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苏氏世系-----苏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49:09
文档

苏氏世系-----苏

苏氏宗族前言苏氏宗族,在华夏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从最早的苏城(今河北临漳县)发祥地迁至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苏氏宗族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进入汉代,苏建开创武功派,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唐代,苏世长,苏瓌,苏頲等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宋代,蜀派苏易简、苏舜钦祖孙,闽派苏绅、苏颂父子,眉派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苏氏子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早自宋代,苏氏子孙就开始进入开发
推荐度:
导读苏氏宗族前言苏氏宗族,在华夏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从最早的苏城(今河北临漳县)发祥地迁至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苏氏宗族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进入汉代,苏建开创武功派,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唐代,苏世长,苏瓌,苏頲等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宋代,蜀派苏易简、苏舜钦祖孙,闽派苏绅、苏颂父子,眉派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苏氏子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早自宋代,苏氏子孙就开始进入开发
苏氏宗族

前言

苏氏宗族,在华夏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从最早的苏城(今河北临漳县)发祥地迁至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苏氏宗族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进入汉代,苏建开创武功派,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唐代,苏世长,苏瓌,苏頲等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宋代,蜀派苏易简、苏舜钦祖孙,闽派苏绅、苏颂父子,眉派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苏氏子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早自宋代,苏氏子孙就开始进入开发。

近代以来,苏氏子孙跨出国门、远涉重洋,几十万苏氏后裔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等国,部分后裔投入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经济建设中,参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开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追本溯源、缅怀先贤,苏氏先祖的光辉业绩将永远值得发扬光大。

一、黄帝至昆吾樊世系表

中华民族皆是炎黄子孙,而苏氏一族是黄帝之孙颛顼帝(即高阳氏)之苗裔。高阳氏六世孙樊·昆吾伯之子封于苏(今河北临漳县),我国历史上的苏姓一族,以此为始。

二、苏氏受姓后至春秋战国世系

苏氏受姓后至西周时期,苏氏出现苏忿生(司寇),他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与周公、召公齐名。战国时代,东周洛阳出现苏秦,他用合纵之说拒秦,拜六国相印,显赫一时。

汉平陵侯分为六个派系苏健,封平陵侯,居长安,葬武功。其后代遂居家于此。苏氏至此称武功人,武功成为苏姓总派系。今世界各地苏氏皆宗武功,后分为六派:

赵郡苏氏 东汉冀州刺史苏章,其后人在邯郸做官定居,赵郡(今河北赵县)始有苏姓,苏味道最为显赫。

襄阳苏氏 魏都亭侯苏则,其后人迁徙于襄阳,这支苏姓,苏灌最为知名。

武邑苏氏 前燕那公苏青之后,为信都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之苏氏,显赫者为苏礼、苏克忠、苏列。

武疆苏氏 魏卫少卿苏备,为长乐武疆(今河南安阳以东)之苏氏,有名者为苏琼。

蓝田苏氏 唐刑部尚书苏珦之后,自武功徙蓝田(今陕西),苏晋、苏瞻、苏弘最有名望。

河南苏氏 后魏恒州刺史苏强,迁徙于河南(今洛阳),显赫者为苏孝慈、苏康。

唐代苏氏分为三派

蜀派 苏瓌,(唐中宗景龙年间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谥“文贞”)。其长子苏頲六世孙苏传(荆州刺史)避广明乱,迁徙四川盐泉(今川南筠连县西一带)。苏传长子苏振为铜山县(今四川中江县)令,孙苏协(刑部侍郎)定居开封。苏协长子苏易简(宋太宗年间,参知政事、礼部尚书),其长子苏寿(知歙州),这一支派为新安派。

闽派 苏瓌(唐许公国)第三子苏诜六世孙苏益(隰州刺史)定居闽(福建)中,幼子苏光诲(屯卫大将军)世代为泉州同安县人,故称为闽派。苏光诲三世孙苏绅(魏国公),葬润州(今镇江市)京口(今丹阳)。苏绅之子颂(宋元祐时宰相)定居京口,这一支派为京口派。

