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 木架建筑的优点: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简答】 木架建筑的缺陷:
(1)木材越来越少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3)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简答】 穿斗式(或“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简答】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三到五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简答】 穿斗式和抬梁式的区别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名词解释】 斗栱
斗拱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填空选择】 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名词解释】 干阑建筑
干阑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仍多采用这种建筑。有人认为这种建筑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
【填空选择】 斗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填空选择】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填空选择】 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名词解释】 庭院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简答】 古代庭院的围合方式
(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为三合院。
【简答】 古代中国建筑主要从几个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1)善择基址
(2)因地制宜
(3)整治环境
(4)心理补偿
【简答】 古代建筑的类型
(1)居住建筑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7)园林与风景建筑
((8))市政建筑
(9)标志建筑
(10)防御建筑。
【名词解释】 工官
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填空选择】 工官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填空选择】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的岩洞。
【填空选择】 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
【填空选择】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填空选择】 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
【填空选择】 商朝后期迁都于殷。
【填空选择】 奴隶社会宫殿遗址有:(1)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2)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3)河南安阳殷墟遗址(4)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宫殿遗址(5)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填空选择】 五大古都:洛阳、西安、南京、北京、开封(杭州、河南)。
【填空选择】 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填空选择】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填空选择】 著名工匠公输般又名鲁班,是春秋时期的工匠。
【填空选择】 春秋时期遗址发现大量板瓦、筒瓦、半瓦当和全瓦当。
【填空选择】 战国时期出现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用。
【填空选择】 秦朝著名的建筑有阿房宫、秦始皇陵(骊山陵)。
【填空选择】 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
【填空选择】 石建筑的发展是和金属工具的进步分不开的。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首先是石墓。
【填空选择】 西汉时都城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东市、西市、西郊建章宫等。
【填空选择】 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北魏佛寺以洛阳的永宁寺为最大。永宁寺塔是当时最宏伟的一座木塔。
【名词解释】 舍宅为寺
所谓“宅舍为寺”,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于是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原来的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这些佛寺也往往是市民游览的活动场所。
【名词解释】 佛塔
佛塔是为埋藏舍利(释迦牟尼遗骨),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传到中国后,把它缩小变成塔刹,和中国东汉已有的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
【填空选择】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窑洞型佛寺。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
【填空选择】 从功能布局上看,石窟可分为三种: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
【填空选择】 在石刻方面,南京郊区一批南朝陵墓的石辟邪、石麒麟、石墓表可表示出技艺水平比汉代有了进一步提高。
【填空选择】 隋代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并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建筑物有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
