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10:00
文档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统观教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北京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空间与图形中》“三角形的特征和面积”部分的第二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在初中第十五册还要进一步学习。但在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不同:小学阶段学习这个知识主要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去发现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初中阶段学习这个知识主要是对这个规律进行深化和拓展,把直观感知深化为理性探索,同时也为几何证明做理论基础。现就将小学阶段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进行分析:教
推荐度:
导读《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统观教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北京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空间与图形中》“三角形的特征和面积”部分的第二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在初中第十五册还要进一步学习。但在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不同:小学阶段学习这个知识主要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去发现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初中阶段学习这个知识主要是对这个规律进行深化和拓展,把直观感知深化为理性探索,同时也为几何证明做理论基础。现就将小学阶段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进行分析:教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统观教材: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北京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空间与图形中》“三角形的特征和面积”部分的第二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在初中第十五册还要进一步学习。但在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不同:

小学阶段学习这个知识主要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去发现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初中阶段学习这个知识主要是对这个规律进行深化和拓展,把直观感知深化为理性探索,同时也为几何证明做理论基础。

现就将小学阶段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进行分析:

教材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操作学具,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又一个新特征——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渗透数学思想。

后续学习的内容:这部分的知识会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也为初中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打下基础。

学情

知识基础 : 学生已经掌握了角,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等知识。

方法策略:学生对于平面图形边的关系的探索也并不陌生,在以往探究平面图形边的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用到过观察、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等策略方法,有一定的策略基础。

   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有直观感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感性经验。

以上这些知识和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认知基础。

二、我的思考: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采用观察、猜测、操作、分析、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能力。

三、学习目标

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

难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准确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具:不同长度的小棒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流程

主要教学环节:

(一)提出问题  引发猜测 

(二)实践操作,记录数据

(三)观察分析,探索规律

(四)运用规律,深化认识

(五)回顾过程  总结策略

五、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引发猜测

创设摆三角形 的情境

1、制作一个滑梯,用三根分别长7米、3米、5米的钢筋做三角形的架子,你认为能做么?自己动手摆一摆。

猜测: 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发猜测,产生探究三边关系的内需。

 (二)、实践操作,记录数据 

环节一  :操作记录

追问: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猜测是对的?

学生能想到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因此,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到底哪种猜想是对的?并提出操作要求。(课件显示) 

1、请同学们任意选取学具中的任意三条小棒,搭建一个三角形,并做好记录。

小组合作完成。

       记录表:

      能围成三角形

      三根小棒分别是:

    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根小棒分别是:

( )cm, ( )cm,( )cm

( )cm, ( )cm,( )cm

( )cm, ( )cm,( )cm

( )cm, ( )cm,( )cm

( )cm, ( )cm,( )cm

( )cm, ( )cm,( )cm

环节二: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从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可以看出有能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请学生思考: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和三角形的边的长短有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研究问题所需的数据,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观察分析 探索规律

环节一:初步发现规律

让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讨论:

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

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经过观察、分析数据,发现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摆成三角形。只有大于第三根小棒时,才能摆成三角形,得出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从而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环节二:完善规律

教师适时追问“这样的归纳全面吗?”这使学生敏感的意识到这种表达可能有问题,问题出在哪呢?学生不得不深思。

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他们在实践操作、猜想验证、观察分析等活动过程中,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巩固深化,应用规律

有效的练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的主要方法。这里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巩固性训练 

1. 下列各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2cm, 2cm, 2cm ;(2)1cm, 3cm, 5cm; 

(3)1cm, 2cm, 3cm ;(4)2cm, 4cm, 5cm 

 学生判断出来以后,让学生思考,我们在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时,有没有更简捷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巩固性练习题,重点让学生对三边关系的一个应用策略的优化选择。明白找“较短”的两条边大于第三边是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最快捷的方法。

2、解决问题

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走哪条路最近?如图:

设计意图: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在生活中加以合理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3、课外延伸性训练

要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已有两根,一根长8厘米,一根长12厘米,再拿一根几厘米长的木条就可以钉成三角形?  说说有几种不同的方案。

设计意图:给出两条线段,选择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条线段的取值范围。把学生对三边关系的认识再次引向深入。

这样层层深入的三个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

(五)回顾过程  总结策略

回顾思考:刚才大家是怎样探究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回顾探究过程,让孩子体验到探索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历程:问题的产生——实践、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初步发现规律——升华为数学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学效果评价

1、班级中有80%的学生都能准确的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有60%的学生能运用规律

2、给出两条线段,选择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条线段的取值范围时,学生操作起来有些困难,只有20%的优等生顺利做完。

   3、学生在解题时能够优化策略。

七、本节课的特点 

在情景中引入 

在操作中感知 

在实践中探究 

在练习中深化 

真正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不能围成三角形:两短边之和  等于  第三边

小于

      

能围成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文档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统观教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北京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空间与图形中》“三角形的特征和面积”部分的第二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在初中第十五册还要进一步学习。但在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不同:小学阶段学习这个知识主要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去发现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初中阶段学习这个知识主要是对这个规律进行深化和拓展,把直观感知深化为理性探索,同时也为几何证明做理论基础。现就将小学阶段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进行分析:教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