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级:
学 号:
姓 名: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指导老师:
年6月3号
论文题目: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专 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 生: 签名:
指导教师: 签名: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高速发展,其在我国的经济地位也日益突显,同时也由于其过快的发展速度,导致相应的基础环境并没有达到相应的需求,整个行业的发展显的有些混乱,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以及其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电子商务系统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从传统的生态学理论出发,推导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将电子商务所处的环境分为外部和内部环境。再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以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全局分析电子商务商务生态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电子商务;商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Title: E-commerce ecosyste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j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Name: Liu Hai Signature:
Supervisor:Liu Yang Signature: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in recent years in our country, its economic position in our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but also because of its rapid pace of development, resulting in a corresponding basic environment does not meet the corresponding requirements,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was these some of the confusion, such as the lack of appropriate regulatory industry standards,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well as their required hardware and software environment. In this context, the paper e-commerce systems and business ecosystem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theories deduced Point concept in the business ecosystem, and e-commerce environment is divided into external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mmerce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summarized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e-commerce ecosystem to the overall concep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e-commerce business ecosystem, and propos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 e-commerce; eco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ype of Thesis: Applied Research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成了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和应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并逐渐成为企业现代化和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电子商务己经在大量企业电子商务的成功案例中被证实其重要性,企业想要开拓新市场、增强核心竞争力,电子商务都是非常有效的可应用手段。同时它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电子商务本质上可看作为一个由诸多要素组成,且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具体而言,它包含了电子商务的参与方:企业、消费者、中介、机构和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信息环境及社会环境。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商务环境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时代的商务环境诞生,可以预测在未来的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因采用电子商务这种商务模式而具备虚拟化和信息化的特点。随着传统企业管理思想的淘汰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电子商务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即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但还没有进入到一个新型企业管理思想所希望的稳定平衡发展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层次,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交叉性、融合性、服务性等众多优势,使得它成为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1.1.2 研究意义
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电子商务个体组成的这个生态系统健康的发展下去,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就要研究这个生态系统,研究怎么处理其所处外部大环境与内部各要素带来的问题。并结合实际中所遇到的不同问题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本文通过研究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信息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再结合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结构原理以及其特征,为解决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实现电子商务经济真正意义上的腾飞。
1.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综合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生态学、情报学、系统学等多门学科理论与方法,对其企业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电子商务实践。研究方法主要如下:
(l)理论文献的归纳与整理。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全方位的收集,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理论,信息生态学理论和电子商务系统理论。
(2)“移植”借鉴的方法。通过科学“移植”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企业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功能、构建及策略。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生态系统理论
