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表1
表1
故障现象 | 故障分析 | 排除方法 |
没有压力 | 1.油泵吸不进油液 2.油液全部从溢流阀溢回油箱 3.液压泵装配不当,泵不工作 4.泵的定向控制装置位置错误 5.液压泵损坏 6.泵的驱动装置扭断 | 1.油箱加油、换过滤器等 2.调整溢流阀 3.修理或更换 4.检查控制装置线路 5.更换或修理 6.更换、调整联轴器 |
压力偏低 | 1.减压阀或溢流阀设定值过低 2.减压阀或溢流阀损坏 3.油箱液面低 4.泵转速过低 5.泵、马达、液压缸损坏、内泻大 6.回路或油路块设计有误 | 1.重新调整 2.修理或更换 3.加油至标定高度 4.检查原动机及控制 5.修理或更换 6.重新设计、修改 |
压力不稳定 | 1.油液中有空气 2.溢流阀内部磨损 3.蓄能器有缺陷或失掉压力 4.泵、马达、液压缸磨损 5.油液被污染 | 1.排气、堵漏、加油 2.修理或更换 3.更换或修理 4.修理或更换 5.冲洗、换油 |
压力过高 | 1.溢流阀、减压阀或卸荷阀失调 2.变量泵的变量机构不工作 3.溢流阀、减压阀或卸荷阀损坏或堵塞 | 1.重新设定调整 2.修理或更换 3.更换、修理或清洗 |
见表2
表2
故障现象 | 故障分析 | 排除方法 |
没有流量 | 1.参考表4.1没有压力时的分析 2.换向阀的电磁铁松动、线圈短路 3.油液被污染,阀芯卡住 4.M、H型机能滑阀未换向 | 更换或修理 冲洗、换油 |
流量过小 | 1.流量控制装置调整太低 2.溢流阀或卸荷阀压力调得太低 3.旁路控制阀关闭不严 4.泵的容积效率下降 5.系统内泄漏严重 6.变量泵正常调节无效 7.管路沿程损失过大 8.泵、阀、缸及其他原件磨损 | 1.调高 2.调高 3.更换阀、查控制线路 4.换新泵、排气 5.紧联接、换密封 6.修理或更换 7.增大管径、提高压力 8.更换或修理 |
流量过大 | 1.流量控制装置调整过高 2.变量泵正常调节无效 3.泵的型号和电动机转数不符 | 调低 修理或更换 |
见表3
表3
故障现象 | 故障分析 | 排斥方法 |
换向阀换向冲击 | 换向时,液流突然被切断,由于惯性作 用使油液受到瞬间压缩,产生很高的压 力峰值 | 调长换向时间 采用开节流三角槽或锥角 的阀芯 |
液压缸、液压马达 突然被制动时的 液压冲击 | 液压缸、液压马达运动时,具有很大的 动量和惯性,突然被制动,引起较大的 压力峰值 | 液压缸、液压马达进出油口处 分别设置反应块、灵敏度高的 小型溢流阀 在液压缸、液压马达附近安装 囊式蓄能器 适当提高系统背压或减少系统 压力 |
见表4
表4
故障现象 | 故障分析 | 排除方法 | |
泵噪声 | 泵内有气 | 1.油液温度太低或粘度太 高 2.吸入管太长、太细、弯 头太多 3.进油过滤器过小或堵塞 4.泵离液面太高 5.辅助泵故障 6.泵转速太高 | 加热油液或更换 更改管道设计 更换或清洗 更改泵安装位置 修理或更换 减小到合理转速 |
油液中有空气 | 1.油液选用不合适 2.油箱中回在 液面上 3.油箱液面太低 4.进接头进入空气 5.泵轴油封损坏 6.系统排气不好 | 更换油液 管伸到液面下 油加至规定范围 更换或紧固接头 更换油封 重新排气 | |
1.泵磨损或损坏 2. 泵与原动机同轴度低 | 更换或修理 重新调整 | ||
油马达噪声 | 1.管接头密封件不良 2.油马达磨损或损坏 油马达与工作机同轴度太低 | 换密封件 更换或调整 重新调整 | |
溢流阀尖叫 | 1.压力调整过低或与其他阀太近 2.锥阀、阀座磨损 | 重新调节、组装或更 换 更换或修理 | |
管道噪声 | 油流剧烈流动 | 加粗管道、少用弯头 、采用胶管、采用蓄 能器等 |
见表5
表5
故障现象 | 故障分析 | 排除方法 |
