以说“一鼓作气”。金是类似铜锣的响器,“鸣金”表示退兵。

    车战很不灵活。而且只能在平原作战。战国时,赵武灵王从匈奴人那里学来了骑马,于是笨重的战车逐渐被骑马作战所代替,相应的兵器、服饰也有了很大改变。作战时,一般都是将领骑马,士卒徒步跟随在后。

    古时打仗,一般都是兵对兵,将对将。古书上常说,敌对双方大将相斗,激战多少个回合。怎样才算是一个回合呢 ? 这是指双方将领骑马冲向对方,快接近时用武器攻打对方,一次打不中,再退回几步准备第二次攻击时,叫一个回合。如双方都武艺高强,有时从午后打到傍晚,杀得天昏地暗,大战几百回合,不分上下,这也是有可能的。当然也有双方武艺悬殊,只一两个回合,一方就被杀死,或败下阵来的。

    古代作仗,很讲究阵法,诸葛亮就以“八阵图”闻名,古代小说也常写到什么“一字长蛇阵”、“二龙戏水阵”等等。所谓阵就是战斗队形。古代许多兵书对“阵法”很有研究。《宁史·岳飞传》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见,作战时能否运用阵法是能否取胜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淝水之战开始时,前秦军紧逼淝水摆不了阵势,晋军无法渡过。后晋军将领谢玄派人诱说秦军将领苻坚,让秦军稍稍退却,使晋兵渡河时一举歼灭。苻坚骄傲自大,中了谢玄之计,果真命令秦军稍稍后退,结果一退就乱了阵脚,晋军乘势猛追,秦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败而不可收拾,终于激动惨败。

【思维体操】

    这是为什么 ?

    有两棵银杏树,它们是一同栽下去的,种在一同栽下去的,种在一个院子里,受到的日照是相同的,受到土壤的肥力也是一样的,若干年后,这两棵树一棵长得粗,一棵长得细,为什么 ? 

    参:

    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公孙树。它是雌雄异株的树。雄树只开花不结果,雌树又开花又结果。株形瘦小一点的那棵是雌树,因为它每年开花结果要消耗掉很多养料。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 一 ) 思想教育 了解我国古代车马常识,提高民族自豪感。

    ( 二 ) 语文常识 了解车的结构、马的使用经过及相应的文化常识。

    ( 三 ) 基础知识 引用:直接引用和配以解释引用。

    ( 四 ) 阅读提要 1 . 横向说明:战国前,“车马并举”。

    2 . 纵向说明:马的使用过程。

    ( 五 ) 写作借鉴 学习引用结合恰切的解释及举例结合生动的典故的写作方法。

【动脑动手】

    ( 一 ) 指出下列几句话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 . 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例如《诗经·唐风·山有枢》说:“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论语·公冶长》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2 . 《论语·乡党》孔子“升车必先正立执绥”,绥是车上的绳子,供人上车时拉手用的。

    3 . 古人乘车是站在车舆里的,叫做立乘。

    4 . 古人说“服牛乘马”,可见“马车”之外还有“牛车”。马车古名小车,是供贵族出行和作战用的;牛车古名大车,一般只用来载运货物。

    ( 二 ) 根据所学古代车马知识,指出句中红色词的意义

    1 .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3 .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 三 ) 下面一些与古代车马知识有关的语句,均摘自语文课本,根据本课有关知识,指出句中红色词的意义。

    1 .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2 . 子墨衰经,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3 .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违先牛十二犒师。

    4 .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5 .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 .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7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四 ) 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撤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此人读后不解其意,因为对此信可有多种理解,请你根据文意写出三种不同的解释。 ( 五 )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我们通过出土文物的考察,可知殷周时期的战车都是木制,独辕,两轮,轮中有毂,上有辐条十八至二十根。轮轴上压置车箱,车箱向后开门。车辕后端置于轴之上,车箱之下,前端横置车衡,车衡缚左右二轭,两匹辕马 ( 古称服马 ) 就架轭于颈,拉动车辆前进。辕马两边大多还有两匹骖马,直接以牛皮制的 系于车轴,配合辕马拉车。不过,这时的马车平时用于运输,战时才改装为战车。即在战时为挥舞武器方便,要将车箱上伞状的车盖去掉。而且在车轴两端青铜车軎的尖端加上矛刺或利刃,以便在战斗中向前冲杀时杀伤敌方的徒兵。另外拉战车的马要披上马车。战车有不同的类型和性能,《周礼·春官·车仆》将战车分为戎路、广车、阙车、苹车、轻车等“五戎”,但认真考察之后,可知其用途只有两类,即用于驰逐攻击的攻车,和用于设障、运输的守车。

    1 . 这段文字和《我国古代的车马》作比较以后,有以下不同:

    A . 说明的对象,前者为______ , 后者为______。

    B . 说明的方法,前者用______________等。后者用了______________。

    2 . 这段文字在哪些方面说得比较略 ? 哪些地方说得比较详细 ? 哪些地方对于我们认识古代车马起到补充作用 ? 