眉派苏味道(唐凤阁侍郎后贬为眉州刺史)留一子苏份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其后人苏序生苏东坡父子。宋元祐期间的宰相苏颂曾与文安公苏洵叙宗盟。有诗曰:“尝论平陵系,吾宗代有人。”又曰:“源流知自子卿孙。”三派都是平陵侯苏建的后代,这一支派为眉阳派。

唐代苏氏分为三派

眉派 苏味道(唐凤阁侍郎后贬为眉州刺史)留一子苏份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其后人苏序生苏东坡父子。宋元祐期间的宰相苏颂曾与文安公苏洵叙宗盟。有诗曰:“尝论平陵系,吾宗代有人。”又曰:“源流知自子卿孙。”三派都是平陵侯苏建的后代,这一支派为眉阳派。

蜀派 苏瓌,(唐中宗景龙年间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谥“文贞”)。其长子苏頲六世孙苏传(荆州刺史)避广明乱,迁徙四川盐泉(今川南筠连县西一带)。苏传长子苏振为铜山县(今四川中江县)令,孙苏协(刑部侍郎)定居开封。苏协长子苏易简(宋太宗年间,参知政事、礼部尚书),其长子苏寿(知歙州),这一支派为新安派。

闽派 苏瓌(唐许公国)第三子苏诜六世孙苏益(隰州刺史)定居闽(福建)中,幼子苏光诲(屯卫大将军)世代为泉州同安县人,故称为闽派。苏光诲三世孙苏绅(魏国公),葬润州(今镇江市)京口(今丹阳)。苏绅之子颂(宋元祐时宰相)定居京口,这一支派为京口派。

苏轼汉唐宋世系

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时期人,武帝天汉元年(100年)以中郎将

出使匈奴。匈奴胁降苏武,苏武不,屈,留于匈奴十九年,雪旃毛,于北海无人处仗节牧羊,奉使不辱使命。汉昭帝即位,苏武得归汉,任命为掌管蛮夷投降的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苏武卒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年80余岁。汉宣帝时赐爵关内候、画像于宫中麒麟阁,得到汉皇朝的最高荣誉。

旷世才女—苏若兰

《璇玑图》千年回文织就爱情经典人世间最美妙的旋律,莫过于心心相印的情侣用心谱奏的爱情乐章。晋代苏蕙的五彩回文诗锦帕《璇玑图》,千百年来不知惹出多少痴男痴

女的眼泪,揉进了多少思恋和哀怨。

晋前秦王苻坚建元年间,陈留县令武功人苏道质的三女儿,名蕙,字若兰。从小聪慧过人,五岁能作诗,七岁会绘画,十二岁即操梭织

锦。“智识精明,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年十六,归于窦氏。”其夫窦滔,字连波,“风神秀伟,该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尚

文。”深得苻坚信任。苏若兰因丈夫征战在外,倍感思念。襄阳名妓赵阳台仰慕连波英武过人,主动投怀送抱,连波竟将发妻的苦苦守盼丢在

了脑后。若兰得知这一消息,揉满腔哀怨愁愤,吟哦成情诗数百首,用841字巧妙编织成五彩回文诗锦帕《璇玑图》,托人带给窦滔,滔读

懂了妻子的心声,良心发现,幡然醒悟,将苏若兰接到襄阳,夫妻恩爱如初。

《璇玑图》流传极广,文人学士则从中玩味出许多风雅。苏东坡就有三首极为工谨佳妙的回文诗,其中之一为:“春机满织回文锦,粉泪挥残

露井桐。人远寄情书字小,柳丝低日晚庭空。”倒读即:“空庭晚日低丝柳,小字书情寄远人,桐井露残挥泪粉,锦文回织满机春。”到明清两代,汤显祖、张芬、张淮、纪晓岚等人在回文诗中也各有建树。“璇玑”虽繁衍不息流传千秋,认真考究起来,为文为诗的难度和读释的数量,竟至今无人超过回文诗老祖宗苏若兰。

苏轼汉唐宋世系

苏颂(1020——1101年)

字子容,泉州同安人(今属福建厦门市),庆历三年进士及第,后知江宁县,南京留守推官。召试,授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曾编写成著名的《本草

图经》等书。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为刑部尚书。元祐五年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侍读、尚书右丞。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当上了宰

