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创业启示录
姓名:张忠琪
学号:0911240109
学院:管理学院
目 录
一、腾讯公司简介 1
1.公司概况 1
2.2011年腾讯公司财务概况 1
3.腾讯公司高层主要成员 2
二、腾讯创始之路 5
1、创业背景 5
2、偶然造就了腾讯 5
3、腾讯的资本之路 5
三、多元化模式的探索和启示 7
1、腾讯公司的多元化 7
2、腾讯模式成功的启示 8
四、基于SWOT分析看腾讯发展的前景 10
1.优势分析 10
2.劣势分析 10
3.机遇分析 11
4、威胁分析 11
5、前景分析 12
腾讯创业启示录
一、腾讯公司简介
1.公司概况
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成立十年多以来,腾讯一直秉承“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经营理念,始终处于稳健发展的状态。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是腾讯公司的使命。
目前,腾讯把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作为战略目标,提供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和网络广告服务。通过即时通信QQ、腾讯网(QQ.com)、腾讯游戏、QQ空间、无线门户、搜搜、拍拍、财付通等中国领先的网络平台,腾讯打造了中国最大的网络社区,满足互联网用户沟通、资讯、娱乐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需求。
截至2010年3月31日, QQ即时通信的活跃帐户数达到5.686亿,最高同时在线帐户数达到1.053亿。
2.2011年腾讯公司财务概况
总收入为人民币284.961亿元(45.22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0%。
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为人民币230.428亿元(36.5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8%。
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收入为人民币32.708亿元(5.19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4%。
网络广告收入为人民币19.922亿元(3.16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2%。
毛利为人民币185.678亿元(29.4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3%。毛利率由去年的67.8%降至65.2%。
经营盈利为人民币122.535亿元(19.4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6%。经营盈利率由去年的50.1%降至43.0%。
非通用会计准则经营盈利为人民币132.107亿元(20.96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3%;非通用会计准则经营利润率由去年的52.8%降至46.4%。
期内盈利为人民币102.248亿元(16.2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0%。净利率由去年的41.3%降至35.9%。
非通用会计准则期内盈利为人民币110.056亿元(17.46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3%;非通用会计准则净利率由去年的44.0%降至38.6%。
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为人民币102.031亿元(16.1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7%。
非通用会计准则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2为人民币109.402亿元(17.36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5%。
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5.609元,每股摊薄盈利为人民币5.490元。
董事会建议派发每股股息港币0.75元,此建议需获股东大会最后批准通过。之后将于2012年5月30日派发。
3.腾讯公司高层主要成员
马化腾:首席执行官