2.1.1 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黎根据物理学使用的“系统”整体概念发展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这一概念,系统包括有机复合体及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素复合体。而当代国内学者蔡晓明则认为生态系统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不同的生物群落与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的生态位。生态系统有不同于物理系统的许多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动态功能特征。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的特定空间,并处于不断发展,进化和演变之中,如发育、代谢、繁殖、生长与衰老等。(2)区域特征。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区和范围的空间存在与发展,与周围存在的空间相互联系作用,使得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体现一定的区域特性。(3)开发的自持系统。生态系统具有的代谢机能,使得系统不断获取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的机会,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4)自动调节功能。生态系统受到外来环境干扰而使相对稳定的状态发生改变时,系统自身具有的内部协调机制具有使系统再返回稳定、协调状态的能力。
2.1.2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是英国生态学家 A.G.Tansly于1935年首先提出来的,指生物物种和非生物环境的统一体。他认为只要有种群 ( population, 即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 存在, 并各自发挥特定的作用和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某种机能上的稳定, 这个整体就可视为生态系统。
2.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2.2.1 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Moore在其1996年所著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规律,并为各类企业提供了发展战略参考。“商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其成员除企业自身外,包括消费者、代理商、供应商、竞争者、等等。”这一概念明确了商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主要组成部分。其后, Moore (1998)又进一步强调了商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性和共生性,指出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支撑的组织所构成的扩展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客户群、供应商群、产业领导者群,投资商、金融商、贸易合作伙伴、标准制订者、工会、及具有职能的单位,以及其他利益共同体单位。这些单位通过利益共享、自组织甚至有些偶然的方式聚集在一起。”Lewin(1999)认为,商业生态系统由占据不同“生态位”的企业组成。这些企业的生态位相互关联,一旦其中的一个发生变化,其他相关者(包括竞争者、合作者和补充者)均发生变化。Mirva Peltoniemil和Elisa Vuori(2004)认为商业生态系统兼有生物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复杂适应系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更完整的定义。“所谓商业生态系统,就是由具有一定关联的组织组成的一个动态结构系统,这些组织可能是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及其他各类与系统有关的组织”。在国内,陆玲(1995)较早提出了企业生态学理论和“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她认为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与企业的生存环境构成的统一体”,而企业生态学就是“研究企业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本文在结合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商务生态系统理论是在一定范围内由产业主体群体,环境以及围绕这两个主体活动的其他相关群体组成,组成这个系统各主体协同发展,具备自我调节的功能并以此使得整个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2.2.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内容
1.基本概念框架研究。商业生态系统概念来自于自然生态系统隐喻,生态学的许多观点、理论成果可以应用到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中。但商业生态系统毕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概念进行梳理。研究点包括: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商业生态系统中组成部分(如关键种、价值链、知识链等)的概念;商业生态系统特性(涌现性、健壮性、共同进化等)的概念;商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商业生态系统概念与其他概念(如自然生态系统、企业网络、价值网络、战略联盟等)的区别与联系;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概念与内涵;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在企业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及有关分支学科(如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传略管理等等)中的定位以及与其他理论之间的关系等等。
2.商业生态系统基本特性和规律研究。商业生态系统基本特性和规律是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的基础。对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商业生态系统层面;商业生态系统构成元素(组分)层面;多个商业生态系统构成的产业经济系统层面。
3.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研究。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具体到某一企业或某一商业生态系统,如何结合实际利用好已有的理论,为企业或商业生态系统发展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建议仍然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研究点包括: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本身的创新点和实践意义研究;应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具体企业的竞争力或竞争战略;特定商业生态系统的评估和诊断研究等等。
2.3电子商务系统
2.3.1 电子商务系统的组成