泵振动 | 1.联轴器不大平衡 2.泵与原动机同轴度低 3.泵安装不正确 4.系统内有空气 | 更换 调整 重新安装 排除空气 |
管道振动 | 1.管道长、固定不良 2.溢流阀、卸荷阀、液控单向阀、平衡 阀、方向阀等工作不良 | 增加管夹,加防振垫,并安 装压板 对回路进行检查,在管道的 某一部分装入节流阀 |
油箱振动 | 1.油箱结构不良 2.泵安装在油箱上 3.没有防振措施 | 增厚箱板,在侧板、底板上 增设筋板 泵和电动机单独装在油箱外 底座上。并用软管与油箱联 接 在油箱脚下,泵的底座下增加 防振垫 |
见表6
表6
故障现象 | 故障分析 | 排除方法 |
油液温度过高 | 1.系统压力过高 2.当阀不需要压力油时,而油仍在溢流 阀的设定压力下溢回油箱。即卸荷回路的 动作不良 3.蓄能器容量不足或有故障 4.油液脏或供油不足 5.油液粘度不对 6.冷却水供应失灵或风扇失灵 7.冷却水管道中有沉淀或水垢 8.油箱的散热面积不足 9.泵、马达、阀、缸及其他元件磨损 10.油液阻力过大,如管道的内径和需要 的流量不相适应或者由于阀规格过小,能 量损失过大 11.附近有热源影响,辐射热大 | 1.在满足工作要求条件下,尽量调 低至合适的压力 2.改进卸荷回路设计;检查电控回 路及相应各阀动作;调低卸荷压力; 高压小流量、低压大流量时,采用 变量泵 3.换大蓄能器。修理蓄能器 4.清洗或更换滤油器;加油液至规 定油位 5.更换合适粘度的油液 6.检查冷却水系统、更换、修理电 磁水阀;更换、修理风扇 7.清洗,修理或更换冷却器 8.改装冷却系统或加大油箱容量 9.更换已磨损的元件 10.装置适宜尺寸的管道和阀 11.采用隔热材料反射板或变更布置 场所;设置通风、冷却装置等。选用 合适的工作油液 |
液压泵过热 | 1.油液温度过高 2.有气穴现象 3.油液中有空气 4.溢流阀或卸荷阀压力调得太高 5.油液粘度过低或过高 6.过载 7.泵磨损或损坏 | 1.见“油液温度过高”故障 排除 2.见表4.4 3.见表4.4 4.调整至合适压力 5.选择适合本系统粘度的油 6.检查支承与密封状况,检查超出 设计要求的载荷 7.修理或更换 |
液压马达过热 | 1.油液温度过高 2.溢流阀、卸荷阀压力调得太高 3.过载 4.马达磨损或损坏 | 1.见“油液温度过高”故障排除 2.调至正确压力 3.检查支承与密封状况,检查超出 设计要求的载荷 4.修理或更换 |
溢流阀温度过高 | 1.油液温度过高 2.阀调整错误 3.阀磨损或损坏 | 1.见“油液温度过高”故障排除 2.调至正确压力 3.修理或更换 |
见表7
表7
故障现象 | 故障分析 | 排除方法 |
没有运动 | 1.没有油流或压力 2.方向阀的电磁铁有故障 3.机械式、电气式或液动式的限位或顺 序装置不工作或调得不对或没有指令信号 4.液压缸或马达损坏 5.液控单向阀的外控油路有问题 6.减压阀、顺序阀的压力过低或过高 7.机械故障 | 1.见表4.1 2.修理或更换 3.调整、修复或更换 4.修复或更换 5.修理排除 6.重新调整 7.查找、修复 |
运动缓慢 | 1.流量不足或系统泄露太大 2.油液粘度太高 3.阀的控制压力不够 4.放大器失调或调得不对 5.阀芯卡涩 6.液压缸或马达磨损或损坏 7.载荷过大 | 1.见表4.2 2.换油液或温度太低 3.见表4.1 4.调整修复或更换 5.清洗、调整或更换 6.更换或修理 7.检查、调整 |
运动过快 | 1.流量过大 2.放大器失调或调得不对 | 1.见表4.2 2.调整修复或更换 |
运动无规律 | 1.压力不正常、无规律变化 2.油液中混有空气 3.信号不稳定、反馈失灵 4.放大器失调或调得不对 5.润滑不良 6.阀芯卡涩 7.液压缸或马达磨损损坏 | 1.见表4.1 2.排气、加油 3.修理或更换 4.调整、修复或更换 5.加润滑油 6.清洗或换油 7.修理或更换 |
