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 朝夕
教学内容
1 通过钢琴和伴奏带教唱学生《清晨》和《晚风》两首歌曲。
2 对比歌曲欣赏描绘早晨的《晨景》和描绘夜幕的中国筝曲《渔舟唱晚》.
3 创造性地表演及编配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晨景》感受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的音乐。
2通过欣赏外国的晨景,学唱描绘中国晨景的歌曲《清晨》。学唱俄罗斯歌曲《晚风》,感受中国器乐描绘夜幕的音乐风格。
3 对比国内、国外描绘早晨和夜幕的不同音乐风格。
4唱好二声部合唱,提高合唱表现能力
5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 《清晨》因四段歌词太长,所以选择1、3、4段唱,第2段由学生课后自己学唱。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清晨》第二乐段的曲调,重点是音准:“4 4 1|6 6 4|3. 1|5”中的大跳要唱准。
3 《晚风》第一小节的弱起部分,低声部合唱部分的演唱,以及全曲6/8拍的强弱对比。
4 歌唱为主,欣赏为辅。
教材分析:
1.管弦乐《晨景》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乐曲的主题仅在五声音阶范围内活动,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
2.筝曲《渔舟唱晚》
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
乐曲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优美而舒缓;乐曲的第二部分清跃欢快,通过复式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使旋律线循环往复、跌宕起伏。
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流行于当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因此人们称它为古筝,筝的形状狭长而扁平,琴体面板的音柱上架有很多条弦,均按五声音阶排列。筝的传统奏法是用右手弹奏琴弦,掌握音高和节奏,左手则在音柱左侧用按、滑、揉、吟等手法来调节弦音变化,美化音色,装饰旋律,双手密切配合就能奏出音色美妙、韵味浓郁的音乐来。
3.歌曲《清晨》
这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明快而又流畅的歌曲。2/4拍,宫调式,三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一、第三乐句是旋律的重复,第二、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只,是在尾音上作了上移四度的变化,其句中插入的一小节间奏,更使曲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它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情景。第二部分是歌曲的插入部,旋律优美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歌曲通过了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山林等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随后,歌曲在“D•S”反复后又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曲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4.歌曲《晚风》
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夕阳的晚上”、“树丛中的夜莺在歌唱”……。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歌曲为6/8拍,大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第一乐句在弱起小节进入后以平稳的节奏展开,在第1小节和第3小节只作了上移一度的小变化,使得曲调在平稳中稍有起伏,似乎音乐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黄昏时刻、当晚风吹来时四周田野一片静谧的情景之中,富有诗情画意。第二乐句在四度跳进后,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旋律由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起伏,抒发了人们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景之中象树丛中的夜莺一样快乐的歌唱。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二乐句的旋律。把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进一步的抒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描绘中国晨景的歌曲《清晨》, 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欣赏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晨景》感受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的音乐
教学内容:
歌曲《清晨》,聆听《晨景》
教学重难点:
1 《清晨》因四段歌词太长,所以选择1、3、4段唱,第2段由学生课后自己学唱。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清晨》第二乐段的曲调,重点是音准:“4 4 1|6 6 4|3. 1|5”中的大跳要唱准。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歌曲《清晨》
1、 导入:
今天,我们请四位同学上台为大家表演一小段情景剧,是关于清晨我们起床之后的故事。无论你怎样描绘清晨,但一定要特别,最好不要和其它同学表演得一样。(选择性格活泼开朗,大方的同学。时间控制在3分种以内)。
学生表演 同学们表演得真不错,通过刚才的表演,同学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定会感到好奇,现在就让我们跟着音乐节奏,去歌曲中的清晨感受吧!
2、带着问题完整的聆听一遍范唱
设问:歌曲表达的内容和我们心中所想象的清晨一样吗?
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 跟着钢琴用“LU”哼唱歌曲(2遍)
4、 朗诵一遍歌词(充分理解歌词的内涵。)
5 、加上唱歌词歌唱《清晨》
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把握通俗朴素,要想说话似的歌唱。唱好之后,注意处理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之间的对比表现。第二乐句比第一乐句处理得稍强一点。
6、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乐器给《清晨》伴奏
伴奏的节奏由表演者自由加进,但是一定要是具有美感和和谐的音响。
三、欣赏格里格的管弦乐《晨景》
1、导入:
师:请问同学们认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太阳都是同一时间升起来的吗?
各国的晨景是否都是一样的呢?(同学讨论) 教师做总结
感受外国的早晨。在欣赏之前,提出教师的问题,两种音乐风格你更喜欢哪一种音乐描绘方式。并请同学们构思一下要让你去表现清晨,你会用什么方式去表现。
2、讨论两种风格你更加喜欢那种描绘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做好总结。
3、再一次欣赏管弦乐《晨景》
为这首管弦乐配上书上的三幅画,你认为这三副画应放在乐曲的什么地方。
4、 第三次欣赏管弦乐《晨景》
将同学分组进行表演。
结合学生自己对清晨的联想,在音乐中表现出来。
四、课堂小结,师生再见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唱歌曲《晚风》,唱好二声部合唱,提高合唱表现能力
2、 欣赏《渔舟唱晚》,对比国内、国外描绘夜幕的不同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
歌曲《晚风》 聆听《渔舟唱晚》
教学重难点:
1、 《晚风》第一小节的弱起部分,低声部合唱部分的演唱,以及全曲6/8拍的强弱对比。
2、 歌唱为主,欣赏为辅。
教学过程:
一、学唱高声部:
1、引言:
我们前几节课都感受了描绘早晨的歌曲和乐曲,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一下描绘晚上歌曲。不知道同学们会不会唱一首外国的小夜曲。那老师今天想给同学表演一下。
2、老师演唱一首小夜曲。
强调和介绍我们要学唱的歌曲有相似的感觉,都具夜晚宁静的柔美气氛,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一首歌曲和我们即将要欣赏到的乐曲有什么样的相同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感觉,节奏,速度方面去进行对比。
3、欣赏范唱歌曲《晚风》 对比感受小夜曲和《晚风》带给我们的感觉。
4、跟钢琴学唱歌曲《晚风》
(课堂预想:学生在注意弱拍起的地方,肯定不能够把强弱表现得很好,所以这节课还要把强弱规律教给学生。另一方面,该唱够的地方一定要把节拍唱满。
5、讲解六拍子的强弱规律。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块用手势来表示它们。
6、带着强弱规律的感觉去唱《晚风》
7、结合教师的指挥,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晚风》
二、学唱歌曲《晚风》的合唱
导入:刚才我们学唱了歌曲的旋律声部,大家都唱得很棒,但这是一首很美很美的合唱歌曲,我们只有唱好了两个声部才算完美,大家有信心吗?
