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用范围:小学 教师资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
A.群众性活动 B.小组性活动 C.个人活动 D.团队活动
2.课程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分为 ( )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C.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D.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3.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经历的过程是 ( )
A.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再到社会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再到社会自我
C.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生理自我
4.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当学生从事较容易的作业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 )
A.较高的水平 B.较低的水平
C.非常低的水平 D.中等水平
5.甲儿童因偷吃东西打破1只碗,乙儿童因帮助妈妈洗碗打破了5只碗。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乙儿童的行为更坏”的儿童处于 ( )
A.权威阶段 B.可逆性阶段 C.公正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
6.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上的具体体现是 ( )
A.学而不厌 B.团结协作 C.诲人不倦 D.爱岗敬业
7.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直无私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合理地解决各种矛盾是指( )
A.教师义务 B.教师良心 C.教师公正 D.教师幸福
8.我国义务教育应当坚持 ( )
A.以国家办学为主体 B.以企事业办学为主体
C.以学校办学为主体 D.以其他社会力量办学为主体
9.教育法律责任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其区别于其他社会责任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 ( )
A.导向性 B.对等性 C.有序性 D.强制性
10.介入教学应当 ( )
A.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进行 B.在模拟的教学环境中进行
C.练习者个人单独进行 D.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11.体态语言优于口头语言的一个方面是 ( )
A.词汇丰富 B.表意清晰
C.感染力强 D.表现力强
12.导入提问与一般课堂提问的区别是 ( )
A.问题具有启发性 B.问题表述清楚明白
C.学生经过努力可以正确回答
D.仅仅依靠现有知识无法完全回答
13.板书可分为超前板书、并进板书和滞后板书,这样划分的根据是 ( )
A.板书的时机 B.板书的形式
C.板书的内容 D.板书的作用
14.学生管理的终极目的指向 ( )
A.学业成功 B.升入高一级学校
C.人性完善 D.适应社会
15.对倔强的学生可采取的矫正方法是 ( )
A.心事倾诉 B.认知调整 C.情绪疏导 D.谈话沟通
16.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教学法”是以 ( )
A.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B.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C.发展心理学为基础 D.无意识心理学为基础
17.在小学体育、音乐、美术等技能性比较强的课程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练习法 C.实习法 D.讨论法
18.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是 ( )
A.教学方法 B.教学内容 C.教学环境 D.教学目标
19.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等直观教具,或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叫 ( )
A.参观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20.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的教学评价方法叫 ( )
A.测验法 B.专题作业法 C.档案袋评定法 D.实验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育目的对小学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
A.导向作用 B.约束作用 C.激励作用
D.评价作用 E.相互作用
2.元认知策略包括 ( )
A.复述策略 B.计划策略 C.努力管理策略
D.监视策略 E.调节策略
3.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构成要素 ( )
A.不耻下问 B.教书育人 C.为人师表
D.献身教育 E.钻研业务
4.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教育法律规则可以分为 ( )
A.构成性规则 B.调整性规则 C.确定性规则
D.委托性规则 E.准用性规则
5.口语表达的基本要素是 ( )
A.语速 B.语音 C.词汇 D.声调 E.句法
6.讲授技能之所以得到广泛的运用,是由于它具有如下特点 ( )
A.信息传递的单向性 B.知识传授的系统性
C.老师主体的权威性 D.时间运用的高效性
7.少先队的社团的组织原则是 ( )
A.辅导员组织 B.学生自我发起 C.学生自我管理
D.学生自我评价 E.学校统一管理
8.教师采取民主的态度,学生的发展将会表现出 ( )
A.情绪稳定 B.组织性较差 C.态度友好
D.不能自制 E.具有领导能力
9.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有 ( )
A.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C.教师自身的特点 D.学生的可接受性
E.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10.为推进素质教育,我国教育部发文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 )
A.程序教学法 B.愉快教学法 C.情境教学法
D.尝试教学法 E成功教学法
三、判断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 )
2.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的学习负责。 ( )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
4.教学环境不是学习与教学的五大要素之一。 ( )
5.当儿童有不良行为发生时,立即将其置于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暂时不让他从事有趣的活动,这种改变行为的方法叫自我控制法。 ( )
6.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 ( )
7.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师德传统,受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制约不大。( )
8.教育法律的本质决定着教育法律的形式。 ( )
9.《教育法》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 ( )
10.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外显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的特点。 ( )