【简答】 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论述】 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朝首都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其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大明宫中的麟德殿面积约故宫太和殿的三倍。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到了隋唐,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题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大明宫麟德殿面积约五千平方米,采用了面阔十一间,进深约为面阔一倍的柱网布置。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都料”。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者增多,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唐塔全是砖石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从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等一系列的遗址可以想象出这一点。长安宫殿出土的琉璃瓦以绿色居多,黄色、蓝色次之。
【简答】 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6)园林兴盛。
【名词解释】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其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
【填空选择】 元代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尤其是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如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的。木架建筑方面,许多构件被简化了,如在祠庙殿宇中大胆抽去若干柱子,即所谓“减柱法”。元代的简化措施除了节省木材外,还使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简答】 明代建筑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简答】 清代建筑的发展
(1)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5)建筑技艺有所创新。
【填空选择】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简答】 古代城市形态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名词解释】 城郭之制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从春秋一直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墙,三道城壕。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二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
【简答】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的扩建。
【填空选择】 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故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都和洛阳很相似。
【名词解释】 沙堤
长安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上朝都得停止,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称为“沙堤”。
【填空选择】 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湖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
【填空选择】 地方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防御工程(2))水利工程(3))道路与下水道(4))邮驿设施。
【论述】 北京城的布局
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因为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砥自,成为方格网,城的轮廓接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明灭元后,大都改称北平。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作为皇城核心部分的工程(紫禁城)位居全城中心部位。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七点五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内城街道坊巷仍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北京的市肆共一百三十二行,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
【简答】 地方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
(1)防御工程
(2)水利工程
(3)道路与下水道
(4)邮驿设施
【填空选择】 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
【名词解释】 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坞主多为豪强地主。
【简答】 住宅构筑类型:
(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2)竹木构干阑式
(6)木构井干式(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7)砖墙承重式
(5)碉楼
(6)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7)窑洞
(8)阿以旺
(9)毡包
【填空简答】 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名词解释】 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南部。
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四十到八十厘米,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
