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内容梗概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
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
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湘行散记,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也出过很多单行本。
《湘行书简》由一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记》的母本。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
从《湘行书简》到《湘行散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材料到创作的极好范例。那些记录了他们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绪的真实写照。
2、作家名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第一人。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代表作:《边城》、《湘行散记》、《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
3、内容解析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就像读古画。那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怎么也抹不去,还有那黄色公共汽车,那客栈,那河街,那吊脚楼,那河埠头,那船,那冬天的背景,以及那13年的友情。轻轻勾勒,淡淡描摩,看不出什么路数,什么章法,但就是丝丝入画。甚至连那朋友冬天里呵出的气息仿佛都能捕捉得到。
《桃源与沅州》则从《桃花源记》和读书人寻桃源洞切入,然后娓娓叙述桃源城里的风雅轶事,嫖客的风流和妓女的辛酸,烟草贸易和各地五花八门的特产,寂寞的船客和鄙野的船夫,沅水上的漂泊和屈原辞赋里的香花香草,沅州城门上的血迹和当年那场守城兵与青年的冲突。上岸的客人自去寻客栈,水手则顺便去寻快乐。一幅恬淡幽远的湘西风情画。2·1·c·n·j·y
《鸭窠围的夜》写夜色,写夜声,写夜店里和夜船上的人,让人想到西伯利亚的夜,遥远而模糊。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写乘船去辰州三十里水路的一些见闻和感触。那年近八旬锱铢必较的老纤手,那跃入水中系缆的情景,那数钱时的神气,那活脱脱一副托尔斯泰的神貌;那宽脸大身材头包青布的青年苗人验关员听到乡音后的热情和谦卑;那五年来行踪不明的虎雏再次出现在眼前的情景:每一幕都如在目前。
《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人》里那贪恋着香粉和暖被的牛保,那吊脚楼人家窗口鬓发散乱的年轻妇人,那骂骂咧咧野话连篇的水手,还有那打扮得像个观音的夭夭,也总是让人挥之不去;挥之不去的还有那个梦幻般的场景:“岸上吊脚楼前枯树边,正有两个妇人,穿了毛蓝布衣裳,不知商量些甚么,幽幽的说着话。这里雪已极少,山头皆裸露作深棕色,远山则为深紫色。地方静得很,河边无一只船,无一个人,无一堆柴。不知河边哪一个大石后面,有人正在捶捣衣服,一下一下的捣。对河也有人说话,却看不清楚人在何处。”默想一下,唐诗里是不是也有似曾相识的意境,比如崔颢的《长干行》,比如卢纶的《晚次鄂州》,比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写的就是给作者划船的三位水手,老的五十三,船龄三十七年;壮的三十一,船龄五年,却有五年兵龄和十一个月的土匪经历;小的十五六,那只会傻笑或说几句狠话可怜儿。别看他们平时骂骂咧咧,关键时刻却还是会互相温暖着,他们那朴实的一面感动着作者和我们读者。那给人温暖和感动的橘子不就是明证。
《箱子岩》里那在寒风中缩颈敛手修补渔网的几个老渔婆,那脸上刻着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跛脚年轻人,也是历历如画;历历如画的还有,“黄昏已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我独自坐在一家小饭铺柴火边烤火。我默默的望着那个火光煜煜的枯树根,在我脚边很快乐的燃着,爆炸出轻微的声音。”有没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味道。
《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以异常冷静的笔调写一个占山为王的矿工与官军的较量,一把菜刀拉起一支两千人的队伍,然后驱逐官军占领山城,与官军对峙长达三个月之久。最后是被五个青年教导团学兵设计诱捕。七年前他在废弃的煤井边刀劈哨兵,夺起家;七年后他把押解他的五个青年骗到这个废井边上,然后挣脱束缚纵身投入深不可测的废井。
《老伴》跨度十七年,写一个补充兵与一个绒线铺女孩的爱情传奇故事。十七年前十三名补充兵中的赵姓少年发誓将来作了副官,一定要回来讨那女孩做媳妇。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去那绒线铺买白棉线草鞋带子,可是他连一双多余的草鞋都没有。十七年后“我”重回故地,发现那女孩还是那女孩,只是发辫上多了一绺白绒线。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那女孩的父亲正是当年那位发誓要做副官的少年,只是眼前这个鸦片鬼已经认不得“我”了。可见十七年前那个女孩后来真的成了少年的“俘虏”,随后就成了现在这个女孩的母亲,至于再后来她是怎么死的,不得而知。更没想到后来她自己又成了《边城》里面那个翠翠的原型。