11.教学技能训练应当成为师范生的必修课,但是在职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掌握教学技能,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 ( )
12.作业分析的技能是通过提取学生无意注入其中的隐含信息来了解教学效果的行为方式。( )
13.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既要设计教师教的活动,也要设计学生学的活动,并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 )
14.所谓常能,是指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活动能力。 ( )
15.学生偶然出现的胆小、说谎、挑食等,在品德教育中都可以认定为问题行为。 ( )
16.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 ( )
17.没有方法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关键在于选用什么样的方法。 ( )
18.因为教学设计使得教学程序化、合理化和精确化,因此,教学设计会束缚教学实践的自由,扼杀教师的创造性。 ( )
19.参观法能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老师在教学中应多组织这类活动。( )20.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选拔适合教学的学生。 ( )
四、 简答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简述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3.什么是学习迁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5.什么是微格教学?它有什么特点?
6.简述少先队文化的特点。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某小学班主任教师张某平时脾气较为暴躁,平时经常采取罚款、不许进教室,甚至罚站、罚跑步等方式来惩罚犯错的学生,学生家长对此意见很大。但小张却不以为然。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如何看待张某的做法,试作分析。
2.某小学四年级学生李某因迟到不敢进教室,而在教学楼后随意闲逛,恰好被班主任孙老师发现,问清情况后非常生气,罚学生李某在操场上跑了10圈,并让他在教室外站了两节课。该案例中孙老师的做法对吗?请从教育法规的角度进行分析。
六、论述题(本题共3小题,第1、2小题每小题13分,第3小题12分,共38分)
1.有部分学校领导认为,只要学生学习好,考分高,就是办学质量高,于是以创建名校为目标,狠抓智育,以考分为唯一标准到去衡量学生的优劣和教师的教学。结果少数尖子生上去了,大多数学生都处于一般化水平。由于学习的压力致使不少学生出现了身体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试析:这种办学思想和做法是否符合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2.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人们赞美教师职业时,时常形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梯”,教师是“红烛”。结合上述观点,谈谈你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你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现代观念。
2004年教师职业素质和技能考试试卷(B)
参、评分标准及说明
(使用范围:小学 教师资格)
一 单项选择题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答案 | B | D | C | A | A | B | C | A | B | B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答案 | C | A | A | C | B | A | B | D | C | C |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 答案 | ACD | BDE | BCD | CDE | BCE |
| 题号 | 6 | 7 | 8 | 9 | 10 |
| 答案 | ABD | BCD | ACE | ABCDE | BCDE |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答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答案 | × | × | √ | √ | √ | √ | × | × | × |
1、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①小学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②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③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④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①相似性。 ②原有认知结构。③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4、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②提供变式。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5、微格教学是一种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帮助教师掌握教学技能的方法。特点:①训练单元小。②反馈及时准确。③训练程序合理。④利于综合创新。⑤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没有干扰
6、①少先队文化内容具有独特的系统性。②少先队文化具有包罗万象的多样性。
③少先队文化风格具有鲜明的区域性。④少先队文化具有吸纳融合的多元性。
五、案例分析题
1、①张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②他的做法违背了依法执教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③违背了尊重家长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④违背了热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①孙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②他的做法违反了《教育法》中不得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③不让学生上课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④违反了《教育法》中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规定。
六、论述题
1、①这种办学思想和做法不符合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②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教育目的的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首先,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其次,我们要求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再次,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要学习好,身体好,行为好。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㈡教授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㈢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3、①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②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③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