机构爬行 | 1.液压缸和管道中有空气 2.系统压力过低或不稳 3.滑动部件阻力太大 4.液压缸与滑动部件安装不良,如机架 刚度不够、紧固螺栓松动等 | 1.排除系统中空气 2.调整、修理压力阀 3.修理、加润滑油 4.调整、加固 |
液压泵常见的故障分析和排除
见表8
表8
故障现象 | 故障分析 | 排除方法 |
不出油、输油量 不足、压力上不 去 | 1.电动机转向不对 2.吸或过滤器堵塞 3.轴向间隙或径向间隙过大 4.连接处泄漏,混入空气 5.油液粘度太高或油液温升太高 | 1.改变电动机转向 2.疏通管道,清洗过滤器, 换新油 3.检查更换有关零件 4.紧固各连接处螺钉,避免 泄漏,严防空气混入 5.正确选用油液,控制温升 |
噪声严重、压力 波动厉害 | 1.吸及过滤器堵塞或过滤器容量小 2.吸密封处漏气或油液中有气泡 3.泵与联轴器不同轴 4.油位低 5.油温低或粘度高 6.泵轴承损坏 7.供油量波动 8.油液过脏 | 1.清洗过滤器使吸通 畅,正确选用过滤器 2.在连接部位或密封处加点 油,如噪声减小,可拧紧接头 处或更换密封圈;回口应 在油面以下,与吸要有一 定的距离 3.调整同轴 4.加油液 5.把油液加热到适当的温度 6.检查泵轴承部分温升 7.更换或修理辅助泵 8.冲洗、换油 |
泵轴颈油封漏油 | 泄道液阻过大,使泵体内压力升高到超过油封许用的耐压值 | 检查柱塞泵泵体上的泄油口 是否用单独直接接通邮 箱。弱发现把几台柱塞泵的 泄漏并联在一根同直径 的总管后自再接通油箱,或 者把柱塞泵的泄接到 总回上,则应予改正。 最好在泵泄油口接一个压力 表,以检查泵体内的压力, 其值应小于0.08MPa |
见表9
表9
故障现象 | 故障分析 | 排除方法 |
推力不足或工作 速度逐渐下降甚 至停止 | 1.液压缸和活塞配合间隙太大或O形密 封件损坏,造成高低压腔互通 2.由于工作时经常用工作行程的某一段 ,造成液压缸孔径直线性不良(局部有腰 鼓形)致使液压缸两端高低压油互通 3.缸端油封压得太紧或活塞杆弯曲,使 摩擦力或阻力增加 4.泄漏过多 5.油温太高,粘度减小,考间隙密封或 密封质量差的液压缸行速变慢。弱液压缸 两端高低压油腔互通,运行速度逐渐减慢 至停止 | 1.单配活塞和液压缸的间隙 或更换O形密封圈 2.镗磨修复液压缸孔径,单 配活塞 3.放松油封,以不漏油为 限,校直活塞杆 4.寻找泄漏部位,紧固各接 合面 5.分析发热原因,设法散热 降温,如密封间隙过大则单配 活塞或增装密封环 |
冲击 | 1.靠间隙密封的活塞和液压缸间隙过 大,节流阀失去节流作用 2.端头缓冲的单向阀失灵,缓冲不起作 用 | 1.按规定配活塞与液压缸之 间的间隙,减少泄漏现象 2.修正研配单向阀与阀座 |
爬行 | 1.空气侵入 2.液压缸端盖密封圈压得太紧或过松 3.活塞杆与活塞不同轴 4.活塞杆全长或局部弯曲 5.液压缸的安装位置偏移 6.液压缸内孔直线性不良(鼓形锥度等) 7.缸内腐蚀、拉毛 8.双活塞杆两端螺母拧得太紧,使其同 轴度不良 | 1.增设排气装置;如无排气 装置,则可开动液压系统以最 大行程使工作部件快速运动, 强迫排除空气 2.调整密封圈,使它不紧不 松,保证活塞杆能来回用手平 稳低分拉动而无泄漏(大多允 许微量漏油) 3.校正二者同轴度 4.校直活塞杆 5.检查液压缸与导轨的平行 性并校正 6.镗磨修复,重配活塞 7.轻微者修去锈蚀和毛刺, 严重者必须镗磨 8.螺母不宜拧得太紧,一般 用手旋紧即可,以保持活塞杆 处于自然状态 |
见表10
表10
故障现象 | 故障分析 | 排除方法 |
压力波动 | 1.弹簧弯曲或太软 2.锥阀与阀座接触不良 3.钢球与阀座密合不良 4.滑阀变形或拉毛 5.油不清洁,阻尼孔堵塞 | 1.更换弹簧 2.如锥阀是新的即卸下调整 螺母,将导杆推几下,使其接 触良好;或更换锥阀 3.检查钢球圆度,更换钢 球。研磨锥阀 4.更换或修研滑阀 5.疏通阻尼孔,更换清洁油 液 |
