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一:“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区别。
全知视角:了解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
洞察所有人物的心理及过去、现在和未来;
对所有人物随时随地进行情感判断和道德评价;
叙事者是局外人,控制读者情感,读者被动接受。
有限视角:遮蔽作者意图,隐藏某些情节;
根据需要时而抒发感慨,发表见解;
叙事者是局内人,放纵读者情感,读者主动接受;
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重点二:比较“我”叙述与“他”叙述的不同点。
| 第一人称“我” | 第三人称“他” | |
| 视角 | 有限视角 | 或有限视角或全知视角 |
| 局内外 | 局内人(参与者) | 局外人(旁观者) |
| 形象 | 既是叙事者又是文中形象 | 仅是叙事者并非文中形象 |
| 效果 | ①使叙述显得真实真切; ②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 ③便于抒情议论; ④受于所见所闻所感。 | ①冷眼旁观,少亲切感; ②局外叙述,有距离感; ③叙述自由,无所不知; ④不受于所见所闻所感。 |
1.见证者(由“我”来叙事,真实可感)
2.贯穿者(“我”是行文线索,贯穿行文始末)
3.主旨的揭示者(我随时随地抒情议论,抒发感慨,发表见解:揭示文章主旨)
4.主人公的烘托者(“我”是线索人物,“我”是重要人物,但“我”不是主人公,烘托和突出主人公)
【场景】
重点一:场景描写的作用。(七个要点)
1.给全篇定调:情节推进的节奏:舒缓或急促
情感延伸的基调:昂扬或低沉
喜庆或哀怨
2.渲染气氛:渲染欢快气氛,感染人物和读者
渲染紧张气氛,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3.导引人物出场:吸引人物和读者注意力
4.揭示人物性格(心态、心理),突出文章主题
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境界)
5.赋予象征意义,暗含文章主题
6.情节产生曲折,情节发展突转
7.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风尚
重点二:环境描写。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常见类型: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2. 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 象征暗示作用。
4. 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
5. 推动情节的发展。
6. 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
7.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8. 对比烘托,也叫比衬。(正衬:景与情的一致;反衬:景与情的反照)
9. 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对于要求“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一定要明确写作对像或主体,充分利用写作技巧,力争语言生动形象,要符合小说整体的氛围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乌 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⑴……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荫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⑵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⑶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⑷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⑸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⑹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⑺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⑻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⑼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⑽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⑾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⑿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⒀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⒁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字)(2分)
⑴坚韧(执着) ⑵乐观
★2.指出第⑸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
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
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
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⑴请用一句话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
忧怨中充满希望(2分)
⑵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
1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
于揭示乌米的性格;
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
③渲染氛围,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文章的感染力。(3分)
4.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
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
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的主旨;
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主题】
重点一:
小说主题特点:
1.小说主题呈现的含蓄性(作者)
象征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一语双关: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2.小说主题理解的多义性(读者)
正反研究每个对象
研究每个对象的四种关系 个人与自我的关系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二: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读者)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了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尤其注意高潮和结局,矛盾双方的结局;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注意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角度给小说定性,是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是悲喜交加的。
6.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重点三:如何提炼小说的主题
(站在特定时代)
提炼主题:现象 —— 本质
(象征)
①由表及里 (直接反映)
②以点带面(侧重于主观) (直接反映)
③以小见大(侧重于客观) (直接反映)
④由正而反 (间接反映)
由反而正
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
通过____事表达一种_____现象(思想、品格)。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这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他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摔跟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1分
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1分
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1分
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1分
2.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 第1句,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意欲掩盖的心理。2分
第2句,与第1句内容上重复,体现了丈夫内心的慌张与不安。
第3句,动作描写。“头深深埋下去”说明丈夫不敢面对妻子。体现了丈夫矛盾心理。一方面,知道妻子确实会吃不饱。另一方面,如果不接受妻子面包,自己又饥饿难忍。3分
3.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小说通过饥荒中妻子维护丈夫尊严并为他省下口粮的小故事,表现了在战后物质匮乏的年代,夫妻在困境中相互关心、互相激励的真情(由表及里),歌颂了二战后饥荒中,人们互相砥砺互相关爱的精神(以点带面),预示着民族将从废墟中崛起(以小见大),并由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到控诉罪恶的战争,呼唤人类的和平。(由正而反)。
分析:第二段中,妻子已经很明确判断出丈夫偷了面包,但她并没有明言。
丈夫在被窝中吃面包,妻子可以安然入睡,也体现了她对丈夫深挚的爱。
最后妻子以谎话对谎话,更能体现她对家人和家的深沉的爱。
【人物】
常见题型:
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一:如何概括、分析(赏析)和评价人物形象?