相。徽宗即位,进太子太保,封为赵郡公。享年八十二岁。

苏颂是一位大学问家,大科学家,自有文字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尤明典故。编撰有

《新仪象法要》一书,创制成功了水运仪象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将浑仪和混像黄置一个三层木台中,上部设置浑仪,中部设置浑像,下部设置司辰通过水激框轮自动转,一方面进行天文观

察,一方面进行天象演示,同时又进行时辰报告,达到“制备二器,而通三用”。

北宋时期,科教文化技术高度发展,人才辈出由于当时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统治者重视历法的改进和天象观测仪器的改革,技术经验的积

累和大胆创新,终于促使苏颂继张思训,韩显符,沈括等人之后,他造了当时世界第一流的水运仪,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位巨

人。

《苏轼族谱引》

苏洵

《苏氏族谱引》,谱苏氏之族也。苏氏出于高阳,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此始。而谱不及者,亲尽也。亲尽,则曷为不及?谱为亲作也。凡子得书,而孙不得书者。何也?以著代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年卒,皆书;而他不书者,何也?详吾之所自出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皆曰讳某,而他则遂名之。何也?尊吾之一所自出也。谱为苏氏作,而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何也?谱,吾作也。

呜呼!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情见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涂人也。吾所与相视如涂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悲夫!一人之身分而至于涂人,吾谱之所以作也。其意曰,分而至于涂人者,势也。势,吾无如之何也。幸其未至于涂人也,使其无至于忽忘焉可也。呜呼!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系之以诗曰:吾父之子,今为吾兄。吾疾在身,兄呻不宁。数世之后,不知何人。彼死而生,不为戚欣。兄弟之情,如足如手,其能几何?彼不相能,彼独何心。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苏氏家族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家族。

苏氏家族源远流长,人才荟萃。苏氏始祖之父昆吾,名樊,是黄帝之孙帝颛顼高阳的后代,在夏代被封为诸候伯。昆吾之子苏,夏代末年为诸候伯,是苏国的始封君。进入西周的苏忿生,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与周公,召公齐名,是朝中执政的六卿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历史文献《尚书》中记载的苏姓第一人。苏忿生之后代,苏、苏公、苏甫人、苏貉、苏成公、苏子,西周晚期都是苏国国君。可以说,西周晚期苏氏家族已开始进入兴盛时期。

进入战国,东周洛阳出现了苏代、苏厉、苏辟、苏鹄、苏秦五兄弟,尤以苏秦显赫一时,六国拜相,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汉武帝时期,苏氏家族出现了苏建,因从大将军卫青讨伐匈奴有功,封为平陵候,后归葬武功,其子苏武,出使匈奴,不辱使命,“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而受爵关内候,图像于麒麟阁,得到汉王朝的最高荣誉,流名青史。汉代的苏氏子孙中还有苏竟、苏纯、苏章、苏谦、苏不韦等,皆有高名,特别是苏章的无畏无私,一身正气,深得后人敬仰。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苏氏家族出现了苏则、苏林、苏侃、苏湛、苏淑、苏琼、苏绰、苏椿、苏亮等名人。隋唐时期,苏氏家族更是繁衍显盛,人才辈出,涌现了苏威、苏夔、苏孝慈、苏沙罗、苏世长、苏良嗣、苏定方、苏安恒、苏味道、苏瓌、苏頲、苏珦、苏晋、苏检等人物。苏世长是太宗李世民智囊团的“十八学士”之一,苏味道少年即有文名,与李峤并称“苏李”,苏瓌、苏頲父子,在武则天时期同朝为官,名重一时,隋唐时期,苏氏家族先后出了六位宰相。进入宋代,苏氏家族的子孙人才济济,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蜀派的苏易简,少中状元,未满三十岁便由知制诰入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政绩赫赫。苏舜钦在散文和诗歌方面都有成就。闽派中以苏绅、苏缄、苏颂最有名。苏颂官至宰相,是一位大学问家、大科学家,他创制的“水运仪象台”,对中国和世界科技史做出了巨大贡献。眉山派出现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在“唐宋家”中占据三家,当时就造成了“苏文擅天下”的局面,苏轼被誉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家之首,眉山派苏氏子孙苏迈、苏迨、苏过在北宋末年有名,苏符、苏峤、苏岘、苏迟、苏简、苏策、苏籀、苏谔、苏林等在南宋皆有名,宋代是苏氏家族史上的黄金时代。

