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客家文化旅游_回顾_现状与展望_俞万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42:01
文档

客家文化旅游_回顾_现状与展望_俞万源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4-0710-04客家文化旅游:回顾、现状与展望¹俞万源,李海山(嘉应学院地理系,中国广东梅州514015)摘要:客家文化旅游在我国已悄然兴起,并在客家热的推动下顺应文化旅游的发展潮流而蓬勃发展。通过对客家文化中心)))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旅游的观察,回顾我国客家文化旅游20多年的发展历史,总结发展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展望发展趋势。关键词:文化旅游;客家文化;发展;展望;闽粤赣边区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化旅游是当前世界旅游发展的一个新潮
推荐度:
导读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4-0710-04客家文化旅游:回顾、现状与展望¹俞万源,李海山(嘉应学院地理系,中国广东梅州514015)摘要:客家文化旅游在我国已悄然兴起,并在客家热的推动下顺应文化旅游的发展潮流而蓬勃发展。通过对客家文化中心)))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旅游的观察,回顾我国客家文化旅游20多年的发展历史,总结发展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展望发展趋势。关键词:文化旅游;客家文化;发展;展望;闽粤赣边区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化旅游是当前世界旅游发展的一个新潮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4-0710-04

客家文化旅游:回顾、现状与展望¹

俞万源,李海山

(嘉应学院地理系,中国广东梅州514015)

摘要:客家文化旅游在我国已悄然兴起,并在客家热的推动下顺应文化旅游的发展潮流而蓬勃发展。通过对客家文化中心)))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旅游的观察,回顾我国客家文化旅游20多年的发展历史,总结发展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展望发展趋势。

关键词:文化旅游;客家文化;发展;展望;闽粤赣边区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

文化旅游是当前世界旅游发展的一个新潮流。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是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1]。客家民系及其文化景观是近150多年来人文史学家们所瞩目的研究课题。随着1980年代/客家热0与客家研究第二次高潮[2,3]的兴起,/中国客家文化(寻根)旅游0在中国悄然兴起。

客家文化旅游是凭借客家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自然人文景观中所蕴含的客家文化内涵,开辟寓文化乡愁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文化继承与文化体验目的的旅游活动。中原古汉民为避战乱和荒灾,自西晋至明清千余年间,历经大规模迁徙和不断零星的转移,先驻足于赣闽粤交界地区,后以闽粤赣边区为基地逐渐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4]。客家先民南迁带来的中原汉文化在与土著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始于赣南、发展于汀州而成熟于梅州0[5],形成颇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客家文化。闽粤赣边区汀州、梅州、赣州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确立了客家祖籍地的地位,以其完整的客家文化的综合特征,成为举世公认的客家文化中心,被誉为/客家三州0。粤闽赣边客家地区赋存丰富的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客家文化景观和客家民俗风情,为客家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进入21世纪以来,客家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相对于如火如荼的旅游活动,理论研究显得较为薄弱。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探讨[6-13],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梳理客家文化旅游2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客家文化旅游发展规律和特征,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客家文化旅游发展回顾

1.11980年代:海外客属华人、华侨探亲旅游发轫

爱国爱乡的/乡土情结0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不少客家人背井离乡数十载,念念不忘故土乡情。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炎黄子孙大团结0、/振兴中华0的感召下,海外客属华侨、华人赴探亲潮开始形成和涌动,每年数以万计的海外客属华侨、华人回到闽粤赣边区客家祖籍地问祖寻根、访亲寻友、观光旅游[2],拉开了客家旅游序幕。

早期的客家旅游以海外客属华侨、华人为客源主体,多为寻根问祖和探亲旅游,为自发性散客旅游,没有特别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景区建设,缺乏严格意义的客家(文化)旅游产品。1.21990年代:客家研究热潮推动形成旅游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客家问题再度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客家热0随之而兴起,海内外纷纷成立客属团体和客家研究组织。从1971年开始召开每两年一度的世界性客属恳亲大会,1990年代以后各高校纷纷设立客家研究室(所),创办学术期刊杂志,召开研讨会,考证文化历史与源流,探讨民系特征与民俗文化,掀起第二次研究高潮[2,3]。旅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客家研究热直接推动了旅游发展。1994年,闽西粤东开辟了第一条旅游专线)))/客家之旅专线游0,经新华社播发和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后,于1994年12月首次接待了马来西亚到梅州参加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的旅游团。1995年夏天又接待了来自马来西亚的/中国客家文化寻根访问团0[14]。随后,客家旅游在海外客属华侨、华人中得到广泛的宣传,海外客属乡亲纷至沓来,回乡参加探亲旅游活动。