1、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块用LU来哼唱低声部的旋律2遍。
2、把低声部的旋律声部唱熟了之后,就请同学们闭上嘴巴,用哼鸣的音去唱低声部。
3、请同学们加进歌词慢唱一遍。在唱的时候心里的拍子一定要稳。提醒同学们要把拍子拖够,并且注意到换气符号的地方。换气之后的那个音一定要轻唱为后面的一个音做好铺垫。
4、歌曲里面有两句当晚霞映红了天边的地方音高关系是不一样的,要唱得有对比,第一句比第二句要弱一点。
5、请同学们跟老师合作。由老师唱旋律声部,由同学们唱低声部。同学们在唱低声部的时候一定要轻轻地唱,第一次合唱时,可以选择学生不唱歌词,用“啦”代替歌词
6、将同学们分组为A,B两个大组演唱这首歌曲。在一个组演唱完之后,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另一个组的学生要对其进行评价,教师要对最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和评价。
A组唱旋律声部,B组唱低声部。
A组唱低声部,B组就唱旋律声部。
7、选出一个低声部唱得好的组出来,强化训练一下低声部的歌词,再和高声部合起来。带着感情轻轻地演唱这首二声部歌曲《晚风》。
三、聆听《渔舟唱晚》
现在我们一块来欣赏一首非常好听的中国古筝曲《渔舟唱晚》,在欣赏的时候请同学们多从内心深处的感受去体验,可以把眼睛闭起来欣赏。欣赏完请同学们说说对比欣赏了几首曲子,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师生再见
课后反思:
第二课 足迹
教学内容
1、聆听《嘎达梅林》的歌曲和马头琴五重奏.
《唱歌二小放牛郎》
2、表演《雨花石》《我怎样长大》
教学目标
1.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歌曲的音乐中,牢记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马头琴欣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2、欣赏歌曲《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熟练演唱歌曲。
2、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3、通过欣赏多三位歌唱家演唱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从多个艺术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嘎达梅林》,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4、简单了解蒙古族相关的风俗、文化。
教学重、难点:
马头琴《嘎达梅林》和民歌《嘎达梅林》都是本课欣赏的重点。《嘎达梅林》有多种音乐形式,包括民歌、叙事诗、大提琴协奏曲、电影音乐及交响诗等,根据本单元内容的系统性,我把马头琴《嘎达梅林》和民歌《嘎达梅林》作为重点内容,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感受不同歌唱家所演唱的《嘎达梅林》所表达的感情和情绪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蒙古民歌《我从草原来》风光片。
二、师生音乐问好。
三、导入新课、交流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的歌曲大家熟悉吗?它是那个民族的歌曲,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大家对蒙古族都有那些了解呢?谁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师:同学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在刚才的歌曲中还唱到了蒙古族的一样乐器,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四、讲马头琴的故事,认识马头琴。
1、认识马头琴。(课件出示马头琴图片)。
师: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几乎家家都有。马头琴的声音非常好听,不光人们爱听,就连骆驼听到这琴声都不肯走开。马头琴的琴声甘美、浑厚、悠扬、动听,表现了蒙古牧人的深沉情怀。马头琴的由来还有一个很动人的故事……
2、讲述马头琴的故事。(课件出示音话结合)。
请学生讲述马头琴的故事。
五、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1、播放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师:欣赏了刚才的乐曲,他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在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乐曲中透露着一些悲壮。
2、我仿佛看到了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
师:为什么这首乐曲会有悲壮情绪在里面呢?因为我们方才欣赏的一段马头琴独奏实际上是一首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这首民歌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非常悲壮的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深情悲悯的马头琴曲中来了解这个故事吧。
2、在马头琴曲中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课件播放)
五、欣赏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一)欣赏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
1、播放。(音画结合欣赏)
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有我国著名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课件出示)听听腾格尔是怎样用歌声来讲述这个故事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学生谈感受,谈体验。
生:深情的,怀念的,悲壮的。
生:还有蒙古人的粗狂,和豪情在里面。
生:隐含的辛酸、哀痛和激动。
(二)欣赏女高音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嘎达梅林》。
1、播放。(音画结合欣赏)
2、学生谈感受,谈体验。
(三)欣赏蒙古族歌唱家齐峰演唱的《嘎达梅林》。
1、播放。(音画结合欣赏)
2、学生谈感受,谈体验。
(四)谈谈三位歌唱家对歌曲的情绪处理,找出异同。
师:听不同歌唱家演唱的民歌嘎达梅林,他们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你连一连。(课件出示)
三位歌唱家尽管处理歌曲的方法和情绪不同,但他们都是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和怀念的感情。这首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
六、拓展:
1、引导学生跳起蒙古族舞蹈,表现歌曲。师生随音乐律动。
2、师:《嘎达梅林》这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不仅激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热情,也激发了我国著名导演冯小宁的创作热情。电影《嘎达梅林》也诞生了。整个电影获得了极大好评,并获得了中国“优秀故事片奖”。(电影剧照)建议同学们有机会可以看一下。
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雨花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教育,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对先烈的敬仰、对祖国的爱恋。
2、能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 雨花石 》 。
3、在唱歌实践中,准确把握歌曲节奏,能较到位的表现歌曲中的断连区分,并能正确演唱切分音和前倚音。
教学重点:
通过歌曲的学唱,学生能用抒情优美、连贯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深入体验作品的情感,表现歌曲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歌曲的节奏, 掌握倚音的唱法和概念,并能正确演唱切分音、休止符。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学生听《闪闪的红星》主题歌《红星歌》。
设问:《闪闪红星》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反映工农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斗争的足迹。
二、 发声练习
师弹奏《红星歌》前四小节,要求:声音要统一、气息要流畅、口型要正确。并通过添加前倚音的练习来引出前倚音的知识点: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将发声与歌曲结合起来,避免了以往训练中的枯燥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新课教学
(一)情景导入
教师谈话引出课题:这节课是我们红色之旅的第二站“先烈走过的足迹”你们去过的地方中,最有意义的地方是哪儿?你们去过南京雨花台吗?(显示雨花台图片)在南京建立了烈士雨花台,有许多烈士都葬在这里。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美丽的石头,请猜猜它们的名字? (雨花石)
师:这些美丽的雨花石都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也使得‘雨花石’成了中国人民缅怀先烈的一种象征。今天,雨花石还给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雨花石》。
(二)感受歌曲
1、边听歌曲边赏析图片(战争场景、南京雨花台以及雨花石),初步感受歌曲。
提问:你对歌曲的感受是怎样的?(抒情优美的、深情的,旋律纯朴、委婉)
2、出示歌谱,让学生看谱再次聆听感受歌曲,体会歌曲情感,并分析歌曲(主要内容)。
①提问:歌曲所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歌曲以第一人称深情地抒怀许多无名先烈为人民事业默默地奉献,恰似小小石子铺起的一条五彩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揭示歌曲的主题“缅怀先烈,珍惜现在!” )
②学生随音乐有感情朗诵歌词(有感情、按节奏),并说说有哪些地方要注意(提示重难点)。
(三)学唱歌曲
1、欣赏教师范唱,学生轻声哼鸣,并注意歌曲节奏。
2、①用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表情表现这首歌最合适?
