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福建省莆田市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讲解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09:04
文档

福建省莆田市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讲解

2016-2017学年福建省莆田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注意:请把正确答案写在答题表格里,否则不得分)1.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A.火的使用B.农业生产的发展C.能建造房屋D.使用陶瓷2.“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材料中的“神农”是()A.炎帝B.黄帝C.尧D.舜3.如图显示了商朝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件文物是()A.四羊方尊B.司母戊鼎C.毛公鼎D.象尊4.战国时期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
推荐度:
导读2016-2017学年福建省莆田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注意:请把正确答案写在答题表格里,否则不得分)1.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A.火的使用B.农业生产的发展C.能建造房屋D.使用陶瓷2.“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材料中的“神农”是()A.炎帝B.黄帝C.尧D.舜3.如图显示了商朝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件文物是()A.四羊方尊B.司母戊鼎C.毛公鼎D.象尊4.战国时期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
2016-2017学年福建省莆田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注意:请把正确答案写在答题表格里,否则不得分)

1.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火的使用    B.农业生产的发展

C.能建造房屋    D.使用陶瓷

2.“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材料中的“神农”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舜

3.如图显示了商朝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件文物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毛公鼎    D.象尊

4.战国时期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赵州桥

5.夏商西周时期区分尊卑等级是按照(  )

A.血缘关系    B.军功多少    C.财产多少    D.学问多少

6.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水利的兴修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选种和施肥技术的推广    D.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7.我国最早的全国规范文字是(  )

A.隶书    B.楷书    C.小篆    D.甲骨文

8.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9.“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和称呼最早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0.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出现于(  )

A.夏朝初期    B.商朝初期    C.秦朝初期    D.汉朝初期

11.为实现国家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颁布“推恩令”

C.盐铁官营    D.张骞出使西域

12.历史上标志着地区正式纳入管辖的是(  )

A.府的设置    B.伊犁将军的设置

C.驻藏大臣的设置    D.西域都护的设置

13.中国最早的纸出现于(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4.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据考证是西汉早期的麻纸。这张纸出土于(  )

A.河南安阳    B.陕西西安    C.甘肃天水    D.江苏南京

15.小青家乡有葡萄、石榴和核桃特产这些物种最先由西域传入中原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16.下列在《史记》中查不到的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曹操

17.佛教起源于(  )

A.古波斯    B.古希腊    C.古罗马    D.古印度

18.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19.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0.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而采取的措施.根据表格内容可推断这位皇帝是(  )

措施具体内容
迁都迁都洛阳
汉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A.汉武帝    B.孝文帝    C.唐太宗    D.元世祖

2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这部书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九章算术》

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发展的原因是(  )

A.绘画的艺术    B.雕塑艺术    C.佛教的传播    D.社会稳定

23.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 “医圣”“书圣”分别指(  )

A.华佗、王羲之    B.张仲景、王羲之

C.华佗、顾恺之    D.张仲景、顾恺之

24.在秦朝行政机构中,协助皇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郡守    B.御史大夫    C.太尉    D.丞相

25.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26.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  )

A.陈胜、吴广    B.刘邦

C.项羽    D.楚汉战争

27.《沁园春•雪》中词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皇汉武”指的是(  )

A.秦始皇 汉高祖    B.秦二世 汉武帝

C.秦二世 汉高祖    D.秦始皇 汉武帝

28.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该年所属的世纪和年代是(  )

A.公元前3世纪末    B.公元前3世纪初

C.公元前2世纪末    D.公元前2世纪初

29.在历史课本剧《张骞拜别汉武帝》中,下列道具不应该出现的是(  )

A.铁剑    B.丝绸    C.瓷器    D.葡萄

30.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

A.皇帝专权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

 

二、辨析题,作出判断是否正确.(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31.小张问:“小李,你如何评价华佗?”

小李说: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华佗,撰写出不朽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和基础。

 

三、材料题共34分.

32.根据以下三国鼎立形势图。

(1)图中A、B、C为三国中的哪三国?分别由何人建立?

(2)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

(3)分别写出D、E战场进行的战役名称。

33.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禁用鲜卑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中的“魏主”指的是谁?

(2)材料中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这一历史事件采取改革措施内容有哪些?

(4)这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或作用?

34.填写以下表格共6处。

姓名研究领域主要成就
司马迁史学编写的《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贾思勰农学所撰写的 《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数学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人早了约     年。

     

书法所编著的《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016-2017学年福建省莆田二十五中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注意:请把正确答案写在答题表格里,否则不得分)

1.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火的使用    B.农业生产的发展

C.能建造房屋    D.使用陶瓷

【考点】16: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5: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使得他们可以获得稳定的粮食来源,这是他们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

故选B.

 

2.“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材料中的“神农”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舜

【考点】18: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分析】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之前,中华民族生活在原始畜牧业时代:以猎物和植物果实裹腹.随着人口生育繁多,原有食物已不能维持生计.是神农根据天气变化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带领大家制造翻土农具耒耜,从事农耕活动,种植了多种粮食作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的转变.中国神话中“神农氏”,是农业的始祖.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除神话传说以外,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表明,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其中,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解答】A.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帮助人们实现了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的转变.

