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雕塑一般的姿势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名言。自然,人在弥留之际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个姿势,越细品,越意味深长。
最让人感慨万千的,我认为是化学家卜拉克的姿势。
卜拉克是因心脏病猝发突然去世的,死时手中端着满满一杯牛奶。令人惊奇的是,那杯子端得极其平稳,里面的牛奶居然一滴也不曾泼洒出来——他就这么稳稳当当地坐着,从从容容,一如雕塑。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位化学家有个超越凡人的“绝对一丝不苟”的“好习惯”——做化学实验时,总是把盛放化学药剂的器皿端得平衡至极。于是,他的死有了一个堪称天下第一的姿势。
最让人惊心动魄的,则是母爱的姿势。
那是在大兴安岭火灾现场,当人们扑灭大火后,突然惊呆了,因为他们发现:一位母亲虽然已被大火活活烧死,但她却镇静地保持着一个极稳妥的姿势——紧紧地蜷曲着上肢!果然,她被烧死了,怀抱中的孩子依然活着。显然,正是因为她义无反顾地坚持着这个姿势,才硬是在熊熊烈火中护住了她的孩子!
面对着这个最能象征母爱的雕塑般的姿势,消防队员潸然泪下。
再试想,人在弥留之际的姿势尚且如此引人关注,何况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人!
是的,人总是有姿势。正所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所有的姿势都昭示着人的状态和人的境界。
那么你呢?你的姿势是挺拔如松,还是颓然如泥?
这,你想过吗?
1.先给带点字注音,再解释词语意思。
猝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潸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昭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弥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反义词。
挺拔如松(________) 重于泰山(________) 站有站相(________)
3.“最让人惊心动魄的,则是母爱的姿势”,为什么不用“母亲的姿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说:“所有的姿势都昭示着人的状态和人的境界”。这句话怎么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上面的理解,我们说化学家雕塑般的姿势昭示着对化学实验的_________,母亲的“姿势”则是___________
6.下面词语运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惊心动魄”是形容母爱的姿势使人感受至深,震动大。
B.“义无反顾”表现出母亲不因大火烧身而退缩的精神。
C.“潸然泪下”反映消防官兵为母爱的姿势而悲痛的心情。
二、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走月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中写的是“我”和阿妈在____________________走月亮。
2.作者描写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句子并回答问题。
(1)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从句中的两个“流”字可以感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中“抱”能换成“映”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的“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样呈现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现象——风
大自然真是千奇百怪,样样俱全。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又像凶神恶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qū xū)。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
地球上,有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
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近代,由于热机的发明,帆(fáng fán)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又由于现代?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将来,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地出现在辽阔(kuò kuǒ)的海洋上。
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磨面。现代,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美国,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了大西洋,墨西哥湾的以及加勒比海的
飓(jù tuì)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害。
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他们有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相信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幸福。
1.我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
2.我会写反义词。
幸福( ) 辽阔( ) 灾害( )