1.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
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要全文阅读,首先看文中有无对其人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语,如乐观向上,自私等;然后要根据针对其人的描写和情节找细节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等),提炼概括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来概括人物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在答题时要对性格特征进行归类整理,使答案更加清晰。对内与对外分开,正面与反面分开,前期与后期分开等。
3. 概括人物形象
概括人物形象题与概括性格特征类似。
不过人物形象试题在答题模式上常采用以下形式:
一般要首先加以概括,然后再分词在文中找到体现点。
小说塑造了一个(或A是一个)abcd的人物形象。“……”可见其a;“……”可见其b……
4.对文中人物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本题一般情况下属于主观开放性题目,很能拉开差距。对此,一般可从以下四方面把握: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分析人物时还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
④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或先概括形象。然后结合小说情节、人物描写来分析观点,挖掘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重点二:如何确定作品的主人公?
1.根据情节安排来确定
2.根据主题揭示来确定
3.根据文章标题来确定
4.根据隐喻意义来确定
5.根据时代背景来确定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橘子
芥川龙之介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火车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姑娘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
⑥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⑦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⑧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1.通读全文,请找出三个关键词(短语),反映“我”对小姑娘的情感变化过程。
生气(不喜欢) 同情 喜悦
★2.小说开头描写了“我”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坐在横须贺二等车厢里等待开车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
①渲染灰暗压抑的气氛,借用阴沉清冷的环境烘托“我”阴郁的心情;
②为小说前半部分奠定情感基调,与小说后半部分“我”情感的变化形成照应,并使首尾情感形成鲜明对比;
③为后文小姑娘出现的情节铺垫。(因为车厢里没人,小姑娘就格外引人注目;因为是寒冷的冬天,小姑娘才有那样的神情、相貌打扮。)
3.小说中两次描写“橘子”的颜色,突出它金色、鲜艳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①金色、鲜艳的特点给人以明亮、温暖的感觉;
②一扫笼罩着小说的阴暗之气,赋予“橘子”以亲情和爱意的象征意味和情感意义;
③凸显出对生活的坚定信念,给小说中的“我”,也给读者以强烈震撼。
4.文中第③⑦两段中有关“小姑娘”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两者反衬“小姑娘”身上体现的人情的温暖;
②前者引出后文“我”对“小姑娘”的情感态度——生气(不喜欢)。
③后者暗含了“我”“人生的疲惫、倦怠”与“小姑娘”的命运一样,永远无法改变。
5.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是小姑娘,试结合文本,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探究,说说你的看法。(8分)
观点一:小姑娘是主人公。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小姑娘。小说的主要意象“橘子”,正是小姑娘姐弟之情的象征。小姑娘抛散橘子,是小说的中心情节。“我”在小姑娘抛散橘子之前之后的情感叙述,只是为了烘托小姑娘不同于“我”的人生态度,目的是突出小姑娘的形象:虽然生活在底层,却有着精神的光芒。小姑娘才是“我”人生的启蒙者。“我”只是一个故事的见证者、叙述者、主旨的揭示者和主人公形象的烘托者,不宜看作小说的主要形象。
观点二:“我”是主人公。小说的主体内容,是通过“我”的反思,揭示两种不同的人生感受,一者无聊倦怠,一者温暖坚定。“我”的感情变化,是小说的主线,串连起小说的情节,也表达了对人世的悲悯,形成了小说的情感内蕴。小说的主要“意象”——橘子的情感意义也是通过“我”的视角赋予的,“我”才是小说中人生的感悟者。小姑娘只是引发“我”的反思和情感变化的一个外部因素,不能视为小说主要形象。
【情节】
重点一: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既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过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把握住情节是分析人物的前提。
重点二: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情节的一般作用:
1为塑造人物服务,体现人物的某种性格征;表现作者对其人或其事、物的某种特定情感;
2为推动情节发展服务,造成情节的起伏,创造悬念,更引人入胜或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3是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服务;
4前后照应;
5侧面衬托、正反对比、埋下伏笔;
6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3.概括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对事件要完整叙述,其一,我们一般按照何时何地何境何人何事何情的格式加以概括,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阅读下文,完成第1~16题。
母亲的来信
[苏联]克拉夫琴科
⑴母亲来信了。
