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文学是什么?
1.案例解读
案例一:狄更斯与老舍的讽刺幽默
题材选择;结构设计;人物塑造
案例二:中西复仇作品研究
西方复仇作品对文明的反思
中国复仇作品对“”的宣扬
2.当今文学研究的“不速之客”-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与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研究的 关系;
比较文学研究与国别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区别;
比较文学是传统文学学科的补充和发展,并将认识“自我”和认识“他者”的文学文化结合探讨的新兴学科。
4. 比较文学定义
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发生论
1.比较文学的诞生背景
世界主义意识和民族主义意识;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
2、西方文学的比较文学因子
西方古代文学的基质:希腊、罗马文学中存在的多种文学、文化影响的事实
二希文学对后世西方各国文学的影响关系
文艺复兴欧洲各国文学的影响关系
中西方文学文化之间的影响的可能性
西方对中国的想象,影响的事实
3、中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因子
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周边地区文学的关系
A、中国与印度文化之关系;B、中国与中东文明的关系;C、中国对周边地区文学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向西方学习的意义
4.比较文学产生的必然性
文学研究的必然进程;整体思维的必然要求;共同文心与诗心寻找的必然要求;
四、比较文学精神——“自我”与“他者”的认知之道
一、影响研究经典案例解读
案例一:果戈理与鲁迅之《狂人日记》
文体影响;人物影响;艺术风格影响
案例二:易卜生《玩偶之家》与中国;案例三: 《雷雨》的希腊悲剧血统
二、影响研究的内涵
1.影响的具体内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思潮、文动队另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学发展的影响
不同国家具体作家的相互影响
2. 影响的方式
直接影响;间接影响
3、影响的过程
经过路线
起点——————————————-------------------------------终点
放送者 传递者 接受者
流传学 媒介学 渊源学
三、影响过程详解
1. 放送→流传学(誉舆学):追寻放送者的脚步
流传学概念界定-流传学范畴
中国文学在外国-外国文学在中国-外国文学在外国
2.接受→渊源学:回溯接受者本质
渊源学概念界定
渊源类型;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集体渊源
3.途径→媒介学:传递影响的使者
媒介学概念界定;媒介学形式;个人媒介;团体媒介;文字媒介
四、影响研究(法国学派)的特点
提倡“影响研究”方法;崇尚实证,重视考据;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将比较文学限于纯文学范围;地域上则局限与欧洲,特别是西欧之间。
五.影响研究定义
影响研究: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之间所存在着的影响和联系,以作家、作品、思潮和流派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为中心,既研究产生影响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也研究接受影响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学,还研究影响产生的过程,传播途径,媒介手段以及产生的效应等。
六、法国学派比较文学之定义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 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滲透。”—基亚《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的精神联系,研究拜论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在作品、灵感甚至生活方面的事实联系。” —卡雷为基亚《比较文学》作序
七.影响研究概念梳理
1.何谓“影响”?
外来性;隐藏性
2、影响研究的三对概念
“影响”与“接受”;“影响”与“模仿”;“影响”和“类同”
3.“影响”实现的三个条件
影响者的条件:要有释放能量;接受国的条件;环境;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传统;时代机遇。被影响者内在条件:个性与气质
八、法国学派的局限
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
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候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潭。
对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研究考察范围之外。
忽略文学的审美价值。
第三讲 平行研究与美国学派
一、平行研究案例解读
不自由,毋宁死的中外女性—女性主题研究
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玩偶之家》《伤逝》
女性的牢笼——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状态;摆脱桎梏——追求幸福的道路
生命的代价——抗争的艰辛和代价;路在何方?