3.文章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是怎么写风是变化无常的,请你把有关的语句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风是怎么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大胆的想象一下,风将来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幸福?要求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九曲溪漂流
大凡去过武夷山的朋友,回来后都会滔滔不绝地介绍九曲溪漂流之奇趣,当我也如愿踏上九曲溪的竹筏时,也立即沉醉其中,并被九曲溪特有的风光所震撼。
九曲溪,顾名思义,九曲十八弯,因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游览而写出脍炙人口的《九曲棹歌》而闻名于世。
端坐竹筏,只觉得两岸青山耸峙,其间一溪碧水穿谷绕峰而过,那些刚刚登临过的天游峰、虎啸岩、一线天等景区,全都倒映在九曲十八弯的溪水里,随风荡漾,扑朔迷离,如梦似幻,成就了一番特有的动静结合、山随水动的景致。再看两岸群山,有的似虎跃龙腾,(A);有的则雄踞一方,(B);有的像玉女插云,(C);有的则直耸云霄,俯瞰群山。
乘上小竹筏,船工们或轻点石岸,或用力撑篙,或干脆就收篙顺水漂流,但小小的竹筏依然随清波而流淌,飘飘然而前行。众多游客众多竹筏自觉形成一线,时而迎着耸立的峭壁,冲过湍急的险滩;时而又折入深邃的峡谷,滑向澄碧的深潭。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抬头可观景色,俯首可视清流,侧耳可闻水声,伸手可嬉浪花。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而生。
心随景动,景随舟移。此刻,我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时空里的朱熹的声音:“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1.给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威武凛然 亭亭玉立 风骨刚健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2.九曲溪因“________”而得名。作者端坐竹筏,观赏一溪碧水和____________;顺水漂流,一路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随舟移,作者此刻又联想到了吟唱九曲溪的诗篇。
3.下列对画“﹏﹏﹏”的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九曲溪山环水绕的特点。
B.这句话写游客在九曲溪漂流赏景玩耍的情景。
C.这句话写出了游客顺流而下惊险刺激的场面。
D.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悠然自在的心情。
4.短文通过写九曲溪的奇景及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课外阅读。
飞龙
我国民间有龙能的传说。世界上真有这样的“飞龙”,那就是1.9亿年前出现的翼龙。
翼龙是恐龙的一种,是飞上天的爬行动物,把它说成是“飞龙”,也没有大错。
巨大的恐龙怎么会飞起来了呢?因为它的前肢和身体中间长出了一张薄薄的皮膜,当它在空中飞来飞去时,活像一只大蝙蝠,难怪当它被发现时,有人说它是蝙蝠的祖先,有人说它是一只怪鸟。过了很久,人们才明白,原来它是恐龙家族里的一员,给它取名叫翼龙。
翼龙的“皮翅膀”虽然很大,但中间没有肢骨支撑,不能像蝙蝠一样用力拍打,在空中自由自在飞翔,更不能远距离飞行。它只能在林间空地上滑翔一会儿,或是像后来的水鸟那样,从空中一下子俯冲下去,捞起一条小鱼就赶紧飞起来,飞行本领并不高明。人们传说“飞龙”可以腾驾雾,飞上高高的天空,它更加沾不上边了。
1.请你为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皮膜(mé mó) 蝙蝠(biān biǎn)
支撑(chēnɡ chěnɡ) 翼龙(jì yì)
空地(kōnɡ kònɡ) 空中(kōnɡ kònɡ)
2.先看看例子的一对词语是什么关系,再在后面的四对词语中找出关系相似的一对。
(1)恐龙 翼龙(________________)
A.医生 病人 B.船 码头
C.文具 钢笔 D.香蕉 苹果
(2)水鸟 小鱼(________________)
A.母鸡 鸡蛋 B.山羊 青草
C.老鼠 猫 D.果树 果实
3.翼龙为什么会飞呢?从文中找出,用“_____”标出。
六、 课内阅读。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匏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科学家的猜想,他们猜想蝙蝠是靠敏锐的视觉在夜间飞行的。
B.蝙蝠是靠敏锐的视觉在夜间飞行的。
3.下面选项中不能体现蝙蝠习性的是( )
A.夜里飞行
B.眼睛特别敏锐
C.捕捉飞蛾和蚊子
D.避开障碍物
4.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完成飞行任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文阅读,回答问题
蜗牛的秘密
今天下午,我在院子的草坪里捉到了十只蜗牛。这十只蜗牛,外壳很薄,软软的身体在地上蠕动着,两只触角一伸一缩,一旦发现有“敌人”,就把身子缩进“屋子”里。总之,它给人的印象就是慢吞吞和反应迟钝。
我为它们准备了一个纸盒当房子,几片菜叶是它们的晚餐,我 地看着它们,期待它们毫不客气、 地享受我的款待。可是,没想到它们只是碰了碰菜叶就把头掉转开来。我好失望,心想这些小东西怎么这么不领情。我生气地走开了。一会儿,我忍不住又回来看它们。咦!这回我发现,那菜叶边缺了一块儿。哈哈,小东西,原来刚才你们是怕羞,见我在旁边不好意思吃啊!
不久,菜叶全被蜗牛吃光了。饱餐一顿之后,它们开始悠闲地散步。就在它们走动的时候,我看到它们的身后留下了一条银带子。我好奇地把几粒沙子撒在上面,发现沙子都被黏住了。这些黏糊糊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我赶紧查阅资料,原来这些黏糊糊的东西是蜗牛的排泄物,可以帮助蜗牛爬行。
为了知道蜗牛的眼睛和嘴巴在哪里,我把一片菜叶放在蜗牛的面前。只见蜗牛很快地伸出一对较长的触角碰了碰,慢条斯理地吃了起来。这下我才知道:蜗牛的大触角有眼睛的功能。
真没想到,小小的蜗牛也有那么多的秘密啊!