马化腾,执行董事、董事会兼本公司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本集团的策略规划、定位和管理。马先生是主要创办人之一,自1999年起受雇于本集团。出任现职前,马先生在中国电信服务和产品供应商深圳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主管互联网传呼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马先生于1993年取得深圳大学理学士学位,主修计算机及应用,并在电信及互联网行业拥有逾十年经验。
刘炽平:总裁
刘炽平, 2005年加盟腾讯公司,出任本公司首席战略投资官,负责公司战略、投资、并购和投资者关系。2006年2月荣任腾讯公司总裁,协助董事会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先生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和运营。2007年3月,被任命为执行董事。刘先生曾担任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的执行董事及电信、媒体与科技行业组的首席运营官。在此之前,刘先生在麦肯锡公司从事管理咨询工作。他在首次公开招股发售、兼并与收购以及管理咨询等方面有超过10年的经验。刘炽平先生拥有美国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以及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张志东: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张志东,执行董事兼本公司首席技术官,全面负责本集团专有技术的开发工作,包括基本即时通信平台和大型网上应用系统的开发。张先生是主要创办人之一,自1999年起受雇于本集团。出任现职前,张先生在深圳黎明网络有限公司任职,主要负责软件和网络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张先生于1993年取得深圳大学理学士学位,主修计算机及应用,并于1996年取得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及系统架构硕士学位。张先生在电信及互联网行业拥有逾八年经验。
许晨晔: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
许晨晔,本公司首席信息官。许先生是主要创办人之一,自1999年起受雇于本集团,全面负责网站财产和社区、客户关系及公共关系的策略规划和发展工作。出任现职前,许先生曾在深圳数据通信局任职,累积丰富软件系统设计、网络管理和市场推广及销售管理经验。
陈一丹: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行政官
陈一丹,本公司首席行政官。陈先生是主要创办人之一,自1999年起受雇于本集团,全面负责本集团行政、法律和人力资源事宜。陈先生亦负责本集团的管理机制、知识产权及关系。出任现职前,陈先生曾在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数年。
曾振国: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
曾振国,自2001年起出任本公司首席财务官, 全面负责财务、会计及投资者关系。加入本集团之前,曾先生曾在BASF及赫斯特等企业担任财务及资金管理要职,早前亦曾在美国的国际商业银行担任管理要务,参与商业银行、企业融资、信贷、信贷风险评级和策略性规划工作。曾先生在中国及美国担任上述财务职位的经验超过11年。
熊明华:联席首席技术官
熊明华,2005年加入腾讯公司,担任联席首席技术官,负责提升公司研发战略规划和流程管理能力,负责管理公司平台研发系统部门包括基础即时通信平台和大型网上应用系统等部门。出任现职前,熊先生在微软公司任职九年,主要负责网络浏览器,视窗系统和MSN的项目管理工作,并创建了MSN中国开发中心和负责制定了MSN在中国的产品开发策略和步骤。在此之前,熊先生在IBM互联网部门担任高级程序员。熊先生于1987年取得中国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工程学士学位,并于1990年在北京的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获得信息搜索硕士学位。熊先生在软件开发及项目管理方面拥有逾十五年经验。
网大为:国际业务高级执行副总裁
网大为,自2001年起出任本公司国际业务部高级执行副总裁,与国际合作伙伴推动腾讯科技的国际业务,并负责腾讯科技在中国境外的服务。在此之前,网大为先生曾任MIH中国业务发展副总裁,负责中国的互联网策略和合并与收购工作。任职中国MIH之前,网大为先生曾担任中国电信和资讯科技业的管理顾问。
刘胜义:网络媒体执行副总裁
