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基础积累及运用 (共7题;共29分)
1. (8分) (2017九上·池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亿年的繁衍生息造就了地球连锦不断的地理诗篇,在这幅异彩纷陈的画卷中 , 我们的未知永远多于 A , 我们的想象始终需要证实,不管是沧海还是 B , 大自然的精彩不会因为我们的懵懂而tuì色。
(1) 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 ________ | tuì |
| 繁衍 | ________色 |
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
(3) 根据语境,在A,B两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A.________;B.________
2. (8分) (2017九上·江西月考)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 王维的《竹里馆》中写夜深人静、明月相伴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爱莲说》)
(3) 我们经常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人们做思想工作细致入微。
(4) 请你写一句有关“梦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3. (2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要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关键是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B . 陈老师那循循善诱的教导、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眼前。
C .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而且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D .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
4. (2分) (2011·龙东) 下面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
B . 王老先生不论怎样忙,每逢节假日总要和儿孙们团聚,以享天伦之乐。
C . 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见异思迁 , 积极进取。
D . 他的文章语言讲究句式的错落,长短句抑扬顿挫 , 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5. (2分) (2017九上·信阳开学考)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做到有耐心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一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虽然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也不缺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抱负,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就会失去耐心,变得不冷静。 , , , 。如何能做到遇事有耐心?我想,冷静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
①以上种种,都应了一句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②再比如,有的“新官”上任伊始,想踢好头三脚,烧好三把火
③不冷静就会冲动,冲动之后难免会犯错误,使实现雄心的道路变得艰难
④孰料,情况不明,仓促出手就会漏洞百出,进而给以后工作造成被动
A . ③②④①
B . ②④③①
C . ③④②①
D . ②④①③
6. (3分) (2017九上·团风月考) 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浩浩长江,巍巍长城,山川形胜,风俗人文……中华之美,异彩纷呈:中华之美,美在武术,刀剑戟,舞出雄健风姿;美在音乐,鼓瑟笙箫,演奏美妙旋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4分) (2016·宝安模拟) 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完成下列各题。
当他躺在手术台上,手术刀割开他的颈子,切除他一侧的副甲状腺时,死神黑色的翅膀曾三次触及到他。然而,他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在外面,几个小时后,她看见丈夫的脸色像死人一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平时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好好活下去。……”
他坚定地选择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的队伍中去。
(1) 选文选自长篇小说《________》,此书的作者是________。
(2) “他坚定地选择一条道路”指的是“他”从此开始________。从选段中可以看出“他”具有________的精神。
二、 阅读理解 (共4题;共91分)
8. (7分) (2019·宁波模拟) 古诗词赏析。
落花
唐·严恽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
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_______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________的行为。
(2) 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9. (17分) (2014·宁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
(1)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夫 不 喜 之 人 未 必 本 恶 习 以 性 成 梁 上 君 子 是 矣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呼其子训之曰(教诲)
B . 俄闻自投地(不久)
C . 乃遗布二端(赠送)
D . 后更无盗(强盗)
(3) 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10. (2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
英国著名自然灾难专家、世界知名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那就是人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2015年将成为地球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地球温室气体排放在这7年时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7月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被气候变暖引发的一系列大自然灾难所吞噬!
麦克古尔教授在书中称,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人类只剩下有限时间来减少有害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人类的努力失败,那么地球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灾害威胁。
麦克古尔教授说: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要做到这一点, 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在2015年前就达到稳定状态,然后逐年下降。但这样仍然不够,如果人类不主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即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90﹪,仍无法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