1.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狼吞虎咽 目不转睛 B.目不转睛 狼吞虎咽
C.聚精会神 心甘情愿 D.狼吞虎咽 聚精会神
2.结合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蜗牛的触角有嘴巴的功能。
B.蜗牛开始时不吃菜叶是因为它不爱吃。
C.蜗牛身后的黏糊糊的东西是它的排泄物。
D.蜗牛的眼睛有触角的功能。
3.下列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写关于蜗牛的秘密的往事。
B.文章主要写“我”观察蜗牛怎样吃东西的事。
C.文章主要写“我”通过认真观察发现蜗牛非常有趣。
D.文章主要写“我”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了蜗牛的秘密。
4.从作者发现蜗牛的秘密的过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观日落
我最爱看日落的景观。今天我又登上楼的最高点,观赏日落。
我抬起头,只见那万里的晴空本来是淡蓝色的,像明静的湖水,现在越来越蓝,越来越浓了,简直像画家在用蓝色的画笔层层加深。太阳已斜靠着西山,它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露着红红的脸蛋。在它的周围,有一束束灿烂的光,一圈圈柔和的圆晕,它身边的天空却呈现出黄里透紫的悦目色彩,镶嵌在天边连绵起伏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披上一层金光,显得分外壮观。
过了一会儿,太阳的光更柔弱了,可它的脸颊更红了,像个大红球,向着天空,向着地面,向着山峦喷出了红艳艳的嫩光。它身边的晚霞不断地扩大着范围,在更换着锦衣,粉红的、红的、紫的……五光十色,好看极了。霎时间,艳丽的晚霞弥漫了大半个天,像铺开了一副巨大的瑰丽的绸缎。
太阳慢慢地向西山背后退去,最后只一跳,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它身边的晚霞也在归林的鸟雀声中收起最后一丝光泽。我凝视着天边,我的心久久陶醉在这日落的景观之中……
1.本文主要运用了 修辞手法。在文中用“ ”画出一句。
2.作者按_____顺序描写了日落的景色。由于作者抓住日落时太阳的_____,先写太阳像__________,再写太阳像______,最后写太阳__________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日落的壮观景象。
九、 阅读理解。
成全善良
双休日,我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
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每一辆公交车里都挤得满满的。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我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一个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陪父亲去医院看病,与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别人碰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挽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很大劲,她才把父亲挽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一个姑娘突然站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女儿竟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她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让座的姑娘流露出了笑容。
公交车突然刹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谢意。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
“爸,伤口疼了吧?”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你啊,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明白了,老人和女儿的拒绝,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苦,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让座给老人的过程中,姑娘神情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一连串神情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明白了,老人和女儿的拒绝,是另有隐情。”在文中,“隐情”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文中划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是( )
A.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B.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谢意。
C.我明白了,老人和女儿的拒绝,是另有隐情。
4.用简洁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短文内容,谈谈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课外阅读理解,认真回答后面问题。
天鹅
我是在沼泽地里见到它——美丽的天鹅。
初时,我惊呆了,甚至怕我的呼吸会惊动它。我凝视着它,在心里惊叹它的美丽——洁白、轻盈。白瓷一般光滑的羽毛,没有一丝杂质,就好像一团浓墨泼上去,也会整个儿滚落下来,沾不上一星半点。它悠悠然浮在水面上,身子一动不动,好像在倾听,又好像在思索……也许任何一种飞禽都无法具有这种个性,它的美是独特的——高傲、纯洁、娴静、深沉。发黑的沼泽地并不能破坏这种美,枯败的苇子也无法使它的风采略有逊色。
不只是它那白云一般的翅膀照亮了这片水,还是黑色的水更衬托出那圣洁的白色,我总算亲眼看见了世界上还有如此纯白的东西。可是我忽然又不相信,不相信天鹅会同沼泽地连在一起。我猜想它也许是农场畜牧队一只走散的鹅——它抬起了它那细长的脖子,眺望着那深远的秋天的田野。它似乎完全没有留意脚下的黑色。
1.文中有两个表示“看”的词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横线画出描写天鹅羽毛的句子,再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天鹅神态的句子。
3.“我”被天鹅的美惊呆了,请用文中几个词语概括天鹅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在描写了天鹅的美丽后,作者又写了天鹅周围的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蚂蚁
生物学家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认识。
蚂蚁经常到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回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它们同心协力地把食物拖回巢去。
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撞碰来传递信号。( )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 )摆动得特别(猛烈 热烈)。
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景物(辨别 分析)。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围住一群在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能准确地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蚂蚁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 )它们闻到这种气味( )能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画断,蚂蚁就迷路了。
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价值吗?有。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提供一些可贵的科学资料。
1.用“\\”将文中( )内不合适的词画掉。
