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雨的四季》是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课,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十分契合主题,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语言文字上都堪称典范。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重视朗读课文,领略景物之美。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去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2.说学情:
经过前两篇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的学习,学生对写景散文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写景的手法,但对于多角度的赏析以及散文的表现手法,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和训练。
3.说教学目标:
国家教育部正式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而语文学科素养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层面。据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 初读感知课文,感知“雨”的形象。
3) 引导学生学会批注法。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本课教法采用教师引导法,朗读领悟法。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路人。俗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这篇文章还是要多读,在读的基础上领悟课文内容。
2.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所以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动口、动脑、动手、动情、动心,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本课学习采用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和批注法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有关雨的诗句,同学们能说一说吗?学生交流有关“雨”的诗句,通过这样的导入,把学生带进雨的诗情画意之中,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恵说:“教育的艺术,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回忆、吟诵关于“雨”的诗歌,唤醒学生对不同季节的雨的美好感觉,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2.作者介绍 (多媒体)
刘湛秋,当代诗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二) 检查预习(PPT)
积累字词,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静谧( ) 高邈( ) 莅临( ) 咄咄逼人( )
娇媚( ) 粗犷( ) 棱镜( ) 吝啬( )( )
淅淅沥沥 造访 端庄
(三) 理解文意:
A.自由诵读,整体感知“雨”
1.明确诵读任务:
(1)语音规范,表情诵读。(2)圈点勾画,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这是什么雨?
画出能表现四季雨特点的语句,然后各用两三个词语形容一下春夏秋冬每幅图画不同的美。
3.学生圈点勾画,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予以明确。
如:
春雨: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美丽、娇媚)
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热烈、粗犷)
秋雨: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端庄、沉思)
冬雨: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自然、平静)
学生交流讨论找到不同季节雨的特点。
B.精读,欣赏“雨”:
1. 这是怎样的雨?
请同学们在自己喜欢的地方作批注。教师举例?
如:结构批注 第一自然段的旁批:开篇点题,领起下文。
再如:问题批注 第二自然段旁批: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考:这些批注对于理解课文有哪些帮助?
你能再做一些这样的批注吗?
2.学生批注、交流。
如 草: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在泥土里拱动、生长的动人情形。谁听过春草萌发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再如 空气: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让我想起了诗句“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的”。)
C.品读,感悟“雨”:
1. 作者仅仅是写雨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学生品读课文后思考、交流,教师指导并予以明确。
如 春雨: 美丽、娇媚 (初生的喜悦)
夏雨: 热烈、粗犷 (青春的激情)
秋雨: 端庄、沉思 (中年的智慧)
冬雨: 自然、平静 (晚年的安详)
写雨的四季,其实也是写人的一生。
既寄托了对雨的赞美与喜爱,又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
(四)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流动的美,春雨会幻化成清纯娇羞的小姑娘,朦胧而清新;夏雨就像一个青春飞扬的少女,热烈而张扬;秋雨像一个端庄沉稳的少妇,深邃而成熟;冬雨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恬淡而从容,走过雨的四季,走过生命的四季。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拥有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心。
(五)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冯建华的《雨》,和课文相比,在写法和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教师下发资料)
(六)作业设置: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以“冬日的雨”为主题替冯建华老师续写一个结尾(至少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200字)。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上把雨的四季不同特点板书出来,以及在对雨的描写中渗透了作者的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雨的四季
夏雨: 热烈、粗犷 (青春的激情)
秋雨: 端庄、沉思 (中年的智慧) 喜爱
冬雨: 自然、平静 (晚年的安详)
小学学生学情分析报告
一、五年级三班学情现状:
没有尖子生,中等生及中等偏下学生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差生比例占全班比例在30%以上。因此当前要下大力气培养尖子生,树立榜样作用。重视中游 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带动下游 学生,减少差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增强其自信心,鼓励 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二、教学措施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 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 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 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问题,并自主的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1、尊重每个学生 ,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 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学生和性格内向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讲话机会。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预习、课堂展示等,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 略。
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学情分析报告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河北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