②随伴奏用“啊”来唱,可以用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
③引导学生唱曲谱。
3、引导学生填入歌词轻唱歌曲,“大家和老师一起来轻唱歌曲 ,好吗?”(教师稍大声唱,学生小声唱) 之后请学生看看有没有易唱错和掌握不好的地方(教师相机提示休止、延长并教授倚音知识)。
4、教师示范演唱节奏难点。
5、教师分析歌曲,并示范教唱。
①歌曲为2/4拍,a小调,二段体结构。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
②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③“雨花石”的品质是什么?(歌曲借“雨花石”来抒怀许多无名先烈为人民事业的默默奉献。)
④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7、要求学生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满怀深情的歌唱。
8、画出这首歌的旋律,看歌曲的高潮部分在哪里?它的音区是高还是低?旋律的起伏是大还是小? 教唱时,教师用深情并茂的范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细心地听辩、模唱,在表现音乐艺术形象的过程中突破难点。
(三)拓展歌曲
1、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加深对“足迹”的认识。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我怎样长大》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抒发不怕困难、幸福成长的情感。
2、通过对比法、讲授法等掌握歌曲旋律及歌词
3、掌握歌曲中的弱起节奏、比较准确的演唱合唱部分
教学重点:能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用自己的歌声抒发不怕困难、幸福成长的情感。
教学难点:大跳音程和长音的音准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歌曲《我怎样长大》
1.简单介绍电影《烛光里的微笑》
(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听歌曲范唱挥拍子,然后挥拍唱歌曲旋律声部(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
二 学唱歌曲
聆听感受,分析歌曲
1、初听,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节拍
2、复听歌曲,听听歌曲演唱了什么内容
3、再听歌曲:学生思考:这首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结合演唱形式想一想,歌曲的结构是什么?
演唱曲谱
1、跟琴轻声视唱曲谱 2、学生跟琴演唱曲谱 3、学生边打节拍边唱歌谱
4、学生唱会歌谱后,划分乐句,便于理解歌曲。 学歌词
1、读歌词(可以有感情读,也可以按节奏读) 2、跟琴轻声唱词
3、学生找困难、教师教唱、指导难点乐句,提示最后四小节的拍数
4、完整演唱
三,歌曲处理
1、思考:第一、二乐句在形象上表现的是谁?什么语气?(学生 疑问)
第三、四乐句形象是谁?怎样的语气?(老师 亲切、和蔼)
用声音表现出来。试一试。
2、第二乐段节奏有什么变化?(节奏舒展)力度怎样?(渐强) 3、结束句:力度有什么变化?应该怎样演唱? 表达什么呢?(先渐强、再渐弱 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无限遐想)唱一唱 体会感受 4、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情感和表情学会演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2能够和同学们合作完成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简单表演。
3、能积极参加以上音乐活动,生发对抗日英雄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 对独唱歌曲进行改编。
2、 用不同的方式(朗诵、舞蹈、小品、歌唱等)进行歌曲表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了解时代背景。
1、听赏歌曲《松花江上》(电视播放VCD碟片)
问:你从歌曲中知道了些什么呢?
生讨论回答:中国人民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同敌人进行斗争,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欣赏歌曲《二小放牛郎》。
1、导入:你知道当时的孩子们是用怎样的方式在抗日的呢?(站岗、放哨、送信等)今天,老师请同学们从歌声中去听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2、师讲述故事(用优美、委婉的歌声讲述)——出示歌词,投放连环画。
问:①演唱形式?情绪?
②从歌声中知道了些什么?、 3、创作改编歌曲——(出示歌词)。
问:假如请你来演唱此曲?你认为歌曲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演唱?为什么?
生讨论:第一段演唱可‘一般’(指起伏不大),因为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第四段要激烈一些,因为在打仗……第五段要悲伤,因为二小牺牲了,第六、七段也要悲伤,不过比第五段要‘弱’一些……
问:为了让歌曲讲述得更生动,老师请同学们帮忙,为歌曲进行一次改编,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改编呢?
分小组讨论:……
4、听赏钟维国改编的童声合唱《二小放牛郎》。
问:歌曲哪几方面进行了改编?和同学们的相比较,我们哪几个方面的改编和作曲家是相同、相似的?
生讨论:情绪——速度——力度——歌词——演唱形式进行了改编。
问:改编后好吗?为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速度、力度、情感等相关因素对表现音乐作品的作用。
5、欣赏舞蹈《二小放牛郎》。
问:除了用歌曲来讲述故事外,还有什么方式?
生讨论:朗诵、绘画、舞蹈、小品、电影等
四、创作表演。
1、引导学生选择表现形式。
问:“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呢?”