2.在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这篇短文是按 顺序写的。(请写上序号)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4.第三自然段用了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5.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内容是否正确,对的在( )里打“√”。
(1)如果把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 )
(2)蚂蚁传递消息靠声音。( )
(3)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 )
6.读了这篇有趣的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自然是十分神奇的,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趣事呢?请介绍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杨靖宇誓死不降
1938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
1940年1月,为解决给养问题,杨靖宇命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在零下40度严寒中,没有一粒粮食,仅仅依靠树皮棉絮和雪水充饥,但是他与600人的日伪军顽强作战,誓死不降。伪排长赵廷喜劝降他:“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对投降的人不杀头的。”杨靖宇平静地回答:“我是中国人,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咱们中国就完了。”
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被敌人包围,在山林中与敌人激战数日,受伤多处,后被敌人包围,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击敌死伤20余人,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他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惊。
他用鲜血浇灌着和平之花,用生命捍卫了人类的正义。
1.“惨无人道”的意思是________。它的近义词有________、________等。
2.画线的句子写出了杨靖宇面临的困难主要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在这种情况下,杨靖宇依然誓死不降,表现了他________的精神。
3.读一读伪排长赵廷喜和杨靖宇的对话,想一想,杨靖宇的行为和下面哪句诗表现的一样?(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人无信不立。
C.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4.想一想,当敌人看到杨靖宇的胃肠里的枯草、树皮和柳絮的时候,会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有很多坚贞不屈的将士。除了本文中写到的杨靖宇之外,你还知道谁?请你写出两个人名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 课外阅读。
五月的田野
麦子熟的时候,豆也长大了,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于是,空旷的田野里,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比的清香。
那时侯,麦子和豆荚诱感着我们,我们忙碌起来。湿湿的、长长的田埂上,通常会出现我们握着镰刀、挎着竹篮的身影。
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到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地,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真是舒服。折一根柔韧的柳条,削一节直直的竹管,柳条做鞭子,竹管做苗子。竹笛吹一声,鞭子挥一挥。鸭子蹒珊地迈着步子前进了,羊儿撒着欢儿向前走了……
我们把鸭子赶到刚翻过的地里,把羊儿牵到河边去,我们也不闲着,家里的兔子等着我们鲜嫩的青草呢!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麦田的田埂上,豆地里,扯一小嫩青草,放进竹篮里。累了,我们便往地上一躺,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当我们一觉醒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和豆荚,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1.根据下面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没有能够比得上的。(________)
(2)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________)
2.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再仿写一句。
3.大自然就是一顿色香味俱全的丰盛午餐,文中描写的“色”有:黄黄的麦子、_______;描写的“香”有:熟了的麦子、________。全文洋溢着作者对麦子和豆荚的______之情及______的心情。
4.在麦子熟了、豆英长大的时候,“我们”做的有趣的事有那些用“√”选出来。
A.握着刀、挎着篮子收麦子、豆荚。( )
B.赤着脚在软软的泥土上走,很舒服。( )
C.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 )
D.赶着鸭子,放着羊儿,扯嫩青草喂兔子。( )
E.在田野里睡觉。( )
十四、 阅读训练
“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在意大利(休养 休息)时,他的儿子跟着妈妈来(盼望看望)爸爸。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裁 载 栽)了好些花籽,不久,就回国去了。
后来,鲜花盛开了。高尔基看着(zháo zhuó zhe)窗前怒(lù nù)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地方 什么时候 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像鲜花啦 好的思想啦 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 那么 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那时侯,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 须)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是啊,“给”永远比“拿”愉快!
1.根据上下文,在括号里划去不正确的音、字、词。
2.短文中“怒放”这个词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
3.在第3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4.“‘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中“给” 的意思是________ _;“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 。
十五、 课外阅读。
母 爱 的 力 量
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
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昏迷不醒。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
女孩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 ① )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
他不知道,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而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既要看她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 ② ),也要看她的造化。
一个护士问那个男人:“孩子的妈妈呢?你为什么不叫她妈妈来?”
男人埋下头,低低地说:“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
护士皱了皱眉头,默默地坐下来,轻轻握住女孩凉凉的手,柔声说:“女儿乖,妈妈在,妈妈在。”
男人抬起头,吃惊地看着护士,少顷,脸上流满泪说:“谢谢,谢谢!”