二、平行研究的内涵
主题的平行研究,如爱情主题、家庭主题、战争主题
体裁的平行研究,如中国小说与西方“novel”的区别
人物形象的平行研究,如中西方个人野心家形象比较
艺术风格的平行研究,如果戈理与莫泊桑讽刺风格
中西文艺理论的平行研究(参见第十四章比较诗学)
三、平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可比性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似;人类共同情感相似;人类文化发展共通规律
四、平行研究概念界定
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或对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比较,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2.钱钟书论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中西文学超出实际联系范围的平行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极有价值的。这种比较惟其是在不同文化系统的背景上进行,所以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读书》三联书店,1981年10期
3.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
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五、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理论基础不同;研究范围不同
六、平行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明确契入点,限定问题范围;透过表象,深入辨析异同
假如一个人能看得出当前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例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黑格尔《小逻辑》
突破认知“模子”,实现超越于汇通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的“模子”固执。我们必须要从两个“模子”同事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加以对比,始可得到两者的面貌。——叶维廉《寻求跨越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
坚持文学本位,明确学科界限
七、美国学派特点
深受新批评理论的影响,强调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重视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性”,注重作品的文学欣赏、美学分析和艺术评价
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
提倡不仅界,而且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八、美国学派的理论依据
英美新批评:也称为本体批评、文本批评主张把文学作品作为文学批评的核心,强化文学本体意识,深化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避免文学批评的主观随意性,强调文学在形式方面的内在因素,突出了文学的本位意识和对审美价值。其批评范畴为反讽、语境、意象、隐喻、神话、象征等。(可参见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第四讲 学派·中国比较文学
一、学派
1、学派发展历程
时期(18世纪末至十月前);苏联时期(1917—1991);形式主义学派:相对自由阶段 ;30年代到卫国战争前后:打入冷宫;1946年至50年代中期:全盘否定;1955年至1991年:复苏、发展时期
2、学派的主要观点具体参见课本p26-27
3、学派特点
强调历史类型的类似与文学的相互影响两者的辩证关系
建构总体文学或世界文学,并在整个世界的社会文化的系统内研究各种文学现象
不承认比较文学是一门的学科
4、比文学的民族性诉求
试图通过文学研究确立俄罗斯文化在境内的权威性和作为帝国主体文化的合法性
试图通过突出斯拉夫语境下的社会主义共同体和文化的资源优势,以缓解、掩盖因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原因带来的民族价值观上的对立。
挖掘文化的独特性价值,提升比较文学研究的世界意义
打破研究空间的欧洲中心论,把东方文学纳入其中
二、中国比较文学
1、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萌芽
中国比较文学兴起--显学
2、中国比较文学特点具体参见课本P31-33
3、如何评价“中国学派”
第五讲 阐发研究·接受研究
一、中西方阐释学发展脉络
西方阐释学;中国阐释学;二者异同研究p59-60
有关阐释学的文学批评文献材料
仁者见之谓之人,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系辞上》
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薛雪《一瓢诗话》评杜甫诗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阐释学的作用: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性方式;不同文明间人们相互认知、理解对方的方式
二、阐发研究
1、阐发研究范式的形成过程
非学科化阶段的实践研究
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独秀、朱光潜、吴宓、梁宗岱、钱钟书
学科理论化进程
20世纪70年代港台地区以及海外汉学在理论上的初步总结
20世纪80年代学者对这一研究模式在理论上的补充、修正——陈惇、刘象愚、曹顺庆等
2、阐发研究定义参见教材p56-57
3、阐发研究的学术功能
能够促生文化、文学新因素,从而刺激原有文化、文学发展。
王国维《人间词话》
五四后对西方理论的引入、运用
能够铺就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通途。
西方中心主义与中国文化边缘状态,构建一般诗学的形式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要。
现实困难: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通约性和不可通约性。
4、阐发研究的内涵
作品阐发
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阐发
运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对西方作品进行阐发、解读