——请出五个组长(朗诵组、绘画组、舞蹈组、小品组、歌唱组)其余同学自由选择小组。
第三课 农家乐
教 学 内 容
1聆听《丰收锣鼓》、《打猪草》
2表演《丰收的节日》、《苹果丰收》
教 学 目 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4、演唱歌曲时能注意各声部之间的音响均衡和谐,明确合唱时既要唱准自己的声部,又要和各声部融合统一,默契配合,体会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
5、用愉悦的心情,轻巧活泼、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丰收锣鼓》《打猪草》
教学目的:
一、通过乐曲欣赏和民族打击乐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
二、通过乐曲欣赏来表现农村丰收的场景,展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重点:
感受农村丰收的景象。
教学过程:
放音乐《丰收锣鼓》,找同学到黑板上写出来乐器名称。
2、听了这首乐曲,你联想到了什么?(农民丰收)那是什么场面呢?谁能给大家说一说,有些人在干什么?有些人在干什么?(有割稻子的,有堆谷子的......)谁能用动作给大家表演一下。
3、下面咱们来分乐段来分析一下这首乐曲
乐曲分四个部分:(放第一部音乐)
①展现了一幅热烈,欢腾,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板书:《丰收锣鼓》(放第二部分音乐)
②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与弹拨乐以轻快的节奏和跳跃的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 放第三部分音乐)
③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之后,笛子以明亮的音色,采用散板的旋律,展现出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色,云锣的柔和音色和琶音旋律,犹如阳光下水库的碧波粼粼。(放第四段音乐)
④这是全曲的高潮,表现了欢收的宏伟场面。(放庆《丰收锣鼓》场面录像)
再听一段音乐
这段唱腔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
请同学们看一看、听一听歌曲的间奏和以往所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第一遍聆听)
生:回答(说出)【锣鼓经】
、第二段唱词中有哪些字是用方言唱的?
速度、情绪怎样,演唱形式是什么?
8、这两段唱词中哪一句最能表达放牛娃对歌时的得意心情? 9、歌词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六遍聆听)
生:聆听、感受、体验黄梅戏《对花》唱腔特点。
听听想想:
⑴ 乐曲中以锣鼓为主担任演奏的地方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和气氛?(热烈欢腾的情绪和气氛)
⑶ 农民是怎样劳动的?(面朝黄土背朝天)
⑷ 那粮食长成需要哪些过程?(播种,浇水,施肥,除虫......)
三、表演。
男同学头戴白毛巾,女同学拿扇子,有的扭秧歌,有的割稻,有的开拖拉机,有的敲锣,有的打鼓......(表演前先讲各种乐器的打法,秧歌的扭法等)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优美、自然和协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学唱和表现本首歌曲,使学生了解朝鲜民族的相关文化,使其拓展知识领域热爱民族音乐。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表演《苹果丰收》
1.引入:通过前边的学习,大家一定对新农村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我们今天要来感受一下朝鲜族的果农们在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范唱欣赏)
2.在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后,放慢速度学习歌谱与歌词。先慢后快。
3、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丰收的节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聆听吹奏乐《丰收的节日》,感受根据民歌素材发展创作的,富于民族特色的音调,表达了少数民族农民在丰收时节的喜悦心情和对明天的美好希望。
2、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人声的基本分类。
教学过程:
1、欣赏一图片“丰收图”,引入歌表演“采金秋”。
师:这是一幅什么图?(丰收图)金秋十月,真是丰收的季节呀!田野里的稻谷成熟了,家门前的柿子成熟了,校园里的石榴成熟了,
1、过渡语:好一派丰收的景象!
老师看到了一张张喜洋洋的笑脸。为了鼓励你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先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轻轻地从桌里面拿出老师给他们事先准备的乐器,先自由玩一玩、敲一敲。然后一一各自出示认识这些乐器的名称,试着敲一敲,打一打。
4、引出乐曲欣赏。
过渡:这些乐器如果就这样自己敲着,有没有劲儿啊?需要给点什么呢?(音乐)别急,;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一首曲子,大家先一起来听听是什么曲子。
师生共同听赏。听中教师观察学生聆听的状态,通过自己投入聆听的状态;来带动学生。
5、说说你听了刚才这首曲子带给你什么感受?你听到了些什么,你想象到了什么?(引导感受乐曲的速度、情绪、几个乐段)板书:速度快板,情绪热烈,乐段AB两段。(评价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6、简介作品《丰收的节日》
7、你听出这首曲子用了哪些乐器演奏的吗?解释民乐,了解中国一些民族乐器。重点看图片中的几种乐器及演奏方法。可用电子琴来辨听它们的音色。
四、音乐活动:为乐曲伴奏。庆祝丰收,感受丰收的喜悦。
1、师:又听了一遍,曲子到你心里去了没有?你的心里跟着曲子欢快热烈起来没有?激发:音乐听了,我们不只是要会听会感受,还要会表现。要有跟着乐曲来唱来来动来舞的欲望。说说,你此时有没有想要动想要拍想要舞的愿望?
2、拿出先敲打的乐器、舞带等,分乐段分乐器指导学生合音乐节奏练习伴奏。
中间的同学舞彩带,其余分组双响筒、木鱼、腰鼓伴奏
3、“丰收的节日”,合乐曲完整合奏表演一遍。
教学反思:
第四课 可爱的家
教学内容:
一、聆听《可爱的家》、《回家》
二、表演《外婆的澎湖湾》、《牧场上的家》
教 学 目 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对家的理解,难点是对歌曲的改编。
教材分析:
2.管弦乐《可爱的家》
这首乐曲系根据同名歌曲改编。歌曲由英国作曲家比肖普作曲,是他的歌剧《米兰的少女克拉利》的一首插曲,后来广为流传,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通俗歌曲。歌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亲人、对家乡的怀念和眷恋,这也正是远离故乡和亲人的词作者佩恩的心声。他在写此歌词前曾写了一封信给哥哥说:“离家在外面的日子越久,我对家的怀念就越深。我真想听到亲人们的声音,看到那使我们曾在一起度过快乐时光的老屋”。写完信之后,他就执笔写了一首题名为“可爱的家”的短诗。
歌曲的旋律优美动人,情感朴实真挚。具有感人的魅力。歌曲由两个乐段及尾声(即最后乐句的重复)组成。第一乐段及第二乐段各包含两个平行的乐句。前乐段安详宁静,后乐段的乐句开始音区提高,情绪略显激动,抒发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但后半句音调仍趋下落,沉浸在温馨的回忆之中。然后通过4小节的感叹似的音调,再现了最后一个乐句,突出了对“家”的执著的爱恋。
乐曲基本按照歌曲旋律改编,曲首和结尾采用歌曲的第一乐句加以发展,作为引子与尾声。乐曲把歌曲主旋律重复两遍。第一遍,由中提琴主奏;第二遍,则用钢片琴及弦乐演奏。
乐曲中多彩的音色和活泼的伴奏音型使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可爱的家”听带来的甜蜜与欢乐。
3.萨克斯管独奏曲《回家》
每当提起“家”这个词,就会使人想起自己的亲人,和在家中度过的美好时光。从而感到无限的亲切与温馨。对那些远离故土、久别亲人的游子来说,“家”,更是一个为之深深眷恋、苦苦企盼的避风港。在这里,客居异乡的寂寞愁苦,坎坷生活的辛劳创伤都会得到抚慰,一切都将消融在家的温暖与亲人的关爱之中。
《回家》这首萨克斯管独奏曲就是表达一个匆匆回家的游子在归途中所怀的热切渴望和甜美幸福的心情。乐曲共分三个部分。这首乐曲采用了现代爵士音乐的音调、节奏和伴奏形式,使音乐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有的韵味。
4.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它以充满激情的抒情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
5、歌曲《牧场上的家》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3/4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又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地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可爱的家》
教学目标
1、认识“弱起小节”,并能在歌曲中运用;
2、用气息支持歌唱,声音连贯,能用不同的粒度演唱歌曲《可爱的家》,并能用竖笛吹奏此曲;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热爱与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换气记号处的节奏准确;
2、相似乐句末尾音的音高走向。
教学过程
一、课前聊“家常”:
1、同学们,0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歌曲曾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今天,我将它带来了,与大家一起分享。(开始播放《让爱住我家》的MTV)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轻轻唱一唱。
2、这一家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用一个词语表述。
3、那你能说说自己家人间一些幸福的事情吗?