女孩唤一声“妈妈”,护士答应一声,而护士与那个女孩差不多年龄,还没结婚。
女孩像落水者抓到了一根稻草般死死( ③ )护士的手,呼吸慢慢均匀下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位护士像一位真正的妈妈那样,一有空就守在女孩病床前,握着她的手,跟她说话,讲故事,轻轻地唱歌……直到那女孩完全醒来。
医生说:“她能苏醒是个奇迹。”
女孩说:“我感觉到妈妈用一双温暖的手,一直牵着我,一直牵着我,把我从一个黑黑的冰冷冷的井里拉上来……”
人们把赞扬的目光投向那位充满爱心的护士,护士的脸微微红了说:“我记得读过一句名言,母爱可拯救一切。”
1.给文中标有①②③的地方选择最恰当的词。
① 恳求 哀求 要求 (_______)
② 希望 期望 渴望 (_______)
③ 抓住 攥紧 牵着 (_______)
2.这位女护士做了一件什么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孩苏醒是个奇迹”,请问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歌颂母爱的名言或诗句很多,请你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最想对这位女护士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 cù 突然发生 shān 流泪的样子 tuí 形容败兴的样子 zhāo 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mí 病重快要死了
2. 颓然如泥 轻于鸿毛 坐有坐相
3.因为母亲的姿势可以有多种多样,但是火灾发生时,紧紧地蜷曲着上肢护着怀抱中的孩子,没有爱是做不到的。
4.一个人的姿势明确地表示出这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
5. 一丝不苟 母爱的象征。
6.C
2、
1. 在月光下散步 溪边
2.溪水、鹅卵石、小水塘。
3. 山草和野花的香味飘在空中,月光倒映在水中,水在流,香味和月光也在流动。 不能。“抱”字给人亲切、可爱的感觉,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4.共出现了4次。“我”和阿妈每到一个地方,都感觉到那里的景色太美了,都感到很愉快,所以反复地说“我和阿妈走月亮”,这样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文章更有感染力。
3、
1.qū fán kuò jù
2.悲伤;窄小 ;造福
3.大自然的现象风的形成及作用的
4.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又像凶神恶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5.风的形成:空气的流动。
6.风可以发电。答案不唯一。
4、
1. 风骨刚健 威武凛然 亭亭玉立
2. 九曲十八弯 两岸青山 峭壁 险滩 峡谷 深潭
3.C
4.表达了作者对九曲溪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5、
1.mó biān
chēnɡ yì
kònɡ kōnɡ
2. C B
3.因为它的前肢和身体中间长出了一张薄薄的皮膜。
6、
1.而且 即使……也……
2.A
3.ACD
4.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
1.B
2.C
3.D
4.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所发现。
8、
1.比喻。它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露着红红的脸蛋。
2. 时间 颜色 害羞的小姑娘 大红球 跳入西山
9、
1. 微笑 尴尬 流露出笑容 姑娘很乐意让座,谢绝后又觉得不自然,让座成功后非常高兴。
2.老人臀部有伤口
3.C
4.双休日,“我”在去医院的公交车上看见年迈的父亲为了成全让座姑娘的善良,强忍臀部伤痛坐在座位上。
5.老人以细腻的爱来对待这个姑娘,才使姑娘的那颗善良之心没有受到伤害,因此说,这也是“另一种善良”。
10、
1. 凝视 眺望
2.白瓷一般光滑的羽毛,没有一丝杂质,就好像一团浓墨泼上去,也会整个儿滚落下来,沾不上一星半点。
它悠悠然浮在水面上,身子一动不动,好像在倾听,又好像在思索……
3.高傲 纯洁 娴静 深沉
4.景物:黑的沼泽地、枯败的苇子。作用:形成对比,更衬托出天鹅那圣洁的美。
11、
1.热烈 辨别
2.如果……就…… 只要……就……
3.C
4.设问
5.(3)√
6.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很有价值。
7.海市蜃楼很美丽,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12、
1.残酷到了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 心狠手辣; 丧心病狂
2.战士少; 严寒; 没有粮食; 日伪军人数众多; 强烈的爱国主义
3.A
4.他们会被杨靖宇坚贞不屈的精神而震惊,不敢相信他竟然靠着这样的东西坚持了这么多天。
5.赵一曼、赵尚志等。
13、
1. 无与伦比 小心翼翼
2.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
我们躺在草地上,任雨水在脸上尽情地跳舞。
3. 青青的豆荚 豆荚散发的清香 喜爱 快乐
4.A√B√C√D√E√
14、
1.划去:休息 盼望 裁 载 zháo zhuó lù 须
2.绽放
3.“ , , , , , …… , ! ”
4.是给予、奉献; 索求;
要以奉献为乐,不要只想着自己的个人利益;要为大众谋幸福,为社会作贡献。
15、
1.①哀求 ②渴望 ③攥紧
2.女护士扮作女孩的妈妈,握着女孩的手,跟她说话,讲故事,轻轻地唱歌……直到那个女孩完全醒来。
3.是伟大的“母爱”创造了这个奇迹。
4.示例: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你是真正的白衣天使,是你的爱唤醒了沉睡的女孩,你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