元代的苏天爵断案审慎,有“包公”的声誉。进入明清,苏璟注重以农为本,兴教育、办学校。苏朝宗为监察御史,对两淮盐政加强管理,进行改革。苏廷魁、苏廷玉勇敢抗击外来入侵,其事迹可歌可颂。

苏氏家族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苏轼族谱引》

西周——春秋战国苏忿生(西周)西周开国功臣之一,与周公、召公齐名。周灭商后,周武王任命苏忿生担任司寇,主管司法,是朝中执政的六卿之一。封于河内,后迁徙至武功

杜陵。

苏忿生担任司寇,能平政刑,以教百姓,助周公以达王道。《尚书·周书·立政》记载,周公在告诫成王时,也告诫太史说:“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

国。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意思说:司寇苏公,能够用法。你太史应当敬所用之狱,以长施行于我王国。刑狱之法,有所慎行,必以其体式列,用中常之

罚,不轻不重,当如苏公所行。由此可见周公对苏忿生的称赞和器重。苏忿生是我国最早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苏姓第一人。

苏秦字季子,苏忿生之后,战国时期秦国人,虽家境贫寒,但志向远大,在战国诸多的游士之中,他提出合纵之说,说动燕、赵、韩、魏、齐、楚等六国结合

为一,以抗拒秦,形成了与秦国对抗的巨大力量,使秦国在十五年内不敢窥伺六国。作为纵横家,他的奇策权谋能使危者以安,运气以存,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其剖析形势,情理兼具,有说服力;为人画策设谋,拟有上中下三策,供人选择;其说辞文采飞扬,纵横姿肆,为世人所赏爱。

苏秦发奋读书,悬梁刺股的故事烩灸人口,传诵千古。苏秦拜为六国宰相后,其后代有为赵国上卿,燕国师、齐国客卿,齐大夫者,显贵一时,声名赫赫。苏秦时期是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

汉唐宋时期

苏建汉代陕西武功杜陵人。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担任校尉的苏建因随车骑将军卫青征伐匈奴有功,以一千一百户封为平陵侯,卫青派苏建筑朔方城。元朔六年,提升为右将军,出兵定襄攻击匈奴。苏建与前将军赵信并军三千骑,单独与单于相逢,与之激战,终不能敌。汉兵丧失殆尽,赵信降于匈奴。苏建只身一人逃脱,归汉,天子不诛,赎为庶人。后起用担任代郡太守,卒于官,葬于武功大犹乡,苏建成为苏氏武功派始祖。

苏建有三子:苏嘉、苏武、苏贤。苏武最有名。

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时期人,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匈奴胁降苏武,苏武不屈,留于匈奴十九年,雪旃毛,于北海无人处仗节牧羊,奉使不辱使命。汉昭帝即位,苏武得归汉,任命为掌管蛮夷投降的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苏武卒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年80余岁。汉宣帝时赐爵关内候、画像于宫中麒麟阁,得到汉皇朝的最高荣誉。

《苏轼族谱引》

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西北),苏章少年时博学,能写作文章。安帝时,举为贤良方正,对策高第,担任议郎。后升迁为冀州刺史,在职期间

依法查处故友清河太守的奸利贪赃案,秉公执法传为美谈。冀州一带,知道苏章大公无私,都畏惧敬肃。后来,苏章调换为并州刺史,因为摧折权豪,被免职隐

于乡里。之后再被征为河南尹,辞而不就,卒于家。

苏绰(498年——546年)

字令绰,武功(今陕西扶风)人,少年时好学,博览群书,尤精算术,西魏大臣。深受宇文泰赏识,拜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大行台左

丞,参典机密。他所制定的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被隋、唐王朝沿用。苏绰极力赞同西魏宇文泰的改革方针,协助宇文

泰精简,设置屯田以资军国。贡献最大的是制定《六条诏书》,六条诏书的内容为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

