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情境教学单元测评模块:美丽的赏诗园
宜昌市康庄路小学 姚圣凤
整合情境教学单元模块框架设计表
2008年12月
学科 | 数学 | 年级 | 六年级 | |||
教材名称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 学习单元 | 第四单元综合练习 | |||
主要设计者 | 姚圣凤 | |||||
本单元包括的课文名称 | 1、长方形的面积 2、正方形的面积 3、圆的周长 4、圆的面积 | |||||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和要求 | 1、综合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 |||||
《课程标准》及“内容标准”中与本单元的相关内容 | 结合具体情景,综合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的面积公式和圆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
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的关键能力 | 1、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散思维能力,陶冶审美情操。 | |||||
学生已经掌握的(与期待掌握关键能力相关的)知识水平 | 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 |||||
学生容易理解和容易误解的知识内容 | 学生易理解的知识内容:正方形、长方形、圆的面积计算; 学生易误解的知识内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正确运用。 | |||||
复杂情境的初步构思 | 通过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数学的眼光再赏美丽的诗园),将已有知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和新学知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有机融合,考察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
发生于情境并指向关键能力的具体问题 | 1、如果要给喷泉的边上铺置一条环形的水泥台面,台面的宽是0.5米,台面的面积是多少?(圆的面积在生活的应用能力) 2、如果在环形水泥台面的内圈上镶嵌金属条,至少需要多少米金属条?(圆的周长在生活的应用能力) 3、涂鸦墙至少用了多少块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瓷砖?(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4、如果给园内的空地铺上草坪,草坪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米?(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能力) |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评价指标的表述 | 目标分类层次 | 最低/完美标准 | |||
1、数学计算 | 理解和掌握 | 最低标准 | ||||
2、数学论证 |
■能力目标: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的面积公式和圆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仔细阅读下面的有关资料,利用同学们已有的数学知识再次欣赏美丽的诗园。
资料一:学校的赏诗园占用了一块长25米,宽14米的长方形地。
资料二:赏诗园内有一面涂鸦墙,墙体高2米、长14米,为了方便同学们在这面墙上即兴随意的进行诗画创作,这面墙高1.6米以下铺满了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瓷砖。
资料三:赏诗园内有一直径是5米的圆形喷泉池。
资料四:赏诗园内摆放有一块镌刻了《七律》的山石,山石的底面是一个长1.5米、宽0.8米的长方形。
资料五:赏诗园内有3张直径是1米的水泥圆桌,每张圆桌配有4个直径是25厘米的圆形水泥凳。便于同学们在园内开展诗歌创作、诗词吟诵等活动。
■问题:
Q 1、如果要给喷泉的边上铺置一条环形的水泥台面,台面的宽是0.5米,台面的面积是多少?
Q 2、如果在环形水泥台面的内圈上镶嵌金属条,至少需要多少米金属条?
Q 3、涂鸦墙至少用了多少块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瓷砖?
Q 4、如果要给园内的空地铺上草坪,草坪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米?(水泥圆桌下面的面积忽略不计)
■参:略
■评价指标与标准
评价指标 | 最低标准 | 完美标准 | ||
数学计算 | 数学论证 | 问题解决 | 数学表达 | |
Q1 | 计算正确/1 | 圆的面积公式正确/1 | ||
Q2 | 计算正确/1 | 圆的周长公式正确/1 | ||
Q3 | 计算正确/1 |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正确/1 | ||
Q4 | 计算正确/1 |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面积公式正确/1 | 分析有条理/1 | 通过计算说明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草坪/1 |
总分 | 4 | 4 | 1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