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服装结构设计讲义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42:28
文档

服装结构设计讲义

服装结构设计讲义服装结构设计它将造型设计所确定的立体形态的服装轮廓造型和细部造型分解成平面的衣片,揭示出服装细部的形体、数量吻合关系、整体与细部的组合关系,修正服装造型设计中不可分解的部分,改正费工费料及不合理的结构关系,从而使服装造型更趋于合理与完美,它是服装造型设计的继续与补充,是将服装造型设计的构思及形象思维结果变化成服装平面结构图的整个工作过程。它即忠实于“原作”,又包含了再创作。同时,服装结构设计还为服装缝制加工提供了成套的规格齐全、结构合理的系列样版,为部件的吻合提供了数值依据和实
推荐度:
导读服装结构设计讲义服装结构设计它将造型设计所确定的立体形态的服装轮廓造型和细部造型分解成平面的衣片,揭示出服装细部的形体、数量吻合关系、整体与细部的组合关系,修正服装造型设计中不可分解的部分,改正费工费料及不合理的结构关系,从而使服装造型更趋于合理与完美,它是服装造型设计的继续与补充,是将服装造型设计的构思及形象思维结果变化成服装平面结构图的整个工作过程。它即忠实于“原作”,又包含了再创作。同时,服装结构设计还为服装缝制加工提供了成套的规格齐全、结构合理的系列样版,为部件的吻合提供了数值依据和实
服装结构设计讲义

服装结构设计它将造型设计所确定的立体形态的服装轮廓造型和细部造型分解成平面的衣片,揭示出服装细部的形体、数量吻合关系、整体与细部的组合关系,修正服装造型设计中不可分解的部分,改正费工费料及不合理的结构关系,从而使服装造型更趋于合理与完美,它是服装造型设计的继续与补充,是将服装造型设计的构思及形象思维结果变化成服装平面结构图的整个工作过程。它即忠实于“原作”,又包含了再创作。同时,服装结构设计还为服装缝制加工提供了成套的规格齐全、结构合理的系列样版,为部件的吻合提供了数值依据和实物保障,有利于制作出能充分体现设计风格的服装。因此,服装结构设计既是服装造型设计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服装工艺设计的准备和基础,在整个服装设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大家前面学习的服装纸样设计的一个总结,结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技术(定量)和艺术(定型)的完美结合,它与体型、面料、设计理念相关,也就是说服装穿在一个人身上是不是与他合适,在结构上我们要综合考虑到体型、面料和设计思想,这样才能是真正的服装与人的合二为一。你比如说一个胖子你非要给他做一身很紧身的衣服,这样既不美观也会影响到他的基本活动;比如一个悬垂性很好的薄面料就比较适合做缩褶,这样能表现面料的飘柔,相反如果一个很厚重、硬挺的面料就不适合做缩褶了;比如你在设计一个系列的服装时你对这个系列的服装总体款式造型有一个概念,是合体的、宽松的还是半合体的等等,这些概念也是结构设计要考虑的问题,因为不同款式造型采用不同的松量。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的学习目的:

1、针对某一个个体,能绘制出适合他体型的服装基本型;

2、完成综合服装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内容,要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真正做到应用自如。为了体现这个课程的特点,我们主要以实践操作为主,因为前面大家都过相关的课程学习,让大家更多参与到这个课程的教学中来。

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 服装结构与人体结构关系

一、服装结构设计的依据

二、人体测量

第二章 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

原型法、比例法、基型法(企业用)、短寸法(服装定制)

第三章 服装结构设计

一、裙装结构设计

二、裤装结构设计

三、衣身结构设计

四、领结构设计

五、袖结构设计

六、襟、袋、衩的结构设计

七、综合结构设计

第一章 服装结构与人体结构

一、服装结构设计的依据

1、人体比例与服装构成之间的关系(p40)

正常人体是按照一定比例生长,因此我们在结构设计时要注意不同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我们分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纵向上衣长女装一般取0.35个身高左右;裤长、裙长根据不同设计长度分为不同款式;立档的长度取身高/7+(1-2cm);中档线在横档线与裤口线中间向上3cm处。横向上胸宽、背宽与胸围之间的关系;档宽与臀围的关系。