【名词解释】 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和五进院几种。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名词解释】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客家的先民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晋时,因避乱迁居。客家人的住宅,由于移民之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实而成,称为土楼。至今保存较好的最古者为明代土楼。
【填空选择】 宫殿、坛庙、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
【简答】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简答】 汉、唐、明三代宫室的发展趋势是:
(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台殿池沼错综布列,富有园林气氛,不似明清故宫森严、刻板。
【论述】 唐长安大明宫
大明宫成为唐朝政治中心所在地。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确北京紫禁城的四点五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外朝三殿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治朝,紫宸殿为燕朝。这组建筑造型雄伟、壮丽,表现了唐朝的兴盛与气魄。含元殿后为宣政门、宣政殿、殿前庭内遍植松树。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太液池西侧的麟德殿,是天子赐宴群臣、宰臣奏事、蕃臣朝见、观看伎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据发掘,殿平面进深十七间,面阔十一间,面积约五千平方米,规模宏大。殿两侧还有楼阁相辅,形成一座体型复杂的殿宇。
【论述】 明清北京宫殿
现存的北京宫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一四零六年),完成于永乐十八年(一四二零年)。宫城称为紫禁城,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四面辟门。宫城内部仍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包括三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去。外朝主殿太和殿供天子登基、颁布重要政令、元旦及冬至大朝会及皇帝庆寿等活动之用。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再后,是殿试进士、宴会等用的保和殿。自保和殿后的乾清门以北,就是内廷。其中乾清宫是皇帝正寝,坤宁宫是皇后所居,明嘉靖是,两宫之间又建了一座小殿“交泰殿”,于是成了外三殿与内三殿的布局。紧靠乾清宫东西两侧,即为东六宫、西六宫、乾东五所、乾西五所等。在中轴线的最后,有一区御花园。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主要手法是在一点六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填空选择】 大明宫或故宫的建筑共同特点:以小衬大,以低衬高。
【填空选择】 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祭祀是对人们向自然、神灵、鬼魂、祖先、繁殖等表示一种意向的活动仪式的通称,它的出现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后期。
【填空选择】 坛庙有三类:第一类祭祀自然神。第二类是祭祀祖先。第三类是先贤祠庙。
【简答】 北京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侧。明初迁都北京,按南京旧制,天地合祀于此外大祀殿。
天坛建筑除上述大享殿(祈年殿)和圜丘两组以为,在其西侧有城堡式的斋宫一区,供皇帝祭祀前夕斋宿只用。
圜丘系由坛壝和皇穹宇两部分组成,坛圆形,作三层。
祈年殿与圜丘之间有一条三十米宽的甬道相连。
【填空选择】 曲阜孔庙,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后设寝殿,仍是前朝后寝的传统形制。
【填空选择】 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和陵园布置的先例。
【填空选择】 唐代因山为陵,供食不便,遂将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于庙,称上宫,而在山下设下宫寝,以便供食,从而成为上、下宫制。
【简答】 乾陵
乾陵为唐高宗李治之陵,在乾县以北,依梁山而建。梁山前有双峰对峙,高度低于梁山,乾陵墓室藏于梁山中,而利用双峰建为墓前双阙,是整个陵区显得崇高、雄伟,选址极为成功。
【填空选择】 明代陵墓继承唐宋而又有创新: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都是传统旧法。
【简答】 明十三陵
十三陵以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形势环抱。
十三陵以永乐帝的长陵为中心。长陵的祾恩殿面积和故宫太和殿相近。
【填空选择】 以佛殿为主的佛寺,基本采用了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式布局。
【填空选择】 我国五大寺:(1)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五台山在唐代已是我国佛教中心之一(2)河北正定隆兴寺(3)天津蓟县独乐寺(4)山西大同善化寺(5)拉萨布达拉宫。
【论述】 拉萨布达拉宫
在拉萨市西的布达拉山上,是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也是一组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可容僧众两万余人。相传始建于公元八((8))世纪松赞干布王时期,后毁于兵燹,清顺治二年(一五年),由五世重建。外观简洁明快,上部的红宫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也是喇嘛接受参拜及其行政机构所在,红宫以东的白宫,是喇嘛的住所,位置较红宫稍低,装饰十分华丽。
布达拉宫拔地高二百余米,外观十三层,实际只有九层。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峭壁,是建筑仿佛与山岗合为一体。
在建筑形式上,既使用了汉族建筑的若干形式,又保留了藏族建筑的许多传统手法,反映了兄弟民族建筑形式的密切结合,也表现了藏族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填空选择】 河北承德外八庙,称为避暑山庄,普陀宗乘庙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
【填空选择】 山西芮城永乐宫,建于元中统三年(一二六二年),主要建筑沿纵向中轴线排列,有山门、龙虎殿(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和邱祖殿(已毁),是一组保存得较完整的元代道教建筑。三清殿是宫中主殿。
