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对外汉语中的儿化教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07:56
文档

对外汉语中的儿化教学

对外汉语中的儿化教学作者:纪正红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7期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儿化教学的现状                自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出版以来,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徐越曾选择几种版本的教材,对其中出现的儿化词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有三个明显的差异:总数的差异;前后用法不一致的数量差异;必读儿化词的数量差异。从这些差异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对儿化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产生的原
推荐度:
导读对外汉语中的儿化教学作者:纪正红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7期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儿化教学的现状                自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出版以来,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徐越曾选择几种版本的教材,对其中出现的儿化词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有三个明显的差异:总数的差异;前后用法不一致的数量差异;必读儿化词的数量差异。从这些差异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对儿化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产生的原
对外汉语中的儿化教学

作者:纪正红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7期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儿化教学的现状

        

        自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出版以来,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徐越曾选择几种版本的教材,对其中出现的儿化词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有三个明显的差异:总数的差异;前后用法不一致的数量差异;必读儿化词的数量差异。从这些差异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对儿化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产生的原因

        

        由于儿化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儿化发音不容易把握,因此留学生更多地考虑到实用性的问题,一般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出于这种原因,对外汉语教学不可能把“儿化”作为重点,像声、韵、调那样花大力气去讲解和操练。而且留学生初学汉语,声、韵、调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对儿化更是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儿化教学仅限于儿化韵的讲解,无法落实到具体的词语上面。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和分析这一问题。

        

        三、语言学界关于儿化现象的语言性质讨论

        

        关于“儿”是不是语素,是什么性质的语素,一直是语言学家们讨论的问题。语言学界对此看法仍有分歧。

        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个“儿”是语素,是词缀语素,比如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朱德熙《语法讲义》及通行的语法教材等都将此“儿”与“子”等后缀语素同样对待。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讲“词根+后缀”构词法时,例子有:鸟儿花儿尖儿亮儿。

        也有的语言学家不这样看。关于“儿”是什么性质的语素,高名凯、宋玉柱曾有论述,认为“儿”有两个,一个是构词成分,即后缀,一个是构形成分,即形素。宋玉柱、刘雪春也认为儿化是语素。儿化实际上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语素,一个是后缀,一个是词尾。

        赵金铭(1997)却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讨论“儿化”性质的关键问题是:到底是一种词汇现象,还是一种语音现象?既然“儿化”中的“儿”是一个后缀语素,那么它就该具有一定的语音形式,即一个音节或音素,且具有一个一致的构词能力,但回答是否定的;把“儿化”中的“儿”看作是后缀语素,大都是由于历史的或方言的影响而造成的。从现在北京话来看,“儿化”发生在一个音节中,没有的音节作为自己的语音形式,纯粹是一种语音节律现象,所以“儿”不是后缀语素。

        

        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儿化现象非常复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儿化的读音

        注意“儿”的轻声音节念法。书面上有“儿”尾的词不一定是儿化词,因此读音应审慎区别对待。既然词尾的“儿”可读儿化,也可读轻声音节,那么在具体语境中,我们该如何确定读音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从双音词方面。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人们习惯把单音词或多音词向双音词靠拢。如:(1)那是小鸟儿舒适又温暖的巢。(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这两句标注的汉语拼音为:前者为儿化词尾,后者为轻声音节词尾。这难道就不可以看作是单音节向双音节词靠拢?(二)从语句节奏方面。读儿化时少一个音节,不读儿化时多一个音节。如:(1)清水河里,鱼儿不少,可是没几个人会捞。这个句子中的“鱼儿”应该读轻声音节,这样句中的前八个字便可构成“2+2,2+2”的节奏,这样朗诵起来整齐匀称。如果读成一个儿化音节就破坏了这种整齐匀称的节奏感。(三)从情感色彩方面。人名昵称、儿歌、文艺作品等中的儿尾词,如“云儿”“月儿”等在普通话里大都不读儿化,而读轻声音节。儿化和轻声音节虽然都可以表示喜爱的情感色彩,但两者也存在一些区别。儿化还能表示细小、轻微以至轻蔑的感情色彩,如“一根棍儿”“一小碗儿”“教语文儿”等,而轻声音节er则主要表现温婉、亲昵的感情色彩,“细小、轻微”不是它主要表达的情感。