调整无效 | 1.弹簧断裂或漏装 2.阻尼孔阻塞 3.滑阀卡住 4.进出油口装反 5.锥阀漏装 | 1.检查更换或补装弹簧 2.疏通阻尼孔 3.拆出、检查、修整 4.检查油源方向 5.检查、补装 |
泄露严重 | 1.锥阀或钢球与阀座的接触 不良 2.滑阀与阀体配合间隙过大 3.管接头没拧紧 4.密封破坏 | 1.锥阀或钢球磨损时更换新 的锥阀或钢球 2.检查阀芯与阀体间隙 3.拧紧联接螺钉 4.检查更换密封 |
噪声及振动 | 1.螺母变松 2.弹簧变形,不复原 3.滑阀配合过紧 4.主滑阀动作不良 5.锥阀磨损 6.出油路中有空气 7.流量超出允许值 8.和其他阀产生共振 | 1.紧固螺母 2.检查并更换弹簧 3.修研滑阀,使其灵活 4.检查滑阀与壳体的同轴度 5.换锥阀 6.排除空气 7.更换与流量对应的阀 8.略为改变阀的额定压力值 (如额定压力值的差在 0.5MPa以内时,则容易发生 共振) |
见表11
表11
故障现象 | 故障分析 | 排除方法 |
滑阀不换向 | 1.滑阀卡死 2.阀体变形 3.具有中间位置的对中弹簧折断 4.操纵压力不够 5.电磁铁线圈烧坏或电磁铁推力不足 6.电气线路出故障 7.液控换向阀控制油路无油 或被阻塞 | 1.拆开清洗赃物,去毛刺 2.调节阀体安装螺钉使压 紧力均匀,或修研阀孔 3.更换弹簧 4.操纵压力必须大于 0.35MPa 5.检查、修理、更换 6.消除故障 7.检查原因并消除 |
电磁铁控制的方 向阀作用时有响 声 | 1.滑阀卡住或摩擦力过大 2.电磁铁不能压到底 3.电磁铁铁芯接触面不平或接触不良 | 1.修研或调配滑阀 2.校正电磁铁高度 3.消除污物,修正电磁铁铁 芯 |
见表12
表12
故障现象 | 故障分析 | 排除方法 |
压力波动不稳定 | 1.油液中混入空气 2.阻尼孔有时堵塞 3.滑阀与阀体内孔圆超过规定,使阀卡住 4.弹簧变形或在滑阀中卡住,使滑阀移动困难或弹簧太软 5.钢球不圆,钢球与阀座配合不好或锥阀安装不正确 | 1.排出油中空气 2.清理阻尼孔 3.修研阀孔及滑阀 4.更换弹簧 5.更换钢球或拆开锥阀调整 |
二次压力升不高 | 1.外泄漏 2.锥阀与阀座接触不良 | 1.更换密封件,紧固螺钉,并保证力矩均匀 2.修理或更换 |
不起减压作用 | 1.泄油口与回道相连,并有回油压力 2.主阀芯在全开位置卡死 | 1.泄必须与回道分开,单独回入油箱 2.修理、更换零件,检查油质 |
见表13
表13
故障现象 | 故障分析 | 排除方法 |
节流作用失灵就调速范围不大 | 1.节流阀和孔的间隙过大,有泄露以及系统内部泄露 2.节流孔阻塞或阀芯卡住 | 1.检查泄露部位零件损坏情况,予以修复、更新,注意结合处的油封情况 2.拆开清洗,更换新油液,使阀芯运动灵活 |
速度不稳定如逐渐减慢、突然增快及跳动等现象 | 1.油中杂质粘附在节流口边上,通油截面减小,使速度减慢 2.节流阀的性能较差,低速运动时由于振动使调节位置变化 3.节流阀内部、外部有泄露 4.在简式的节流阀中,因系统载荷有变化使速度突变 5.油温升高,油液的粘度降低,使速度逐步升高 6.阻尼装置堵塞,系统中有空气,出现压力变化及跳动 | 1.拆卸清洗有关零件,更换新油,并经常保持油液洁净 2.增加节流连锁装置 3.检查零件的精度和配合间隙,修配或更换超差的零件,连接处要 严加封闭 4.检查系统压力和减压装置等部件的作用以及溢流阀的控制是否正常 5.液压系统稳定后调整节流阀或增加油温散热装置 6.清洗零件,在系统中增设排气阀,油液要保持洁净 |
见表14
表14
故障现象 | 故障分析 | 排除方法 |
油液不逆流 | 1.控制压力过低 2.控制道接头漏油严重 3.单向阀卡死 | 1.提高控制压力使之达到要求值 2.紧固接头,消除漏油 3.清洗 |
逆方向不密封,有泄露 | 1.单向阀在全开位置上卡死 2.单向阀锥面与阀座锥面接触不均匀 | 1.修配、清洗 2.检修或更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