【简答】 我国佛塔的类型
(1)楼阁式塔
(2)密檐塔
(3)单层塔
(4)喇嘛塔
(5)金刚宝座塔
【填空选择】 我国佛塔的类型(1)楼阁式塔(2)密檐塔(3)单层塔(4)喇嘛塔(5)金刚宝座塔等。
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它出现较早,历代沿用之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其中著名的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填空选择】 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五到十五层(一般七到十三层,用单数),大多不供登临眺览,意义与楼阁式塔不同。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
【填空选择】 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填空选择】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后部设一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
【简答】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填空选择】 北京明、清三海是北海、中海、南海。北京城内紫禁城西侧的北海,最早是金中都大宁宫。元大都时皇城太液池含今北海、中海两部分。明朝又在南端加挖了南海。
【填空选择】 清漪园在北京西北郊,与圆明园毗邻,是颐和园的前身。
【简答】 颐和园的布局
颐和园的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1)东宫门和万寿山的朝廷宫室
(2)万寿山前山
(3)万寿山后山和后湖
(4)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
全园总面积四千余亩,水面占四分之三。
【填空选择】 计成的《园冶》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论著。
【填空选择】 私家园林就是创造可游、可观、可居的城市山林。
【论述】 私家园林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
(1)园林布局:主题多样,隔而不塞,欲扬先抑,曲折萦回,尺度得当,余意不尽,远借邻隔。
(2)水面处理:园无水则不活,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聚则水面开阔,有江湖烟波之趣;分则曲折萦回,可起溪间探幽之兴。
(3)叠山置石:在造园中挖池堆山,改造地形,平衡土方,本是顺理成章的事。
(4)建筑营构
【简答】 风景建设按性质与规模可以分为四类
(1)邑郊风景名胜
(2)村头景点
(3)沿江景点
(4)名山风景区
【简答】 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
(1)巧于因借
(2)旷奥兼用
(3)塑造意境
【填空选择】 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1)巧于因借(2)旷奥兼用(3)塑造意境
【填空选择】 风景建设按性质与规模可以分为四类(1)邑郊风景名胜(2)村头景点(3)沿江景点(4)名山风景区
【填空选择】 常见意境塑造手法:(1)空寂出世(2)涤我尘襟(3)标帜意蕴
【填空选择】 风景名胜区广泛发展的原因:(1)礼制(2)宗教(3)风俗(4)标榜政绩(5)开山采石(6)崇饰乡里
【名词解释】 建筑意匠
就是探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尤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哪些是相对稳定的、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意识影响了以至决定了古建筑设计的结果,这些影响又是怎样转化为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过程的。
【简答】 影响制约建筑发展的观念文化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
(2)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3)阴阳有序的环境观
(4)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若干影响因素
【简答】 审美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形式美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对复杂图形呈现不同审美感受的同时,仍然保持着对简单几何形与简单的秩序的相同追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简答】 形式美在中国建筑中的特色有三点
(1)它从属于中国的礼的秩序要求
(2)它遵循实践理性原则,以能体验到为归宿
(3)含蓄性与模糊性,建筑立面与屋顶一起形成的轮廓线的形式美对中国人更有意义。
【填空选择】 建筑下施台基,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来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台基大体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种。
【名词解释】 须弥座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
【名词解释】 大木作
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的和体形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填空选择】 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的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
【填空选择】 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叫额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承托斗栱的构件是平板枋。
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是雀替,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名词解释】 斗栱
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它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它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斗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大体可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两类)。
