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品管部 ■2. 生产工程部 ■3. 人事行政部 ■4.业务部 ■ 5.PMC部 | |||||||||
| 修正栏 | |||||||||
| 版次 | 修正内容 | 生效日期 | 编辑 | ||||||
| 1.0 | 新发行 | 2015-4-15 | |||||||
| 批准栏 | |||||||||
| 编 写: | 审 批: | 批 准: | |||||||
| 印章控制栏 | |||||||||
| 如此印章并非红色,代表此文件并非合法之版本,并不会受到控制及更新,请使用受控之文件。 IF THE CONTROL STAMP COLOR IS NOT RED.THEN IT IS AN UNCONTROLLED COPY. PLEASE REFER ONLY TO THE CONTROLLED COPY. | |||||||||
| 1.0 目的 通过对过程的监视和审核旨于对质量能力进行评定,通过预防、纠正、持续改进过程,使过程在受控状态下进行,并在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下仍然稳定运行。 2.0 范围 此规定适用于车载产品的过程的监视和审核。 3.0 定义 无 4.0 职责 4.1 管理者代表:负责过程审核的组织,包括根据职业经验和素质选择合格的审核人员和安排审核任务。 4.2 审核员:负责过程审核的实施,包括: a) 编制过程审核计划; b) 进行审核准备(制订审核检查表、研究相关资料); c) 按照审核计划实施过程审核; d) 评分定级; e) 撰写过程审核总结报告; f) 要求采取纠正措施; g) 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4.3 被审核部门:在过程审核中积极配合审查员实施审查,对审核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采取改善对策。包括: a) 提供必要信息; b) 过程负责人员参与; c) 提供专业人员; d) 确定并落实纠正措施; f) 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4.4 生产/工程:确保生产过程在控制计划要求下有效执行. 4.5品管部:监督生产过程在过程能力指数充足下有效运行. 5.0 程序 过程监视和测量 | |||||||||
| 5.1过程策划监视 生产工程组按《产品实现过程策划及控制程序》和《打板和试产控制程序》进行工艺、设备、挂具、生产、检验等方面的策划, 并制订过程流程图和控制计划及 PFMEA风险评估,根据过程流程图和控制计划编制作业指导书和用于指导生产的各种样件,并放置于相应位置,使操作人员易得到;涉及到顾客确定的特殊特性项目(包括注明存档责任)须在相应作业指导书中按顾客规定的符号予以标识,并且标明更改和实施时间以及工程更改等级.当顾客要求较高或较低的过程能力或性能要求时,须在控制计划中“产品过程规范/公差”栏中作相应注释. 5.2在生产过程须按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控制方法进行过程控制,如控制中规定的接收准则所使用的测量器具,产品检验的抽样水平/频次,反应计划;确保过程流程图控制计划得到有效实施。 5.2.1操作工须严格按工艺操作规程上规定工序内容进行操作,如发现有异常则按控制计划中反应计划执行。 5.2.2由车间按控制计划要求对重要特性采用控制图进行控制,对于设备故障、挂具更换、材料变更、测量器具变更,工艺变更等均须在控制图上标明,发现控制图出现异常波动或能力不足时,须执行控制计划中规定的反应计划. 5.3在过程控制图显示过程无异常时,由品质部负责每月对涉及特殊特性的项目进行过程能力测定,确保过程能力充足,如果过程能力低于额定值须进行产品的100%检验,以便剔除不合格产品,并由品管部负责分析,制订纠正措施明确进度和负责部门,若由于原设计时公差过紧,在不影响产品功能前提下可放松公差,必须经顾客认可; 5.4当过程/产品的数据表明过程能力很高时,工程组修订控制计划和相应作业指导书,顾客要求时须经重新认可,任何工艺变更均按《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规定注明更改原因,并对相应文件一同进行更改,并在控制计划、过程流程图和相应作业指导书中注明更改修改/实施日期以及工程更改等级,涉及到特殊项目更改时须重新进行过程能力调查。 过程审核 5.5 审核时机 5.5.1 管理者代表在每年年初制定过程审核的计划并实施(过程审核1次/每季度)。 | |||||||||
| 5.5.2 在产品审核中发现有重大产品缺陷、顾客投诉、过程不稳定或工艺变更时,审核担当部门决定是否增加审核频次。 5.6 审核人员资格 内审员应具备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过典型的过程审核经验,有一定的专业及过程知识,通过培训、考核的方式最终被管理者代表承认者。 5.7 过程审核计划 5.7.1管理者代表在实施审核前应制定《过程审核计划表》,由副总理承认后分发至被审核方。 5.7.2审核前审核员及被审核方必须作好充分准备,其中包括收集过程流程图,车间场地布置图,控制计划,作业要领书,过程特殊特性清单等资料,制定检查表,确定参加人员,确定审核工作流程等。 5.8 实施审核 5.8.1审核员根据《过程审核计划表》实施审查,并于审查前通知各相关部门负责人。 5.8.2根据《过程审核检查表》、控制计划,对制造的每一工程进行审核,并记录于《过程审核检查表》上。 5.8.3在审核时若发现严重缺陷,审核员必须与过程负责人共同制订并采取紧急措施。 5.8.4 评分与定级 5.8.4.1 每个工程/要素的得分是0、4、6、8、10分,根据满足要求的程度进行打分,评定不满10分的必须制定改进措施并确定落实期限。每个工程/要素的得分标准如下表: 分 数 | 符合程度的评定 | ||||||||
| 10 | 完全符合 | ||||||||
| 8 | 绝大部分符合,只有微小的偏差 | ||||||||
| 6 | 部分符合,有较大的偏差 | ||||||||
| 4 | 小部分符合,有严重的偏差 | ||||||||
| 0 | 完全不符合 | ||||||||
各相关问题实际得分的总和
E[%]= ×100%
各相关问题满分的总和
5.8.4.3 定级
具体定级标准参照下表。
| 总符合率(%) | 过程的评定 | 级别名称 |
| 90至100 | 符合 | A |
| 80至小于90 | 绝大部分符合 | B |
| 60至小于80 | 有条件符合 | C |
| 小于60 | 不符合 | D |
2、若有的检查得分为零,而不符合要求可能会给产品质量和过程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则可把被审核方从A级降到B级或从B级降到C级。在特别的情况下也可降到D级。
5.9 审查结果统计:
现场审核结束后,审核员根据审核结果填写“过程审核不符合项报告”,由管理者代表确认审核结果;当有不符合现象时,向审查部门过程负责人提出纠正要求。
5.10纠正措施及其有效性验证
5.10.1 被审核部门接到“过程审核不符合项报告”后,在规定的期限内制订纠正措施实施计划,部门负责人应落实纠正措施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跟踪。
5.10.2 审核员按“过程审核不符合项报告”规定的期限,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根据验证结果决定这些有缺陷的项目是否复审。
5.11审核总结报告
审核及纠正措施改善完毕,应编写审核总结报告,报告包括下列项目:
a)评定的要素、要点及平均符合率%;
| b)审核的总平均分; | ||||||||
| c)审核总结; d)管理者代表意见; 6.0 相关文件 《记录控制程序》
7.0 附录 7.1《过程审核计划表》 7.2《过程审核检查表》 7.3《过程审核不符合项报告》 7.4《过程审核总结报告》 8.0过程审核流程图 制定审核计划 审核前准备 实施审查 报告整理 对缺陷提出纠正措施 评价改善、结果确定 确定过程审核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