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07:34
文档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选自《孟子·告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②其名为银________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推荐度:
导读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选自《孟子·告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②其名为银________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②其名为银________

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何陋之有             D. 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 (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其:代词, 其中的 ;②其:代词, 它的 ;③其:代词, 他 ;④其:表反问语气, 难道 。

 ⑵ “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 ”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虽:虽然。俱:一起。若:比。句意是: 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句意是: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 ;② 它的 ;③ 他 ;④ 难道 。⑵C;⑶ 设问;

 ⑷ 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准确把握句意判断作答。

 ⑶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修辞手法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下雪;勉强;尽力

(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拏:通“桡”,撑(船)。毳衣:细毛皮衣。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 焉得,哪能。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果不是痴迷山水,怎么能如此?也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下雪;勉强;尽力

 ⑵ 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⑶ 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⑷ 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从变现手法方面赏析语言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根据语句内容和对文章表现手法的积累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此句属于写景,因此答题时分析出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⑷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过分析文章中描写的人、景、物、事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商鞅治秦》)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

③期年之后________

④然刻深寡恩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3)商鞅治秦,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否已经实现了大同的社会理想?为什么?    

【答案】 (1)以……为亲;发生、发作;一年;少

(2)①所以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儿女。②商君(商鞅)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

(3)虽然商鞅治秦做到了道不拾遗、民不妄取,但是其原因是因为秦国兵力强盛,商鞅赏罚分明,但是他为人刻薄缺少仁慈,而大同社会是一个贤能执政、诚信和谐、人人无私、天下为公的社会。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古今异义词,如,期年:一年。词类活用词,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句中重点词有: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至行:一到就要执行。

 (3)要联系文章的内容来考虑这个问题,原因从这些角度考虑:秦国的国力;商鞅执行制度的严明;商鞅本人的性格缺陷。大同社会,不是有序就达到了,而是百姓对秩序的真心拥戴,心服口服。秦国民众“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因为畏惧秦国法令的严酷,官吏执法的严苛,秦国兵力强盛,而不是因为心服。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 

故答案为:⑴ 以……为亲;发生、发作;一年;少

 ⑵ ①所以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儿女。②商君(商鞅)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

 ⑶ 虽然商鞅治秦做到了道不拾遗、民不妄取,但是其原因是因为秦国兵力强盛,商鞅赏罚分明,但是他为人刻薄缺少仁慈,而大同社会是一个贤能执政、诚信和谐、人人无私、天下为公的社会。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分析要全面,准确。

【附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卫鞅从魏国到秦国,秦孝公拜他为相,并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履行,而且公平忘我。处罚不躲避有权势的人;照功行赏,不左袒自己的心腹。太子犯了法,把他的老师刺面割鼻。一年以后,没有人拾取他人丢在路上的东西,也无人敢谋取非分的财物。这样,秦国兵力强盛,诸侯都惧怕它了。但是商鞅为人刻薄少善良,只是用强力的办法来压服人罢了。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  , 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④  , 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B. 然则何时而乐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 以惠贫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 好为佛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 已 恤 饥 因 之 以 成 就 民 利 此 先 生 之 美 泽 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答案】 (1)D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   

【解析】【分析】(1)A或许;有时。B快乐; 以…为乐。C用来;因为。D喜爱,爱好。

 (2)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应为;物:外物。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宴然:秩序安定的样子;流徙:迁徙。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这句话的意思是: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甲】文表达表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负,这两句也是范仲淹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乙】文最后两句总结了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的做法及取得范仲淹的功绩,从中可知范仲淹采取的措施是: 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⑶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⑷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发司农之粟  募民兴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参考译文】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到,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  , 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注】①缣: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百废具兴________

②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

③范文正公轻财好施________

④岁衣缣一匹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3)《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说说对范仲淹和孟子“忧乐观”的理解。    

【答案】 (1)同“俱”,全、皆;详尽、完备;轻视、不重视;每年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具”是通假字,同“俱”,都,全。②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叙述已经很详细、完备了。“备”是一词多义:具备;准备;防备;设备。③范文正公轻财好施:范仲淹不重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轻”是一词多义:轻视;减少;轻薄;宽容。④岁衣缣一匹:每年拿一匹细绢做衣服。“岁”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年。