【填空选择】 墙壁种类依常用建筑材料分,有土墙(夯土或土坯)、砖墙、石墙、木墙、编条夹泥墙等。
【简答】 墙壁的种类
(1)土墙:土墙常见的有夯土墙、土坯墙等。
(2)砖墙:空心砖墙、条砖墙、空斗墙。
(3)木墙
(4)编条夹泥墙
【填空选择】 屋顶种类(1)庑殿(宋称四阿顶)(2)歇山(宋称九脊殿)(3)悬山(4)硬山(5)攒尖(宋称斗尖)(6)单坡(7)平顶
【填空选择】 庑殿的出现早于歇山,后来成为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
【填空选择】 歇山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
【简答】 屋顶种类
(1)庑殿(宋称四阿顶)
(2)歇山(宋称九脊殿)
(3)悬山
(4)硬山
(5)攒尖(宋称斗尖)
(6)单坡
(7)平顶
【填空选择】 装修(宋称小木作)可分为外檐斗栱装修和内檐装修。前者在室外,如走廊的栏杆、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等。后者装在室内,如各种隔断、罩、天花、藻井等。
【名词解释】 小木作
装修宋称小木作,可分为外檐斗栱装修和内檐装修。前者在室外,如走廊的栏杆、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等。后者装在室内,如各种隔断、罩、天花、藻井等。
【填空选择】 槅扇门(宋称格子门)唐代已有,宋、辽、金均广泛使用,明、清更为普遍。
【填空选择】 罩大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交缠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作用。
【填空选择】 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以摘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
【填空选择】 藻井是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形、圆形、斗四和斗八形等。
【填空选择】 宋代彩画可分为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三晕带红棱间装、解绿装、解绿结华装、丹粉刷饰、黄土刷饰、杂间装九种。总的可分三类:一是五彩遍装法。二是碾玉装以及青绿叠晕棱间装用青绿为主的彩画。三是解绿装、解绿结华装和丹粉刷饰等。
【填空选择】 清式大木做法可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
【填空选择】 清式建筑的台基:建筑的通面阔和通进深尺寸决定后,再加下檐出(等于上檐出的四分之三到五分之四),即可得到台基的平面尺寸,高级台基需用须弥座。
【名词解释】 彩画作
木构表面施以油漆彩画,既保护了木材,又起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清代彩画的造型与分类主要表现在梁、枋上。常用的有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
【名词解释】 和玺彩画
最高级的清代彩画,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在箍头处用有坐龙的盒子,藻头用齿形衍眼及降龙,枋心用行龙。
【填空选择】 和玺彩画是最高级的清代彩画。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
近现代中国部分
【简答】 近代中国建筑的三个发展阶段
(1)十九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
(2)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末
【填空选择】 近代中国建筑的三个发展阶段是:(1)十九世纪中叶到十九自己末(2)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末
【简答】 近代建筑活动的繁盛期局面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成立。
(2)军阀混战和斗争高涨。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4)国民定都南京后,以南京为政治中心,以上海为经济中心。
(5)一九三一年发生“九一八”事变,东北大片国土沦为日本殖民地。
(6)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开始,建筑留学生回国人数明显增多。
(7)早在二十世纪初,欧洲新建筑运动已对近代中国建筑发生过影响。
(总的说来,这十年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鼎盛阶段,也是中国建筑师成长的最活跃时期)。
【填空选择】 中国近代城市转型主要是从:(1)通商开埠(2)工矿业发展(3)铁路交通建设
【简答】 近代新转型的城市可以归纳为哪几类
(1)主体开埠城市
(2)局部开埠城市
(3)交通枢纽城市
(4)工矿专业城市
【填空选择】 租界是一种国中之国
【填空选择】 局部开埠城市多呈新旧城区的并峙格局,以济南最具代表性。
【论述】 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东缘,扼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居中国海岸线中点。
近代上海的发展过程:
(1)租界主体的形成和上海大都市的崛起。
(2)多功能经济中心与城市的多元结构,作为全国最突出的多功能经济中心,由于存在着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三界分治的局面,上海城区被分割为五个相对的区域:公共租界、法租界、闸北、沪南、浦东。
(3)近代建筑的齐备和市政建筑的近代化发展。
(4)文化边缘与海派建筑的多元兼容。
【论述】 上海建筑的边缘文化和多元兼容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上海的边缘文化充分体现于上海移民的众多而广泛,体现于上海人口构成和文化构成的高度异质性。它为上海文化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是文化来源的多元性。二是文化气度的宽容性。三是文化交流的广泛性。
(2)上海文化的这种宏观特色自然会反映在上海近代建筑中。其一当然是亡国建筑博览的多元兼容。其二是极富时代感的新潮时尚。其三是讲求实效、精打细算的务实精神。
【简答】 近代北京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
这个变化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间,大体上表现在七个方面:
(1)皇城禁地开放
(2)拆除瓮城,打开豁口
(3)形成性商业街
(4)形成教会建筑小区
(5)宫苑辟为公共场所
(6)开发外城新市区
(7)市政建设的推进
【填空选择】 首都计划:一九二七年国民定都南京后,于一九二八年二月成立国都设计专员办事处,聘请美籍工程师古力治为工程顾问,美国建筑师墨菲为建筑顾问,于一九二九年十二月颁布首都计划。制定的“首都计划”把城市划分为六区: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和住宅区。