理论阐发: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的相互镜鉴、相互发
综合阐发:将中、西以及一些学科加以打通,广泛征引古今中外的文学观点、哲学观点以及文学作品等,能够总结得出文学活动中的某些规律性结论。
阐发研究案例一:王国维的诗学生成模式
王国维《人间词话》是在总结本民族传统已有的实践性、经验性批评材料的基础上取得一种理论的创新,形成了有关境界的系统性认识,关键就在于他综合运用了西方哲学家、美学家康德、席勒、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观点、美学理论对中国传统相关的经验性描述以及诗词的审美特征进行了阐发、融通。
阐发研究案例二:《中国文学理论》——中国文论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通途
“撰写本书的终极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出的文学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它传统的理论比较成为可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成有所贡献。”并由此希望“西方的比较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注意到本书提出的中国文学理论,而不再仅仅以西方的文学经验为基础去建构一般文学理论。” —— 刘若愚 《中国文学理论》
阐发研究案例三:钱钟书的《通感》—— 一篇跨文明综合阐发的典范文献
钱钟书《通感》一文,是一篇跨文明综合阐发的典范文献。在这篇文章当中,钱钟书运用他“中西打通、学科打通”的才能,广泛引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理论和批评,总结出了文学创作中“通感”的表现手法。
三、接受研究
1、接受研究的定义及其学科渊源
定义:比较文学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当代接受美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变异研究的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
学科渊源:接受美学理论——主要阐述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读者对作品接受理解的意义,它自觉地有理论地把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过程中的创造性提高到与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同等的高度,并把创作过程和鉴赏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彼此影响推进的完整的文学过程。
接受美学主要观点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
读者在完整的文学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反应环节,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反作用于作家作品。一方面,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影响读者;另一方面,读者在鉴赏过程中表现出种种信息又反馈给作家,从而创造作家、影响作家。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要受到作品的制约,又要受到读者自身主观条件的制约,这两种制约表现在审美的全过程。
接受理论把文学的接受分为社会性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
四、接受研究与接受美学理论、影响研究
1、比较文学接受研究与接受美学理论
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则首先强调读者的家、跨学科、跨文明/文化的要求
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却并没有设定。它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
2、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
接受研究和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
接受研究奠基于接受理论和现代阐释学,注重的是文学变异的研究
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要求通过具体的文献资料来证明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之间所存在的事实上的联系
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的理论重心不同
在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因素中,接受研究注重研究读者在阅读域外作品的过程中的种种反应及其原因,以读者作为其理论研究的核心
影响研究以文本为核心,研究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重视形成文本的外来影响的因素
五、接受研究的内容
不同文化圈的接收者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对于同一文学作品的意义理解所产生的认识差异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异域文学作品的接受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折射出不同民族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
不同作家对不同异域作家作品和思潮的接受,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作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
研究异域文学进入本土后是如何被本土作家改写、再创造而终至发生变异的。研究考察作家对某一外国作家作品的接受状况,并对此进行比较,还可以认识各个作家的创作个性和风格。
六、接受研究案例分析
中国读者对《红与黑》的接受;五四时期中国对文学的接受;中国作家对泰戈尔的接受;中国作家对西方个人主义的接受;中国对易卜生的接受
第四讲 主题学
一、主题概念与范例
概念:是作家以特定的思想立场、人生态度、审美情趣对生活事件加以倾向性的介入之后产生的一种高度判断。它深藏在作品内部,要经过思索和解读才能浮现出来。 如春恨主题。
范例:春恨文学主题
对初春、仲春的怨春、恨春
对暮春残景的惜春、悯春
二、主题学概念与范例