电子商务系统由主体、环境及关系组成。主体是指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活跃的元素及其相关者。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主体包括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买家和卖家,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价值链、电子商务供应商、交易服务商。相关的价值链包括各自的原材料供应商、渠道代理商、最终用户、风险承担者、战略合作伙伴等。电子商务供应商包括网络提供商、软硬件提供商、通信服务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等。交易服务商包括物流服务商、结算服务商、信用服务商等。环境是指对电子商务主体活动起支撑辅助作用的各种力量。的调节及制定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环境还包括相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计算机和网络及通信技术的创新,国内外相同行业的竞争态势等。关系包括三大类,分别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子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电子商务系统关系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信息流、物流和商流的交换。买卖双方的目标是达成交易。买卖双方要实现交易,一定要依赖交易服务商。另外,交易一定涉及货物的空间转移,因此离不开物流服务商;买卖双方还要进行货款的支付,因此也必须依赖结算服务商;买卖双方如果初次合作,为了保障交易的安全性,还需要信用服务商的支持。电子商务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交易的电子化。电子化是主体之间达成交易必要的工具和手段。提供电子化支撑的主体,包括提供服务器和电脑等的硬件服务商、提供应用系统的软件服务商、提供网络通信服务的网络服务商和通信支撑的服务商,以及提供公共信息及交易的商务平台服务商。
2.3.2 电子商务系统的主体
(1)买家和卖家
买家和卖家利用电子商务手段从事商务活动,我们可将之称为网商。其共同特征包括:通过网络开展商务活动;基于利益最大化;对商务信息的快速反应和灵活处理。他们是电子商务生态的核心主体。
(2)电子商务服务商
买家和卖家分别来自不同行业的不同业务领域,他们要想实现电子商务,前提条件是应用电子化手段,而由于买家和卖家的专业分工,他们必须要依赖一系列专业的服务商来获得电子商务服务。这些专业电子商务服务商构成了完整产业链的主要核心要素,这些厂商跨行业、跨部门,完全通过商业生态系统组织起来发挥价值。
(3)交易服务商
不管是电子商务还是传统商务,都离不开物流和资金流及信息流。交易服务商包括物流商、支付、信用、安全认证、咨询机构等,他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价值链,促进了终端用户最终实现价值交换,从而创造价值,他们是电子商务系统的主要要素。
(4)平台提供商
平台提供商,也被称为电子交易市场,是在互联网通信技术和其他电子化通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一组动态的web应用程序和其他应用程序把买卖双方集中在一起的虚拟市场交易环境。电子商务成为连接买卖双方的枢纽,在电子交易中扮演着介绍、促成和组织者的角色。这一角色决定了既不是买方,也不是卖方,而是按照法律的规定、买卖双方委托业务的范围和具体要求进行业务活动的交易中介组织。这类中介机构使得网络间接销售成为可能,它简化了市场交易过程,有利于平均订货量的规模化和交易活动的常规化。
2.3.3 电子商务系统的环境
电子商务系统的环境包括、法律、技术、商业、文化、社会基础设施与制度安排等等。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法律对电子商务合同和签名没有保护作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就无从谈起,电子商务的应用就不会广泛普及。
(1)及法律法规
的主要作用在于:制定电子商务相关并落实;为维护交易秩序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并监督实施;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协调;规划并组织基础设施的建设。
(2)行业和标准化协会
行业和标准化协会的主要特征:进行行业自律;提供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信息共享;维护行业内企业的利益;积极建设行业标准和规范。
第三章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研究及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3.1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研究
3.1.1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内涵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理论是在商务生态系统理论与电子商务系统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结合生态学,本文对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有以下的理解,其是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内,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产品为需求的载体,在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协同作用下,以网络为交易平台的所有商业活动和参与主体以及各主体间的关系的集合,并且其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相应的环境适应性。从而使整个系统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
3.1.2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特征
任何一个系统都有一个核心事物将所有的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仅如此,各个部分之间有相互协调的能力,系统可以自动协调元素之间的冲突,使整个组织能够以一种稳定的方式存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有以下特点:
(1)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联系各元素的核心是消费者的需求,这种需求集中表现为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5.22亿,使用率为80.5%,用户规模较2013年增长3257万人,增长率为6.7%;日益增多的上网用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需求驱动力。产品将各层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产品相对应的资金流,它的流向与产品流正好相反,从消费者开始经过销售体系回到最初的原料供应商,Internet是信息流的载体并为提供了电子商务的平台。
(2)产品从最初的消费者需求开始,经过各层级逐渐由原材料变为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再流动到系统最底层的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需求,至此不断循环。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不是简单的网上购物的集合,它是指电子商务应用于传统商务系统将社会生产和消费的过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整个系统维持动态的平衡。
(3)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竞争只存在于同层次元素之间,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同层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比如生产商和供应商之间可能会有一些利益冲突,但是这种冲突是次要的,是可以忽略的。
(4)相邻层级之间的元素联系非常紧密,上层级某个元素可以对下层级中多个元素任意选择,下层级元素也可以被上层级多个元素选择;在经济活动中,供应商之间总是竞争的关系, 它们总是希望战胜对手取得生产商的订单,而生产商往往面临多个供应商,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这种维持系统稳定的功能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生产商可以迅速建立起新的生产供应渠道以使生产正常运行,这依赖于Internet提供的交易平台和现代物流的运输能力。
(5)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所处的客观环境,在硬件方面主要是互联网应用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现代物流可以翻山越岭,把物资准确及时地运到任何地方,软件方面主要是的主导,表现在各种制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以及各种或准的经济组织,作为新兴的信息化领域,企业的电子商务化进程得到了日益明朗化的支持。