客家旅游在文化研究和社团活动的推动下发展,建成各类旅游景区项目,辟有旅游专线,形成有组织旅游活动。其间,客家圣地的标志性建筑)))宁化石壁客家公祠建成[14],粤东闽西客家民居陆续开辟为旅游景区,永定土楼于1990年代初首先得到开发,并据此建立了洪坑客家民俗文化旅游村[15],提出建立博物馆[16],为后裔寻根谒祖和客家研究提供重要的物化载体。

尽管关于客家旅游专题研究较少,文化旅游史料不多,且散见于研究文献,但是提出了构建旅游文化体系的思想[17]及发展历史文化游、民俗文化游、史迹文化游和建设旅游文化村的设想。

1.321世纪初: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热兴起

随着客家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文化与经济成为研究

第26卷第4期2006年7月经济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6,No.4

Jul.,2006

¹收稿日期:2006-01-12;修回日期:2006-03-27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A30670)资助。

前沿[18],如何将客家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在文化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实现旅游开发是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最佳切入口和连接点。地方以/旅游搭台、经济唱戏0为导向,倡导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理论界也对客家文化旅游给予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对闽西和粤东客家文化(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积极的探讨[8-13]。在理论研究的推动和主导作用下,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热兴起。自2000年以来,福建龙岩、广东河源、江西赣州、广东梅州等地纷纷把客家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要素,把客家文化旅游作为品牌,以寻根谒祖和文化旅游为主题,举办文化旅游节、山歌节、美食节,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涌现,开发势头强劲。

2客家文化旅游现状分析

经过20多年的旅游开发,闽粤赣边区发展客家文化旅游开始得到重视和开发,开发投入有较快的增长,景区建设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和管理水平,接待人数和收入逐年稳步上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客家文化旅游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客家三州0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和主题[19]。但是,从整体上看,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问题较为突出。

2.1客家文化旅游现状特征

2.1.1资源开发特征:以物质文化资源开发为主,呈深度开发趋势。粤闽赣边客家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其赋存以传统的蓝布唐装为代表的衣饰文化、以东江菜系为代表的客家饮食文化、以围龙屋和土楼为代表的客家民居文化[8]及独特的客家方言、民间曲艺与客家山歌、特色鲜明的喜庆婚丧习俗等。

目前,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集中于民居文化和饮食文化等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仍在探索之中。名人故居、名寺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及民居作为客家文化可视化载体,首先得到开发,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赣南土围子开发成为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产品[9,12]。博物馆作为物化依据,随着客家人寻根谒祖的意识和活动的加强而受到重视,永定客家土楼博物馆、赣县围屋型客家博物馆、福建客家民俗博物馆、河源客家民俗博物馆、梅州客家博物馆相继建成或正在筹建。随着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呈深度开发趋势,开始注重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客家民俗作为一种珍贵的旅游资源开始受到重视[7,11],已有零星开发。

2.1.2旅游产品特征:旅游产品体系尚未完善,以/认识型0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休闲体验型专题旅游线路出现,旅游商品开发几乎空白。目前,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门类较为单一,旅游活动的层次较低,旅游服务功能大多停留在/认识型0阶段,以寻根祭祖和观光旅游活动为主,门票为主要收入来源。2000年以来,休闲度假、品尝客家美食、体验客家文化旅游等专题旅游线路开始出现,/客家美食节0、/客家山歌节0、/客家风情游0、/客家民俗游0成为文化旅游新亮点。旅游商品仅停留在美食类客家土特产,缺乏具有文化内涵和意义的旅游纪念商品。

2.1.3客源市场特征:海外市场推动型,海外市场带动国内市场发展,近距离外地非客家人客源市场开始形成。与常规的由国内游向国际游发展规律相反,客家文化旅游是由海外客属华侨、华人寻根问祖和探亲旅游带动发展起来,呈现出由海外游向国内游发展的显著特征。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客属华侨、华人,在国内非客家人客源群体中也形成一定的影响,近距离外地客源市场开始形成,珠三角、闽三角和潮汕经济区成为外地非客家人主要客源市场[19]。由于客家文化旅游整体形象不突出,知名度较低,产品竞争力有限,旅游市场吸引范围小,对国内中长距离的非客家人吸引力不大,外地非客家人客源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2.2客家文化旅游存在主要问题