概念: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范例
中西文学个人奋斗主题学研究(于连、拉斯蒂涅、高家林)
中西文学个性主题学研究(安娜、娜拉、子君、梅)
主题学相关概念
定义一: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界或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定义二: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主题与题材、母题、人物、意象等的关系,并着重探讨同一题材、母题、人物典型、意象等界或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她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张铁夫《新编比较文学教程》
三、主题学的范围
母题研究;主题研究;人物研究;题材研究
四、母题和主题
《茶花女》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共同母题:爱、始乱终弃母题
《茶》主题:通过茶花女的背景歌颂玛格丽特和阿芒纯洁的爱情,展现玛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社会等级制度批判;
《杜》主题:谴责李甲的虚伪和阴险,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肮脏的现实;
《西游记》与《浮士德》
共同母题:寻求(阻碍、历难、诱惑、考验、拯救)
主题差异
寻求者构成:《西》师徒或师兄弟关系,人伦纽带;《浮》主仆关系,契约纽带
诱惑的角度: 《西》东方式的禁欲主义; 《浮》积极迎受尘世诱惑又不断超越
终极的拯救: 《西》取得真经终成正果化身为佛; 《浮》从拯救个人始到拯救人类终
主题与母题的差异
主题和母题(themes and motifs)是主题学研究中核心概念。
母题有两种:一指“叙事句”的最小基本单位,如“蛇妖抢劫公主”“英雄死了”;二指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最小的意义单元,如“生死”、“战争”、“嫉妒”、“骄傲”、“季节”、“秋天”等。
主题是一种高度的综合判断(包含了价值或情感倾向),可是一个叙事句,也可是复合句,但都应带有价值判断。它不应是一个单纯的叙事句,而是一个除了“行动者和谓语”外还有附加成分的复杂句,如“正义(终将)战胜”,“做恶者(必然)遭到惩罚”等。
四、题材·意象·情境
题材,如中西泥土造人题材
女娲黄土造人;上帝泥土造人
普罗米修斯泥土造人
意象,如中西月亮意象
中国:永恒和孤独的象征,如李白《把酒问月》: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日本:亲密的伴侣,明惠上人 《冬月相伴随》:
山头月落我随前,夜夜愿陪尔共眠。心境无翳光灿灿,明月疑我是蟾光。
法国:人间气息,波特莱尔的一首《月之愁》:
在入睡之前……有时,她闲适无力,就向着地球,/让一串串眼泪悄悄地流呀流,/一位虔诚的诗人,/睡眠的仇敌,把这苍白的泪水捧在手掌上,/好象乳白石的碎片虹光闪亮,/放进他那太阳看不见的心里。
情境
五、原型·原型批评
1.原型批评理论代表人物
弗雷泽——《金枝》;荣格——《无意识心理》《心理类型》;弗莱——《批评的剖析》
2.原型批评的两个关键概念
集体无意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将无意识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不是存在于个别人身上,而是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不是来源于个体经验,而是由群体积累而成。集体无意识是一种种族心理积淀,是由初民开始,时代相传的心理遗产。
原型:就是原始意象,它是在历史过程中反复出现,在创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现的地方才会见到的形象,是我们祖先无数典型经验在心理上留下的痕迹。
3.原型批评
圣学原型批评分析:原罪原型;英雄原型;救赎原型
灰姑娘故事的原型批评分析
英雄原型
指救主的英雄原型,转变和赎罪的原型。 圣经英雄的代表是摩西和耶稣。圣经英雄具有牺牲精神,重道德。无私无畏,勇于探索,有失败错误,这是很难得的。圣经英雄的道德性和希腊英雄的非道德性形成对比。
摩西故事的固定结构
蒙难——神恩——救赎——永生
探求:英雄(救星、救助者)踏上征途,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入门仪式:英雄从无知到涉世成人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出走、转变、归来。
献身的替罪羊:为世人赎罪,谋取幸福而牺牲。
英雄冒险的标准道路:分离-传授奥秘-归来
“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冒种种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在那神奇的领域中,和各种难以置信的有威力的超自然体相遭遇,并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于是英雄完成那神秘的冒险,带着能够为他的同类造福的力量归来。”—Joseph Campbell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八、主题学研究的意义
一是通过探讨不同作家对同一或相似主题的处理,来窥视不同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
二是通过不同作品的相似的主题呈现的差异,来分析文体的艺术特征。
三是通过同一或相似的主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表现,可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各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特征。
四是通过主题学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学规律,进而认识人类的共同性。
第七讲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一、摇摆不定的中国形象
思考:西方的中国形象是如何生成的?
在理论上,它必须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有关“文化他者”的话语,是如何结构、生产与分配的;在历史中,它必须确立一个中国形象的起点,让西方文化中中国形象的话语建构过程,在制度与意义上都可以追溯到那个原点。
中国形象的话语传统是如何延续的?
考察西方关于中国形象叙事的思维方式、意象传统、话语的内在一致性与延续性,揭示西方的中国形象在历史中所表现出的某种稳定的、共同的特征,趋向于类型或原型并形成一种文化程式的过程;
中国形象是如何在西方文化体系中运作的?
