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送魏万之京》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50:53
文档

《送魏万之京》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送别诗的一般鉴赏方法。2.把握送别诗抒发的情感与常见意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古代送别诗不胜枚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二、相关知识介绍1.作者介绍李颀,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诗作风格豪放,
推荐度:
导读《送魏万之京》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送别诗的一般鉴赏方法。2.把握送别诗抒发的情感与常见意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古代送别诗不胜枚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二、相关知识介绍1.作者介绍李颀,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诗作风格豪放,
《送魏万之京》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送别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2.把握送别诗抒发的情感与常见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送别诗不胜枚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

二、相关知识介绍

1.作者介绍

李颀,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诗作风格豪放,慷慨悲凉。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

2.背景介绍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三、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重点字词积累

离歌:离别的歌。 

云山况是客中过:何况你途中要经过重重云山。 

催寒近:催得寒气越来越近。 

向晚:傍晚。 

空令岁月易蹉跎: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 

2.整体理解,补出跳跃的内容,用现代语言译写 

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刚刚渡过黄河。心中惆怅听不进去鸿雁的哀鸣,何况客中要经过重重云山。函谷关的树色催得寒气越来越重,冬天已经近了,长安城中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分外多。不要把长安看作行乐的地方,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

四、鉴赏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设置题目,小组间互相挑战,完成诗歌内容鉴赏。

【参考题目】(1;2~4;5;6~7;8~9五类题,大同小异。)

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明确】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天降微霜,送别时萧瑟的景象。抒发了悲秋伤别和对友人珍惜时光及时建功立业的劝勉之情。

2.首联和颔联写出的季节特征即离别的环境,请简要分析。(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4分)

【明确】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环境特点,借以传达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明确】

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4.“关城树色催寒近”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诗人却说树色带来了寒气,说说这样写的妙处。(3分)

【明确】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再加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5.砧声也是诗人常常引进的意象,说说这个意象的情愫。(4分) 

【明确】

砧声一般在傍晚或者月夜出现,又为长安特有,李白曾有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砧声里渗透的情愫有:亲人即将别离,怀一种思念之意;,同时,月夜里那咚咚的砧声, 衬托夜的寂静,突现那种旷阔幽眇的意境,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的淡淡哀愁。于写景中抒情,确实十分感人。

6.分析最后两句寄寓怎样的意味。(4分) 

【明确】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7.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4分)

【明确】

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不要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8.本诗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景?抒了什么情?体会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4分)

【明确】

事:叙写送魏万进京赶考之事。 

景:朝唱离歌,昨霜渡河,鸿雁长鸣,关城树黄,御苑砧声。 

情:体现了诗人离别时的悲伤,以及对朋友的牵挂关切之情。 

9.李颀《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4分) 

【明确】

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第一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以“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五、拓展练习

(2013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明确】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明确】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感

文档

《送魏万之京》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送别诗的一般鉴赏方法。2.把握送别诗抒发的情感与常见意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古代送别诗不胜枚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二、相关知识介绍1.作者介绍李颀,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诗作风格豪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