刘胜义,2006年加盟腾讯,负责公司的网络媒体系统,主力为拓展公司的网络媒体业务以及相关的广告业务,并负责优化公司及重点产品的品牌策略。刘胜义先生在品牌管理与媒体传播领域经验丰富,在知名国际广告公司的工作经验超过17年,并在近13年间一直担任中国多家公司的CEO职位。2007年初,刘胜义先生被中国广告协会评选为2006年度中国广告业年度人物;2007年中,刘胜义先生为腾讯网赢得第14和15届中国广告节战略合作伙伴地位,并在国际知名网络广告大会Ad-Tech主办单位担任中国区的顾问。2007年底,刘胜义先生正式成为中国广告协会副会长,并荣任上海师范大学荣誉客座教授。2008年3月,刘胜义先生荣获中国广告协会颁发的“中国广告30年突出贡献奖”。加盟腾讯之前,他曾担任阳狮 (Publicis)中国的执行合伙人,天联(BBDO)中国的首席执行官,以及在上海担任电通扬雅(Dentsu Young & Rubicam)和麦肯集团(McCann-Erickson)在京港两地的高管职位。刘先生在广告行业著述甚丰,经常在行业会议上发表演说,并曾于2003年担任上海4A委员会。刘胜义先生拥有美国新泽西州立拉杰斯大学的EMBA学位。
任宇昕:互动娱乐业务系统执行副总裁
任宇昕,2000年加入腾讯。曾经担任过增值开发部总经理,互动娱乐事业部总经理,自2005年9月起担任互动娱乐业务系统执行副总裁, 全面负责互动娱乐业务系统的游戏开发、运营、市场、渠道销售等工作。 加盟腾讯前,任先生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任先生于199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
吴宵光:互联网业务系统执行副总裁
吴宵光,1998年加盟腾讯,亲自主持了腾讯核心产品即时通信软件QQ客户端的研发和产品规划工作,并先后担任QQ 研发团队项目经理、即时通信产品部总经理,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2005年11月起担任互联网业务系统执行副总裁,全面负责互联网各项增值业务。在伴随腾讯发展的8年期间,吴先生积累了丰富的互联网产品研发、产品规划、产品运营和营销方面的经验。吴宵光先生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得天气动力学学士学位。
刘成敏:无线业务系统执行副总裁
刘成敏,2003年3月加入腾讯,曾任电信事业部总经理、移动通信部总经理。自2005年10月起担任无线业务系统执行副总裁,全面负责无线业务的开发和运营以及公司区域市场的管理工作。加入腾讯之前,刘先生就职于华为公司,在华为国内营销部工作。刘先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机械学硕士学位。
李海翔:运营支持系统执行副总裁
李海翔,1999年6月1日加入腾讯,自2005年12月起担任运营支持系统执行副总裁,负责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关运营支持平台,包括技术架构、信息安全、帐务结算、商业智能、渠道接入、基础IT、应用运维以及客户服务等平台, 以提升公司的运营管理水平。加入腾讯之前,李先生曾服务于一家系统集成公司,负责金融和网络应用软件的研发。李先生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得计算机软件学士学位。
曾李青:联合创始人 终身荣誉顾问
曾李青,腾讯公司五位创始人之一,自1999年起受雇于本集团,曾于1999年-2007年期间担任本公司首席运营官,全面负责本集团业务范围及产品种类,同时管理全国各市场推广工作。在加入本集团前,曾先生曾在深圳市数据通信局工作,熟悉中国互联网及电信行业。曾先生于2007年6月起担任公司终身荣誉顾问。
二、腾讯创始之路
1、创业背景
1996年夏天,以色列的三个年轻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上决定开发一种软件,充分利用互联网即时交流的特点,来实现人与人之间快速直接的交流,由此产生了ICQ的设计思想。当时是为了他们彼此之间能及时在网上联系以交流用的,可以说近乎一种个人的"玩具",并且成立了一家名为Mirabilis的小公司,向所有注册用户提供ICQ服务。
后来,美国在线以2.87亿美元收购了ICQ,在今年5月它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亿大关,每天平均有1000万用户在线,每个用户平均在线时间为三个小时。
在1999年,国内冒出一大批模仿ICQ的在线即时通讯软件,如最早的Picq、Oicq、OMMO等,新浪、网易、搜狐等也开发了类似的软件,如新浪的UC,网易的泡泡。QQ的前身OICQ也是在1999年2月第一次推出的。
2、偶然造就了腾讯
1998年11月11曰,马化腾和他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张志东正式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当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拓展无线网络寻呼系统。在公司成立当初要业务是为寻呼台建立网上寻呼系统,这种针对企业或单位的软件开发工程可以说是几乎所有中小型网络服务公司的最佳选择。1997年,马化腾接触到了ICQ并成为它的用户,他亲身感受到了ICQ的魅力,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性:一是英文界面,二是在使用操作上有相当的难度,这使得ICQ在国内使用的虽然也比较广,但始终不是特别普及,大多限于"网虫"级的高手里。马化腾和他的伙伴们一开始想的是开发一个中文ICQ的软件,然后把它卖给有实力的企业,腾讯当时并没有想过自己经营需要投入巨大资金而又挣不了钱的中文ICQ。当时是因为一家大企业有意投入较大资金到中文ICQ领域,腾讯也写了项目建设书并且已经开始着手开发设计OICQ,到投标的时候,腾讯公司没有中标,结果腾讯决定自己做OICQ。要知道,当时腾讯给OICQ标的价格才仅仅为三十多万而已。到后来腾讯开始迅速发展的时候,马化腾十分合时宜的说,"我们需要自己的中文网络软件,我们需要自己的ICQ!",但事实上,腾讯推出OICQ纯属是一个偶然,如果那家大企业没打算投入资金到中文ICQ领域,也就不会有OICQ,如果腾讯公司中了标,也就不会有腾讯的OICQ,腾讯的成功某种程度上说一半是运气,一半是实力。