《虎雏再遇记》中的虎雏原是边陬僻壤一个小豹子一般的乡下孩子。他不主动招惹人家,一旦受到别人欺侮他便睚眦必报。几次致人死地却能轻易脱身,逍遥法外。真是人如其名。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写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乱世中的沉浮,故事背后的历史风云尤为波谲云诡。 1922年,弱冠少年沈从文弃武从文离开湘西,成为当今北漂一族的祖师爷。然后怯生生地朝北京大学门里张望,然后怯生生地给当时的知名作家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然后怯生生地走进了林徽因的文学沙龙,然后怯生生地走进了名媛张兆和的“围城”。
4、中考题链接
1.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姓名。
(1)门开处进来了一个年事极轻的妇人,头上裹着大格子花布首巾,身穿葱绿色土布袄子,系一条蓝色围裙,胸前还绣了一朵小小白花。
(2)大眼,宽脸,鼻子短,宽阔肩膊下挂着两只大手,走路时肩背微微向前弯曲,看来处处皆证明这个人是个能干得力的水手!
(3)那跛子年纪虽很轻,脸上却刻画了一种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在乡下人中仿佛身份特高一层。
2.下面对名著《湘行散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湘行散记》中的许多篇章,用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示出沅水两岸秀丽的风光和湘西纯朴的民俗人情。
B.《湘行散记》是以沅水中下游为背景的散文,因为沅水中下游是构成湘西文化的主体,所以《湘行散记》可以说是对整个湘西文化的真实记录和感受
C.《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所记叙的那位朋友,他和沈从文从小一起长大,为人粗中有细,他爱字画,也爱说野话,而且颇有感染力,说话全是活的,即使是诨话野话,也莫不各有出处,妙趣百出,可谓“是个妙人”。
D.《湘行散记》表达了沈从文的“乡愁”,他意识到“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
3.下面对《湘行散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湘行散记》表面看来是回乡的游记,但作家着重表现了湘西的历史与未来,以及当前现实的湘西与作家创作中构筑的审美理想的湘西的碰撞,已经带上文化反思的意味。 B.《鸭窠围的夜》是作家在夜泊鸭窠围这个静谧的夜晚把心曲吐露得更为真挚、优美、感人,是整个散文集中最为动人的篇章之
C.沈从文先生是我国上个世纪中期的著名作家,曾三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D.在《街》这篇文章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
4.下面对《湘行散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湘行散记》记述的湘西弄船人一生都如火般热情地在河流上求取生存。由于水势湍急,激流、漩水、礁石众多,驾船往来且时常要跳入水中使船上行的水上人时时都有被水冲去的危险。
B.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老伴》中叙述主人公是沈从文的少年伙伴赵开明,一个成衣人的独生子。
C.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向读者展现了湘西这块偏远神秘的土地上人们的生存生活状态,描绘了一幅具有湘西地域色彩的湘西人民性格的世态风情画。
D.《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人》中所写的“骂娘滩”,除了是父子弄船,都要互骂各种野话,才可以把船弄上滩口。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沈从文曾有“京派作家”之称,但最能代表他创作成就的是描写湘西边地风土人情的小说和散文。
B.《湘行散记》一方面在有意识地歌颂边地人民的原始人性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这种人性美被封建文明、“近代文明”污染,破坏的忧虑。 C.沈从文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D.《湘行散记》在创作上融合了古典抒情诗画和游记散文的艺术要素,再加上笔调舒缓,语言古朴,遂形成了一种抒情、优美、古雅、忧郁的艺术风格。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湘行散记》中所写的吊脚楼上的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妓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B.《湘行散记》名虽似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 C.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彝族风情的描述。
D.《湘行散记》中《辰州途中》一文主要记叙了一位水手意外身亡和一位老纤手执着于生存的故事,重点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苦难、沉重。
参:
1.(1)夭夭 (2)牛宝 (3)跛脚青年 2.C 3.C 4.D 5.C 6.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