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考文学常识复习题及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42:40
文档

高考文学常识复习题及解析

一、高考文学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创作转变为个人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文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是我国第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B. 《六国论》作者苏洵,北宋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井称“三苏”,他们均属“唐宋散文家”之列。C. 《种树郭橐驼转》作者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欧阳修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          D. 古人的
推荐度:
导读一、高考文学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创作转变为个人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文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是我国第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B. 《六国论》作者苏洵,北宋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井称“三苏”,他们均属“唐宋散文家”之列。C. 《种树郭橐驼转》作者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欧阳修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          D. 古人的
一、高考文学常识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创作转变为个人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文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是我国第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B. 《六国论》作者苏洵,北宋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井称“三苏”,他们均属“唐宋散文家”之列。

C. 《种树郭橐驼转》作者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欧阳修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          D. 古人的名字十分讲究,名是人们互相区别的符号,婴儿出生几个月后般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起的,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故名和学有关联。

2.下列各项中,关于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寻梦者》感情真挚深沉,唱出了诗人戴望舒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而困顿彷徨的心路历程。

B. 《过去的年》是莫言回忆小时候过年时的几个重要日子,依次写了腊八、辞灶日、除夕,展现了极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寄托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C. 《与赞美诗》这篇小说语言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幽默,小说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效果。

D. 《语言的演变》属于语言学学术论文,文章从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3.下列对联涉及的传统节日按一年中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处题诗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

②叶脱疏桐秋正半,花开丛桂树齐香。

③禁火今年逢春早,飞花镇日为人忙。

④玉宇无尘一轮月,银花有焰万点灯。

A. ②④①③                           B. ④③②①                           C. ①②③④                           D. ③④①②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将之归纳为“风”、“雅”、“颂”,其中“风”又称“十五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它浓缩了《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        B.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诸子散文;后者有编年体的《春秋》,国别体的《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C.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D. 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清真居士,依次是指李白、贸知章、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周邦彦。

5.下列对联不是描述宋代文人的一项是(    )            

A. 杨柳岸,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市井贫民,忍唱浮名浅酌。

B. 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

C. 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D. 一生颠沛三度流离夜里看剑到天明始终未酬报国志:九议奏疏十论美芹台下望水至青山前后难修雪耻寒。

6.下列诗句的内容与传统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            

A.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节)

B.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清明节)

C.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节)

D.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重阳节)

7.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讲究文采、音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宋代的赋进一步趋向散文化,如苏轼的《赤壁赋》。

B. 词,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是一种可和乐演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的《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

C. 1901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已经颁发给了百余位优秀作家,褒奖他们“创作出富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获得教养的途径》作者赫尔曼·黑塞曾在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D. 朦胧诗派,20世纪80年代诗坛上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代表。朦胧诗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往往借助象征、隐喻等手法,创造出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与意境。

8.下列选项中,文化常识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的声调是激愤的。

②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③《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全书共130篇,其中本纪主要记述诸侯之事。

④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⑤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对平辈或长辈称名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⑥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如武帝、顺治等。

⑦征辟,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指管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选拔官吏。

⑧会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试,在京师举行考试,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④⑧                                D. ⑥⑦⑧

9.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门宴》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B. 《赤壁赋》全赋由景生情,因情入理,情景交融。

C. 《八声甘州》抒发了思故乡、怀亲人的愁情,却又给人以雄浑阔大之感。

D. 《静女》全诗采取男子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手法写成。

10.根据自己的积累,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他与门人所著的《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B. 《天净沙·秋思》表达了羁旅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C.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著,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D.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他的《游山西村》。

11.下列文学常识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剧语言是表达戏剧冲突的重要手段。戏剧语言指的就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和舞台说明,其中人物语言即通常所说的“台词”。

B. 杂剧和传奇的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即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

C.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其中,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其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D. 曹禺,我国著名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其戏剧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其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12.下列句子有关文学常识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因为写在诗集之后,故称为后序。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之意。

B.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春秋左传注》,《左传》是我国第一都记事详细完整的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和《公羊传》、《春秋》共称“春秋三传”。

C. 《品质》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浪漫主义作家。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现代喜剧》。

D. 《五人墓碑记》作者张溥,明代文学家,着有《七录斋集》。碑记,又称碑志。文章有叙有议,运用正反对比,突出了五义士的“死义”精神。

13.下面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顶是(    )            

A. “黎民不饥不寒”“氓之蚩蚩”“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中的“黎民”“氓”“氓隶”都是指平民百姓。

B. “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星宿名。我国古代占星家还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作分野,比如参星对应蜀,井星对应秦。

C. 西汉董仲舒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这四部书都是儒家经典,属“经史子集”中的“经”部。

D. 李白的《蜀道难》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属于古体诗,形式更自由灵活;杜甫的《登高》和李商隐的《锦瑟》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四联中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

1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敕,指上告下(如尊长告诫子孙或官长告诫僚属)的文书,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B.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部散文集。南宋时,朱熹将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C. 古代官办学校在商代称为“庠”,在周代称为“序。明清时期,官办最高学府被称为“国子监”。

D. 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大夫或士祭祀祖宗的处所。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戏笑等),以示虔诚。

B.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到西汉末年的229年的历史。《后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C. 《张衡传》中“贯六艺”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均指古代学生需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D.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后指他们管辖的地区,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16.(题文)下列各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 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