役。宇文泰将《六条诏书》放置座右,下令百官都要学习背诵,不熟悉《六条诏令》者罢官。苏绰流传于世的著作有《佛性论》、《七经

论》。

苏威(534年——621年)

字元畏,京兆武功(今陕西扶风)人,西魏大臣苏绰之子。

杨坚(即后来的隋文帝)在北周宣帝时,以丞相身份专权,其时就对苏威的才学颇为看重,即位后拜苏威为太子少保,世袭其父美阳伯的爵位。担任民部尚书(负责赋役征收和国家财政的官吏),为官清廉,治理有方,深得文帝信任。隋炀帝杨广即位,对苏威更是委以重任。历位太常卿纳言,左武大卫将军,光禄大夫,赐爵房陵侯,旋进封房公。苏威正直敢言,对隋炀帝并非一味屈从,而且屡进谏言,怎奈隋炀帝非但不听劝言,反而听从奸佞谗言,终将苏威贬为庶民,唐武德四年病卒于家,终年88岁。

苏定方(592年——669年)

名烈,字定公,以字行,冀州武邑人,后徙始平(今西安兴平),是唐朝有名的武将。隋大业年间,十五岁的苏定方即随父征战,多次破敌陷阵,捷足先登。唐太宗贞观初年,征伐

突厥有功,授左武卫中郎将。又因征战高丽,获胜回归,拜为屯卫将军,临清县公。永徽年间,多次征讨突厥,生擒突厥部落首领,使唐西部边境悉定,唐高宗拜苏定方为左骑卫大将军,邢国公。唐高宗显庆年间,苏定方率师征讨百济,俘虏百济太子义慈。苏定方在近四十年的征战生涯中,前后共攻灭了高丽、突厥、百济三国。平定了吐番,吐谷浑两个少数民族的叛乱,战功显赫。被唐高宗赠为左骑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谥为“庄”,年七十六岁。

《苏轼族谱引》

苏世长雍州武功(今属陕西西安市)人。父苏振,北周封为建威县侯。11岁时,上书北周武帝,武帝惊异,特召见他。世袭父爵。入隋,为长安令,大业未年

为都水少监。唐开国,历任陕州长史,天策府军谘祭洒。苏世长机辩博学,敢于直言,多次劝说太祖李渊,以隋为鉴,惩其奢淫,不忘俭约,拜谏议大夫。太宗

年间,与杜如晦,房玄龄等齐名,画像立于秦王府文学馆内,是唐太宗智囊团的“十八学士”之一。文学大家褚亮题赞道:“军咨谐噱,超然辩悟,正色于庭,匪

躬之故。”

苏良嗣(606年——690年)

陕西雍州武功人(今属西安市),苏世长之长子。受父亲影响,苏良嗣刚正不阿,高宗时,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后为雍州长史。武则天临朝,苏良嗣迁工部

尚书,封温国公。后为西京留守,武则天为之赋诗饯行,赏遇甚厚。不久,苏良嗣被迁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因遭人诬陷、牵连,心中郁闷,抱疾而

亡,终年八十五岁。武则天为此辍朝三天,举哀于观风门,敕令百官至宅赴吊。

苏味道

赵州栾城人(今属河北省石家庄市)。少有文才,九岁能属辞。与乡人李峤同以文辞知名,被时人称为“苏李。”成人后,苏味道被州里举为进士。及第后,累迁咸阳尉。延载初年(694年),苏味道历迁凤阁舍人,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苏味道因亲附武后庞臣张易之、张昌宗之罪,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迁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年五十八岁。有文集流行于当世。为眉山苏氏始祖(即眉阳派)。

苏瓌(639——710年)字昌容。雍州武功人(今属陕西西安人),汉苏武二十五世孙。二十岁时,在本州举为进士,补官为恒州参军。历任朗州,歙州刺史,

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中宗神龙初年,官拜尚书右丞,封怀县男,再迁户部尚书,拜侍中。苏瓌通晓法律,多识台阁旧章,唐中宗令其删定律令,一朝格式,