麦克古尔教授称,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13摄氏度,当前的症况表明,自然环境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这种治理也将不是一人一国之力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世界各国协同一致、共同面对的。
(1) 麦克古尔关于拯救地球的观点是哪一年提出的?
(2) 麦克古尔认为人类拯救地球应采取什么行动?
(3) 第三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4) 最后一段中“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句中“大约”能删除吗?为什么?
(5) 根据麦克古尔的观点,请你提一条拯救地球的具体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
11. (42分) (2019九上·宽城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
①叶至善先生是叶圣陶的长子。他是1945年正式从事编辑工作的,直到晚年还在为父亲编文集,写传记,编龄长达60年之久。这在出版界当属凤毛麟角。先生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当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又是全国政协常委、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民主促进会名誉副……但他最看重的头衔还是“编辑”。他曾编过一本集子,书名便叫“我是编辑”,干脆,明确,坚定,从中流露出来的是职业的自豪感。
②也许是因为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吧,至善先生称自己有“编辑瘾”,“老觉着没做够”。他曾在一首《贺新凉》的词中吐露心声:“矻矻何为者,事雕虫、咬文嚼字,灯前窗下。烟蒂盈盘茶重沏,忽忽秋冬春夏。且不悔为人作嫁……”“且不悔”的“且”字,他说不是暂且的“且”,在北京方言中,“且”字比“终”字还要斩钉截铁。这“且不悔”三字,该蕴藏着多少人生故事!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生不仅表现出了高尚的职业操守,而且训练出了敏锐的编辑眼光,无论是审稿还是编稿,总是目光如炬,运笔如刀,追求一种至善的文字境界。
③且说有一次,先生审读一部关于候鸟的稿子,稿中谈到了军舰鸟。作者说军舰鸟体形硕大而性格凶猛。先生作为科普作家,自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立即发现了其中的疑点:候鸟中有体形硕大的,但并不是猛禽,而猛禽中似乎没有候鸟。难道军舰鸟是一个特例?查核资料后证实:军舰鸟并非候鸟。又有一次从报上读到一篇考古新闻,说是中亚某地发现了一座两万年前的回教寺院。先生说一个称职的编辑,应该一眼便能看出这条消息的荒谬。世界上有三大宗教:佛教、教和教。回教是教在中国的旧称。三大宗教形成的年代虽说不准,但离现在早则两千多年,晚则不到两千年,这是可以肯定的。两万年前怎么会有回教寺院呢?这些说来都是常识问题,而编辑的职业敏感,正是由常识构成的。
④至善先生不止一次说过:“编辑就是________________。”他做案头工作,自是不放过一个文字疑点,就连读书也会流露出编辑的职业习惯,先生写的《一个编辑读<红楼梦>》一文,便是从文字角度切入的,在红学研究中,可谓别具一格。文中有一节谈《红楼梦》中的两个小人物:“卜世仁夫妻俩”。先生拈出《红楼梦》中的两段文字,作了非常有趣的比较:
⑤《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到住在后街的贾芹之母周氏,通过凤姐为儿子贾芹谋得一个差事:“管办”贾府里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贾芹“就职”那天,你看他那副得意样:“登时雇了大脚驴,自己骑上;又雇了几辆车,至荣国府角门,唤出二十四个人来,坐上车,一径往城外铁槛寺去了。”
⑥《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到贾府的另一个穷亲戚贾芸,到舅舅卜世仁家借贷。卜世仁是个生意人,在《红楼梦》中只出场一次。贾芸率队往铁槛寺,恰巧被他看到。他绘声绘色地给外甥说:“前日我出城去,撞见了你们三房的老四,骑着大叫驴,带着五辆车,有四五十和尚道士,往家庙去了。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
⑦至善先生认为这两段文字很值得咀嚼。前面一段虽是寥寥几笔,但写出了小人得志的神态。“登时雇了大脚驴”的“登时”,“唤了二十四个人出来”的“唤了”,“一径往城外铁槛寺去了”的“一径”,都给客观叙述涂上了感情色彩;而后一段则渲染了生意人的艳羡之情,“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简直眼红得连口水都流了下来。
⑧先生细加比较之后,也发现了这两段文字的两处不同:第一,前面是“大脚驴”,后面是“大叫驴”,名称不统一;第二,前面是二十四人,后面是四五十人,数字有出入。至善先生分析认为,第一个不同“大概可以肯定是曹雪芹的疏忽”;第二个不同则恰恰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二十四人是作者的客观叙述,这是一个准确数字;四五十人则是卜世仁的不由自主地夸大,是艳羡之情驱使下的一种心理错觉。这个与事实不符的数字,正是刻画人物的精彩的一笔。
⑨如此精细入微的分析,确实有别于其他的红学研究。它反映了编辑的特殊视角。
⑩在文字方面,至善先生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一丝不苟。他写的字是典型的“编辑体”,从不龙飞凤舞。凡是字形相似的字,如“活”与“话”、“崇”和“祟”、“没”和“设”,先生总是点是点,横是横,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先生曾写有一首《蝶恋花》,其中有这样两句:“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难解眉间锁。”这可以说是他平日字斟句酌的形象写照。他在《细数家珍》一文中,原稿中写的是,父亲“以前每隔一两年,总要到苏州看看”,定稿时“到苏州看看”改成了“回苏州看看”。一字之改,感情含量大不一样。“到苏州”,叶圣老可以到,其他人也可以到,连外国人也可以到,只要你有时间,有精力,谁都可以到;而“回苏州”,只有苏州籍的人才称得上“回”。一个“回”字,点出了叶圣老和家乡的特殊的感情联系。什么叫咬文嚼字?这就是咬文嚼字。
⑪至善先生称得上是个一生都在咬文嚼字的人。他的身体力行,体现的是出版人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大概在二十年前,我们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几个编辑,曾在丁景唐先生的带领下,拜访叶圣陶老先生,至善先生当时曾陪同在座。他俯身在父亲耳边说话的恭谨神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后为《中国新文学大系》事,我又和先生有过几次直接接触。日前惊悉先生驾鹤西归,不禁怅然若失,当年的情景一一浮上心头。我想,对先生的最好的纪念,莫过去像他那样热爱编辑工作,像他那样咬文嚼字。
(作者是著名出版家,《咬文嚼字》杂志主编)
【注】①丹黄:点校书籍所用的两种颜色;朱砂,雌黄。旧时点校书籍,用朱笔书写,如遇误字则用雌黄涂抹。
(1) 给下面词语划线字注音。
| ________ | ________ |
| 荒谬 | 流露 |
(3) 文章第②段引用叶至善先生《贺新凉》一词有何作用?
(4) 文章记叙了叶至善先生“咬文嚼字”的哪些事?
(5) 文章第⑧段“第二个不同则恰恰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说说你对先生运用“匠心”一词的理解。
(6) 请从语言表达角度赏析句子。
什么叫咬文嚼字?这就是咬文嚼字。
(7) 第⑩段“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难解眉间锁。”一句体现了先生怎样的品格。
(8) 至善先生一生咬文嚼字,透过其表。你体会到他怎样的人生追求?
(9) 我们学过朱光潜的《谈作文》,关于作文,朱先生和叶先生给我们共同的教诲是什么?
三、 写作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20八上·云南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
请以“读懂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1)先补全题目,然后写作。(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参
一、 基础积累及运用 (共7题;共29分)
1-1、
1-2、
1-3、
2-1、
2-2、
2-3、
2-4、
3-1、
4-1、
5-1、
6-1、
7-1、
7-2、
二、 阅读理解 (共4题;共91分)
8-1、
8-2、
9-1、
9-2、
9-3、
9-4、
10-1、
10-2、
10-3、
10-4、
10-5、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三、 写作 (共1题;共5分)
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