(6) 电子商务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和进化的功能。系统内部所有个体不仅共处在一个大环境中,还处在各自的局部小环境中。每个个体并行地、地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适应性学习和演化。在演化过程中的个体,为了更好的适应周边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修改自身的规则,以求得更好的生存。众多适应性个体的适应性行为又反过来不断影响和改变环境,如此反复,个体与环境就处在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进化过程中。当然,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和外部环境的恶化,也会造成系统的崩溃。例如,在电子商务刚启蒙时,收巨额商业利润的驱使,投资商百般追捧,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电子商务的虚假繁荣,同时也带动了通信、软硬件等行业的发展。电子商务泡沫磨灭后,各种存留下的网站能够主动痛定思痛,冷静下来寻找可行的商业模式,踏踏实实地位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外部国家也开始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作出宏观,民众对电子商务的态度逐渐客观,电子商务发展越来越理性,快速走向成熟。
3.2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分析
本节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分为内部以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统称为环境要素。其中内部环境即参与到电子商务生态中的各个主体,而外部环境则主要指人文环境,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起到辅助支撑作用的要素。
3.2.1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分析
(1)环境要素的含义
借鉴电子商务系统理论,本文把对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产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所有原因都称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
(2)环境要素的特征
从商务生态系统和传统的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具有以下特征:
① 动态性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其各主体间的共享信息资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信息、资金、商品在整个系统内部相互流动转化,支撑着整个系统的运作,因此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动,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化进程中都有可能无法避免的导致系统的失衡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② 系统性
这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本身就具有的特性,这也就决定了其内部环境中的各主体并非是孤立的,各主体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会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对其他主体产生影响。
③ 阶段性
由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借鉴了生态学的概念,因此其内部环境的各个主体的发展以及主体间的关系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④ 对环境的自我适应性
和传统的生态学系统中的各要素一样,生态系统在受到外来环境干扰而使相对稳定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在一定的限度内系统自身能够运用内部协调机制使系统再返回稳定、和谐的状态。
3.2.2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环境要素的构成
(1) 内部环境要素
本文将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主体称为内部环境要素,借鉴生态学的概念,将系统主体分为关键种群,领导种群,寄生种群支持种群四种。(如图3.1)
①是关键种群
它们是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往往在交易活动中占主导角色,是商务生态系统其他种群共同服务的对象。
②是领导种群
它们是电子商务核心企业,是为电子商务提供交易平台的群体,通过提供平台以及监管服务,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资源整合和协调的领导者角色。
③是寄生种群
即为网络交易的增值服务提供商等,包括技术外包商、电子商务咨询服务商、网络营销服务商等。这些物种寄生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之上,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共存亡。
④是支持种群
即电子商务必须依附的组织。包括物流公司、交易机构、安全认证中心以及ISP、硬件制造商、系统开发商和相关机构等,它们为电子商务交易的完成提供各种支撑服务,例如物流配送、网上支付、安全认证、网络接入服务等,这些种群作为基础,支撑和优化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2) 外部环境要素
外部环境要素则主要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人文环境等。
① 技术环境。网民数量的激增,同时也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电子商务的发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需要拥有一个良好的硬件基础设施环境,才能保证电子商务的平稳快速发展。
② 法律环境。近年来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与电子商务行业相关的法规的匮乏现象也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04至今,国家发布了的关于电子商务法律涉及到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很多方面。电子商务法律的制订会有力地推动电子商务、信息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除了法律法规的制定,还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信用评估与监管体系,让广大的消费者信任电子支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③社会环境。电子商务系统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比如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社会对电子商务的态度等也会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影响。电子商务与传统的购物方式相比,具有消费成本低、产品价格低廉、缩短购物时间、信息获取迅速方便等优势,但是要取得社会的一致认同还取决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本身的发展,所以需要充分的利用电子商务购物方式的优势来突破传统购物习惯对其造成的阻碍。
④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构成企业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企业电子商务生态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经济环境的支持,经济环境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持续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才能促成企业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反之如果宏观经济环境发展不景气,必然对企业电子商务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3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基于GVUCI的环境适应模型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概念来源于商业生态系统与生态学,因此的它的系统特性决定了它是不能够孤立存在的,它受制于所处环境的影响,而且,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超过其内部结构可自我平衡调节的限度,必然会到导致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失衡,甚至是系统的崩溃。因此针对外部环境因子的变化,建立有关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环境适应性模型,以维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Government)、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用户(user)、业内竞争(Competition)、赢利能力(Income)等五个要素的组合和量化,抽象出GVUCI模型;企业和可以通过对现实环境的分析,量化各个要素,构建现实世界的GVUCI图。通过对GVUCI图的分析,可以为制定相关的战略提供依据。