2.2.1理论研究滞后于旅游开发实践。¹重资源开发轻产品(线路)设计,在旅游开发中重视旅游项目开发,对产品设计研究不够。º重产品供给轻市场需求,重视和强调文化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开发条件,对旅游市场研究较少,对客家文化旅游市场发展规律认识不足。»重旅游开发轻旅游影响研究,注重旅游开发经济效益,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影响重视不足。

2.2.2文化资源离散,整合开发规模不足。闽粤赣边区各县市无处不体现客家文化,文化资源分布较为分散,而且闽粤赣边区地处相对贫困落后地区,旅游开发投资有限,未能形成规模,对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0的整合开发严重不足,客家文化旅游中/小、低、散、差0问题突出:规模小、档次低、景区景点分散、管理服务水平差,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线路设计不合理,旅游者的游览活动大都停留在散点的旅游观光,文化旅游项目的综合开发存在明显的不足。

2.2.3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低,旅游产品文化主题缺失。由于理论研究滞后,对客家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客家文化内涵在旅游产品中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展示,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多数停留于静态展示,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低。另一方面,为迎合客家热的发展,出现文化旅游概念泛化现象,为了吸引游客,将各类旅游项目均冠名以/客家文化旅游0,忽视文化旅游的内涵,产品文化主题不够明朗,旅游产品文化主题缺失。2.2.4客家文化旅游形象模糊。闽粤赣边区具有同质的客家文化且文化资源离散,景区开发规模与市场整合力度不够,景区景点雷同现象突出,对外宣传中缺乏统一的口号,区域同质旅游竞争激烈。闽粤赣边区各县市在旅游开发中均以客家文化的主体和中心自居,龙岩有/客家摇篮0和/客家祖地0之谓,赣州与龙岩有/客家摇篮0之争,汀州既为/客家首府0,梅州又为/世界客都0,宣传口号的混乱弱化了客家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

2.2.5文化资源与文化环境破坏现象突出。闽粤赣边区客家地区保存有大量的客家名人故居、名寺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及客家民居等物质文化资源,却因年久失修或缺乏严格的保护而失去了旅游开发价值,现存的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文化景观也因低水平的修补而导致隐性破坏,出现不可逆转的文化环境的破坏和退化。对于客家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则由于物随岁移和交流同化,对客家文化的主题和内涵缺乏认识,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也在逐渐消失、消亡。

711

4期俞万源,李海山:客家文化旅游:回顾、现状与展望2.2.6文化资源/商品化0过度,文化景观仿袭和滥造倾向突出。随着文化资源/商品化0发展,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受主题公园热和微缩景观热的影响,崇尚/孤岛式0开发,抱守/假景观、真文化0理论推崇人造景观,盲目仿建客家人文景观,移植客家文化,忽视客家文化的历史和原貌,将客家文化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环境,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人造文化/掠夺0原生文化现象突出。典型表现是在城区或风景区仿袭客家民居,滥造客家民俗文化村(风情村)或客家大观园。

3客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与展望

3.1客家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文化性动机是自古以来旅游活动的核心动机:到同质文化地追寻记忆、延续文化继承、了却文化乡愁,或是到异质文化地观摩学习、增进阅历、体验异质文化[20]。文化旅游迎合了旅游活动的这一发展需求。

客家人在漂泊流离中对原有文化的眷恋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和乡土意识,背井离乡数十载后,纷纷返回祖籍地寻根祭祖,作为客家祖籍地的闽粤赣边区成为海内外客家人旅游的目的地,客家文化(寻根)旅游将随着客家人寻根谒祖的意识和活动的加强而进一步发展。客家人南迁带来的中原汉文化经历千百年的发展演化,与畲瑶土著文化共同孕育了颇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独特的文化渊源、蕴涵人居哲理的民居和民俗文化,构成了独具文化魅力和旅游吸引力的客家文化景观,引起外界的极大兴趣和好奇,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非客家人前往闽粤赣边区了解和认识客家民系及其文化渊源、体验客家异质文化,客家文化旅游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伴随着世界文化旅游发展的潮流,客家文化旅游也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3.2开展与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塑造客家文化旅游形象