B.皇帝的贡献是建造宮室,制作衣裳,发明舟车,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C和D.尧和瞬都是皇帝之后的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故选:A.

 

3.如图显示了商朝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件文物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毛公鼎    D.象尊

【考点】2I:青铜器.

【分析】本题以司母戊鼎图为依托,考查的是青铜文明发展的知识.

【解答】材料中的图片是司母戊鼎图.商朝时期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

故选B.

 

4.战国时期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赵州桥

【考点】2E: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

【分析】由题干中“李冰”“防洪灌溉工程”可知考查的是都江堰.

【解答】A、李冰修建的是都江堰,A项正确;

B、郑国渠是郑国修建;

C、灵渠是秦朝时期修建的;

D、赵州桥是李春修建的.

故选A.

 

5.夏商西周时期区分尊卑等级是按照(  )

A.血缘关系    B.军功多少    C.财产多少    D.学问多少

【考点】26: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当时夏商西周社会状况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部分构成的,而当时的社会又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为依据来确定贵族、平民和奴隶的等级身份的,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水利的兴修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选种和施肥技术的推广    D.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考点】2J: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分析】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为依托,考查的是铁器和牛耕使用的知识.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我国出现了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历史现象.

故选B.

 

7.我国最早的全国规范文字是(  )

A.隶书    B.楷书    C.小篆    D.甲骨文

【考点】3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篆.

【解答】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小篆我国最早的全国规范文字.

故选C.

 

8.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考点】2P: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解答】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主张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会安定.

故选C.

 

9.“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和称呼最早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考点】3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以“皇帝”称号的出现为依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

【解答】秦朝建立后,为巩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因此说“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秦朝.

故选D.

 

10.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出现于(  )

A.夏朝初期    B.商朝初期    C.秦朝初期    D.汉朝初期

【考点】36:文景之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景之治的知识点,应把握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文景之治指的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清明政治.

【解答】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故选D.

 

11.为实现国家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颁布“推恩令”

C.盐铁官营    D.张骞出使西域

【考点】37: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解答】汉武帝为了实现汉朝的大一统,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在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盐铁官营,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反击匈奴,进军南越.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

故选A.

 

12.历史上标志着地区正式纳入管辖的是(  )

A.府的设置    B.伊犁将军的设置

C.驻藏大臣的设置    D.西域都护的设置

【考点】3H: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以地区正式纳入管辖为切入点,考查汉通西域.

【解答】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是地区正式归属统辖的开始.

故选D.

 

13.中国最早的纸出现于(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考点】3K:纸的发明和改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纸的发明.

【解答】我国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

故选C.

 

14.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据考证是西汉早期的麻纸。这张纸出土于(  )

A.河南安阳    B.陕西西安    C.甘肃天水    D.江苏南京

【考点】3K:纸的发明和改进.

【分析】本题考查造纸术的发明.

【解答】我国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人们从“积飘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甘肃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

故选C.

 

15.小青家乡有葡萄、石榴和核桃特产这些物种最先由西域传入中原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考点】3H: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通西域的知识点.

【解答】汉朝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的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苜蓿、葡萄、石榴和核桃等特产物种传入中原地区.汉朝的铸铁、凿井等技术和丝绸等也传到了西域.

故选D.

 

16.下列在《史记》中查不到的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曹操

【考点】3R:司马迁与《史记》.

【分析】本题考查《史记》.

【解答】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曹操是东汉人,不在《史记》记述范围之内.

故选D.

 

17.佛教起源于(  )

A.古波斯    B.古希腊    C.古罗马    D.古印度

【考点】F6:佛教和古印度文明.

【分析】本题考查了佛教.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解答】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

故选D.

 

18.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考点】42:赤壁之战.

【分析】根据赤壁之战的结果及其影响进行解答.

【解答】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大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元气大伤,狼狈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故选D.

 

19.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考点】45: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分析】本题考查淝水之战.

【解答】383年,东晋以少胜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长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分别发生在战国时期秦赵之间、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之间、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军之间.

故选D.

 

20.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而采取的措施.根据表格内容可推断这位皇帝是(  )

措施具体内容
迁都迁都洛阳
汉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A.汉武帝    B.孝文帝    C.唐太宗    D.元世祖

【考点】49:北魏孝文帝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解答】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孝文帝前期的改革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后期的改革是在孝文帝亲自主持下进行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即汉化.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而材料中为我们提供了关键信息“迁都洛阳”和“汉化”,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是孝文帝改革.

故选B.

 

2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这部书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九章算术》

【考点】4B: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分析】本题以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齐民要术》.

【解答】《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故选C.

 

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发展的原因是(  )

A.绘画的艺术    B.雕塑艺术    C.佛教的传播    D.社会稳定

【考点】4D: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

【分析】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发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其原因.

【解答】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山西大同的龙门石窟和河南洛阳的云冈石窟反映了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的兴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发展的原因是佛教的传播.