二、学唱《可爱的家》:
1、导语:听着这些有趣的事情,让人觉得,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真是件幸福的事。那么,在英国作曲家比肖普的眼中,可爱的家又是怎样的呢?请把音乐书翻到33页。
2、让我们仔细聆听,用心感受:
△ 歌曲带给你什么感受?
△ 说说让你感动的歌词。
3、曲谱教学:
换气记号(换气记号前的音符是两拍,别唱足,注意悄悄换气);
四分休止符(每一乐句后都是一个四分休止符,注意停顿);
音高走向(已标识音符的音高走向,要唱准)。
4、填词唱:
让我们再听范唱,第一遍静听,第二遍轻唱;
三、音乐知识:弱起小节
1、导语:学到这儿,我突然有个疑问,我觉得我们这首歌有一个重大的错误。师生互动对话:
△ 这首歌曲的拍号是什么?(四四拍子)
△ 那四四拍子的含义是什么呢?(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
2、那我们怎样解释这个怪现象呢?(知识点:弱起小节)
3、请四人小组讨论这个知识点,说说你们发现些什么?生答后师生对话总结:
△ 完全小节的强弱关系是:强、弱、次强、弱;而第一小节是弱,所以也称“弱起小节”;最后一小节有三拍,是强、弱、弱。
△ 弱起小节要唱得弱一些,我们来试着唱唱第一句。弱起带给你什么感受?
四、歌曲处理:
1、导语:那么,在整首歌曲中,力度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2、mf——f——p——mf
△ f处:“虽然没有大厅堂,冬天温暖夏天凉”一句,作者表达对家的热爱时,情绪非常激动,所以要唱得“强”一些;
△ p处:“可爱的家庭啊”一句,速度减慢,作者将对这个家的爱又深埋心底,所以,要唱得“弱”一些;
△ 把这两句来试试。
3、跟着琴,完整体验。
4、抽生表演唱。
5、同学们,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你所拥有的幸福,别忘了对你的家人道一声“谢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回家》
1.初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顺带简单介绍西洋管乐器组成)
2.复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内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内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的,试一试,唱一唱,奏一奏。
4.在乐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编的词。
5.小结:家是可爱的。
四、竖笛长音吹奏练习(第二课时)
1.1=C 音阶练习
2.1=C 三度音程练习:
3.乐曲练习:
(1)《剪羊毛》。
(2)《别处哪儿有》。二声部吹奏,注意声部的和谐与节奏的准确。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一、学会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二、通过学唱《外婆的澎湖湾》这首以“家”为题材的作品,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1.范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
2.用钢琴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旋律(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处理(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4、歌曲伴奏学习及实践。
5、小结: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三、课堂小结,师生再见!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一、学会用饱含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并能在演唱的过程中关注到声音的和谐与轻柔。
二、通过学唱《牧场上的家》这首以“家”为题材的作品,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三、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表演《牧场上的家》
1教师范唱。引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美国儿童对自己在牧场上家的赞美的歌曲,他们是是怎么赞美的呢?(教师范唱时要注意弱起拍的节奏及换号处,要求学生在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中,找出曲调中的相同乐句)。
2.学唱曲调。
(1)先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8小节,要求学生划3/4拍指挥图式唱谱。
(2)学生自学第二乐句的8小节,划拍把握好节奏的长短。注意弱拍节奏。
(3)在教师完整的弹奏曲调后,准确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强弱感,并随着曲调起伏唱出力度的渐强、渐弱。
3.演唱及处理歌曲(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对牧场家的爱。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强)。
二、改编练习
1.非常熟练唱好前8小节曲调。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如:
4.改编展示: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教师要多加鼓励学生的改编曲。
5.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课后反思:
第 五 课 《故 乡》
教学内容:
聆听乐曲《思乡曲》《小村之恋》《谁不说俺家乡好》
学唱歌曲《故乡的小路》《乡间的小路》
教学目标:
1. 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 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重难点:
1.变拍子的掌握。
2.二声部的合唱训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乐曲《思乡曲》《小村之恋》《谁不说俺家乡好》
2、做变奏创作练习。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尝试跟随音乐哼唱歌词。
2、欣赏日本歌曲《小村之恋》,了解其风格特点。
3、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了解乐曲的背景并背唱乐曲主题旋律。
教学重点:
1、感受三首曲子的情感并能尝试跟唱部分歌曲。
2、背唱其中《思乡曲》的主题旋律。
教 学 过程 :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
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听歌曲。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区的赞美。
5、复听歌曲。
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6、演唱歌曲。
把录音的人声声道取消,放音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学生(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
7、小结: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二、聆听《小村之恋》。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日本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三、聆听《思乡曲》。
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初听乐曲。
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
4、复听乐曲。
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对比《思乡曲》《小村之恋》风格特点。
四、活动与练习。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小村之恋》——欢乐、乐观。)
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和演唱歌曲《故乡的小路》,探索、体验不同风格的家,根据《故乡的小路》
进行创编,体会创编成功的快乐。
2、能清晰正确的演唱歌曲,并能边打拍子边唱歌曲,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对家的爱。
教学重点:
较熟练的演唱歌曲《故乡的小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乡间的小路》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曲,《乡间的小路》,听听他的小路上都有什么?大家
在听的时候,轻打着拍子。
师:故乡是亲切的,故乡是美好的,故乡是让人魂牵梦绕的。老师的故乡是在遥远而偏
僻的山村,那里风景特美,那里有我天真浪漫的童年,有我最疼爱的父母亲,还有我最好的小伙伴。所以刚才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也特别想家,想念我的亲人,我的朋友,特别是那条深深地印着我成长的足迹的故乡小路,在那条小路上发生过很多乐事、趣事,路的两旁有果树,有很多野花,虽然也有很多野草,下雨的时候还很泥烂,但是,那是一条通往家的路,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我们每个人都有家,也都有一条通往家的路,每条路也不一样,感想当然也不同,你们能不能也说说你的想法?说说你们的家,你们的故乡小路?让大家分享一下!(引起学生对“家”的共鸣)
学生交流讨论:家、故乡的小路(导出主题“故乡的小路”)
二、新课
1、欣赏歌曲《故乡的小路》。
设置疑问:
(1)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是什么?情绪如何?