具有同质的客家文化是闽粤赣边区最大的特点。由于文化资源离散、整合开发规模不足、景区雷同与重复建设而导致的区域同质旅游竞争弱化了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危及客家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从大区域大旅游出发,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具有广泛的基础和重要的意义,成为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一种必然和趋势。

1990年代以来,闽粤赣边区的区域合作走过了从经济协作到旅游协作的发展过程,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旅游区域合作和区域合作构想[21],包括:举办客属祭祖大会或恳亲大会、筹办闽粤赣3省4市10县客家旅游推介会、缔结旅游联合体、开设客家旅游专线。

旅游形象的弱化和宣传口号的混乱是客家文化区域旅游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开展区域旅游合作,首先必须树立/客家文化0旅游品牌,塑造鲜明的文化旅游形象。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一部迁移历史,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应着眼于历史渊源及迁移历史,形成统一的宣传主题和口号。/客家三州0的/客家祖地0、/客家摇篮0、/世界客都0的地位是历史形成,其文化主题与宣传口号应统一于客家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并将不同时期代表不同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离散的文化资源组织起来,开发成反映客家迁移历史的区域旅游线路,通过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共享,共同培育/客家文化0旅游品牌。3.3挖掘客家文化内涵,展示客家文化精髓

客家文化的主题和内涵是影响文化旅游形象的关键。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低是文化旅游缺乏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将客家文化由虚转实、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分散转向融合、由分离转向集中,全面梳理和再现客家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突出文化主题,是旅游市场文化需要品位日益提高的要求。

客家文化旅游的主题应该展示什么,如何将文化资源加工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是文化旅游开发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方向。龙岩市以永定客家土楼以及汀江客家母亲河祭典为文化主题发展客家文化旅游,梅州则以近代客家文化之都的/三乡文化0为主题开发客家文化风情之旅。客家民俗文化是客家文化的精华,客家民居作为立体展示客家民俗文化的可视化载体一直是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近年来,名人故居、博物馆成为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新动向。以闽江土楼文化、梅江山歌文化、东江饮食文化为依托,客家(土楼、山歌、美食)文化旅游节成为客家文化旅游的新亮点。3.4尊重文化生态,科学展示客家文化

随着文化资源商品化的发展及文化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维护文化生态平衡和文化完整性的重要性不亚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文化旅游研究开始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走向对文化生态环境的关注,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理念运用而生[22]。

文化生态认为,文化现象也和自然现象一样,有自己内在的秩序和规律,有自己存在、延续的原则和要求,其延续和发展规律只能被尊重和顺应,才能保持生态平衡。

客家文化面临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遗传与变异关系的发展问题[23],文化保护与开发是客家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一个难题。客家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文化生态特性:¹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历多次迁移形成的迁移性;º在山地环境感应下形成的地域性;»与湘赣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海外文化等多个地域性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的多元化倾向。文化生态要求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中必须尊重客家文化的发展历史和过程,保证客家文化的地域性、完整性、传承性、多元性和原真性,树立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理念:¹尊重客家文化生态,注重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注重文化景观与文化生态的保护。º以文化生态的方式科学展示客家文化,在丰富的文化景观中选择能够诠释客家文化内涵的主题,并以恰当的形式和载体展示。文化旅游开发的展示方式,先后经历了/次生态型开发)文化移植型开发)原生态型开发0的探索[24],尝试了民族(民俗)博物馆、民族(民俗)文化村(寨)等就地展示、异地模拟等开发模式,面对/孤岛式0开发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在全球持续发展思潮的影响下,生态博物馆成为民俗文化旅游新的展示载体和展示方式。

3.5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集团主体凸现

闽粤赣边客家地区为相对贫困地区,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制约了客家文化旅游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集团成为客家文化旅游开发投资的主体,将是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方向。在文化旅游开发中推进三权分离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析旅游地产权关系,引入市场机制,走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办旅游的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0的投资,

712经济地理26卷

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多渠道吸引资金,实现投资多元化,加快文化旅游开发和项目建设。2000年以来,闽粤赣边

区民营企业集团投资客家文化旅游项目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这一发展趋势将随着市场改革的推进而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

2000,(4):85-94.