3、腾讯的资本之路
在选准了发展主业后,马化腾和其他创业者开始了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之路。1998年11月,腾讯公司在深圳成立,注册资本为50万元人民币,两名出资人黄惠卿和赵永林分别持有60% 和40% 的股权。经过历次股权转让,腾讯控股的5位主要创办人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许晨晔和陈一丹共同全资拥有腾讯计算机至今。
1999年,由于的,外国投资企业不能在中国投资电讯增值服务,而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和盈科有意投资腾讯,腾讯5位主要创办人于当年底成立腾讯控股作为腾讯各公司的控股公司。由此引入的两笔风险投资共220万美元,IDG和盈科分别持有腾讯控股总股本的20%,马化腾及其团队持股60%。正是这22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为腾讯日后的迅速掘起奠定了基础。
2001年6月,盈科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腾讯控股20%的股权悉数出售给MIH 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以110 万美元的投资,在不到一年中即获得1000余万美元的回报已经堪称奇迹,但事实证明盈科还是低估了腾讯的成长潜力。
起源于南非的MIH绝非等闲之辈,其在纳斯达克和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主营业务是互动电视和收费电视,年营业额约2.5亿美元,市值40多亿美元,是个实实在在的传媒巨头。其对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的关注与理解,更加彰显了来者的不凡。
MIH 从盈科手中购得20% 腾讯股权的同时,还从IDG 手中收购了腾讯控股13% 的股份。但是显然,一旦看清了腾讯的成长潜力,MIH不甘仅仅成为一个参股投资的角色。
此后的2002年6月,腾讯控股其他主要创始人又将自己持有的13.5%的股份出让给MIH,腾讯的股权结构由此变为创业者占46.3%、MIH 占46.5%、IDG 占7.2%。但在持股比例和公司经营管理的界定上,MIH与腾讯创业团队显然经过一番良好的协商,在MIH 短暂控股时期,腾讯控股的具体经营管理主要还是由马化腾等主要创办人负责,MIH方面派出的两名非执行董事并不负责腾讯控股的具体事务。直到2003年8月,腾讯创业团队才将IDG 所持剩余股权悉数购回,并从MIH 手中回购少量股权,经过股权结构的重新调整,最终完成了上市前MIH与创业团队分别持股50% 的股权结构。实际上,腾讯控股上述历次股权的变动与风险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同步进行,事实表明,腾讯今天的成长除了公司不断将保留盈利转为追加投资之外,风险资金的追加孵化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腾讯控股正式招股之前,此前媒体的报道中曾经存在偏差,一度认为MIH自进入之初所持腾讯控股的股权即与腾讯创业团队相当,从而忽略了MIH一度占据股权优势的一面。在事实经由腾讯控股的招股章程披露之后,就会引出一个疑问:在曾经占据股权优势的背景之下,MIH为何放弃绝对控股而接受与腾讯创业团队各占50% 的股权安排?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尽管MIH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但对于腾讯控股而言,一旦没有马化腾及其他主要创办人的进一步努力,公司的运营和进一步发展就会失去方向,“甚至对公司的运营和财务状况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而就在这紧张的资金转换过程中,腾讯的目标已对准上市。在经过了几年的等待和准备后,2004年6 月7 日,腾讯正式向海外投资者发售4.2亿股股票。7日,这一消息在中国互联网界引起了巨大震动,滴水不漏的保密工作使诸多投资机构和媒体在消息面前措手不及。按照腾讯控股有限公司(700.HK)发布的公告称,腾讯在联交所主板上市,发售的股份中大部分将作国际配售,约10% 的购买权利给予了的公众人士。腾讯IPO是由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球保荐人进行的。腾讯公布的招股价在每股港币2.77元至3.70元之间,截止目前,腾讯已在资本市场上融得2亿多美元现金。至此,通讯的融资之路最终达到了奋斗目标,接下来的事,就是如何把这些钱