故选C.

 

23.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 “医圣”“书圣”分别指(  )

A.华佗、王羲之    B.张仲景、王羲之

C.华佗、顾恺之    D.张仲景、顾恺之

【考点】3O: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4D: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

【分析】本题以 “医圣”“书圣”为依托,考查张仲景、王羲之.

【解答】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故选B.

 

24.在秦朝行政机构中,协助皇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郡守    B.御史大夫    C.太尉    D.丞相

【考点】3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集权制度.

【解答】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故在秦朝行政机构中,御史大夫协助皇帝负责监察百官.

故选B.

 

25.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考点】PC: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知识点.

【解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B选项肯定是错的,此首诗是曹操灭了袁绍之后写的;CD两项是其子曹丕所为; A选项显现出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志向.

故选A.

 

26.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  )

A.陈胜、吴广    B.刘邦

C.项羽    D.楚汉战争

【考点】34:秦的和陈胜吴广.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

【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他们的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故选A.

 

27.《沁园春•雪》中词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皇汉武”指的是(  )

A.秦始皇 汉高祖    B.秦二世 汉武帝

C.秦二世 汉高祖    D.秦始皇 汉武帝

【考点】38:汉武帝与秦始皇的比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皇汉武”.

【解答】“秦皇汉武”是指秦始皇和汉武帝.因为汉是秦的延续和发展,而秦始皇和汉武帝的雄才伟略、文治武功在当时都是空前的,于是用“秦皇汉武”来合称这两位皇帝.

故选D.

 

28.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该年所属的世纪和年代是(  )

A.公元前3世纪末    B.公元前3世纪初

C.公元前2世纪末    D.公元前2世纪初

【考点】3U: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

【分析】本题考查了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

【解答】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公元前221年为公元前3世纪末.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

故选A.

 

29.在历史课本剧《张骞拜别汉武帝》中,下列道具不应该出现的是(  )

A.铁剑    B.丝绸    C.瓷器    D.葡萄

【考点】3H: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葡萄是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植物品种,因此葡萄不可能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即将出使西域时,摆放的物品.ABD在张骞出使西域前,就是中国早已存在的物品,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0.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

A.皇帝专权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

【考点】39:东汉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知道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

【解答】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故选B.

 

二、辨析题,作出判断是否正确.(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31.小张问:“小李,你如何评价华佗?”

小李说: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华佗,撰写出不朽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和基础。

【考点】3O: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

【分析】本题以判断改错题的形式考查华佗和张仲景.

【解答】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撰写出不朽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和基础.华佗是被称为“神医”.

故答案为:

不正确,理由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张仲景,撰写出不朽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华佗是被称为“神医”.

 

三、材料题共34分.

32.根据以下三国鼎立形势图。

(1)图中A、B、C为三国中的哪三国?分别由何人建立?

(2)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

(3)分别写出D、E战场进行的战役名称。

【考点】43:三国鼎立的形成;41:官渡之战;42: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以三国鼎立形势图切入考查三个政权的建立者、实力和相关战役.

【解答】(1)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三国中统一北方的魏国实力最强.

(3)D在北方反映的是官渡之战,E在南方反映的是赤壁之战.

故答案为:

(1)A魏国、B蜀国、C吴国;曹丕、刘备、孙权.

(2)魏国.

(3)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33.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禁用鲜卑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中的“魏主”指的是谁?

(2)材料中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这一历史事件采取改革措施内容有哪些?

(4)这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或作用?

【考点】49:北魏孝文帝改革.

【分析】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解答】(1)据材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禁用鲜卑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结合所学可知,魏主是孝文帝.

(2)据材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禁用鲜卑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内容是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据材料的关键信息“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可知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描述.

(3)根据所学可知,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等.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北魏孝文帝.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4)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4.填写以下表格共6处。

姓名研究领域主要成就
司马迁史学编写的《 《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贾思勰农学所撰写的 《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祖冲之 数学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人早了约 约1000年 年。

 王羲之 书法所编著的《 《兰亭序》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考点】3R:司马迁与《史记》;4A:祖冲之与圆周率;4B:贾思勰和《齐民要术》;4D: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

【分析】本题以表格梳理的填空形式切入考查了中国古代史学、科学与书法方法的相关人物与成就.

【解答】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北朝贾思勰所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人早了约约1000年年. 

书圣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他所编著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故答案为:

姓名研究领域主要成就
司马迁史学编写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贾思勰农学所撰写的 《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祖冲之数学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人早了约 约1000年年.

王羲之书法所编著的《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文档

福建省莆田市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讲解

2016-2017学年福建省莆田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注意:请把正确答案写在答题表格里,否则不得分)1.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A.火的使用B.农业生产的发展C.能建造房屋D.使用陶瓷2.“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材料中的“神农”是()A.炎帝B.黄帝C.尧D.舜3.如图显示了商朝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件文物是()A.四羊方尊B.司母戊鼎C.毛公鼎D.象尊4.战国时期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