 (2)本题注意:①以,因为。物,外物。是互文修辞。②贤令,贤明善良。至,到。奉,尊奉。公,范仲淹。法,规矩做法。废,荒废。弛,放松。

 (3)①解释材料内容。《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意思是:君主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君主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②解读材料。从内容上看,孟子的“忧乐观”就是把王者应该把百姓的忧和乐放在心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③解读文章。范仲淹在文章中提出了以天下人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忧乐观。④二者关系。孟子强调的是王者应有忧民乐民的观点。范仲淹则把这种理想发展到所有的读书人、身上,范仲淹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忧国忧民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同“俱”,全、皆;详尽、完备;轻视、不重视;每年;

 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解答;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解答。 

【附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乙】范仲淹不重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时特别宽厚。他富贵之后,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但比较贫穷的人,他选出一个辈分高而且有贤能的人来管理他资金的进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匹细绢做衣服,另外婚丧嫁娶,都会给他们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死了之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一直都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6.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安禄山将三道兵①六万以讨契丹,以奚②骑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③  , 遇雨。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④。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解)①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②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③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④弓驽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  (将:率领)                B. 独与麾下二十骑走            (独:仅)

C. 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      (会:正赶上、适逢)     D. 吾兵虽多                    (虽:即使)

(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B.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C.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D.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3)安禄山率兵六万征讨契丹,战斗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            

A. 行军途中遇雨,导致兵器不可用。

B. 安禄山麾下无贤才良将可用。

C. 奚族骑兵临阵倒戈。

D. 安禄山急躁冒进,不听谏言,在战机不利的情况下发起进攻。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

②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

【答案】 (1)D

(2)B

(3)D

(4)①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②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   

【解析】【分析】(1)D项的解释有误,“虽”的意思是“虽然”。故选D。

 (2)这句话的意思是:安禄山率兵昼夜兼程行军三百余里,来到契丹的大本营,契丹十分惊骇。当时因为大雨连绵,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以使用。正确的停顿应为: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故选B。

 (3)D项正确。通观全文可知,安禄山没有听从何思德正确的意见,急躁冒进,结果导致了失败。故选D。

 (4) “欲”“请”“类”“击”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⑴ D;⑵ B;⑶ D;

 ⑷ ①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②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安禄山亲自率领范阳、河东、卢平三镇兵马六万去讨伐契丹,用奚族骑兵两千人作为向导。过了平卢一千余里,到了土护真水,遇到大雨。安禄山率兵昼夜兼程行军三百余里,来到契丹的大本营,契丹十分惊骇。当时因为大雨连绵,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以使用。大将何思德对安禄山说:“我们虽然兵多,但长途奔袭,士卒疲劳,战斗力不强,不如暂时休兵不要交战,只与敌人对阵,这样不过三天,敌人必定投降。”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这时奚族也背叛了唐军,与契丹合兵,前后夹击,唐军死伤殆尽。安禄山的马鞍也被射中,还折断了帽簪,丢掉了鞋子,仅与部下二十个骑兵逃走。因为天黑,追击的骑兵松懈下来,安禄山才得以逃往师州城。安禄山把战败的罪过归咎于左贤王哥解和河东兵马使鱼承仙,并杀了他们。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合江亭记

吕大防

    沱江自岷而别  , 张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揵①水,而阔沟以导之,大溉蜀郡、广汉之田,而蜀已富饶。今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者也。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

    唐人高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久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濑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既而主吏请记其事,余以为蜀田仰成官渎②  , 不为塘埭③以居水,故陂湖潢④漾之胜比他方为少。倘能悉知储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⑤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注】①揵:遏制、堵塞。②渎:沟渠。③埭:堵水的土堤。④陂、潢:积水的池塘。⑤蹲鸱:植物名,俗称芋头。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沱江自岷而别(离开)                                       B. 而阔沟以导之(使……宽阔)

C. 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耸立)                         D. 故陂湖潢漾之胜比他方为少(美景)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②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3)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案】 (1)A