花出去,使其增值。
三、多元化模式的探索和启示
1、腾讯公司的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
(1)相关多元化 在互联网领域,腾讯依托庞大的用户资源,利用本地化优势,在已有的即时通讯工具腾讯QQ 和 门户网站基础上,从两个维度叠加包括 QQ.com等在内的无线增值服务;包括网络游戏MMS、WAP在内的互动娱乐服务,以及包括多媒体、音乐 、电子杂志等在内的网络内容服务,包括 C2C 拍卖在内的电子商务,以及搜搜 、财付通 、团购 、视频、 互联网地图等业务,实现互联网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2)直接股权投资 2005年3月16日腾讯收购了著名网络应用软件及有关知识产权的协议,利用Foxmail收购获得的技术和人才,提升电子邮件客户QQ
端的服务。2010年 4月 12日,腾讯公司宣布,将出资3亿美元收购俄罗斯数码天空技术科技公司约 10.26%的股份。 另据Digital Sky Technologies
Vedomosti 报道,美国在线的即时通讯服务AOL Inc. ICQ已经接到两家俄罗斯公司和中国腾讯控股有限公司(简称:腾讯控股Tencent Holdings Ltd.)提出的有约束力的收购报价。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社交网站 将于本月底出售给一个亚洲买家Friendster,交易价格约为1 亿美元,腾讯 软银和千橡很快被传出现在竞购者名单中。
在多元化模式的驱动下,腾讯把为用户提供 “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 ”作为战略目标,提供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和网络广告服务。通过即时通信、腾讯网、腾讯游戏 QQ空间、 QQ.com 、QQ无线门户、搜搜、拍拍、财付等中国领先的网络平台,腾讯打造了中国最大的网络社区,满足互联网用户沟通、资讯、娱乐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需求 截至2010年 3月 31日,即时通讯的活跃账户数达到QQ5.686 亿个,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达到 1.053 亿个。
2、腾讯模式成功的启示
2.1、以即时通讯业务为核心
腾讯公司是以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起家的,公司在国内网民大都还不知道什么是IM 的时候,第一个把 引入中国IM并开发出了中文版本的软件 IM ———QQ。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腾讯成功地将 在中国互联网内QQ大规模地推广开来,吸引了为数众多的用户。同时,由于 IM的技术及使用特点,对用户具有极大的粘性,从而腾讯培养了大量忠诚度相当高的用户,在此后一直占据着中国 市场几乎垄断的地位。正是这种以IM 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使得腾讯IM在建立初期明确以 为发展方向后能集中资源和IM精力,不断完善QQ 功能,扩展与QQ 相关的各种产品与服务,为其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依托庞大的用户群,腾讯产品的向心力越来越强,品牌效应逐渐发挥作用,大量网民被绑定在腾讯打造的这个网络社区平台上 当腾讯开始广泛涉及互联网的各种领域时,这种用户依赖度的优势便凸现出来,让腾讯在IM 外的多个互联网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
2.2、机会导向中快速发展
借鉴他人的产品创意,通过自己的加工推向市场,这种 “山寨式的机会导向策略”便是腾讯成功的关键。QQ前身OICQ的是当时国外流行的聊天软件 的中国版,马化腾将ICQ这项技术与产品几乎原封不动的移植到QQ上 。其后,腾讯又在 QQ上推出了 QQ秀,这项技术最早QQ是从韩国引进的, 2004年在韩国达到顶峰。而Qzone则是由韩国的 赛我(Cyuorld)而来,它与QQ 的结合使其推出后大受欢迎。QQLive也是一样的,PPLive 等国内网络电视的兴起引发了网络视频直播的热潮,QQ 便将其整合进了QQ。类似这样的在QQ 上集成的应用还有很多。除此之外,腾讯还善于利用互联网上的一些成熟或新兴的技术,开发出类似的产品,凭借庞大的用户群,一举占领该产品的市场制高点。像QQ交友在SNS 领域、Qzone 在 BLOG领域 、QQ.com门户在综合信息网站领域以及腾讯的各种网络游戏,都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Foxmail在电子邮件领域、拍拍在电子商务领域、搜搜在搜索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3营销策略的灵活性
