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广西壮族民间文化探索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49:38
文档

广西壮族民间文化探索

广西壮族民间文化探索摘要在以文化旅游为主导模式的二十一世纪,旅游者对民间文化、异质文化的渴求与体验是他们出游的重要目的。民间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旅游经营者必须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关键词广西壮族民间文化探索㈠调查背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最富生机和活力的部分。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建筑、饮食、服饰、娱乐、节庆等物质文化,也
推荐度:
导读广西壮族民间文化探索摘要在以文化旅游为主导模式的二十一世纪,旅游者对民间文化、异质文化的渴求与体验是他们出游的重要目的。民间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旅游经营者必须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关键词广西壮族民间文化探索㈠调查背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最富生机和活力的部分。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建筑、饮食、服饰、娱乐、节庆等物质文化,也
广西壮族民间文化探索

摘要

在以文化旅游为主导模式的二十一世纪,旅游者对民间文化、异质文化的渴求与体验是他们出游的重要目的。民间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旅游经营者必须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 

关键词

      广西壮族     民间文化    探索

㈠调查背景

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最富生机和活力的部分。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 ,包括建筑、饮食、服饰、娱乐、节庆等物质文化 ,也包括传统习惯、礼仪、宗教、公共道德和价值标准等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 ,其文化特征反映了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也深深地打上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如何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继续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这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此外,民间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经济与文化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保障,繁荣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互动关系,越来越凸现出来。探讨民间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对广西壮族的民间文化进行了探索和学习。

㈡探索目的

      本次探索的目的在于通过网上资料查找和阅读大量相关书籍的方式了解并熟知广西壮族民间文化,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广西壮族民间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声高涨的背景下,有必要为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打开一扇窗口,让更多的人懂得民间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㈢广西壮族民间文化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壮族的民间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现拥有专业的文化人才、国办图书馆和文化馆、文化创作小组、专业剧团、民间业余剧团、皮影剧团、电影放映队、国办电影院、铜管乐队、文化经营户。在这支队伍的努力下,弘扬了民间文学、故事、歌谣、谚语、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曲艺等。  

壮族神话传说富于想象,美丽动人,反映了古代壮族人民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和远古社会的痕迹,如《太阳、月亮、星星》、《妈勒访天边》等。《布洛陀与姆六甲》叙述壮族的始祖如何造天造地,安排世界万物,反映出壮族先民战胜自然、主宰自然的朴素愿望。《布伯》歌颂了壮族先民和大自然作斗争的英勇气概,从中亦可窥见古代氏族部落间相互攻伐的历史痕迹。《莫一大王》更富于浪漫色彩和反抗精神。其他表现人民生活的故事如《百鸟衣》、《一幅壮锦》、《逃军粮》等都反映出壮族人民为了追求幸福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刘三姐的传说尤为群众所喜爱,经整理改编后已搬上银幕和舞台,《公颇》、《公天》、《老登》、《汪三头》等机智人物故事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塑造了聪明、勇敢、机智、勤劳而又幽默诙谐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这和壮族有歌圩对歌习俗有关。民歌,壮语一般称作“欢”,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 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它不是以叙事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领主的兼并战乱作为背景,通过抒情的对唱表现一对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感情。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拆开来是的抒情诗,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 

  壮族长篇叙事诗多取材于汉族民间故事,但都按本民族的生活风貌加工改造过,《梁山伯和祝英台》即为壮族化了的长诗。汉族已失传的作品,如《文龙与肖尼》等,也在壮族民间广泛传唱,留存至今。 

   壮族的作家文学有着反对农奴制、土司制和封建压迫剥削的传统,与汉族文学的关系比较密切。明清以来,出现过不少壮族诗人,他们大多用汉族旧体诗词的形式写作,韦丰华的《宾阳杂感》、黄焕中的《苦农行》、黎申产的《朱仙镇道上书所见》、黄君钜的《易门任内感事》都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不平。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农赓尧、韦天宝、郑小谷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族作家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一支自己的文学创作队伍。陆地以其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瀑布》,韦其麟以其长诗《百鸟衣》在壮族新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广西壮族民间文化形成六大特点:(一)历史源远流长,(二)群众参与广泛,(三)内容丰富多彩,(四)文化形式多样,(五)成果丰硕,(六)影响深远。广西的优秀民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影响了一批人,凝聚了一批人,教育了一批人,也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了广西壮族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因此,必须采取对策,繁荣发展,为市域经济建设服务。

㈣广西壮族民间文化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民间文化事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应当与经济发展同步,但就当前现状看,虽然发展是主流,前景可观,而其落后面也是非常严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观念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福利型”文化思想严重,认为文化只能创造精神财富,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十多年来,党、一再强调文化部门要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活动”,但这个强调热在上头、冷在下头、活在沿海、僵在内地、死在山区。其原因就是没有文化经济意识,“福利型”文化思想还在不少乡镇文化人脑海中根深蒂固。二是“文不理财,士不经商”的传统观念和“等、靠、要”的国办文化思想。这些观念桎梏、束缚着文化人的思想,一讲开展文化活动,就去向财政要钱。这样以来地方文化经济不但没有随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把原有的文化阵地丢失了,乡镇文化站就是名存实亡的典型例子。三是“小文化”模式的思想。认为农村只是放放电影、录像、办办舞厅或卡拉OK厅,出出墙报,逢年过节组织一下群众文化活动之类的事。现在农村逢集日放电影、放录像都放不起来,还有什么文化经济可言呢?这种“小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