(2)歌曲的重拍在哪?旋律每小节的拍数是否一样? 除第一小节外,每小节的拍数有几种类型? 归纳:歌曲有两种拍子组成,这就是变拍子
学生听歌曲《故乡的小路》的伴奏音乐,老师带领大家做变拍子的拍手游戏。如:三拍
子 :拍手掌、点手心、点手心,四拍子:拍手掌、拍肩、 拍肩、 拍肩,老师举起拍号卡,(3/4拍和4/4拍)带领学生做动作,也可以各自开动脑筋,各自编创一套独具风格的动作,并与大家一起分享。
2、录音范唱
3、用视唱方法学唱歌曲A部分旋律。
大家唱谱子时遇到什么困难?特别注意每句开头都是弱起节奏
(补充知识点:简单介绍一下“#”记号知识,主要是让学生辨听有与没有这个记号的分别)
4、分声部学唱歌曲B部分旋律。(时间允许的话分声部,不然就只学第一声部)
5、歌曲合成
6、歌曲理解与处理,(理解、体验和感受不同的“家”)
(1)教师分别用三种不同的速度演奏歌曲:
第一种:慢速
第二种:中速
第三种:快速
(2)提问:
A、你觉得这三种风格的《小路》各表现的是什么样的路、什么样的家?
B、配上歌词来比较(教师演奏学生演唱)
(3 你觉得那种表现风格比较合适属于你自己的故乡的小路?并说说理由,学生讨论
(4)老师小结:第一种风格慢速节奏,表现的是悲伤,走在路上的人很伤感,可能这个
人不开心或者这个家不大幸福;第二中是中速,表现的是甜美、幸福的路,是幸福之家;第三种是快速,表现高兴,快乐,是个快乐的家庭!
7、启发学生带着感情演唱全曲(甜美的)
三、创作与活动
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编自己的《故乡的小路》,标名速度、风格,并唱一唱
2、教师作伴奏,邀请学生表演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做动作表演或伴奏。
四、小结
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我们走到何方,思乡的旋律将永远萦绕在我们的身旁。让我们共同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家乡的小路。让我们用最美妙的音乐,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共同演唱《故乡的小路》。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乡间的小路》
一:教学目标:
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乡间的小路》,欣赏歌曲《童年》、《赤足走在田埂上》,领略校园歌曲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领略校园歌曲的风格、特征。
歌曲后半拍休止、切分节奏的地方,要注意掌握好节奏。
三:教学过程:
1.律动练习:
2.发声练习:连音及跳音练习。
二.新歌教学:《校园的早晨》
1.师弹奏歌曲《童年》旋律,学生哼唱出。
2.师:是音乐人罗大佑写的一首歌,我们把它叫做校园歌曲,被称为“现代的民歌”,它散发出淳朴的乡土气息,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
3.听赏范唱。
4.歌曲的情绪:优美流畅、清新活泼。
5.哼唱全曲旋律。
6.练习三连音、切分节奏。
7.学习歌谱:找出旋律相同的地方。
8.学习歌词。
9.歌曲处理:休止符的地方、三连音唱准。用优美活泼的歌声唱出。
10.声势表演。
师:除了齐唱的形式,还可以怎么唱?
11.改变演唱形式:用领唱齐唱的方式。
三.拓展:听赏校园歌曲。
师:校园歌曲以它清新的风格、动人的旋律一直被人们传唱,老师带来了《赤足走在田埂上》这首校园歌曲,请同学们来欣赏。
四.总结:
师:校园里有敬爱的师长,有亲爱的伙伴,有动听的歌声,同学们,好好珍惜校园生活,好好享受你们欢乐的童年吧!
下课。
课后反思:
第六课 欢乐少年
教学内容:聆听弦乐四重奏《嬉游曲》;《缆车》。
演唱《叮铃铃》;《雏鹰之歌》。
教学目标:
一、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二、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三、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四、学习竖笛#5、#2、#4的指法,并进行三声部曲调的吹奏练习。
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并表现音乐不同的风格、情绪。
二、竖笛#5、#2、#4的指法,及三声部曲调的吹奏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亲切活泼的声音演唱《叮铃铃》。
2.通过演唱歌曲初步感受湖南民歌的特征。
3. 能用比较和谐的声音合唱,音准、节奏正确。
4.在体验和表现歌曲情绪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歌曲的风格特征。
2.把握歌曲的风格,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合唱。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激情导入
1、仔细观察这幅山水画,看看少了什么?
2、学生总结:有山坡青草、羊儿、牧羊童、蓝天绿水,但少了层层叠叠的白云。
二、寓教于乐
1、 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1)初听音乐感受音乐旋律(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
(2)边听音乐边哼唱
(3)学生用竖笛吹奏
2、学习歌曲
(1) 再次聆听:“层层叠叠的白云好美啊!嘘,孩子们听,白云深处飘来了一支动听的歌,你们仔细听歌中唱的什么?这支歌唱了些什么?听了这支歌你有什么感觉?这群放牧的少年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在歌唱啊?“(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歌曲节拍与演唱形式)
(2)复听录音范唱:听听歌曲唱了什么?