皆由他修正重订。中宗复位后,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进封许国公。睿宗即位,进左仆射,为太子少傅。去逝后被玄宗赠以司徒之名,谥号“文贞”。

苏頲(670——727年)

字廷硕,苏瓌之子。少有奇才,一览千言,弱冠之年,即进士及第,后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吏部侍郎。再迁监察御史,又迁给事中,修文

馆学士,拜中书舍人。父子同在禁苑,朝廷荣之。袭封许国公,进同紫薇黄门平章事。被当时宰相宋璟称誉为“尽公不顾私”,时号燕许大

手笔,去逝后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苏轼族谱引》

苏益(875——935年)

又名利用,字世进。从小读书习武,因父荫得官,唐僖宗光启年间,随唐将王潮、王绪入闽,为王氏领军使。宋初,赠隰州刺史,上将军武安侯。因儿子苏光海为漳州刺吏,居于泉州同安,遂为同安人,为同安苏氏始祖(即闽派始祖),享年六十三岁。

苏绅(909年——1046年)字仪甫,泉州晋江人,天禧年间中进士及弟,历任宜州、复州、安州三州推官,改大理寺丞。宋仁宗景祐元年,举贤良方正制科,

提升尚书祠部员外郎,通判洪州,梅尧臣作诗送别。后还朝进直史馆,为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苏绅博学多知,喜欢上奏言事,针对少数民族的入侵扰

敌,多次上疏朝廷,提出自己的主张,被朝廷采纳,蛮夷入扰才告平定。苏绅受皇帝嘉奖,进职史馆修撰。仁宗庆历年间,苏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赐金带。

再迁尚书礼部郎中,除御史中丞。享年四十八岁。

苏颂(1020——1101年)

字子容,泉州同安人(今属福建厦门市),庆历三年进士及第,后知江宁县,南京留守推官。召试,授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曾编写成著名的《本草图经》

等书。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为刑部尚书。元祐五年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侍读、尚书右丞。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当上了宰相。徽宗即

位,进太子太保,封为赵郡公。享年八十二岁。

苏颂是一位大学问家,大科学家,自有文字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尤明典故。编撰有《新仪象法要》一书,创制成功了水运仪象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苏易简(958——996年)

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太宗临轩复试,苏易简就试题三千余言立即写就,被

拔为甲科第一名,即状元。初仕将作监丞,通判升州,迁左赞善大夫。淳化二年迁中书舍人,充翰林承旨。后知审官院,改知审刑院,给事中,参知政事等职。

苏易简雅善笔札,尤善谈笑,旁通释典,著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二十卷。

《苏轼族谱引》

苏舜钦(1008年——1048年)

字子美,苏易简之孙。初以父亲官职,补太庙斋郎,调任荥阳县尉。又中进士,改光禄寺主簿,长垣县令,升迁大理评事。范仲淹赏识苏舜钦的才能,召试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后因祀神会客事件(即用卖废纸的公钱,宴会宾客),而削除官职。苏舜钦携妻居于苏州,作沧浪亭,发愤推求六经。常常于诗歌中发泄愤闷,它的诗风格豪放,往往有惊人之语。又喜欢写行书草书,虽是短章醉墨,落笔即争为人传。几年后,复职为湖州长史,对他的微罪遭谪,世人十分惜之。庆历八年病逝,享年四十一岁。著有《学士文集》(即《沧浪集》)。

苏涣(1001——1062年)

始字公群,晚字文父(苏洵的二哥,苏轼的伯父),四川眉山人。仁宗天圣二年中进士,为祥符县令,宝鸡主簿,调凤州司法,又通判阆中。苏涣为官正直,在

任祥符县令时,不惧权贵,祥符属京城范围,多富贵之家,苏涣平均他们的徭役赋税,又平抑他们的官司,使当地百姓能安居乐业。受到仁宗皇帝称赞,包拯见

到苏涣赞许说:“你以一个县令,能坚持如此,要比言事官贤良得多。”苏涣所到之处,都有美好的声誉。百姓将他比作汉代的循吏。至和二年,为职方员外郎,

任利州路提点刑狱。嘉祐七年(1062年)去逝,享年六十二岁。苏涣平生所作诗文有千余篇,著有《南麾退翁杂文》和《苏氏怀章记》。

苏洵(1009——1066年)

