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11:35
文档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5个小题,70分。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左传》(又称《春秋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有①皇帝制度②分封制度③宗法制度④封建制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宗,尊祖庙也”,意思是说,宗法的“宗”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A.以宗教信仰为纽带B.以土地财产为纽带C.以活动地域为纽带D.以血缘家族为纽带3.说:“百代都行秦政制”。材料中
推荐度:
导读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5个小题,70分。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左传》(又称《春秋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有①皇帝制度②分封制度③宗法制度④封建制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宗,尊祖庙也”,意思是说,宗法的“宗”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A.以宗教信仰为纽带B.以土地财产为纽带C.以活动地域为纽带D.以血缘家族为纽带3.说:“百代都行秦政制”。材料中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5个小题,70分。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左传》(又称《春秋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度        ②分封制度        ③宗法制度          ④封建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 “宗,尊祖庙也”,意思是说,宗法的“宗”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

A.以宗教信仰为纽带                 B.以土地财产为纽带

C.以活动地域为纽带                 D.以血缘家族为纽带

3.说:“百代都行秦政制”。材料中“制”指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集权制       D. 世袭制

4.史载,“秦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5.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设立了一个新的职务,当时全国共计13人出任这一职务,负责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的监察工作。这一职务应该是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门下省给事中     D.通判

6.“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要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7.《旧唐书》记载,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材料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

8.《清史稿》记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设立军机处的最主要意图是

A.处理民族事务   B.提高行政效率   C.强化君主    D.加强特务统治

9.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位学者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10.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是著作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临时约法》             D.《八一宣言》

11. 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太平天国之后,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这一观点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

A.完全否定     B.客观评价       C.高度肯定        D.片面评价

12.20世纪初,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了“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结论,与这一结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禁烟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维新变法运动

13.1912年春,南京临时颁布的《临时约法》

A.宣告中华的成立               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的诞生         

14.1935年林语常曾痛心疚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不过在种族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15.观察右侧的政治宣传画,其表达的主题是

A.反封建、反侵略 

B.政治、经济自主

C.国共合作,民族抗战

D.武装民众,农村割据

16.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我想谈谈我个人对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出,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A.工农武装割据   B.坚持“城市中心” C.坚持“持久战”   D.实行人民民主

17.20世纪30年代,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歌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       D.淞沪会战

18.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媒体大多采用临时增刊的形式,大量报道日本从满洲事变到全面侵华的照片。下列报道与史实不符的是

            

A.占领海南      B.贺南京陷落   C.救民于水火     D.欢呼胜利

19.“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写作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口号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列强,除军阀”             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外争国权,内惩”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21.1949年1月,、周恩向宋庆龄发出邀请电报:“中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至祈先生命驾北,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材料中“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是指

A.筹建新中国                      B.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C.召开七大                    D.日本帝国主义

22.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2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它

A.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B.标志着新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D.是新中国第一部具有性质的文件

24.周恩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红色外交家”的美誉。他在万隆会议上提出

A.“乒乓外交”                     B.“一边倒”的基本方针

C.“另起炉灶”的基本方针           D.“求同存异”的方针

25.“文化大”开始以后,全国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这反映当时

A.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B.政治协商制度被抛弃

C.多党合作制度一度停止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断

26.1979年1月29日,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这个提法了,只要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是对《告同胞书》的发展

B.放弃以武力解决问题的

C.明确了“九二共识”前提和立场

D.践行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27.1981年在指导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强调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28.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自主外交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自主的前提

29.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30.《论民主》一书指出,“希腊人的政治是……一种乡镇会议式的民主”。其依据是

A.希腊民主面向全体居民

B.古希腊小国寡民基础上的民主制

C.实施财产等级制

D.实行陶片放逐法

31.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称:“棱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梭伦甚至使雅典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

A.颁布“解负令”                   B.实施陶片放逐法

C.成立十将员会                 D.组成“四百人会议”

32.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中“人民”是指

A. 雅典男性公民   B. 雅典妇女       C. 外邦人        D. 奴隶

33.“民主政治是雅典灭亡的罪魁祸首”,持这种观点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

    A.人民主权原则使处于监督之下

    B.《十二铜表法》维护私有财产权

    C.公民大会上繁琐的辩论影响了行政效率

D.极端的民主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34.《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这一法典的产生自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B.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

C.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               D.贵族反对教皇的斗争

35.《全球通史》写道:“他们(罗马人)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即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这部法律”是指古代罗马的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四地六校”联考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答题卷

 

一、选择题:共35小题,70分。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6题15分,37题15分,共3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题号123456789101112
答案
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答案
题号2526272829303132333435/
答案/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在含义和职能方面有何不同。(4分)

 

(2)依据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历史作用。(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明朝官制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关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的对华。(2分)为此,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美国对华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并分析指出其变化的主客观原因。(4分)

(3)在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方面,材料二、三分析的角度有何不同?(2分)导致这种不同的因素有哪些?(3分) 

 

“四地六校”联考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参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
答案BDCDBABCDBBC
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答案DCAAACCBACCD
题号2526272829303132333435/
答案AABCDBDADA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6题15分,37题15分,共30分。

36.(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掌国政又掌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4分)

(2)职能: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3分)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回答其中二点即给4分)

   (3)适应皇权不断加强的需要。(2分)  

(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分)

37.(1)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2分,答孤立,封锁中国等亦可给分。)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2分,答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可给分。)

    (2)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2分)主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或回答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美国经济衰退。回答其中一点即给2分)客观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回答其中一点即给2分。)

    (3)角度材料二中方认为是美国急于改善两国关系;材料三美方认为是中方急于改善关系。(2分)因素史观不同;政治立场不同;史料的挖掘和运用的程度不同等。(回答其中一点或言之有理即可,3分。)  

文档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5个小题,70分。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左传》(又称《春秋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有①皇帝制度②分封制度③宗法制度④封建制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宗,尊祖庙也”,意思是说,宗法的“宗”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A.以宗教信仰为纽带B.以土地财产为纽带C.以活动地域为纽带D.以血缘家族为纽带3.说:“百代都行秦政制”。材料中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