3.3.1 GVUCI模型的原理
默认设定以上五个要素都是可以测量的,并设定每个变量的度量范围分别0到6,表示从弱到强的影响程度。这五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产生一种新生态环境。随机组合下就会产生多个不同的生态环境,每种生态环境都会有自己的特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环境下,处于其中的系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演化趋势,同时也会影响系统中的主体。本文以以下四种特殊情况为例,探讨各种因素在不同组合下的环境特点,以及此时电子商务企业应对这种坏境的措施。
①最好环境
图3.2
如图3.2这种环境下除了竞争强度低以外,其余各环境要素都处于最好的状态,很符合电子商务发展初期的情况。但是随着电子商务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强,对于生态系统内的各主体来说将会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这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在这一状态下,系统的主体种群更应当做好向应的对策,比如加快市场扩张,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重视技术的革新,这才是确保自己市场先入优势的关键。
②最差环境
图3.3
如图3.3所示。在这个环境中,态度不明朗,企业盈利前景暗淡,风险投资商的态度冷淡,用户也没有明确的意向,由于进入市场的门槛低,导致行业内的企业众多,竞争激烈。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基本就在这种处境中,当时该行业内的企业众多,销售渠道不畅通,库存商品积压,企业常年亏损,最终导致大部分的企业关停。
③具有潜力的环境
图3.4
如图3.4在这个环境里,和用户处于观望中,企业赢利能力强,风险投资商看好,市场进入门槛高,行业内的企业竞争强度中等。对于处于这种情况下的电子商务企业,需要时刻警惕可替代的新产品或新理念的出现,尽可能在潜在危机到来之前,积极革新自己产品,努力发展用户,积累丰富的资金基础,扩张品牌的延展度,做到能够长远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企业还要时刻关注环境中可能发生的任何变化,以便能及把握住机会并做好应对威胁的准备。
④充满风险的环境
图3.5
如图3.5所示。在这个环境里,态度适中,用户需求度高,风险投资商看好,市场准入门槛低,引发众多企业涌入该市场。同时也由于盈利能力较差,在风险投资不足以支撑企业运营时,大量企业倒闭破产;严重时,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崩溃。本文认为,没有进入该市场的企业最佳的策略就是保守观望,等到掌握充足的市场信息或有足够的创新以及可行的赢利模式时,才可以选择进入。而对于已经进入的企业来讲,首先要保存资金实力以便能够保证自身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生存能力,然后尽快的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进而摸索出一套可行的赢利模式。
3.3.2 GUVCI模型的现时意义
第一,帮助企业和部门认识当前的产业环境。在变化多端的电商行业中,企业主体和很难在短时间内整理好思路并把握现状。GVUCI模型可以从五个方面,全面量化当前环境的核心影响要素,引导企业正确认识目前电子商务生态环境所处的状态。从而做好相应的发展规划。
第二,协助企业制定应对环境的措施。决定是否进入该行业,如何进入,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对于而言,应适时制定相关的并调整现有的产业,以促进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高效有序地发展。
3.3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概况及特点
3.3.1 我国电商发展现状
2007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似乎并没有造成显著的影响,相反,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以此次危机作为历史机遇,继续创新发展,逆势增长,日益成为拉动我国消费需求、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引擎。
从电子商务交易情况来看,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发展模式不断演变。近年来B2B与B2C加速整合,并由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转变。就零售市场来看,C2C占据主流,但B2C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团购在一阵火热之后很快趋于平静,其前景不明;但是移动购物开始发力,将来的影响值得期待。二是零售电子商务平台化趋势日益明显。具体包括三种情况:追求全品类覆盖的综合性平台,专注细分市场的垂直型平台,大型企业自营网站逐渐向第三方平台转变。三是平台之间竞争激烈,市场日益集中。以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京东商城为第一梯队拉开了与其他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的差距,电商平台的寡头竞争局面初步形成。
从支撑性电子商务服务业来看,近年来出现了不少重大的变化,将对未来现代服务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变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各方面的功能日益显现,呈现高度分工的局面。在这方面,物流、电子支付两个领域的发展非常显著,规模快速膨胀,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成为支撑电子商务深入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撑力量。另外,第三方支付牌照以及整个市场的不断规范,将为其他网络交易如和企事业公共服务收费如支付水电、燃气、物业、电话费等业务提供更加完善的渠道,并为平台企业开展金融增值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手段,有望成为未来促进金融创新的亮点。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服务中得到快速应用。除了已经得到大量应用的以RFID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外,大数据正逐渐让数据挖掘发挥其精准营销功能。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已经难以应付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局面,为此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几家大型电子商务企业正在开展大数据的相关应用,大数据的作用将日益显现。云计算技术也开始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中得到应用,阿里巴巴建立了聚石塔,京东商城则投资40亿元分别在内蒙古、江苏建设自己的云中心基地,并开发了名为“云鼎”的云计算架构平台。三、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日益全能化。阿里巴巴、京东商城、易迅等都在着力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物流快递体系,而第三方支付牌照也让各自平台拥有基于自身支付工具的交易手段。在其他支撑性服务方面,也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和趋势。
从辅助性电子商务服务来看,围绕网络交易派生出一些新的服务行业,如网络议价、网络模特、网络美化装修、网店运营服务与外包等。像美的、苏泊尔、安踏、诺基亚、HTC等企业的B2C业务均由电商外包服务企业负责代为运营管理。目前,这些职业正在成为年轻人的创业热点。