B. 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认为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 借”六种方法。

C.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 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D. 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能够达到声调的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

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

B.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法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

C. 《指南录》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诗集。诗集的名字取自《渡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D. 张浦是明代文学家,曾在家乡组织“应社”,崇祯时组织“复社”,批评朝政。有《七录斋集》。

18.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 《前赤壁赋》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作品,以“体物”为主。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家”之一。

B. 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前八十回为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

C. 老舍是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话剧《茶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D. 《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1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字乐天,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与刘禹锡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刘白”。

B. 贾谊,西汉文学家政论家,代表作有散文《过秦论》《论积贮疏》等,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曾称赞这些作品为“西汉鸿文”。

C.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苏轼称其为“文起八代之衰”,居“唐宋家”之首。

D. 海明威,美国作家。他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其代表作有《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等。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经过长期的演变,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赤壁赋》就是其典型代表。

B. 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C. 《归园田居(其一)》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

D. 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高考文学常识

1.C  

【解析】【分析】C项,“与欧阳修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错误,应该是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2. 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名篇内容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平时对名著的了解,准确分析名著,把握选项内容。“A.《寻梦者》感情真挚深沉,唱出了诗人戴望舒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寻求理想”不是那一代知识分子,而是作者代表自己的。

3. B   

【解析】【分析】题干“对联涉及的传统节日按一年中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答题关键词“传统节日”“时间先后排列”,考生首先确定诗句所对应的“传统节日”然后按照“ 时间先后排列”,确定选项。

4.A  

【解析】【分析】A《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5. C   

【解析】【分析】A项,“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应该是宋代词人柳永,他自称“白衣卿相”,“杨柳岸”出自他的《雨霖铃》;“词里三瘦”指宋代词人李清照,所谓“三瘦”,是指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因而得名。三瘦是指:①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释义: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②知否,知否?应是肥红瘦。(《如梦令》)释义: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③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释义: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另外她与丈夫婚后好收集“金石”;

 C项,“拾遗”指的是唐朝杜甫,他因做官“拾遗”,人称他为“杜拾遗”另外“环佩空归夜月魂”应出自《杜甫诗三首》中的《咏怀古迹(其三)》一诗词;

 D项,应该是指宋代诗人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一句出自他的诗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对联的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6. B   

【解析】【分析】A项,出自(唐)崔液的《上元夜》,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正确。

 B项,出自清朝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诗句中的“雄黄酒、菖蒲”是解题的关键。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对应错误。

 C项,出自苏轼的《中秋月》,这首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正确。

 D项,出自唐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抓住“携壶上翠微”“菊花插满头”,可知是重阳节。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正确运用的综合性能力。这类题,需要学生注重平时积累,理解性记忆名篇佳句;并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辨析诗句的运用。

7. B   

【解析】【分析】B项,题干中“的《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错误,小令是58字以内;中调是59到90字;长调是91字。故《沁园春•长沙》是长调。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8. C   

【解析】【分析】①“变徵的声调是激愤的”错误,变徵的声调是悲凉的;

 ③“主要记述诸侯之事”错误,本纪主要记述帝王的;

 ⑤“称名”错误,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⑥“武帝、顺治”错误,庙号是带祖或宗的,武帝是谥号、顺治是年号;

 ⑦“指管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选拔官吏”错误,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管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选拔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9.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课内所学文章的了解类试题,难度并不是很大,只要认真辨识选项的对错就可以了。本题:抒发了思故乡、怀亲人的愁情,说成是愁情是不准确的。

10.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文学常识。C项,《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是张冠李戴造成的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作为新考点,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1. D   

【解析】【分析】D项“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杰出的戏剧家”错,莎士比亚是英国人。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2. D   

【解析】【分析】A项“因为写在诗集之后,故称为后序”,因果不当。这篇称为《后序》,是因作者曾经为《指南录》写过一篇序。

 B项表述有误。“春秋三传”应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的共称。

 C项“英国批判浪漫主义作家”错误,应该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3. C   

【解析】【分析】C项,“西汉董仲舒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错误。“四书”是宋代朱熹编订的。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14. C   

【解析】【分析】C项序是商代的学校,庠是周代的学校。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5. C   

【解析】【分析】C项,“均指古代学生需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错误。《张衡传》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师说》中“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16. D   

【解析】【分析】D项,“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说法错误,对联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7. B   

【解析】【分析】B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法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作品”错误,海因里希·伯尔是德国作家。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8. A   

【解析】【分析】A项中,“苏轼是南宋文学家。”表述错误。正确答案是“苏轼是北宋文学家。”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19. B   

【解析】【分析】B项,“《过秦论》《论积贮疏》等,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曾称赞这些作品为‘西汉鸿文’”,表述错误,《过秦论》曾被称赞为“西汉鸿文”,《论积贮疏》不在“西汉鸿文”之列。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20. C   

【解析】【分析】C项,“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解说错误,“山水”诗的开创者是谢灵运。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文档

高考文学常识复习题及解析

一、高考文学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创作转变为个人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文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是我国第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B. 《六国论》作者苏洵,北宋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井称“三苏”,他们均属“唐宋散文家”之列。C. 《种树郭橐驼转》作者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欧阳修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          D. 古人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