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美术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2)认识美术欣赏的意义、作用及其学习方法。
2、情感目标:
激发、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美术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课 型:
概述课、新授课。
教 法:
讲解法、引导式教学等。
学 法:
“听、看、想、讲”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自我介绍。(让我们一起将高中美术进行到底)
2、高中美术课的特点:
小学、初中美术课注重操作,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高中美术课的重点是艺术鉴赏课,提高鉴赏能力。
二、展开教学:
“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到美术,你想到什么?”
—— 学生回答。(旨在了解学生对美术的了解程度。)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出美术的分类:
—— 按制作方法:绘画、雕塑、建筑、工艺。
—— 按作用功能:
纯美术:绘画、雕塑
实用美术:建筑、工艺
美术自身的特点:
(1)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可视的艺术形象。
独特的艺术语言: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空间、构图等。
(2)艺术形象的创造借助物质材料的运用。
①齐白石的虾—— 生宣纸水墨容易渗透,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
②古希腊的雕塑《维纳斯》—— 洁白无暇的大理石。
③物质材料—— 建筑、工艺品、现代工业产品。
(3)由于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不同,中西方美术存在着不同:
中国的传统美术,从强调形神兼备,逐渐发展到以抒发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意为主,主要运用以线造型的手法,在绘画中表现色彩和时间、空间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传统美术,崇尚写实,主要运用以明暗造型的手法,具有欣赏人体美的艺术传统。
定义“美术”:
—— 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等手段,创造出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美术的主要功能:
(1)教育功能;
(2)认识功能;
(3)审美功能;
(4)娱乐功能。
纠正(大众)审美的误区:
——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
树立良好的审美习惯: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
——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 “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德·歌德)
美术欣赏能扩展我们的知识面,它不是单一学科的,它需要其它学科知识相辅助:
—— 水彩的由来;(地理)
黄经分割点的运用;(数学)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文学)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创作背景;(历史)
印象派绘画光学、色彩学知识的运用;(物理)
解剖学;(医学)
透视学;(几何)
宗教;(宗教学)
……
美术欣赏的作用:
—— 提高人的艺术素养;
陶冶人的思想情操;
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
三、小结:
人类历史是漫长的,美术星空是丰富而绮丽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到美术殿堂中,穿越时空隧道,去欣赏、领略、感受人类历史上优秀的美术作品。
美术每发展一步,都是人们不断创造所取得的,有了创新,才有美术的前进,人类的发展。
四、课堂讨论、作业布置:
“如果我来上高中美术课……”
五、教学后记:
1.引导学生认识到鉴赏除了需要“经验”之外,还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门道”通过学习与实践才能达到。在教学中,根据教材中的实例进行分析,确信“知识”的价值。只有在这一课学习中为学生树立了这一价值观,以后的学习鉴赏活动,才能学得有意思、有效率,才能掌握鉴赏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九年义务教育中美术学习的经历与经验,“温故而知新”。要善于启发学生回顾初中的学习内容、熟悉的作品。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习惯,帮助学生获得鉴赏活动的乐趣和成功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鉴赏活动的认识。从而了解与确立鉴赏活动的意义及价值。如能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则更好。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第一部分: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
教学目的:
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玉哪方面的故事?
指名说说
二、新授:引导学生看课本
1、以玉组词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金枝玉叶、玉树临风、金玉满堂、玉清冰洁、玉石不分、玉石混淆、玉石皆碎、玉石俱摧、玉石俱焚、玉石俱碎、玉石同沉、玉石同碎、玉石相揉、玉石杂糅、玉食锦衣、亭亭玉立,
2、玉分几种(看课后小词典玉的定义)
3、玉石之分?(意义:把玉从石头中区分出来是人类审美认识的重大提高)
4、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
北方地区:红山文化;山东半岛: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东南沿海:良渚文化
5、不同地区玉器鉴赏
6、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
7、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
阐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秦风》中有这样一句诗:“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就将玉与“君子”这一当时人十分崇尚的人格象征联系在了一起,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位女子对出征丈夫的思念,那么“温其如玉”就是指她的夫君温和文雅、体贴敦厚的性情和德行高尚的品质。)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代的君子喜爱佩带玉器,是因为玉器是一种品德的象征,人们往往以此自勉),重点讲授“君子比德于玉”进行鉴赏练习,说说艺术风格和喜欢的原因。
三、总结:
中国传统玉工艺历史悠久,品种浩瀚,成就卓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玉的质地来比喻人的美德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使本来就精美的玉器更增添了深层次的审美意蕴。
第二部分: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3、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 发展,陶与瓷的区别;几大名窑的造型特征
教学难点:
瓷器的造型、装饰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出示生活中陶器、瓷器各一件
这两件作品给你带来哪些不同感受?