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

苏洵年少时喜欢游历,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曾考进士和茂才异等皆不中,于是闭门谢客,潜心研究六经百家之说,古今治乱成败之理。于宋仁宗嘉祐二

年,携子轼、辙进京考试,将其著作《权书》、《衡论》、《机策》献于朝廷,名震京师。遂任命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同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书成即卒,享年四十七岁,谥“文忠”。

苏轼(1037——1101年)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二十一岁中进士,历仁宗至徽宗五朝,官至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知制诰,龙图阁学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家之首。

苏辙(1039——1112年)

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十九岁中进士,官至河南推官、陈州学官、齐州掌,后擢任门下侍郎,著有《栾城集》、《龙州略志》等。

苏迈(1059——1119)

字伯达,苏轼长子。苏轼前妻王弗生于眉山。迈历任饶州德兴尉、房州军事推官、知河间县令。1094年,苏轼贬官岭南,迈居宜兴。轼卒,迈居颍昌。1107年出任嘉禾令,1112年罢归颍昌,卒年约六十岁,葬郏县。娶妻石氏(中书舍人石昌言孙女),生二子:箪、符。女一:阿巽,嫁范石禄之孙范潩。

《苏轼族谱引》

苏迨(1070——1126年)

初名叔寄、竺僧,字仲豫,苏轼后妻王闰之生于开封。苏迨官承务郎,驾部员外郎,武昌管库官。苏轼贬岭南,苏迨居宜兴。迨卒于靖康之乱,终年五十六岁。苏迨娶欧阳修之子欧阳棐的六女儿为妻。元配欧阳氏生箕、筌、筹。1093年欧阳氏病逝。苏迨续娶欧阳氏,即前妻之七妹,生一子篑。篑无后,苏岘(苏过孙)过继给苏篑为后。

苏过(1072——1123年)

字叔党,后妻王闰之生于杭州。苏轼贬岭南,苏过一直随侍身边。苏轼去世后,苏过闲居颍昌十年。40岁时出监太原税,三年后知偃城县,1123年权通判中山府,卒于镇阳(今正定)行道中,年五十二岁。娶妻范氏,范镇孙女,范百嘉之女。苏过能文,有《斜川集》二十卷行世。亦能书画。苏轼把他的画与文可的画相提并论:“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宋徽宗曾宣召苏过入宫作壁画。葬于河南郏县。生男七人:籥、籍、節、笈、簟、篴、竺;孙男二人:峤、岘。

苏符(1086——1156年)

字仲虎,苏迈之妻石氏所生,苏轼之孙。苏符自幼力学,负大志,随侍苏轼十五年。苏辙去世,以遗恩授假将仕郎。后改宣教郎,擢国子丞,改司农丞,迁仓部职方外郎,知蜀州(今崇庆)。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除尚书司勋外郎,起居郎,中书舍人,试给事中,充贺金正旦使,携陷金之苏过孙苏峤、苏岘归宋。十年,权礼部尚书。十二年,提举江州长太平观,除知遂宁府。十六年,复敷文阁待制,乃还蜀,以后就再未出川。二十六年七月丁未卒,享年七十岁。有制诰表章十卷、文集二十卷,特赠左中奉大夫,累封眉山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苏符娶妻王氏,一子苏山幸存。

苏箕(1088——1150年)

又名苏绍箕,字嗣良,号晴川,苏迨之子。生于广东南雄珠玑巷。二十岁入武举,历经抗金,为宋高宗南渡护驾,官至太尉。后岳飞遇害,便以伤残为由回乡养病。绍兴二十五年,苏绍箕卒于白云山月溪寺,葬于摩星岭侧,享年六十二岁。墓前建有碧江苏公祠。

苏峤

字季真,苏过长子苏籥之子。曾为江东从事,湖北宪曹司属官,右朝奉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历谏省,给事黄门,待制显谟阁。乾道九年,宋孝宗曾作《御制文忠苏轼文集赞并序》赐苏峤。序云:“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苏轼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苏岘(1018——1183年)