3.3.2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
(1)电子商务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显著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开展在线销售应用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该比例高于整体受访企业中的东部地区企业数量比例,而中部、西部地区在线销售企业比例均低于其整体占比。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出现企业日益集中的趋势。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地方支持,相对成熟的环境。
(2)跨境电子交易获得快速发展
在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不振的环境下,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仍然逆势而为,近年来保持了30%的年均增速,成为世界跨境电子商务第一大国。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完善促进跨境网上交易对平台、物流、支付结算、海关商检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促进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出现了一站式推广、平台化运营、网络购物业务与会展相结合等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产品得以通过在线外贸平台走向国外市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跨境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
(3)电子商务形成新的治理结构
B2B与B2C的融合以及电子商务平台化、平台开放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全社会几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日益集中到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所有的产品与服务提供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电商平台,这时电商平台就具有了一种超然的地位,发挥着企业前台的角色。而对产品与服务提供企业来说,则面临着一种更加不同的环境,不仅要接受来自社会和职能部门的监管,还要接受电商平台的规则制约。因此,电商平台企业实际上发挥着一种公共监管者的职能,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电子商务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对我们是一个全新挑战,必须对此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和分析。
这种电子商务治理结构给部门、电商平台和产品与服务提供商都带来新的挑战。这种结构首先会对部门监管带来影响,对于一些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去解决的问题,可以考虑逐步放开或是与电商平台协作管理。而对于电商平台的市场监管倒是应该成为部门研究和重视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何认识和定位电商平台在市场管理方面的属性和角色,如何规制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便为电子商务经济营造一个理性发展环境。另外,如何构建部门与电商平台之间的关系,是未来行业管理的一个重大问题。
对电商平台来说,作为一个企业,必须面临整个行业发展趋势,并据此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以适应其发展;另一方面也必须基于一个准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从公平交易规范、信用管理、产品与服务标准、资格认定、相关业务技术培训、行业统计等方面加强建设。
新的规制将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更多的要求。在电商平台,企业产品面临着竞争,不仅有价格竞争,还有品牌、市场占有率、企业信用、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竞争,所有的这些信息都统一地公开在一个平台之上,同时用户对产品的市场评价也将直接地体现在这个统一的平台上。因此,企业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市场环境,需要更新传统环境下的发展理念,加强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实现企业发展能力转型。
(4)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环境在不断改善
为促进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近年来各部门都基于各自职能采取了诸多的措施。国家、商务部于2012年5月在全国开展了建设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和试点基地的活动,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通过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并从2011年开始多批次地颁发了将近200张第三方支付牌照。2012年是我国出台电子商务环境举措最为密集的一年,将对促进今后我国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3.4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
3.4.1电脑网络普及率低
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方式为手段,以商务活动为主体,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所进行的商务活动过程。但我国拥有电脑的家庭特别是广大中低层收入家庭较少,庞大的网民群体与之薄弱的网络普及率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制造了一个障碍。
在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已达6.49亿人,这个数据让我们振奋,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起步晚、人口多、基础设施不到位决定了当前电子商务不能大面积推广的现实状况。
3.4.2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诚信基础薄弱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信用是一种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活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存在的条件下,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偿还借贷或偿还货款,并支付利息。
在经济学意义上,信用被解释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易一方以将来偿还的方式获得另一方的财、物或服务的能力。信用的根据是获得财物或服务的一方所做出的给付承诺。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无商不奸”传统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加上电子交易的虚拟与无现实购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成就感,让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与理解产生了偏差。加上现今传媒的广泛,商家间竞争大量的虚假信息、广告宣传的泛滥,偷税漏税,伪劣产品,欺诈现象的蔓延,让本应该简单干净的市场变得肮脏不堪,严重动摇了电子商务发展的诚信基础。发展电子商务既是商务活动的一项重大变革,也是商品交易观念的一项。
3.4.3 物流配送环节不完善,服务质量低
电子商务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有形商品不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必须借助于完善的实物配送系统。配送是让商家和消费者都很伤脑筋的问题。网上消费者经常遇到交货延迟的现象,而且配送的费用很高。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国内缺乏系统化、专业化、收费合理化、全国性的货物配送企业,配送销售组织没有形成一套高效、完备的配送管理系统,这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人们的购物热情。