它不仅在西方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诠释中国形象的意义,而且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权力话语,在西方文化中规训化、化,构成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全球主义意识形态的必要成分,参与构筑西方现代性及其文化霸权。
(一)西方眼中的明媚中国形象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地理发现前欧洲人的东方百科全书;;富庶昌明的东方大国形象;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东方海上一个遥远且神秘之地,封闭且稳定状态;领导者(皇帝)公正、智慧、仁慈,东方式的哲人王;教育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公理和正义的基础
白晋《康熙帝传》 “人类两种优秀的文化和精美的艺术今天集中在我们的两端,集中在欧洲和中国,中国正如同欧洲一样,以它文化的灿烂辉煌装点着世界另一端的边界。”;门多萨神父《大中华帝国志》“中国崇拜”的知识与价值的起点;完美的、优越的中华帝国形象;
伏尔泰《孔夫子:中国哲学家》“我们对于中国人的优点即使不崇拜得五体投地,至少也得承认他们帝国的治理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中国的儒教是令人钦佩的。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与法律……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 “这个远离人烟的山谷竟是一个富饶迷人的乐园,山谷里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与早晚的温差变化,从温暖到炎热再到清凉;土地各尽其用,精耕细作,农作物品种繁多,丰收在望。“
《西行漫记》 “党统治的边区,无乞丐,无鸦片,无卖淫,无贪污和无苛捐杂税,这几乎是一个柏拉图理想国的复制品,是那里哲人王式的领袖。”
西蒙·波伏瓦《长征》 “一个生活在未来的光明中的国家。” “中国人民在安定团结、勤俭节约、文明幸福、合作互助的社会氛围下,实现、公正和平、团结友爱的社会理想。”
(二)西方眼中的黑暗中国形象
“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的帝国……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非历史的:它翻来覆去只是一个雄伟的废墟而已……是一个停滞的帝国。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黑格尔
“从各方面看,中国都是一个的国家”,“一种奴隶的思想统治着亚洲”。——孟德斯鸠
“如果承认中国的历史很悠久,那么愈悠久愈应该向他们提出批评,因为他们的语言文字是不完善的:一群如此富有才智的人,不是增加自己语言中的词量,而是无限地增多口音;不是把方块字中的一小部分组合起来,而是无限地增多方块字的数量;这令人不可思议。”——狄德罗
中国人“虚有其表,思想极为贫乏”。——卢梭
“荒凉的夜幕笼罩着遍布水田和沼泽的中国……恐惧、荒凉、残酷、迷雾、狂乱,在那个永远黑暗的国度里,重重叠叠挣扎着的人都陷入同样的绝望中,饥饿、贫穷、虚弱、愚昧无知,萎靡不振,混浊的河流像地狱中的血,从那里流向生活。 ”——马尔罗 《人的状况》
漂浮不定的中国形象坐标
摇摆不定的中国形象:中华帝国是富庶的帝国?中华帝国是开明君主统治的帝国?中华帝国是政治清明的帝国?中华帝国是的帝国?中华帝国是停滞的帝国?中华帝国是野蛮或半野蛮的帝国?