2000 年8 月,腾讯同电信运营商合作,从而使腾讯扭亏为盈,度过难关。
以移动为首的一系列无线服务,给腾讯和中国移动带来了大量的收入,使得腾讯得以腾飞。但是中国移动在打造价值产业链的过程中,为了抢占IM的巨大市场,推出了自己的产品飞信,这对IM ——“QQ”腾讯是一种极大的冲击。 因此,腾讯很快调整了营销模式,逐渐摆脱对于电信运营商的依赖,将目光更多地投回互联网,不断拓宽收费途径,推出了大量的收费服务,使得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为腾讯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立足于互联网使腾讯有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且腾讯在互联网增值服务上的营销也是相当成功。他们围绕 推出了一系列的服务,同时制定了QQ完整而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从基本的 QQ 会员 、QQ秀等服务,到空间高级交友等扩展的服务,甚至将作为稀有资源的QQ 靓号作为收费项目,QQ无一不显示出了腾讯战略的高明所在。现在,腾讯的营销之路越走越宽 腾讯已形成了互联网业务、无线和固网业务、广告业务、企业服务和品牌授权等五大业务体系 。相信这种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能为腾讯的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2.4. 战略性与前瞻性并驱
凭借着一贯奉行的“ 机会导向策略”,腾讯发现了许多互联网新兴的技术与
应用。在这些技术与应用尚未真正被网民广泛使用时,腾讯就已经嗅到了里面的巨大商机 。于是,腾讯将他们借鉴而来,化为己用,探索出一套成功的商业
模式,先人一步试水市场。当竞争者开始真正发力的时候,才发现腾讯已经走在了前面 。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在很多互联网应用上腾讯并不是原创者,但他们
却能比原创者做得更好。后金融危机时代,腾讯正准备在3G数字、地图网络、视频等领域大展宏图。另外,腾讯举办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全体网民的创新大赛,挖掘互联网中的新技术 、新应用,同时发现人才、储备人才,更进一步突显了腾训公司的战略性与前瞻性。
四、基于SWOT分析看腾讯发展的前景
1.优势分析
1、平台优势
腾讯公司通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来基于QQ的即时通讯软件的生态平台,通过该平台中腾讯各种服务的相互协助,实现正反馈式发展。
2、技术优势
腾讯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互联网领域的中国企业,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已非常成熟。2007年腾讯投资过亿元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设立了首家中国互联网研究院——腾讯研究院,进行互联网核心基础技术的自主研发。
3、团队优势
在中华英才网举办的最佳雇主调查中,腾讯连续多年入选互联网行业十佳雇主以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TOP50。通过腾讯公司合作参与2008奥运会、2010世界杯、2010世博会、2010亚运会等一次次的世界级大型活动的跟踪报道,利用QQ、QQ.com、腾讯微博、Q-zone等多种产品成功实现互动报道,不仅进一步提升了腾讯的品牌价值,也用事实证明了包含前线报道、编辑、技术、服务等多种职能相互协作的腾讯团队的实力。
4、资金优势
腾讯公司是最早通过海外上市方式融资的公司,在港股价也一路攀升。在2009年一年时间里涨幅239.38%,成为恒生指数成分股2009年涨幅第二大股票。虽然2010年涨幅有限,但已稳居互联网企业全球市值第3、中国第1的位置。同时腾讯公司稳定充沛的现金流以及连年优异的财报,投资者信任感也
不断增强,能却确保腾讯公司的资金优势。
2.劣势分析
1、产品多样化的弊端。
首先,内部产品间可能出现竞争。
虽然腾讯公司各产品的立意出发点不同,但在某具体功能上则可能有冲突,当出现冲突时,会使用户产生混乱的感觉,而造成用户流失。其次,产品多样化分散腾讯精力。随着互联网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新业务,腾讯基于战略防御而进入新的领域,但是通常难以产生竞争力,反而分散更多人员与精力,可能会影响主要产品的进一步改善。再次,产品多样化使后台数据体系更加复杂。复杂的数据加重了腾讯运营负担,虽然腾讯有多处数据中心,但由于用户基数庞大,增加一个产品就会产生庞大的数据量,这使得腾讯新业务发展的灵活度受到制约。
2、微创新的不足。
虽然腾讯公司的微创新实力可圈可点,但是微创新毕竟不是大规模创新,不能形成良好的口碑,反而会被用户忽视。腾讯公司一直奉行的追随者战略已经遭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反感,如果腾讯公司不实行大规模的有效的创新,就无法其他创新型公司进行竞争,无法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甚至可能出现市场份额下滑的情况。