二、新授
1、讲授新课:
1.关于陶器:
a.产生: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生活生产的用具
b.材料:黏土
c.烧制温度:800--1000℃以下
d.特点:质地松软,易吸水
e.古代陶器的艺术成就
重点了解陶的发展: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
素陶(黑陶和白陶)
仰韶文化——马家窑的文化——半山——马厂——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借助图片了解彩陶的图案,分析它们的艺术特色以及与当时生产、生活的联系。
从造型、装饰结合的方面重点了解《舞蹈纹彩陶盆》等作品。
白陶和黑陶的介绍。
2.关于瓷器:
a.产生
b.材料:瓷土、石英、长石
c.烧制温度:1200℃以上
d.特点:胎质细密,较硬,不吸水或者极少吸水,声音清脆。
e.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重点了解宋代的五大名窑(官、哥、钧、汝、定窑的地理位置,艺术成就;元代青花瓷的了解;景德镇瓷器等。
从造型、装饰结合的方面,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本不同时期的瓷器。
汝窑:名瓷之首,汝窑为魁。制品为青瓷,胎质细腻,似玉之美,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古称汝州,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
均窑: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蓝色乳浊釉
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叫作“开片”,也就是冰裂纹(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弟者称龙泉窑。
定窑: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乳白釉
景德镇:青花
三、小结:
陶瓷经历了哪些发展?宋代有哪些名窑?
教师总结。
四、布置课外思考: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第三部分:“夏铸九鼎”——商周青铜艺术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
2、理解青铜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作用。
教学重点: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言: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就成为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2、新授
1、什么是青铜器?
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2、“夏铸九鼎”故事说明早在夏朝就开始出现青铜器。
“鼎”的用途?
最早原始社会是烹煮事物的器具,后到夏朝逐渐成为祭祀鬼神祖先的“礼器”
3、不同时期青铜器赏析
4、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为主,大多薄胎 纹饰简单主要为饕餮纹。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 纹饰逐渐丰富,构图完整。欣赏《龙虎尊》《妇好枵尊》。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变得奇巧富丽。欣赏《立鹤方壶》
战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处于开创新风格的变革时期,新工艺广泛流行,出现了《曾侯尊盘》2件合一的器物
引导赏析。
三、小结:
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结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第三课 华夏意匠----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 了解紫禁城的整体布局,以及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2. 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3. 认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特色。
内容结构:
1. 纵贯北京城的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宫殿建筑群: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体的前朝区;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的内廷区。作为中轴线前奏的天安门──午门,作为中轴线终结的御花园和神武门。以紫禁城为中心,由皇城、内城、外城共同构成的北京城总体布局。
2. 城内多种建筑、雕刻、彩画等综合构成的金碧辉煌的皇家气象与森严的等级区分。天坛祈年殿建筑结构及金漆彩画体现人与天地和谐统一理念。
3..园林艺术的艺术手法。
重点和难点
1. 明清修建的故宫是对中国历代宫殿建筑设计思想、、建筑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是由多种建筑物组成的多重庭院、广场,以及色彩的组合构成完整的建筑体系,体现古代礼制思想、帝王的绝对权势,予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2.天坛祈年殿建筑的多种寓意,建筑物与空间环境、园林的配合,强化了建筑物的视觉形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教学常规
二.引子:
提问:中国建筑之特征
(1)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建筑物因材料产生结构法,因结构产生形式特征。
(2)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墙厚壁垒砌。
(3)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
三.教学主体:
中国最大的宫殿在那里,什么称谓?2.故宫为什么又叫紫禁城?