我国目前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但物流配送明显滞后。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以及我国辽阔的地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物流对电子商务的作用日益突出。长期以来,商流与物流分割,主要表现在网上商流形成后,没有一个有效的社会物流配送体系对实物的转移提供低成本、适时、适量的转移服务,配送成本高、速度慢是买卖双方最大的心痛,严重影响了商品经营和规模效益。实践证明,市场经济需要更高程度的组织化、规模化和系统化,迫切需要尽快加强建设具有信息功能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流通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利用现代化的设施,但目前还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只能从国情、地区情况、企业情况出发,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
3.4.4 交易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仍然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Internet的迅速流行,电子商务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被公认为是未来IT业最有潜力的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开放的网络上处理交易,如何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成为电子商务能否普及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调查公司曾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前景进行过在线调查,当问到为什么不愿意在线购物时,绝大多数的人的问题是担心遭到黑客的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因此,有一部分人或企业因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愿使用电子商务,安全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大的障碍。
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其实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诚信问题,和现实商业贸易相识,均需双方的共同协作和努力。电子商务的未来需要所有网民的共同协作。
3.4.5 电子商务高级人才匮乏
人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最为关键因素。电子商务是信息化与商务运营的有机结合,在实际操作层面需要大量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精通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但就目前而言,由于文理分科、学科隔阂、培养方案不合理、高水平师资匮乏等原因,导致电子商务高级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在理论层面,与实际需要相比,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电子商务专家学者也比较缺,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清楚,甚至要进行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工作。
第四章 我国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1影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根据Moore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发展进程,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开拓阶段、扩展阶段、协调阶段、进化阶段。值得提出的是,不同于传统的商业生态系统。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发展路径是循环往复的,在第四阶段结束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发展。并且存在跨越式的发展。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如出一辙。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系统内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其他企业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因此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受系统内部的合理性及环境动态变化的直接影响。
4.1.1 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信息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及社会环境。外部环境的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发展的基础,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得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4.1.2 生态系统的合理性
(1)领导种群的能力
在开拓阶段领导种群以某一细分群体为客户。通过运营模式的创新或服务的高附加值吸引必要的参与者并确立该生态系统的战略方向。高能力的领导种群使得初步形成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生存下去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在扩展阶段,各种群开始成长或涌现,此时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也开始升级,需依靠领导种群的核心竞争力来确定此生态系统的竞争地位。在协调阶段,前一阶段关键种群的大量繁殖和支持种群的成长及寄生种群的出现使得规模蓬勃增长,系统内种群的利益争夺产生的竞争和冲突日益明显。此时需要领导种群对系统规则进行一定的调整与完善。在进化阶段。系统受到外界新模式、规定等致命威胁,系统必须性地改变原有模式,这就需要领导种群发挥领导才能率先察觉潜在的致命威胁及时制定变革战略并实施该战略。
(2)种群的多样性
在开拓阶段,种群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分工协作,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使其能够正常运作起来。在扩展阶段,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加剧。基于分工理论与网络外部性理论。种群的多样性决定了系统的竞争力。在协调阶段,多样性带来的内部竞争,冲突不断产生。但是,正因如此,多样性也带了完全竞争,关键性、支持性和寄生性企业能够在一个庞大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优胜劣汰。在进化阶段要注意多样性的发展是否过剩。防止“搭便车”的行为存在,因为这会给整个生态系统的变革带来困难。
(3)种群之间的协调关系
种群之间的协调机制是发生在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演化进程中的。从领导种群引进第一个物种成员开始。协调机制就在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但是协调机制产生重要影响还是在协调阶段,此时物种成员急剧膨胀,各成员为了各自的利益目标。不仅互相之间可能产生冲突。而且还会影响到系统的整体效益。
4.2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4.2.1增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部环境的合理性
(1)确立领导种群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领导种群在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领导种群应专注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发挥平台优势,注重服务创新。积极为其他种群成员提供一个发挥能力、创造价值的平台。