二、比较文学形象学
20世纪60、70年代,比较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它就是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研究的是异国的形象。简言之,形象学是作家及集体想象物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象。形象学研究目的不仅在于揭示一个作家、更在于揭示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
有关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论述
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卡雷认为研究事实联系应研究作品的成就、际遇,民族间的相互看法、游记、幻象,形象定义是:“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莫哈
形象不仅被看做是作家个人的创作,它更被看做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
三、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异国异族形象
异国异族形象的五个层次p135;西方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p139;中国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p141
四、形象学研究的内容
形象与肖像;社会集体想象物;词汇和套话
五、形象学研究方法
外部研究
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以及形象是如何社会化的
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
作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
作家所描写的异国与现实中真正的异国的关系
内部研究
词汇:构成“他者”形象的原始成分
套话: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
等级关系:“我”与“他者”的关系。
故事情节
六、形象学研究的特点
注重“相异性”,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性,把形象放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互动关系中来研究。
注重对“主体”的研究,注重注视者一方,对异国形象的描写就是对异国这一大文本的阅读与接受,注重研究阅读和接受者一方。
形象学研究的总体性:注重总体分析,必须研究一个民族对异国看法的总和。形象与历史、社会、文化语境的密切关系;
形象学研究的实证性:注重事实联系,通过对异国形象的渊源及流变的探讨
七、以《面纱》和《通天塔》形象学研究
第八讲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
第一节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一、中西诗歌的基本特点
抒情诗传统与叙事诗传统
超世主题与现世主题
超世主题:形而上的超越、绝对理念、彼岸世界、神、上帝
实用的现世主题:“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二、中西爱情诗歌题材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概览
“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朱光潜.朱光潜全集(3)[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75
中西诗人爱情观比较
爱情与道义责任关系;爱情与事业关系
中西爱情内涵比较
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前恋,因而赞颂人体美、申诉爱慕之情居多。中国古代爱情诗大半写婚后恋,而尤以写惜别悼亡诗作品为最佳。
中西爱情诗风格比较
诗歌的风格来看,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尚“空”与“无”,“无”为万物本体,这使中国古典诗歌亦尚虚、重神、主情,尚“言外之意”,讲究“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构成了中国诗委婉、含蓄、淡远、空灵的美学风格。
西方诗受叙事传统的影响,重铺排,篇幅大多长于中国诗。浪漫主义诗歌的直抒胸臆影响了许多诗人,构成了西方诗歌尚直率、铺陈、情感浓烈、追求深刻的美学风格。表达爱情的诗多率真之美.
中西爱情诗对比阅读,从你闪动的眸子里,我窥见了指引我通向天国的温柔之光;你眼睛里映照的只有爱情和我,谁都知道,你这隐约闪现的光芒,出自你那搏动的心房。这光芒引导我从善向上,使我走向光明荣耀的人生终极; ……——彼特拉克《歌集》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英]弥尔顿
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好像坟墓回来的阿尔雪斯蒂,由宙斯的伟大儿子送还她丈夫,从死亡中被抢救出来,苍白而无力。我的阿尔雪斯蒂已经洗净了产褥的污点,按照古法规净化,保持无暇的白璧;因此,我也好像重新得到一度的光明,毫无阻碍地、清楚地看见她在天堂里,全身雪白的衣裳,跟她的心地一样纯洁,她脸上罩着薄纱,但在我幻想的眼里,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再也没有别的脸,比这叫人更加喜悦。可是,啊!当她正要俯身抱我的时候,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
《鹧鸪天》贺铸