第二、文化载体滞后。文化载体是文化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广西壮族文化设施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步,文化设施不是破旧不堪,就是早已过时。从8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一直在滑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少,而文化部门自身力不从心,社会办文化的机制又缺少,所以造成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第三、文化产业滞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广西壮族文化产业投入极少,特别是农村,一个乡镇年产值不过五、六千万元,人均收入一千五百元左右,财政供不应求,农村文化产业举步维艰。现在有的乡镇虽有一些文化经济项目,乃是零散的小本经营,效益差、设施落后,有的乡镇还处在零的状态。改革开放后,农村虽然敞开山门,集市也较前繁荣,但将其摆到全国发达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广西壮族文化经济的发展就无不显得非常滞后和孱弱。这种滞后和孱弱,并不是乡镇领导无方,文化专干,而是属地理位置、文化素质、市场信息、科技能力,尤其是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使其仍处在作坊式生产、粗放型经营、墟场式贸易等传统模式中,从而导致了农村文化无生机活力,不能很好地围绕市域经济的发展搞好服务和促进作用。

    

㈤繁荣广西壮族民间文化事业——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更新观念,打造经济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从内容到形式都大大丰富和拓展了,特别是艺术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后尤其如此。因此,文化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一是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许多事实证明,凡哪个地方思想、观念新颖,哪里的文化事业就得到发展,哪个地方思想观念陈旧,哪个地方的文化事业就滞后不前,甚至倒退。因而,我们必须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破除旧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是从福利型向市场型转变,一些文化人认为文化是一种“福利型事业”,无论创作、演出、展览等一切文化活动都依靠投入。这种福利型观念必须改变,我们要放下架子,放下“包袱”,走向市场,按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要,提供文化服务和文化生产,在市场搏击中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效益。三是从“小文化”向“大文化”转变。目前,广西壮族的文化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找求生存,求发展的路子,千方百计举办多种形式的展览,配合中心工作,绘制街头宣传画、制作宣传广告和乡村文化室的专刊、专栏,举办各种文化培训班,开辟一些小规模、零散的艺术品经营店。这些小文化、小产业、只能是小发展。我们要转变这一观念,围绕市域经济建设中心,举办大型的文化活动,开辟大型的文化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办大文化、发展大产业,才有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加大投入,提供软硬环境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不切实加大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就不能为文化繁荣提供硬环境,为经济建设提供软环境,那么繁荣文化事业,促进市域经济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改革投资、加强设施建设势在必行。一是财政要尽最大努力增加投入,采取发展文化产业挣一点、依靠社会力量筹一点,财政拨一点的“三点”式滚动发展方式增加投入;二是借鸡下蛋,出场地、出技术引资扩展设施、扩大规模;三是要发挥个体投资,股份合作投资和发达地区联姻等多种投资方式进行设施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设施发展态势,解决全市文化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为繁荣文化经济和促进市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第三、发挥优势,搞活文化经济

   民间文化有诸多的社会功能,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这一优势,开展全方位服务,搞活文化经济。以市歌舞剧团、市文化馆、市电影公司和各乡镇文化站为“龙头”,组织好全市民间文化团体和艺人,紧紧围绕市域经济建设中心,承办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大型展览、剪彩、竣工庆典等开展文化活动。开辟旅游景点文贸文经相结合的文化艺术节,举办“节杯会”等各种大型文化演出活动。成立秧歌队、“树新风”文化演出队,“星期五大家来欢乐”文化演出队、民间文化协会和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团体和组织,经常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公园文化、广场文化等大规模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办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故事、诗朗诵、声乐、美术、摄影、舞蹈、戏曲、器乐培训等各门类的文化培训班,讲座班、培训更多的文化人才,以服务搞活文化经济。形成民间文化练好市场功、群众文化合上产业拍、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㈥展望与思考   

通过对广西壮族民间文化的探索,我们发现,广西壮族总体来说存在着一种加快与汉族融合的发展趋势,尽管他们(尤其是上层阶层)仍然保持着相当程度的民族意识,但这种脆弱的民族意识似乎无力阻挡这一历史进程的发展。由此,随着城市化发展高潮的到来,壮族很可能也会迎来与汉族融合的发展高潮。以下是我本次探索和学习后的思考:

    民族融合是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也符合壮族人民的愿望和利益。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原进入岭南后,壮族先民就开始与汉族杂居,此后壮族先民积极地学习和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并且历代都有部分壮族融入汉族之中,成为岭南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自觉的民族融合取向至今在壮族地区的广大城乡仍然能够感觉得到。

参考文献

     1. 何秋;桂林民间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民间文化论坛》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4.总主编﹒陈建军.广西导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档

广西壮族民间文化探索

广西壮族民间文化探索摘要在以文化旅游为主导模式的二十一世纪,旅游者对民间文化、异质文化的渴求与体验是他们出游的重要目的。民间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旅游经营者必须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关键词广西壮族民间文化探索㈠调查背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最富生机和活力的部分。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建筑、饮食、服饰、娱乐、节庆等物质文化,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