        2.区分儿化词与带词缀“儿”的词语

        刘雪春(2003)认为:“儿”是附加性的语素,附加语素包括词缀和词尾。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具有依附性,意义都比较空灵,在词中的位置都比较固定。二者的主要区别可以概括为三点:(1)词缀表示附加性的词汇意义,而词尾表示语法意义。(2)词缀与所依附的语言成分组合成一个新词,而词尾不与所依附的语言成分组合成新词,只是改变词的语法形式。因此,加词尾前后的两个形式是一个词的两个变体。(3)词缀与所依附的语言成分的组合是封闭的。可以一一例举,故词典都已收录;而词尾与所依附的语言成分的组合是开放的,无法一一例举,故词典不收录。

        汉语普通话的儿化是语素,是同形语素,从中可以分化出一个词缀和一个词尾。由于这两个语素是用汉字“儿”来处理的,“儿”还用来记录词根“儿”,如“儿子、儿童、女儿”中 的“儿”。这样,同一个“儿”字就记录了词根、词缀、词尾的三个不同语素。

        3.“儿”的形式和作用

        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分析到:“儿化”是后缀“儿”与它前一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它跟词汇、语法有密切的关系,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和表示细小、亲切或喜爱的感情色彩的作用。

        4.儿化的规范问题

        (1)口语中的儿化要达到规范,应注意儿化的读音及其运用

        儿化是语流音变的一种,它在语流中往往会影响我们语言的语义、语法及修辞色彩。儿化在口语中运用的相当普遍,无论是日常口语交际,还是特殊的口语表达,如主持、朗读、演讲等,都有儿化词的出现。

        (2)儿化词应统一词形 

        《汉语拼音方案》对普通话的“儿”韵母在拼写上规定为:“韵母儿写成er,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r。例如:“儿童”拼作er tong,“花儿”拼作huar。”这个规定可以理解为“儿”无论作韵母还是作韵尾,其书面都有汉字“儿”作标志。《现代汉语词典》对普通话口语必须儿化的词,也直接在词条上标有一个小小的“儿”字。可见,儿化词在书面上是应有汉字“儿”作标志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儿化词在书面上应有“儿”字标志这一规定并未给予应有的注意,使得在普通话口语里一些必须儿化的词,书面上“儿”字的有无(即词形)不统一。

        

        三、应采取的对策

        

        徐越(2005)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儿化”教学的无序状态尽管事出有因,但一味放任自流肯定是不行,完全舍弃也是不符合语言实际的。既然儿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导入是关键。徐越根据儿化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提出将儿化与特定的词语相结合的词汇教学和控制儿化词数量的定量教学。

        可以以区别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常用性相结合为标准,定出一批无论是书面语形式还是口语形式都必须儿化的儿化词,使之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并在教学中分段实施。所有的儿化词都给出附录词表,说明用法,举出用例。这样处理一是可以使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学到的每一个儿化词都有据可查,对儿化词的认识可以随汉语水平的提高而深入;二是可以打消他们对儿化的恐惧心,纠正他们对儿化的误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并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逐渐形成对儿化词的丰富的感性认识。

        戴晓雪(1990)认为即使方言中有儿化的人,由于和北京儿化的差异,也难以达到标准儿化的要求,这一点在儿化教学中反映还是非常明显的。她对儿化教学进行跟踪测试,发现教学效果极难维持长久,这是对外汉语儿化教学中比较突出而又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戴晓雪认为是以不吸收为好,或者至少也应该采取比较宽松的,不要把它列为语言规范的重要内容。儿化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是由于儿化在语言中的客观存在引发出来的,取消了儿化,完全可以用语言中其他丰富多彩的同义词语来替代。表达一定的感情色彩,更是无关大局,在语言交际中,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色彩,如词汇、语调、肢体语言等。她认为,儿化本身单独传递多少感情信息,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最后落实到语言教学上来,认为应对儿化问题采取宽松、淡化的态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区别对待儿化教学。

        儿化是普通话语音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于儿化教学各家都有各家的看法。儿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总结前人的经验,把儿化教学落实到实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理好儿化教学,让它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能够吸引留学生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赵金铭主编.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戴晓雪.现实语言交际与普通话“儿化”教学[J].语文建设,1990,(5).

        [6]冯常荣.儿化在口语中注意的几个问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2).

        [7]刘雪春.儿化的语言性质[J].语言文字应用,2003,(3).

        [8]任崇芬.普通话儿尾词两议[J].语文建设,1998,(9).

        [9]宋玉柱.关于“—儿”的语法性质[J].语文月刊,1991,(2).

        [10]徐 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5).

        

        (纪正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档

对外汉语中的儿化教学

对外汉语中的儿化教学作者:纪正红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7期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儿化教学的现状                自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出版以来,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徐越曾选择几种版本的教材,对其中出现的儿化词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有三个明显的差异:总数的差异;前后用法不一致的数量差异;必读儿化词的数量差异。从这些差异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对儿化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产生的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