(3)学习歌曲的高声部
①聆听老师弹奏高声部旋律:提醒装饰音的演唱
②学生跟琴唱一次:“能唱吗?来试试。”
③学生用竖笛吹奏:自由练习-齐奏
④聆听老师范唱高声部歌词:“你们的节奏唱得很准确。现在想不想听我唱一唱高声部的歌词呢,你们看着歌词,心里跟着我唱。”
⑤学生唱高声部歌词:“谢谢孩子们热情的掌声!我相信你们会唱得更好,来试试。”
(4)学习歌曲的低声部。
①师生合作:“你们的歌声太美了,我也想唱。现在我邀请三个孩子和我一起唱,谁愿意来表演?”(请三个学生唱高声部,教师唱低声部)
②学生用竖笛自学旋律——齐奏
③跟琴唱旋律
④学生跟琴试唱歌词:
(5)二声部部分完整演唱、演奏
(6)学习齐唱部分:
①聆听齐唱部分:师生合作(老师唱齐唱部分,学生担任合唱部分
②引导学生找出这部分音乐记号,说一说名称
③老师顺势讲解歌曲风格:前倚音、#5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民歌风味
④跟老师一起唱曲调:注意前倚音、#5的音准
⑤学生跟琴唱曲调
⑥学生填词歌唱
三、创造表现
(1)完整演唱歌曲。
①合唱(要求唱出少年的欢乐情绪)
②竖笛吹奏:师生合作吹奏齐唱部分,老师指挥、学生合奏后部分。
(2)歌曲处理。加入力度记号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3)分组表现展现自我
(4)串铃、碰钟伴奏:要求在间奏和结尾长音处伴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嬉游曲》复习《叮铃铃》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欣赏《嬉游曲》,增加自己对音乐的了解和爱好,开阔自己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模仿、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
3:学生欣赏《嬉游曲》,了解“小步舞”和音乐神童莫扎特,并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节奏感,提高自己的演奏和编配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欣赏《嬉游曲》了解“小步舞”和音乐神童莫扎特。
2、学生能用乐器合作演奏《嬉游曲》的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2、 教师播放土耳其进行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播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注意聆听乐曲情绪,看谁的观察和总结能力更强。
3乐曲介绍; 莫扎特的管弦乐曲《D大调嬉游曲》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学习一首由著名的音乐神童莫扎特所创作的《嬉游曲》。
4 再次聆听,请同学用相同的动作来表示重复的乐段。
(2)音乐应该分为几个段落?
9、学生欣赏音乐并回答问题
(管弦乐合奏;音乐应该分为三段,曲式结构A-B-A)
10、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段主题旋律。考虑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
(2)教师出示主题旋律的曲谱,学生和老师一起视唱旋律。
(3)认识乐器,弦乐四重奏
(5)教师请同学自主创编节奏型,尝试用各种打击乐器为乐曲进行多声部伴奏。(注意伴奏的节奏型一定要简单清晰,符合小步舞曲的风格特征)
(6)全体学生一起合作演奏这部分的主旋律(口风琴演奏主旋律,其他打击乐器伴奏,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7、师生共同交流、学习“音乐神童”莫扎特的生平资料。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说莫扎特是音乐神童,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能被大家称为“音乐神童”吗?(大家一起交流莫扎特的资料,学生介绍如有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雏鹰之歌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进一步识谱能力及对歌曲学习的兴趣,表现出活泼、快乐的少年。
2、通过学习《雏鹰之歌》让学生努力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争做“明天的雄鹰”。
教学重难点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完整学唱歌曲,并有感情地演唱。
熟练掌握“下滑音”及节奏特点。
教学方法
听唱法、练习法、对比法、合作交流式、启发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谁会用手势做出一个飞翔的雄鹰?
2、聆听
聆听《雏鹰之歌》。让同学们说一说初听的感受:欢快、自信。
3、听《掀起你的盖头来》,找寻歌曲与之相似的乐句。并学唱。
以1=G2\\4(因为在WORD中做音符有点困难,所以以下音符中有的减时线有误)
111 143| 2.4 3 | 1.1143| 2.4 3 ||:3232 332 | 3432 11 | 224 332 | 15 5 :|| 11 1
引出地区音调特征—— 乐器 铃鼓—“X X X X X|” 节奏风格
{4\\4 X X X X X| X X X X X
{4\\4 0 0 0 xx|0 0 0 xx|| 分——合——配歌曲
4、找滑音记号:回忆和复习原有学唱的歌曲中出现的滑音记号——《小螺号》
5、再次聆听录音范唱:重点感受下滑音的演唱。
二、新课教学
1、让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从速度、情绪等的变化分为几部分?看看那个同学听的仔细认真。(两部分)
2、找一找歌曲中都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如果学唱应该注意什么?(||: :|| 、(XX) (\ ) 下滑音,0 休止符、不同的两个结尾)
3、(重点聆听和模仿下滑音的地方)
4、一句句听唱,处理歌曲中的(XX)、 休止符、重点下滑音强调反复记号
5、完整听赏一边(安静心里默唱)
6、跟随伴奏完整演唱一遍
7、歌曲中唱到了什么?(引出 少年——雏鹰 的关系)
让学生理解雏鹰阶段正是我们学生的生涯的阶段……
启发学生用自信、坚定、雄壮的声音准确表现歌曲。
8、变换演唱方式巩固歌曲。
三、扩展延伸
说说你如何成为“祖国明天的雄鹰”?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缆车》,听辨男声音色,感受童声、女声、男声3类不同音色的特点及其艺术表现力。
2.认识 拍,理解其含义和强弱规律。
一、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 拍的拍号、含义、强弱规律和指挥图式,并且能够在歌曲与练习中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缆车》。
1欣赏书上的插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在听第一遍时,能感受男高音独唱高亢嘹亮的音色,并与童声、女声音色加以区别。
2.介绍歌曲两部分不同的表现内容与情绪。听第二遍时,想象这两部分的音乐形象。
3.请乘坐过缆车的同学讲讲自己那时的心情与所见所闻。
4.听第三遍,感受歌曲的风格,并用动作来表示歌曲中的力度变化,轻声哼唱旋律。
(二)认识 拍拍号及其强弱规律、指挥图式。
1.学习音拍的含义、强弱规律与指挥图式。
2.看谱视唱一、视唱三,用拍手与拍腿表示强弱规律。
3.听歌曲录音或用钢琴演奏,帮助学生巩固 拍有关知识。
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意大利歌曲《缆车》欢乐兴奋的情绪,使学生从旋律上行、下行的进行方式中想象出缆车上下飞速滑动的音乐形象。
教学反思:
第8课 《冬 雪》
教学内容:
聆听管弦乐《乘雪橇》京剧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
演唱《堆雪人》《雪花带来的冬天》
一、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指导学生在合唱时低声区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并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4.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学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初步学用模进方法演唱歌曲。
3.初步感受合唱,学好二声部旋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歌唱教学《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在冬天里会冬眠吗?