(2)①春秋两季的清晨与傍晚,在合江亭上摆设酒宴,也是成都府的一道美景啊。②这或许可以写下来给后人看,(这都是)因为(修葺)合江亭而引发的思考。

(3)作者叙述整治合江亭之事,并通过对合江亭美景的描写,表现整治成效,进而提出重视储水的观点。   

【解析】【分析】(1)A项,沱江自岷而别:长江、沱江从岷江处分开。别:分开。故选A。

 (2)①佳:好。观:景象、景观。②兹:这。或:或许。盖:大概。

 (3)本文主要是写合江亭水利之便带给蜀地的“美丽风光”“游览之乐”和“物产丰饶”,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表现美景游览之趣。 

故答案为:⑴ A;

 ⑵①春秋两季的清晨与傍晚,在合江亭上摆设酒宴,也是成都府的一道美景啊。②这或许可以写下来给后人看,(这都是)因为(修葺)合江亭而引发的思考;

 ⑶作者叙述整治合江亭之事,并通过对合江亭美景的描写,表现整治成效,进而提出重视储水的观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长江、沱江从岷江处分开,张若、李冰镇守蜀州,开始筑起土墙来遏制、堵塞大水,后来挖宽沟渠把水导出来,灌溉蜀郡、广州之土地,而蜀郡已富饶。现在成都二水,皆长江、沱江的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四川的东南,就是所说的二江双流。沱旧循南隍,与长江并流向东。

    唐人髙骈刚开始开凿新渠,缭出府城的北,然而仍然在旧沟渠汇合。渚是合江旧亭,是唐人宴饯的地方,名士往往在这题诗。从前没有治理,我开始命令修葺它。我以为船官治事的场所。俯视看水,沧波宽阔,浩渺数里,东山青翠的山麓,与翠竹并立在它的前面,鸣叫婉转,鸥鸟上下齐飞。商舟渔船,错落穿行。春天的早晨或秋天的傍晚,在(合江亭上)放一壶酒,(边饮边赏),也是一城的美好景观啊。

    不久,长官请求记下这件事,我认为蜀郡的土地已经成了官渠,不做塘埭来存水,所以陂湖水波荡漾的景观,比其他地方少。假如能够熟悉水利储水,那么蒲鱼菱芡的丰饶,本来不减于芋头的助力。古多用所做之事作为装饰,既得益于土地便利,又有观赏乐趣,难道不快乐吗?这(个想法)或许可以书写下来给后人观看,大概因为是两江汇合而有所感慨吧。

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甲】文选自《________》,【乙】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雾凇沆砀________

③欣然规往________

④相与步与中庭________

(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乙】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美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C. 【乙】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5)古文游记大多数比较简洁,通常开篇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亦是如此,【甲】调“痴”,【乙】文着重“闲”,你是如何理解这“痴”与“闲”的?    

【答案】 (1)陶庵梦忆;苏轼

(2)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

(3)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②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4)D

(5)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解析】【分析】【甲】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年代:清。【乙】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东坡,年代:北宋。(1)【甲】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乙】文选自苏轼的《东坡志林》。

 (2)文言词语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沆砀”意思是白汽弥漫的样子。

 (3)本题翻译需注意,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空明:清澈透明。

 (4)D项,表述错误。【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突遇知音的惊喜。故选D。

 (5)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一个“闲”字,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感情都包含其中,感情微妙复杂,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则表现他痴迷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山水之乐,表现他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特立独行的个性。

 故答案为:⑴陶庵梦忆;苏轼;

 ⑵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

 ⑶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②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⑷D;

 ⑸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选段)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  

须晴日(________)        竞折腰(________)

风骚(________)          窥谷忘反(________)

横柯上蔽(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甲)文从写景过渡到议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乙)文描写山间风景使用的是多感官描写的方法,先从________的角度突出山势峭拔,继而从听觉的角度表现山中的________。    

(4)甲乙两文写景目的都是为了抒情,分别写出两文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等到;倾倒;文章辞藻;通“返”返回;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2)①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②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视觉;蓬勃向上(充满生机)

(4)甲文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和赞颂之情,同时展示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须晴日:等到天晴了。“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等到,今义是必须。竞折腰:争着弯腰。“折”是一词多义:折断;弯曲;损失。风骚:文章辞藻。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后代用来泛称文学。窥谷忘反:望见这美丽的山谷忘记返回。“反”是通假字,同“返”,返回。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了天空。“上”是词类活用,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上面。