    参:

    ( 一 ) 常见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即用精练、简洁的语言对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某一概念的内涵作出确切说明的方法;诠释说明法,对事物或概念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法,通过列举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解释抽象的事理或深奥的科学知识的说明方法;分类说明法,把被说明的事物,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分门别类加以说明的方法;数字说明法,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某事物或事物特征和本质的方法;图表说明法,借助插图、表格、照片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引用说明法,摘引有关的典籍、表格、照片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引用说明法,摘引有关的典籍、名言、文献、科研成果、诗歌、谚语、传说等作为说明的依据或充实说明的内容的方法;比较说明法,通过事物或事理之间的比较来说明它们特征的方法;比喻说明法,通过打比方,用人们常见、熟知的事物来说明不太常见、不太熟悉的事物的方法。根据以上介绍、不难看出:1 . 引用说明 2 . 引用说明,解释说明 ( 诠释说明 ) 3 . 定义说明 4 . 分类说明。

    ( 二 ) 1 . 参乘,在车右陪乘的,古代贵族出行车,车左为尊者,中间是驾车的人,而车右就是参乘。2 . 辙,车的两轮在泥道上碾出来的痕迹。轼,即式,舆前部可供凭倚扶手的横木。3 . 由于“乘”以一车四马为常,所以“乘”又引申一个新的词义 —— 四,此句中“乘”即为此意。

    ( 三 ) 1 . 使车骑相从。尊者在左位。2 . 帅车,有一车右在右边保护主帅。3 . 每乘车有四匹马来牵引,因此是“四”。4 . 每辆战车为一“乘”,包括车上的甲士和车下附属的徒兵 ( 西周时每乘十人左右,春秋时增为七十二人 ) 。5 . 在车右陪乘的。6 . 骑马。7 . 两轮在泥道上碾出来的痕迹。即式,舆前部可供凭倚扶手的横木。

    ( 四 ) 这是一个有歧义的句子,产生歧义的原因是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使“同意”一词管到什么地方不明确,从而造成不同理解,可以采用修改标点符号的办法消除歧义:

    1 .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2 .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3 .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 五 ) 1 . A . 战车,车马。B . 下定义、引用、解释图表,解释、引用。

    2 . 本段文字在战车结构上说得比较简略而在战车的功能和分类说得比较详细。从本段中可以看出更早时代 ( 殷商时代 ) 车的状况,了解系马于车的具体状况。

【创新园地】

    音乐家为何要摔琴 ?

    小提琴独奏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听众的眼睛全注视着独奏家手中的那把小提琴。 因为这些听众蜂拥而来听音乐会,主要是听说这位音乐家有一把价值5000美元的高级小提琴,而且他们总以为音乐家之所以能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完全是得益这把名贵的提琴。所以他们都亲耳来听听它发出的美妙声音。

    演奏开始了,那引人注目的小提琴果然深孚众望,发出了异常美妙的声音,使听众如醉如痴。一曲终了,余音绕梁。正当不少人惊叹于那宝贝乐器的时刻,独奏家突然站起来,一转身,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击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立刻被摔得粉碎。顿时,四座震惊。

    聪明的同学,你们知道这位提琴家摔琴的用意吗 ? 

    参:

    正当全场听众为独奏家的反常举动惊呆之时,音乐会的主持人走到台前,宣布道:“各位静一下,刚才打碎的并不是5000美元的那把小提琴,而是价值16 . 5美元的小提琴。独奏家之所以要摔琴,是要使大家知道音乐之妙,不尽在乐器的好坏,更主要的在于使用乐器的人 ! 一个琴艺低劣的人,即使给他一把价值连城的意大利古琴,也是无法演奏出美妙的乐曲来的。下面,用真正的价值5000美元的小提琴开始为大家演奏 ! ”

文档

我国古代的车马

[科目]语文[年级]高三[文件]jiaoan77.doc[标题]我国古代的车马[关键词]说明文/教案[内容]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   本文介绍的是今人不甚熟悉的古代的车马,但由于介绍层次有序,行文通俗易懂,说明详细明了,注释详尽清楚,更配有插图,所以也浅显易学。怎样更加直观,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可以把绘画带入语文课堂促教学,抓绘画为突破口。   (一)先要求学生预习阅读时先不看附图,根据课文介绍与说明,试画出“古代车马图”:   (二)再对照课文上古代马车的俯视、侧视图,要学生用自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