3、国际化实力不足。
2007年底腾讯与A I M合作,启动了国际化进程;2009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i m q q.c om英文网站并提供英文版QQ;2010年4月12日腾讯公司向俄罗斯互联网公司D S T注资3亿美元;2010年12月15日,腾讯公司正式发布QQInternational(QQ国际版)。
3.机遇分析
2010年已结束,进行新的十年,国内与国际互联网发展形势已经与腾讯公司创业初期有所不同,下面将从2个方面阐述腾讯公司所拥有的新机遇。
1、移动互联网。
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2亿多,年增长率近105%,预计2011年用户将近4亿;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收入规模近390亿元,年增长率达90%,预计2011年收入规模将达1700亿。2010年5月底,在北京召开的“移动互联网大会”中也提出移动互联网将是传统互联网的10倍。因此移动互联网是未来互联网企业的必争之地,而腾讯公司也早已开始提供手机端应用。手机QQ、手机QQ输入法、手机QQ浏览器等产品近期频繁更新也是腾讯公司向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力的具体表现。
2、国际化。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已经进入国际化狂潮。继腾讯公司上市后,百度、阿里巴巴、搜狐、新浪都已在海外上市。2010年底,腾讯公司高调推出QQ国际版,这也宣示着腾讯公司正准备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向国外进军。
4、威胁分析
1、创新带来的威胁。
腾讯公司自诞生到现在缺乏性创新,而互联网的本质是创新。层出不穷的创新型产品接二连三的诞生,而腾讯公司只能追随其后。长期的模仿与借鉴不仅抹杀腾讯公司的创新意识及创新力,更会给腾讯的品牌声誉带来毁灭性打击。创新的产品,如SNS、微博、团购等,能够迅速占领市场,使腾讯公司无法利用其平台优势占据领先地位,只能追随其后。
2、竞争与垄断。
QQ的市场份额一直在85%以上,并且腾讯公司依靠平台优势使得其多个产品占据相应市场的领先地位,必然成为全“民”公敌。近期的QQ与360大战也说明了腾讯公司危机四伏,竞争压力日益增长,会使得腾讯公司疲于应对各种竞争
而忽视自身产品的合理规划。
3、移动互联网中的威胁。
腾讯公司虽然能够及时关注移动互联网,但远没有跟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远超过传统互联网,腾讯公司不可能依靠旧有的经验“慢工出细活”,需要提升自身的创新速度。
5、前景分析
在经济得到改善、中国互联网行业取得增长的环境下,腾讯多元化和平台化的业务模式在2009年取得优异的财务和运营业绩。很高兴我们的即时通信服务QQ最高同时在线帐户数于20lO年3月突破了1亿,在中国互联网史上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随着中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目睹了用户对优质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来自经验丰富、资金充足的竞争对手的竞争加剧。为了保持腾讯在这个充满活力和竞适激烈的行业中的位置。未莱几年该公司需继续在研发、技术性的基础建设、人才发展和品牌等方面增加投资。长期来说,这些投资将对公司和股东有利。
在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腾讯公司作为中国最的网络公司之一。它的一举一动都影响到广大网民的在活方式和上网习惯。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基础在于能否继续持其庞大的用户群。其收益前景则取决于能否发现新的盈利模式,使得腾讯能从其巨大的用户群获得更多利润。模仿是腾讯长期坚持的一项,也是腾讯最受非议的地方。我们认为,单纯的模仿不可取。需要深入分析消费者心理和需求,做到形式模仿,细节超越。如QQ本身是对IcQ的模仿,然而腾讯成功将其本土化,完成对ICQ的超越。而反面则是没有充分研究市场的结果。该公司的战略目标,为用户提供在线式业务。如果没有全面的业务服务,这一目标是不可成的。但是另一方面,腾讯可以考虑改变多元化的方式,QQ农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腾讯将精力专注在网络便接入通道的建造上,而把各种细分的服务分包给其他更专的公司,不但自身的研发风险能够得以降低,还能借其他公司的能力来充实自身的实力。这样,腾讯就转变为“互联市”,当然,它卖的不是各种实实在在的商品,而是层出不穷、丰富多样的在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