(2)加强种群成员之间的内部制衡
企业间的相似性增大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要么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要么实现合作共赢。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必须加强种群成员之间的内部制衡。随着系统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加大内部制衡使得相似性降低,竞争程度相应减弱,从而实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状态。保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全面的协调机制
建立包括信任、利益、信息、运作的协调机制。建立全面的协调机制不仅需要协调各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而且需完善整个系统的利益分配模式且尽可能降低成员之间的信息鸿沟实现各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运作的协调是建立在物种丰富与完善的基础上的,通过领导种群的关键力量创建、培育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协作环境,加强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
(4)明确本系统所处的发展阶段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发展路径不同于传统的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循环往复、跨越式发展路径,所以每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发展路径都不一样,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领导种群不能依照自身所处系统的历史阶段。也不能依照其他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来制定自身现阶段的战略,而应该在明确所处的发展阶段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4.2.2提高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1)优化信息资源环境的共享
为避免出现信息泛滥或信息分布不均。系统可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系统,由专门的组织运行信息搜集与共享的功能保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有效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实现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2)加入并建立开放、统一的标准
标准不统一会加大用户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之间的转换成本阻碍系统对新用户的吸引。只有采用开放、统一的标准,电子商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网络外部效应。才能保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3)加强对法制与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涉及诸多法律问题和信用问题。它的领导种群必须一开始就注意培育一种重法守信的氛围以增加全系统的守法诚信观念并使生态系统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第五章 总结
本文在结合商务生态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以及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得到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并分析其内在组成结构以及其自身的特征。同时根据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根据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归纳分析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本文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再根据电子商务产业的各要素推导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并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框架下从系统各主体间的关系到主体自身内部的影响因素再结合我国发展现状。为实现我国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2.通过对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研究,整合相关的理论,得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得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说明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其外部环境则强调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Joachim L.Arthur G.Tansley‘s New Psychology and its relation toecology. Web Ecology . 2007
[2] James F Moore.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 1993
[3] James F.Moore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1997
[4] Jing Zhao, Shan Wang, Wilfred V. Huang. A study of B2B e-market in China: E-commerce process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8(45).
[5] Mihane Berisha-Naman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net, AND Market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2013.
[6]马世骏.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杜国柱,舒华英.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7)
[8]胡岗岚,卢向华,黄丽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演化路径研究 [J].经济管理,2009(06)
[9]胡岗岚,卢向华,黄丽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协调机制研究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J].软科学.2009
[10]邵兵家,刘小红.论企业电子商务与生态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1)
[11]盛振中. 淘宝网生态系统中种群成长研究 [ C] . 第二届电子商务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2]荆林波.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分析[J].经济管理,2010(12).
[13]左英,殷建平.电子商务平台的安全体系研究[J].计算机安全,2008,(2):59-61
[14]杜国柱,王博涛.商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9(5)
[15]周婕.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网上支付市场安全保障问题探索[J].科技风,2009,(9)
[16]博艺,杨冬梅,姜丽红.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商务生态系统研究[J].决策借鉴,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