⑵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⑶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⑷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活着就没什么意义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⑸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⑹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⑺……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⑻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⑼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⑽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喧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⑾“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⑿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⒀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⒁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⒂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请用简明的词语概括文卡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2分)
自私、怠惰、爱面子、自以为是。(2分,每点1分,概括出2点即得满分)
2.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分)
⑴情感变化(关键词):热切盼望 不屑一顾(或漠然视之)(2分,每点1分)
⑵原因:①母亲来信的内容重复、单调、无聊(表面原因)
②文卡不了解、关爱母亲。 (深层原因)(2分,每点1分)
3.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4分)
⑴侧面交代母亲的生活困境;(1分)
⑵引出下文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打算给母亲寄钱的情节;(1分)
⑶将母亲生活困难却寄钱给文卡情节与文卡生活宽裕却不愿寄钱接济母亲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2分)
4.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4分)
⑴情节设置出乎意料:前文用不少篇幅铺陈以前母亲来信的“千篇一律”,读者以为此信亦然,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小说的可读性。(2分)
⑵内容表达含蓄隽永: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文卡对这三卢比的纸币作何感想,作者并未交代,结尾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2分)。
5.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讨说明。(6分)
第一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母亲。①(从情节设计上看)儿子收阅信件为明线,母亲写信寄信为暗线,前者的主要作用是衬托后者;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作品通过铺叙“母亲的来信”的内容,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对身在异乡的儿子千般叮咛嘱咐、万般牵挂惦念的母亲形象,文中文卡的形象,主要起着反衬“母亲”形象的作用;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意在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挚爱这一主题,主要情节文卡未寄卢布却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三卢布,更表现出母亲的伟大。
第二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文卡。①(从情节设计上看)小说以文卡收阅读母亲的信件为主线,结构全篇;②(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文卡这一自私、怠惰的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比象征母爱的“母亲”形象更具有典型性;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旨在批判对自己的亲人缺乏关爱乃至极度自私的文卡们,而不是歌颂母爱。
【捕捉精妙技巧】
(一).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
1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或者说表达技巧、艺术特色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到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或句式灵活,富于变化)、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用词准确而形象(特别注意动词的使用)、词语丰富而多样、语言幽默风趣或清新自然质朴等,巧妙使用技巧,形象生动;使读者能感受到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二).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1.表达方式。
①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②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 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③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等。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特别注意,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注意:
A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
B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
C常见技巧的使用
2.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3.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小说的语言】
常见题型: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此时一定要充分理解词语的本来义和其在文中的临时义,结合作者情感和主题来分析,此时该词的意义。如“我将吞咽这大好春色”,吞咽就应该是指尽情欣赏美好春光的意思。
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词语(句子),使用了……手法,写了……,表现了……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答题句式与诗歌鉴赏同。
注:与题目照应是常常要用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