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第二节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一、中西小说传统
从中西小说的渊源来看,可以说都源于远古神话传说 。欧洲小说的起源有一个很明显的轨迹,这就是神话——史诗——传奇——小说。中国小说的产生在神话与小说之间缺少像欧洲那样的史诗和传奇的中介,而是其间横亘着一个厚重无比的史传文学传统。
中国小说的真正产生是在唐代,其标志便是唐代传奇 ;西方小说的真正产生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二、中西小说的文化精神
从主题学角度来说,寻求、冒险,常常构成了欧洲小说的重要母题。 欧洲小说对个人主义、人的追求冒险精神的强调,正体现了一种典型的西方文化精神,特别是资本主义精神。
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主体,兼以释、道、法、墨,中国文化在实用理性传统之下少彼岸超越意识,使中国古典小说的哲学意识更多地表现为对现实政治、伦常的关注。
三、中西小说的表现手段
西方叙事文学出于对人、人的个性、价值的关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小说以人为中心,从英雄史诗到骑士传奇,人始终是小说的主体。
在小说结构上,教的诸神创造天地——耶酥的受刑与复活——最后的审判,及人的精神历史的过去(原罪)——现在(悔罪、赎罪)——未来(复活),体现了一种直线时间观念,西方小说结构受其影响,多呈现出直线发展式的时空结构,个人在自我超越中不断地走向新的境界
中国佛教文化则更多地把宇宙看作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这种原型回归式的时间观念,影响到中国古典小说结构,往往呈现为原始——历劫——回归的模式。
第三节--中西戏剧比较
一 、中西戏剧仪式差异
古希腊宗教仪式中的表演始终以歌唱为主,以语言表情达意 。中国的巫觋歌舞,却是歌舞相间,以舞为重,更重形体表演,强调悦目怡情。
希腊悲剧基于对神的信仰,以敬神、畏神为主要内容,人与命运(神的意志)、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思考,使其一开始便带有了浓厚的思辩色彩。中国戏曲从巫觋的娱神(娱神也即娱人)开始,更偏重于感官的享乐。教化、艺术、宗教、娱乐合而为一,使中国戏曲始终伴随着一种游戏精神。
二、中西戏剧品格
西方戏剧的基本品格:写实性,追求真实感,事件与人物中心,建立在动作之上的戏剧冲突等。
中国戏曲由于始终具有仪式化特点,仪式化决定了中国戏曲的混融性、抒情性、程式性、虚拟性。
三、中西戏剧的美学精神
思维的有机整体观与逻辑分析
中国传统思维强调通过直觉、经验对对象的整体把握;
西方重分析、冲突;
虚实相生、以形写神与写实、尚形 。
中国哲学以“无”为最高境界,道生万物,万物皆备于道;
西方哲学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则不是无,而是Being(有、存在)西方哲学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则不是无,而是Being(有、存在) ;
艺术精神的求美与求真
中国传统戏曲的本质在求美,因而从剧本到舞台表演,都强调以“美”为基础;
西方戏剧则以求真为其美学原则。
第九讲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特性
一、中国文学的文化特征
(一)官吏作家化与作家官吏化
表现
专业化、职业化作家少;学而优则仕;
原因
阶层结构单一性;科举制度;
后果
人格、思想不够;重诗文轻小说、戏曲;伦理教化传统强大,文以载道是文学价值观与核心功能;作品风格以老到圆润为上,缺乏青春朝气
(二)现世主义态度
概念界定:执着于现世人生,特别关心人生、社会以及伦理秩序,不关心彼岸问题,不关心灵魂痛苦与内在宇宙等“形而上”问题。
从文学发生学角度看,其现世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上古神话 “人间本位”特征明显。
其次是现世主义态度,使中国作家对现实人生与社会怀有高度兴趣,导致时代社会描写过剩,而普泛人性的描写、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薄弱。
(三)非个性主义倾向
个性主义是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文学中的个性主义是以作家个人的观察、感受、思考和个性化的语言为表现特征的。
从总体上看,中国文学擅长描写人的社会性、人的伦理性而拙于人性本身的表现。与欧洲文学比较而言,对于人的灵魂生成的犹豫彷徨、矛盾冲突、精神痛苦、人的善恶双重人格、病态心理、自我内部冲突、灵与肉的冲突、人类灵魂的全部复杂性,中国文学表现得不够。
中国文学缺少对人的精神、灵魂问题的深度探索,既与中国儒家哲学、老庄哲学及道家思想有关,又与中国作家缺乏自我解剖意识、不习惯于正视自我有关。
对个体灵魂与个体精神世界的忽略,也表现在中国文学中的忏悔精神的缺乏。
二、中国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诗歌独具意象之美
形美:汉诗的视觉美感;
“汉字不假外求,天生就有具象作用,对于敏感的诗人来说,每一个汉字都具有诗情画意。在这个意义上,汉语言文学可以说是人类语言文字中最有效的诗歌载体。”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4.
义美:心领神会的多义性;
音美:声韵铿锵的音乐性;
(二)小说追求史传之真
从起源上看,中国小说主要起源于历史传说;
“小说佐经书史传之穷,则不谬于圣贤,不戾与读诗书经史。”——冯梦龙《警世通言序》
从文体形态上看,小说对史传的模仿与趋同;
在叙事结构上,中国小说有强烈的史传化传统;
(三)戏剧的讲唱之趣
中国讲唱艺术源远流长,戏曲从其形成之日起,深受讲唱艺术影响。
在戏剧文体形式上,“代言体”夹带“叙事体”。
在戏剧文学的结构布局上,采取与讲唱艺术一脉相承的线性结构模式。
戏剧时间、空间虚拟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