[2] 丘菊贤.梅州客家研究大观[M].: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0.26-31.

[3] 胡希张,莫日芬,董励,张维耿.客家风华[M ].广州:广东人民

出版社,1997.9-14,694-700.

[4] 丘权政.客家与崇正总会[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7.1-25.

[5] 胡希张.客家民系形成地域之我见[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97,15(2):106-110.

[6] 童芳,林岗,廖善冈.宁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福建地理,1998,13(2):53-57.

[7] 江金波.梅州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热带地理,1998,18(3).

66-71.

[8] 梁锦梅.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福建地理,2000,15(2):

34-36.

[9] 梁锦梅.客家民居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0,21(6):165-169.

[10] 吴炳玉.闽西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闽江学院学报,

2003,24(1):115-118.

[11] 周建新.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3,21(1):114-117.

[12] 檀小舒.客家文化与永定土楼旅游资源的深开发[J].闽西职业

大学学报,2003,(1):19-23.

[13] 关天练,林文秀.论客家文化在梅州旅游中的开发利用[J].经

济师,2005,(5):142-143.

[14] 刘国柱.让历史作证)))论石壁乃客家之圣地[A].宁化石壁

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16-25.

[15] 陈文辉.发挥旅游优势,加快土楼旅游经济区建设[J ].客家纵

横,1994,(1):71-73.

[16] 汤家庆.让客家文物大放异彩)))浅谈客家文物的挖掘与客家

博物馆的建立[J].客家纵横,1993,(2):243-246.

[17] 蒋道钟.试论石壁客家祖地旅游文化体系的构建[A].宁化石

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236-246.

[18] 丘菊贤.建国50年来梅州客家研究综述[A].客家学文献荟萃

[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10-14.

[19] 达沃斯巅峰旅游景观设计中心.广东省梅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

规划[R].2002,31-52,87-127.

[20] 徐菊凤.北京文化旅游:现状.难点.战略[J].人文地理,2003,18

(5):84-88.

[21] 闫亚兴.论闽粤赣边客家区域旅游合作[J].嘉应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2004,22(2):78-81.

[22] 黄安民,李洪波.文化生态旅游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00,11(3):56-58.

[23] 葛文清.客家文化21世纪走向之照察[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0,(4):1-3.

[24] 林美珍,吴建华.文化生态: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J].福建地

理,2004,19(2):22-25.

THE RETROS PECT ,STATUS AND PROS PECT OF HAKKA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YU Wan-yuan,LI Hai-sha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Jiaying Universi ty,M eizhou 514015,Guangdong,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Hakka cul ture tourism is being on the upgrade.The juncture of the three provinces-Fujian,Guangdong and Jiangxi is the cen ter of Hakka culture,and we can review the developmen t of Hakka culture tourism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junc -ture of the three provinces.As we all known,pushed forwards by the Hakka s tudy and the Hakka goin g -home touris m,Hakka culture tourism goes through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and it is still in the pri mary stage now.Based on the rise of Hakka cultural touris m,we should enhance the tourism cooperation among the districts,create the brand of Hakka culture tourism and ex cavate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In the 21st centu -ry,it is the basic tendency of the Hakka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which we build up the sense of cultural ecology tourism,bri ng forth scientifically the Hakka cul ture and exploit the Hakka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deeply.Correspondingly,the civilian groups will become the main investor to the Hakka cultural tourism.

Key words :cul tural tourism;Hakka culture;develop ment;prospect;the juncture of the three provinces-Fujian,Guangdong and Jiangxi 作者简介:俞万源(1972)),男,广东平远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区域与旅游发展教学与研究。

713

4期 俞万源,李海山:客家文化旅游:回顾、现状与展望

文档

客家文化旅游_回顾_现状与展望_俞万源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4-0710-04客家文化旅游:回顾、现状与展望¹俞万源,李海山(嘉应学院地理系,中国广东梅州514015)摘要:客家文化旅游在我国已悄然兴起,并在客家热的推动下顺应文化旅游的发展潮流而蓬勃发展。通过对客家文化中心)))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旅游的观察,回顾我国客家文化旅游20多年的发展历史,总结发展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展望发展趋势。关键词:文化旅游;客家文化;发展;展望;闽粤赣边区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化旅游是当前世界旅游发展的一个新潮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