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常、不正常、故障
2、继电保护装置定义。
3、继电器的 “继电特性”定义。
4、电流保护的整定值大小与灵敏度大小、保护范围大小的关系。
整定电流越大(离正常越远)、灵敏度越低、保护范围越小
5、电流继电器与电流互感器二次线圈之间的连接方式中,对相间短路电流保护,目前广泛应用的两种接法。
三相星形、两相星形
6、方向性过电流保护主要组成元件。
方向元件、电流元件、时间元件
7、阻抗继电器的动作特性在R轴正方向所占的面积越大,则受过渡电阻的影响越小。
8、什么是输电线路的纵联保护。
通信通道、对侧保护装置电气量、综合判断是否区内故障
9、输电线路导引线纵联差动保护的两种接线方式,掌握原理图。
均压法接线
环流法接线
10、要改变吸引衔铁式电磁型继电器的动作电流有哪些方法。
11什么是功率方向继电器。
比较输入电压和电流相位
12、什么是单相补偿式距离继电器
答:阻抗继电器是距离保护装置的核心元件,其主要作用是测量短路点到保护安装地点之间的阻抗,并与整定值进行比较,以确定保护是否应该动作。
阻抗继电器按其构成方式可分为单相补偿式和多相补偿式。 单相补偿式阻抗继电器是指加入继电器的只有一个电压UJ(可以是相电压或线电压)和一个电流IJ (可以是相电流或两相电流之差)的阻抗继电器,
13、全阻抗、方向阻抗、具有偏移特性的方向阻抗继电器三种不同的距离继电器的动作特性曲线图
14、纵联保护的三种信号:闭锁信号、允许信号、跳闸信号的定义
闭锁信号指收不到这种信号是保护动作跳闸的必要条件。
收到这种高频信号是高频保护动作跳闸的必要条件。
收到这种信号是保护动作于跳闸的充要条件。
15、闭锁式纵联保护的优缺点。
16、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部分。
17、大电流接地方式包括哪些接地方式。
18某段线路有助增电流或外汲支路时,其电流的分支系数。
19距离保护的整定值的大小与其灵敏度大小、保护范围大小的关系。
20限时电流速断的保护范围。
21距离保护中,保护装置距短路点越近,受过渡电阻影响越大。
22阻抗继电器的整定值与起动值的关系。
起动值:继电器的测量阻抗:指加入继电器的电压和电流的比值
注意整定值通常在某阻抗角直线上,全阻抗继电器除外。
起动值是指落在动作范围面积域内测量阻抗值
23闭锁式实现的方向比较式纵联保护中,由方向元件判断为反方向故障的一端发出闭锁信号。
24近后备、远后备定义。
以下题目要求能简单准确叙述
25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任务。
继电保护置的基本任务是:
(1)自动、迅速、有选择性地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使故障元件免于继续遭到破坏,保证其他无故障部分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2)反应电气元件的不正常运行状态,并根据运行维护的条件,而动作于发出信号、减负荷或跳闸。
26为什么说对继电保护的四个基本要求是彼此矛盾的?试举例说明之。
继电保护的四个基本要求分别是: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
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之间是彼此矛盾的,以限时电流速断为例:为保证其能保护线路全长,保证足够的灵敏度,其整定值要足够地小,以使其的保护范围延伸到下一级线路瞬时电流速断的保护范围中,但这样就失去了选择性,为保证选择性,本级限时电流速度加上一定的动作时延,这样却使得速动性变差。可见,本例中体现了灵敏性、选择性、速动性之间的矛盾。
27为线路的保护设计合适的阶段式电流保护方案。例如下图:
1)保护1:过电流保护(动作时延为0)如此有更高灵敏性
2)保护2:方案一——过电流保护(动作时延△t)
方案二——瞬时电流速度+过电流保护(动作时延△t)
3)保护3:瞬时电流速度+限时电流速度+过电流保护(动作时延2△t)
4)保护4:瞬时电流速度+限时电流速度+过电流保护(动作时延3△t)
5)保护5:瞬时电流速度+限时电流速度+过电流保护(动作时延4△t)
28闭锁式实现的方向比较式纵联保护原理。
例如:
(1)判断为正方向的保护有:1、3、4、6
(2)发送闭锁信号的保护有:2、5;其中保护2将闭锁信号发给对侧和自己,即保护1、2;保护5将闭锁信号发给5、6.
(3)最后能发出跳闸命令的保护为3、4。
29读下图,分析各元件的工作原理及各元件的作用。
(1)若发生故障,高灵敏的元件1先起动。同时起动发信机发出闭锁信息,低灵敏的元件2起动后确认故障;
(2)若元件3判断为正方向,元件4(中间继电器)打开常闭触头,使发信机终止发闭锁信号。
(3)若线路内部发生了故障,元件5(极化继电器)的工作线圈有电流,而制动线圈无电流(即本段对侧也判断为正方向区内故障,不发闭锁信息),因此最后发出跳闸命令。
(4)若线路外部发生了故障,假设图中所示的该保护位于本线路远离故障点的那一端,则元件5(极化继电器)工作线圈有电流,但制动线圈也有电流(即本段对侧判断为反方向区外故障,发闭锁信息),因此跳闸信号没能发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