 (2)①望,望见。惟,只。余,剩下。莽莽,白茫茫一片。②则,就。转,同“啭”,鸟鸣声。不穷,穷尽。绝,停止。千和百都是虚指。

 (3)①甲文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对北国雪景的描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对秦皇汉武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议论。所以由写景过渡到议论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②乙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是从视觉角度展现山的高大、连绵,“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从听觉角度展现山的生机和宁静。抓住水声、鸟鸣声、蝉声、猿声,各种声音在一起,此起彼伏,一种热闹的感觉,展现了生机。

 (4)甲文:上阕描写了北国壮阔的雪景,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下阕评论历史人物,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现了对当今者的赞美,表达了必将成功自信和伟大的抱负。乙文: 文章一段、二段从各种感官角度描写了水的清澈、湍急,山的高大、连绵、生机,表达了对山水等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句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表露了作者宁可选择自然山水,也不愿去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表达了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 等到;倾倒;文章辞藻;通“返”返回;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⑵ ①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②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⑶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视觉;蓬勃向上(充满生机)

 ⑷ 甲文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和赞颂之情,同时展示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回答。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准确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绪,考生要结合文章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乙】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①  , 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②百家之说。嘉佑③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等。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注】①举茂才:指被地方推荐为有才德的人。②六经:指被儒家推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著作。③嘉佑:宋仁宗年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壮岁犹不知书/即书诗四句                                  B. 此未足为我学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C. 士大夫争持其文/知而不争                                  D. 父子名动京师/佁然不动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焚 其 文 闭 户 读 书 五 六 年 乃 大 究 六 经 及 百 家 之 说

(3)苏洵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B

(2)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3)①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②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③读书不为名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④下决心去奋斗,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解析】【分析】选自:《渑水燕谈录》,作者:王辟之,年代:宋。(1)B项,意思都是“值得”。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项,读书/写。C项,争夺/通“诤”,谏诤,规劝。D项,震动/活动,举动。

 (2)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于是他)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后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

 (3)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本文启示: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

 故答案为:⑴B;

 ⑵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⑶①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②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③读书不为名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④下决心去奋斗,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眉山的苏洵,年少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青壮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去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努力读书,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中,(他)说:“这不值得作为我学习的内容”。(于是他)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后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嘉佑初年,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堂之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进士的考试,成绩都在优等。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而苏轼善于写文章,(人们)把他们叫作“三苏”,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①  ,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②  , 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③  , 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造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然亮才,于治戎⑤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⑥  , 攻守异体⑦  , 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⑧  , 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①殊量:非凡的器量、才能。②解带写诚:解开衣带表示诚意。③委质:呈献礼物,表示臣服、归附。④建:提出。⑤治戎:作战,治军。⑥侔(mòu):等,与……相等。⑦攻守异体:攻守的形势不同。意思是说,攻者难,守者易。⑧陵迟:衰落、衰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而备失势众寡________

②大义不及邪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3处。  

昔 萧 何 荐 韩 信 管 伸 举 王 子 城 父 皆 忖 己 之 长 未 能 兼 有 故 也。

(3)文中认为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的原因有哪些?    

(4)文中提到的“三顾草庐”这件事在《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请你联系故事情节,品读孔明所吟的诗,回答问题。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诗的末句中“迟迟”两字,有两种不同理解:①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②徐徐、缓慢的样子。你认为哪种理解更恰当?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答案】 (1)众人;至,到

(2)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付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3)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4)示例一:①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   

示例二:②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我”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我”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解析】【分析】⑴解答文言词语的意思,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而备失势众寡”意思为:因而刘备失去了优势,也变少了。众:众人。“大义不及邪”意为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及:到、至。

 (2)文言语句的短句要建立在对句子优势的理解基础上,本句的意思是: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长处,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缘故。根据句意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要求。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抓住“奇谋为短”“所与对敌,或值人杰”“众寡不侔”等语句进行概括: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4)本题无国定答案,考生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人物特点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①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示例二:②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我”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我”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故答案为:⑴众人;至,到

 ⑵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付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⑶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⑷示例一:①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示例二:②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我”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我”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想了解句意子的意思,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答题的区域,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要言之有理。

【附参考译文】

    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非凡的器量、才能,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以诚相待,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提出妙计,亲自作为使者到孙权那里,向吴国求援。孙权一向佩服刘备,又看到诸葛亮儒雅奇伟,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刘备得以和魏武帝展开战斗,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

