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从佛学提出了一系列认识逻辑后, 绘画才有了对“意象”、“意境”、“佛教思想境”价值目标的追求, 绘画才有了真正的面向主体心灵与画面主体的价值定位, 也才有了后世的一系列价值观和传统绘画精神的嬗变。可以说佛教思想对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最终佛教思想宗美学发展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对佛教思想对我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佛教思想宗; 文人画; 审美思维方式; 意境
佛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主要在于传统绘画精英的“文人画”及其创作主体, 即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一、佛教思想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佛教思想宗以非理性的直觉体验, 瞬间的不可喻的顿悟, 自然含蓄、模糊朦胧的表达, 活泼随意的参悟与体验为特征, 形成了与中国过去旧思维方式既有一定联系又有很大差别的思维方式。
中唐以后, 它渗入了士大夫之中, 并与那种追求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与追求幽静情远的审美情趣相融合,正好促成了中国式的艺术思维方式的产生。文人们在绘画中不自觉地适用了佛教思想宗的思维方式, 逐渐形成以直觉观照、沉思默想为特色的创作方式,以自我感受为主、探索领悟艺术哲理和情感的欣赏方式, 及自然、简炼、含蓄的表现三者合一的艺术思维模式。佛教思想宗不仅在艺术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给艺术, 尤其是文人画带来了经验, 而且在创作思想、审美情趣等方面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
佛教思想宗对文人画的影响, 不仅表现在画家把佛教思想思、佛教思想趣引入了作品中, 而且表现在佛教思想的精神改变了艺术家的思维方式, 促进了艺术家审美思想的转变。
唐朝后期, 封建社会由兴盛开始走向衰败, 继之而起的是五代十国的战乱与纷争。社会的巨变,使中国的上层士人们一时难以适应, 于是心理上失望、空虚, 性格上却越来越细腻、敏感、脆弱, 内心也逐渐走向封闭和自我逃避。这时, 佛教思想宗乘机入驻了士大夫空虚无聊的内心。文人与佛教思想师交往日益频繁, 在佛教思想宗适意人生哲学与淡泊自然的生活情趣推动下, 逐渐接受了佛教思想宗, 开始追求一种幽深情远的林下风流的审美情趣。最早接受佛教思想宗的文人画家是王维, 他曾说过:“宁栖野树林, 宁饮涧水流, 不用食粱肉, 崎岖见王侯。”这是他向往追求的清静高洁的生活。正因为如此, 他才写出“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的夜间春山的宁静幽雅; 写出“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的雨后秋山的空明澄净。
北宋人宋迪曾创造过八种山水画的主题: 江山暮雪、洞庭秋月、远浦帆归、渔村落照等。这些主题与佛教思想诗所表现的对象非常的吻合。那宁静无人的境地、恬淡的色彩和含蓄的感情, 正是超越尘世、忘却物我的佛教思想宗与文人们意识深层中审美情趣的外化。明代许多画家如王绂、杜琼、沈周、唐伯虎、文征明等无意仕途, 隐居山中, 过着牧歌式的田园生活。董其昌不仅是明代著名的大画家兼史论家,而且是一位居士, 他的艺术观受儒、道、佛教思想影响很深。当时文人都以谈佛教思想为风流逸事, 以交佛教思想为雅洁荣耀。观董其昌的《米氏云山图》, 画中远处群山逶迤, 淡淡的云雾笼罩着山峰, 山脚下杂树密布, 几处檐角掩映其间。近景是波平如镜的湖面。整个画面宁静和谐, 清透雅逸, 意境疏淡, 观后令人心静佛教思想远, 仿佛进入了佛教思想境。
佛教思想在中唐以后流行于世。它的“自性论”强调个体的“心”对外物的决定作用, 极大地激发了艺术家创作的主观能动性; 它的“顿悟说”, 主张直觉式顿悟思维方式, 沟通了中国古代整体性思维特点, 这对意境论、妙语说等美学理论的形成, 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意境和佛教思想境, 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意境对文人画的影响, 就是佛教思想对文人画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心﹑写意”的创作认知佛教思想宗强调“心”的作用, 在艺术实践中, 美的法则, 就是心的法则。具有意境的优秀作品, 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和反映, 而是艺术家与生活之间"关系的一种心理形态。它来自艺术家心灵深处, 所谓“夫画者, 从于心者也。”[2]文人画以表现自我内心情感为主, 因此, 画面所表现的内容, 往往不受时空的, 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二)“物我同化”的创作追求意境是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渗透中得以表现的。画家在创作中, 为表现意境, 往往将主观意志渗透到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之中。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注重直观, 注重对大自然一草一木细细嚼味的直觉体验, 从精神与物质的合一, 情感与对象的交融中把握人的本体存在。作为中国文人, 特别是宋代文人画家直观悟道, 因象观心的“缘起”, 画面大多为暮雪、秋月、烟波、翠竹, 这种朦胧含蓄的形式美感, 皆派生于对月色世界真如妙境的体悟。 佛教思想宗的“物我同化”和“物我两忘”,最终要达到“物我泯灭”超凡脱俗的境界, 这种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但对艺术来说,“物我同化”、“物我两忘”却触及到了创作的内部规律、意境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从佛教思想宗的“物我同化”中得到启迪。
(三)“空、淡、远”的佛教思想境表达人生的境界抽象到形而上的层面总是与审美境界幽然相通的。“萧条淡泊”、“闲和趣远之心”,是文人审美观的主调。本来,“淡泊”、“趣远之心”就是与佛教思想境联系在一起的。佛教思想境是含蓄、朦胧的,不可言喻。佛教思想境的奥妙, 表现在绘画上, 传达出一种“虚静、空灵、淡远、空灵”的意境, 视为理想的境界。在艺术形象的处理上, 强调轻形似重精神的意象表现。不追求自然形象的立体感, 透视感和光色变化, 不以此为目的, 而将“意”提高到首要位置。强调意象表达, 产生特有的意趣, 采取不似之似、虚与实等艺术手法描绘形象, 目的在于表现意境的朦胧美。朦胧含蓄是佛教思想境的特征, 也是意境最重要的审美形态。
总之,无论在唐宋诗词中, 还是在元明清的绘画中, 我们都可以领略到在暮色如烟, 翠竹似墨的幽境中, 士大夫面对这静静的自然, 空寂的宇宙抒发着内心恬淡的情思。又在对宇宙、自然的静静的观照中, 领略到人生的哲理, 把它含化到心灵深处。这种包含了自然、恬淡的感情与静、空灵的物象所表现的朦胧含蓄的艺术境界, 人们则称之为“有佛教思想气”或“有佛教思想意”。这也许就是“空、淡、远”的图式所透出的佛教思想意吧!
参考文献:
[1] 马刚. 中国人物画意象造形的美学理念[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3)
[2] 钟捷. 浅议意象人物画造型特点[J]. 美术之友, 2008,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