紫禁城即明清时代的宫城。名源自紫微宫,位于天空上的中宫,在北斗星的东北。有15星环列,古人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天帝之所居的地方。内宫殿屋顶用黄色也是由于黄色在五色(青、白、黄、朱、黑)之中为之色。北京故宫建筑群鉴赏:
(1)背景: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朱棣)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14年的时间建成。
(2)结构:中轴线布置分为外朝和内廷,外面用宫城(紫禁城)围绕。宫城的正门──午门不仅是宫门还是献俘和颁布诏令的殿宇。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前面有太和门,两侧又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在明朝是帝后居住的地方。这组宫殿的两侧有居住用的东西六宫和宁寿宫、慈宁宫等;最后御花园。宫城正门午门至天安门之间御路两侧有朝房。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利用平矮连续的回廊衬托高大的主体建筑,造成开朗而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是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的手法。
(3)人文:
附会《礼记》、《考工记》及封建传统的礼制布置。“左祖右社”制度;太和、中和、保和三殿附会“三朝”制度;大清门到太和门间五座门附会“五门”制度;前三殿后三宫关系则体现了“前朝后寝”制度。
思想也是体现王权,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用于体现封建宗法礼制和象征帝王权威的精神感染作用,要比实际使用功能更为重要。
封建社会宗法观念等级制度,明清故宫得到典型表现。太和殿是当时最高等级建筑,用重檐庑殿的屋顶、三层白石台基、11间面阔;屋顶的走兽和斗拱出跳的数目也最多;御路和栏杆上的雕刻,彩画与藻井图案使用龙、凤等题材;色彩用了大量金色;月台上日晷、嘉量、铜龟、铜鹤等只有这里可以陈设。除太和殿其他建筑的屋顶制度与开间等都依次递减,装饰题材也不同。至于红色的墙、柱和装修,黄色琉璃瓦是皇宫建筑专有色彩。
(4)形式:
l 、统一性:形式类似而比较简单的个体建筑和大面积相同的色彩。
2 、整个故宫建筑是为体现帝王的政治权力而服务的,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严正而刻板的缺点,但精致的室内装修和家具发挥了不少作用。
3、天 坛:明清两朝皇帝祭天与祈祷丰年的地方。
(1)结构:为明确地突出主体,丹陛桥构成轴线直贯南北,两端建筑成为全部的重心,姿态挺拔和色调沉静的常绿树体现庄严肃穆的性格,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冬至祭天的圜丘。
(2)人文:宗法礼制,反映了封建阶级、阶层的等级关系和宗法家族思想,迷信,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天”是至高无上的主宰。“天”的意志做事,不可反抗。崇尚祖先,修建了祭祀建筑,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风神庙、雷神庙……和宗庙建筑(太庙)、陵寝等,并制订建筑制度。如,隔墙作弧形“天圆”的宇宙观。石块与栏板数目为“阳”的奇数或其倍数,符合“周天”360度的天象数。而祈年殿的内外三层柱子的数目,也和农业有关的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四季等天时相联系。蓝色琉璃瓦顶象征着“青天”。
(3)形式:附会“天圆地方”。礼制上天坛位大街东侧,主要入口在西。
备:使用材料:明朝初建时,全部建筑用西南诸省运来的优质楠木,殿内铺地的方砖来自苏州,制瓦的陶土取自安徽太平,彩画颜料自西南诸省征调,自天安门起全部故宫的地面铺砖五至七层,阴沟用铜管,屋顶苫背下铺锡板。
4.古代园林
l 、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北海);二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等);三是寺观园林。前两种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集中在江南:最为著名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网师园;北方: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政治需要:不论因为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可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共同之处。
艺术特色:浓厚的诗情画意。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特别是在人工山水园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享乐与追求世外桃源,达到“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代表:拙政园,我国“四大名园”
寓意;建明代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所建,“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
设计:东部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以池岛假山取胜,精华所在;西部园内建筑建成于清代,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以水景为主,富于自然情趣。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近的观念。风格迥异。
政治功能: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其中有:钱牧斋和柳如是,明末御史王献臣、刑部侍郎王心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洞等。
(2)合理划分,善于借景
造园手法: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强调幽深曲折。其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用漏窗来强调幽深曲折。代表:颐和园
历史背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 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颐和园,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修复,至今是中国古代保存下来最完整的大规模皇家园林。
园林构成: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四分之三。
特色设计: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728米的长廊;再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设计者将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为玉带桥; 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人们也叫它龙王庙,用十七孔桥将它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
“借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例如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借用了万寿山右面的玉泉山,和后面远处层层叠叠的西山,与圆内的景物结合的浑然一体,使游人的观赏范围大大扩大,使其规模和气魄更加宏大壮丽。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
(3)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为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寓情于景,而在园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让人触景生情。代表:网师园
寓意:苏州园林。当时园林所在底巷名为“王思巷” 取名“网师园”是其谐音,“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与“渔隐”同意,含隐居江湖的意思。
结构:网师园分为宅第和园林两部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园林。
特色设计与人文内涵:此园面积较小,以精巧幽深见长。横匾“月到风来”,取韩愈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濯缨水阁”引用《孟子》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殿春簃”其得名由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因此花开在春末,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
四、小结
由故宫的别称——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课题)——主体依次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点(取法:材料、结构、尺量、轮廓;环境: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着重布置之规制;着重布置之规制;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重点:故宫建筑群和天坛(从结构、人文、形式来鉴赏)。充分突出主题“皇权的象征”,鉴赏了中国皇家建筑的根本点。
而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这不仅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