    但是诸葛亮的才能,长于作战、治军,在出奇制胜方面则有不足,管理人民的才干,超过他当将领的才能。而与他敌对的人里面,有的是人中英杰,再加上兵力不足,攻守双方的形势不同,所以虽然年年发动战争,还是没能攻克。过去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城父,都是考虑到自己的长处,不可能样样都有的缘故。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或许可以匹敌管伸、萧何,但是当时没有王子城父、韩信那样的名将,所以功业衰落,统一全国的大志不能实现吧?大概是天数已经注定,人是不可能用计谋去谋划争取的。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及其稍长/及郡下                                                B. 太夫人以荻画地/不以物喜

C. 或因而抄录/或王命急宣                                      D. 教以书字/即书诗四句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 其 稍 长 而 无 家 书 读 就 闾 里 士 人 家 借 而 读 之 或 因 而 抄 录

(3)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    

【答案】 (1)B

(2)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3)欧阳修的母亲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教孩子识字,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解析】【分析】(1)A. 都解释为“等到”。B. 用/因为。C. 都解释为“有时”。

 D. 都解释为“写”。故选B。

 (2)这里可以参考句子的意思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他年龄大些了,可是家里已没有书可读,他便到街坊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因此其正确的断句是: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3)通读全文,明确文意,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说出看法: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故答案为:⑴B;

 ⑵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⑶欧阳修的母亲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教孩子识字,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3.解释下列句子加下划线的词。  

①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________        ④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答案】 日光;通“嘱”嘱托;以……为快乐;还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属于通假字,“乐”属于词类活用,“景”“更”属于古今异义。 

故答案为:日光;通“嘱”嘱托;以……为快乐;还

【点评】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子怒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①。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②  , 以骥③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选自《墨子》)

【注释】①耕柱子:墨子的门生。②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③骥:好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骥足以策________

②故怒之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没有把别人的病治愈吗?                                B. 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

C. 难道我没有比别人越来越好吗?                         D. 我没有让别人的伤口愈合吗?

(3)子墨子怒耕柱子的原因是“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    

(4)读了故事,从耕柱子态度的转变中,你悟出了________ 的道理,在你看来,墨子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 (1)值得;所以

(2)B

(3)以子为足以策

(4)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足”这里解释为“值得”。

 (2)本题中要注意: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本句正确翻译为: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故选B。

 (3)本题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疏通文段,理解文意,找出语句“以子为足以策”作答即可。

 (4)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耕柱子态度的转变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自满,自以为胜过他人。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指正,那是老师对自己的鞭策。本文“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故答案为:⑴值得;所以;

 ⑵ B;

 ⑶以子为足以策;

 ⑷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的人。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参考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②  , 发书笥③  , 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④。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当涂:地名。③书笥:书箱。④迨、过:苏找的儿子苏迨与苏过。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扣之铿然(________)

②轼宝而用之(________)

③其匣虽不工(________)

④不可易也(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于所居纱毂行宅隙地中/万钟于我何加焉             B. 与群儿凿地为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且为铭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 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4)选文围绕天石砚写了哪些事情?请写出其中的两件。    

【答案】 (1)敲击;视为珍宝;精致;交换

(2)B

(3)这是一方天然的砚石,具有砚台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

(4)示例:十二岁时和同伴嬉戏时发现天石砚;父亲把天石砚赐子我。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扣”,敲击;“宝”,动词,视为珍宝;“工”, 精致;“易”,交换。

 (2)A.“于”解释为:在/对于;B. “与”解释为:和;C. “且”解释为:并且/况且;D. “乃”解释为:却是/于是;故选B。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是”,这;“天”,天然的;“形”,形状。

 (4)结合“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概括得出:十二岁时和同伴嬉戏时发现天石砚;结合“‘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概括得出:父亲把天石砚赐子我。结合“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概括得出:把天石砚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 

故答案为:⑴ 敲击;视为珍宝;精致;交换

 ⑵B

 ⑶ 这是一方天然的砚石,具有砚台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

 ⑷ 示例:十二岁时和同伴嬉戏时发现天石砚;父亲把天石砚赐子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意,结合句意进行分析,注意平时对常用虚词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准确的概括。

【附参考译文】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文档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选自《孟子·告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②其名为银________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