【简答】 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的三大类别:
(1)传统住宅的延续发展
(2)从西方国家传入和引进的新住宅类型
(3)由传统住宅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
【名词解释】 广式里弄
大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上海里弄住宅在后期石库门的基础上开始向两种途径演化;一种是转向经济型的广式里弄;另一种是转向高档型的新式里弄。广式里弄均为均为单开间平面,取消前部天井,后部单批灶间也改为两层,与主屋连成一体。房屋层高、进深、开间尺度都缩小,整个形态颇似广东的竹筒屋,因而得名“广式”。
【简答】 近代中国本土演进的住宅有哪几种类别
本土演进的住宅主要集中在开放度较高的城市和侨乡,大体可分为五类:
(1)大家熟知的里弄住宅
(2)分布在青岛、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的居住大院
(3)出现在广州一带的竹筒屋
(4)散见于东南沿海城市的骑楼、铺屋
(5)广东侨乡生成的庐式侨居和碉楼侨居
【填空选择】 近代中国的公共建筑中商贸类建筑最为突出。银行建筑是其中的佼佼者。丽如银行是第一家外国银行。汇丰银行是英国在中国势力最大的一家银行。建于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九年的上海沙逊大厦,即和平饭店。
【填空选择】 近代中国最早一座钢框架结构多层厂房是建于一九三九年的上海杨树浦电厂一号锅炉间。
【简答】 近代中国建筑技术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形成了一套新技术体系和相应的施工队伍
(1)建筑材料的发展
(2)建筑结构的发展
(3)建筑施工的发展
【简答】 建筑制度近代化的历史作用
(1)推进建筑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
(2)制约措施的经济布局、建筑布局
(3)推动市政建设和建筑技术的演进、发展
(4)促成建筑类型、建筑形式的近代转型
(5)促进建筑业队伍的成长、扩大
【简答】 建筑管理法制化主要涉及三方面的组织机构:
(1)近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建立
(2)近代建筑管理法规的制定
(3)近代营造厂的行业运作
【填空选择】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思想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梁思成提出的“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思想。
【填空选择】 中国建筑界在近代成立了两个职业团体,一是中国建筑师学会,二是上海市建筑协会。
【填空选择】 洋式建筑:折中主义基调。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
【简答】 中国近代中西交汇建筑的融合
在中外建筑文化碰撞的形势下,中国近代出现了各种形态的中西交汇建筑形式。总的来说有两种融合途径:一种是传统的旧体系建筑的“洋化”,另一种是外来的新体系建筑的“本土化”。
【简答】 现代中国自律时期的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
(1)三年经济恢复阶段,百废初兴阶段
(2)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复兴与探索阶段
(3)从大跃进到设计,再探索与挫折
(4)文化大阶段,全面倒退与局部突破的阶段
【填空选择】 以一九二五年南京中山陵设计竞赛为标志,中国建筑师开始了传统复兴的建筑设计活动,其中代表建筑有:吕彦直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市大厦、上海博物馆、图书馆、上海江湾体育场、体育馆、基泰工程司设计的南京体育场、南京医院、南京谭延罔墓、北京交通银行、南京党史史料陈列馆、南京研究院科学研究所、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北京仁立地毯公司,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南京外交部大楼、奚福泉设计的南京国民大会堂、林克明设计的广州中山大学组群、杨锡谬设计的上海商学院组群、隆昌建筑公司设计的上海医学院组群、卢树森设计的南京中山陵藏经楼、徐敬直、李惠伯设计的南京博物院、公和洋行和陆谦受联合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
【简答】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第一第二阶段的问题归纳
(1)学习苏联经验的得与失
(2)民族形式与国际式的纠葛
(3)反右斗争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简答】 “设计”主要表现在:
一九年十一月,全国各设计单位开展了“设计”运动
第一,不恰当地打破所谓“框框”,片面强调节约,片面批判“大、洋、全”,排斥建筑技术。
第二,批“个人主义”、“成名成家”思想,严重挫伤建筑师的创作热情。
第三,一味追求“下楼出院”,一些设计院“人去楼空”,片面指责在设计院内搞设计是“闭门造车”,严重影响了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简答】 旧城改造的方式
(1)全部拆除,重新建设
(2)局部修复、改建与添建,改善环境
(3)做地区的保护规划,保护历史文化
【简答】 旧城改造的特点
(1)性质由过去的福利型转为目前的效益型。
(2)对象由过去以居住环境为主,转向以城市技能更新为主。
(3)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转化,旧城改造的投资有过去单纯依靠国家,转变为多渠道的投资参与。
【名词解释】 国庆工程
国庆工程或十大建筑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前在北京兴建的一系列大型项目的俗称,所包含的项目内容在计划时有人民大会堂、中国及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馆、钓鱼台国宾馆、华侨饭店、国家剧院、科技馆、美术馆。
十大工程的目的首先是政治性的,它要说明建国十年来特别是总路线大跃进以来的成就,因任务急,时间短,十月一日前必须献礼。从客观上,它为中国的不少建筑师提供了一个比较难得又比较光荣的工作机会,并开创了中国现代史上献礼的急就章。
【填空选择】 国外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北京香山饭店(美国建筑师贝律铭)、北京长城饭店(美国贝克特设计公司)、上海金茂大厦、深圳地王大厦、上海新锦江大酒店
【填空选择】 现代中国时代技术美的代表建筑:深圳特区报社报业大厦、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北京机场三号航站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