2.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看看刚才你们所说的动物在不在里面。(欣赏《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遍)
3.你体会到他们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在演唱。(再欣赏一遍)
4;跟着音乐轻唱全曲(一遍),并在间奏的时候拍拍手,唱出你觉得最美的一句旋律。
5.你觉得这首歌有没有比较难唱的一句?(反复练习节奏 XX | X. XX | X. XX | )
6.用节奏呼应的游戏反复练习 P50页第二行最后一小节到第三行第三小节 的旋律
7.完整的歌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遍),找出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8.请再轻声歌唱全曲,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等把歌曲演唱得更好。(在演唱时也可加入拍手或“嘿嘿”等加以装饰)
三、欣赏《乘雪橇》
1.用钢琴试奏 P46页,学生跟着钢琴熟悉这段曲调。
2.初步感受音乐《乘雪橇》(一遍),说说这一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3.复听音乐(一遍),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说说音乐变化对音乐的表达有哪些作用?
4.再听音乐(一遍),从这首乐曲中你们都听到了些什么声音呢?(铃铛、马鞭、马儿嘶鸣。)
5.师总结:这是一首具有美国爵士乐风格的乐曲,讲述了小朋友们在雪地里玩耍时的情景,希望你们看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
1.反复强调附点音符的节奏型,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演唱时在间奏部分加入拍手或“嘿嘿”等加以装饰。
三、歌曲《堆雪人》
1.展示中国地图,让同学在图中找出黑龙江、云南、海南、所在的地理位置。
2.伴随着音乐《堆雪人》请同学谈想象中的雪景,揭示课题,启发学生对冬日环境的丰富想象或联想。
3.聆听《堆雪人》(一遍),说一说歌曲表现的是中国哪个地方的雪景呢?
4.复听(一遍),分析旋律特点,找出相似的旋律,并哼唱出来。提示这就是模进法。
5.用模进法试唱歌曲第一部分四个乐句。注意八分休止符的停顿和切分音的节奏特点。在休止符处用拍手代替。
6.反复练习节奏 a: OX XX | OX XX | b: X X X c: X X X = X X .
7.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第一部分,用轻松欢快的情绪演唱“啦”。
8.跟着钢琴伴奏自学歌曲第二部分,注意结尾处休止符的节奏处理。
9.歌曲展示的是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的动人画面,根据歌词内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再次演唱好歌曲。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2.指导学生在合唱时低声区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并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
1.复习歌曲《堆雪人》一声部。
三、歌唱教学
1.熟悉歌曲《堆雪人》的二声部旋律,说说它和一声部相比又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一遍)
2.范唱二声部的旋律,学生小声跟唱,在休止符处用拍手表示。
3.再次哼唱后,请学生自己评价一下刚才的表现。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
4.跟钢琴伴奏带着刚解决的问题有感情的演唱二声部。
5.复习一声部旋律,请二声部试着小声的跟唱。
6.根据歌词内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分别唱好《堆雪人》的齐唱及合唱部分。
五、聆听京剧《迎来春色换人间》
1.聆听《智取威虎山》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一遍),说一说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歌曲?
2.复听音乐《迎来春色换人间》(一遍),跟随音乐讲解音乐所要表现的剧情和唱段背景。(引子部分表现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在紧密的节奏伴奏下杨子荣挥鞭疾驰在莽莽雪原的情景,接着唱段转入二黄导板杨子荣在乐队伴奏下逐渐表现气冲霄汉的战斗豪情。最后为西皮快板,音乐转为急速,气愤热烈紧张,具有强烈战斗性,生动有力的表现出杨子荣“捣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的英雄气概。
3.再次聆听,把刚才分析的内容带入歌曲,哼唱主旋律。
4.再次聆听这段唱腔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一件什么事?
5.师总结:这段京剧唱腔表现的是杨子荣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乘雪橇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学会哼唱音乐的主题、掌握音乐中出现的的节奏、了解音乐的曲式结构。
2. 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哼唱音乐主题。
2. 掌握音乐中出现的节奏。
3. 感受爵士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管弦乐概念,熟悉并哼唱音乐的主题)
师导入:前几天我得到了一首非常有趣的音乐,让我和最有能力的班级一起分享,但是必须先完成他的两个问题,你们想不想挑战一下?
师生活动:
1. 聆听主题,模仿管弦乐器演奏
2. 学唱主题旋律并用管乐声音模唱及加速
二、欣赏乐曲第一部分(设计意图:感受音乐情绪,能熟悉的分辨主题、了解其情绪变化,并跟音乐哼唱表演这段音乐)
1. 聆听,感受音乐故事、场景
2. 再听,了解主题出现的次数、位置
3. 再听,了解音乐主题的变化、行进
4. 再听,听出双响筒节奏,并用声音模仿
5. 表演,呈现这部分欣赏结果
师:拿上你的乐器,驾上你的马车,跟着伴奏到音乐中去
总结: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音乐师《乘雪橇》的第一部分
三、欣赏乐曲第二部分(设计意图:能随音乐用乘雪橇的方式划出旋律线,掌握音乐中出现的节奏并用凳子表现出来)
1. 聆听,熟悉节奏,让学生关注扬鞭的声音
2. 聆听,熟悉节奏,了解节奏出现位置
3. 聆听,熟悉节奏,让学生发现节奏出现的规律
4. 训练节奏并学会节奏
a:跟教师读节奏
b:想想身边有什么东西可以模仿马蹄声?并进行模仿。
c:分角色扮演游戏,合作节奏
5. 表演,师生合作,表现音乐
师:动作真形象,我们到音乐中来驾驶雪橇,看谁的动作和音乐配合的最好
生:跟音乐表演
总结:这是《乘雪橇》的第二部分
四、欣赏乐曲第三部分(设计意图:了解音乐的曲式结构,感受爵士乐的特点)
1. 聆听,知道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了解曲式结构
2. 对比聆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主题,让学生感受爵士乐的特点
3. 表演
五、完整的聆听音乐(设计意图:总结音乐的曲式结构,能看板书跟音乐表演)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