字叔子。苏籥之子,苏峤之弟。苏迨继室欧阳氏生一子无后,苏岘过继于苏篑。苏岘初为海陵县丞,后为太常寺主簿,知邠州,福建转运使,秘阁修撰等。淳熙十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苏岘娶曾氏(宰相女),赠人。生男六人。苏岘学有家法,喜作诗,有《绮语编》三卷。葬于宜兴县芙蓉山南平原上,曾夫人同葬于此。

《苏轼族谱引》

元明清时期

苏天爵(1294——1352年)字伯修,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在国子学生公试中名列第一,授从仕郎,大都路蓟州判官。泰定元年(1324年)升为应奉翰林

文字,预修《武宗实录》。后提拔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苏天爵在任期间,执法公正,断案详明,深受百姓称赞,有“包公”的称誉。又入朝担任监察御史,累迁

翰林待制,礼部侍郎,史部尚书等。著有《国朝名臣事略》、《文类》等。

苏璟(13——1470年)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士英。永乐年中举人。官升陕西乾州(今陕西乾县)知州。他注重以农为本,关心农民疾苦,为发展粮食生产做出过贡献;又注重兴教育、办学校、传播知识文化。由于他励精图治,不过数年,该州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口显著增长,粮食丰收,农民安居乐业。朝廷因其政绩突出,提拔他为监察御史,并请他练兵于永平(今河北卢龙),后调任两淮盐运司同知,将赴任,不幸病逝家中

苏车(11—1252)

字彦远,真定人,通叛成都府,授禁州税务史,留为丰衍东库副使,官职镇国上将军。

苏伯厚

明建安(今福建瓯)人,名坤,精书法与诗画,永乐初,为翰林侍郎,曾参与编纂(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为人诚实、学问、严谨、

著有(素属集)

苏伯衡字平仲,明金华(今渐江省金华县)人,生来聪明机灵,博学多识,尤其爱研究古文字,受聘为国子学录,

迁学正又提拔为翰林编修,宋濂向明太祖推荐“伯衡是我的同乡,此人学识渊博,文笔又好,定能胜任.”

苏廷魁(?——1878年)

字赓堂,广东高要(今属广东肇庆人),道光十五年进士,因文行兼优,被选为庶吉士,入庶

常馆学习,被授编修,后迁为御史。鸦片战争爆发后,身为御史的苏廷魁,多次上疏请求修筑

虎门一带的炮台和要隘,极立主战维护国家主权。咸丰年,苏廷魁上《谨始疏》,得到咸丰帝

的嘉纳。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苏廷魁被任命广东团防大臣,他提倡设团防局,坚壁请野,

肃清汉奸,为保卫边界竭尽全力。光绪四年,苏廷魁病卒于家。

苏廷玉(1783——1852年)

字韫山,号鳌石,福建省同安县翔风黑(今新居镇沃头村)人。少时孤

苦贫寒,十分好学,进士及第后被选为庶吉士,任刑部主事。苏廷玉为

人极其公正,忠于职守,对于案情的处理明察秋毫,认真谨慎、秉公办

事,声誉卓著。在任四川按察使期间,兼理边政,除暴安民,并捐俸济

军饷,受到朝廷嘉奖。历任光禄大夫,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

职,享年70岁,著有《亦佳室诗文钞》和《从政杂录》。

苏尔相甘肃录州人随军远征金州,缅甸,因功累

迁为云南奇兵营都司,乾隆三十年,苏尔相至缅

甸将檄文呈交缅王,并责其不守和约。缅王大

怒,并逼其上书清廷,欲重改和约,后清高宗应

允,于是苏尔相被释回国,并授以游击将军之

职,迁缅越镇总兵,兼署云南提督;并赐诗褒

奖,诗中以苏尔相与汉之苏武相比。

文档

苏氏世系-----苏

苏氏宗族前言苏氏宗族,在华夏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从最早的苏城(今河北临漳县)发祥地迁至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苏氏宗族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进入汉代,苏建开创武功派,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唐代,苏世长,苏瓌,苏頲等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宋代,蜀派苏易简、苏舜钦祖孙,闽派苏绅、苏颂父子,眉派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苏氏子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早自宋代,苏氏子孙就开始进入开发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