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的改革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历史意义;通过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教材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利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学科素养能力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 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和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教学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普京将一幅彼得大帝的画像挂在办公室里。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的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彼得大帝做出了什么重大的历史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的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彼得一世改革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解决以下问题
1、的历史沿革
9世纪晚期:
13世纪上半叶:
14世纪:
15世纪晚期:
16世纪:
2、背景:投影17世纪落后表现
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3.时间及目的:
18世纪初 改变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4.改革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类归纳改革举措,并认识其作用。
类别 | 措施 | 作用(由学生归纳) |
军事上 | 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 有利于建立新式,增强军事实力 |
政治上 |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集权的行政,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权力。要求贵族必须到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 加强了集权,提高了效率,巩固了沙皇统治 |
经济上 |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 促进了经济发展,扩大了农奴制的基础 |
文教上 |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 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提高了科教素质 |
社会习俗 | 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 改变落后习俗和文明开化 |
①积极影响:通过改革,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②局限性:进一步强化了农奴制,后来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6.彼得一世的扩张及营建新都:学生看书自学
目标导学二:彼得一世改革
1、出示材料
19世纪中期与西方经济比较
国别 | 人均收入(卢布) | 铁产量 (万吨) | 铁路长度(千米) | 制度 |
71 | 26 | 1606 | 封建农奴制 | |
英国 | 323 | 385 | 14603 | 君主立宪制 |
法国 | 150 | 108 | 9160 | 民主共和制 |
德国 | 175 | 40.2 | 10065 | 君主立宪制 |
年代 | 农民 |
1801年~1810年 | 83次 |
1811年~1820年 | 124次 |
1821年~1830年 | 156次 |
1831年~1840年 | 143次 |
1841年~1850年 | 351次 |
1850年~1861年 | 591次 |
•地主有权在领地内对农民进行判决、鞭打、
•拷问和给他们带上镣铐、锁链。
•地主破产时,其债务由农民来偿还。
•地主有权干涉农民财产、婚姻等家庭事务
•地主有权交换、赠送和买卖农民。
•农民连同妻子儿女和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
-----19年《法律大全》
材料四:
“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恩格斯
教师:1.从材料一看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有何差别?
英美法等欧美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开始工业,进行殖民扩张,实力迅速上涨。经济落后
2.从材料二、三、四看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通过以上材料分析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
3、出示材料: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通史简编》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自己,不如自上而下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目的:挽救统治危机,巩固贵族统治
材料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
“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实施者:
改革的前提:
改革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改革措施
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
内容2:农奴在获得“”时,可以得到一份土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5、出示材料:
1861~1881年间,布匹的生产增加了两倍,织布工厂排挤了手工织布业。1860~10年,生铁的产量由2,050万普特增至5,660万普特;钢产量由1,250万普特增至5,2000万普特;煤的产量由1,800万普特增至36,700万普特。1866年的工厂不到3千,1903年已近9千个1865~15年,的铁路已由3,374俄里增至31,728俄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19世纪末基本完成工业
6、改革的意义
1)积极:①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互学探究
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哪些相同点?
①两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
②改革的对内作用相似,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③改革的对外影响相似,都增强了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讨论1861年改革的性质
性质:1861年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因为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教学反思
教学中,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普京导入新课,同时大量引用材料激发学生兴趣,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史料,在观点的碰撞中锻炼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由于受时间、教材等原因影响,讲授的知识很难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以致学生对历史的了解较为片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