二、人体测量

人体测量要注意测量的方法和准确性,首先要找测量的测定点,如肩点、侧颈点、前后腋点、腕关节点、前后颈点、髋关节点、膝关节点、踝关节点;然后根据测量的方法进行每个部位的测量,被测量者要站姿准确。一般测量的部位有:体高、背长、前腰节长、袖长、裤长、总肩宽、胸宽、背宽、颈围、胸围、腰围、臀围。这些部位的测量时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卷尺不可用力拉长;测量围度时要注意保持水平状态;测定点要准确找到。

三、人体的静态、动态与服装构成

1、由动作而引起的身体表面的变化P34

在服装造型中,解决美与运动的协调关系一直是打板师最难的事,因此,要了解着装人的运动因素(活动范围)及面料的质地、性能等诸多因素。身体表面的变化对于服装来说,这些部位要加松量:背宽、立领或企领侧颈点附近、胸围、臀围、立档、后档线、袖窿深。这些松量的基本原则是后片对应位置要大于前片,因为身体向前运动幅度要大于向后运动幅度,也就是说前片的松量要保守。这些松量具体在讲到对应部位的结构设计时会学习到。

2、静、动态与服装放松量关系——舒适度的合理确定

肩宽:实验发现在做各种日常动作时,与静态相比肩宽是减小的,所以肩宽在上装结构设计当中是不用考虑动态机能,只需考虑设计需要。

背宽:实验发现在做各种日常动作时,与静态相比背宽能平均增大到3-4cm,所以背宽要在结构设计时把背宽测量值要加2-3cm松量,为什么加的比实验值小呢,这是要考虑到面料的弹性和造型的美观。

胸宽:实验发现在做各种日常动作时,与静态相比胸宽最大能增大到大约2cm,在结构设计中把胸宽测量值要加1cm,小于实验值和上面同样道理。

胸围:实验发现在做各种日常动作时,与静态相比胸围最大能平均增到大约3.66cm,那么在结构设计中胸围测量值要加4cm+(2-3)cm人体呼吸量及内衣厚度,这是胸围松量最小量。不能比这个在小了。

腰围:实验发现在做各种日常动作时,与静态相比腰围平均值是减小的,所以腰围在上下装设计中很少考虑动态的变化因素,主要考虑和胸围、臀围的整体设计。

背长:实验发现在做各种日常动作时,与静态相比背长在前倾时平均增大到3.8,但是因为服装结构设计中一般服装背长没有约束部位,所以不需考虑动态机能,只要采用测量值就可以。

臀围:实验发现在做各种日常动作时,与静态相比平均增加到6cm,但面料一般有2cm的弹性,所以一般臀围最小加4cm。

第二章 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

原型法、比例法、基型法(企业用)、短寸法(服装定制)

1、原型法

原型制图是以人体主要控制部位尺寸的数据为依据,按照此数据的一定比例计算出相关部委的数据并绘制出原型,然后根据服装的造型和款式,对原型进行加放、分割、移位、变形等处理。

2、比例法

比例制图是根据人体结构特征及运动规律,结合测量与经验,产生的一系列的计算公式,运用这些计算公式求出服装制图中所需的控制点,最后用各种线连接成图。

下面讲一下比例和原型制图的区别点:

A 测量部位不同

原型测量胸围、背长、袖长、腰围、臀围、股上长;而比例测量胸围、肩宽、领围、袖长、腰围、臀围、股上长

B 制图采用的数据不同

原型是采用测量的净尺寸;比例采用的是成品尺寸。

C 比例法确定尺寸采用较多,如后领高、肩斜度、冲肩量、胸省等,而原型都是通过与胸围一定比例关系来确定。

总之两者都有优缺点,原型法对于款式变化多的较适用,比例有些部位尺寸的确定更合理一些。而且对于宽松款式用比例法更方便、简单。

3、基型法

行业内把基法又称为总样法,是一种以衣片整体形态为服装基型总样进行服装裁剪出样的方法。按服装品种分为衬衫基型,西服基型,大衣基型等。作为基型的样板一般取于某一品种中造型最简单或相近款式的样板,如普通西裤是裤装的基型,单排扣平驳头西服是西服的基型等等。基型法是在吸收了原型和比例法的优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原型法对于不同放松量款式的处理时很麻烦,而比例法在不同放松量时有些部位比例没有原型法那么准确,尤其是那些采用确定尺寸的部位,如肩斜等。在这个基础上基型法就根据不同松量分别做了一个基本型,然后在基本型基础上进行款式变化。

4、短寸法

短寸法用于量身定做,其主要特点是测量部位远远比成衣制作测量部位多,因为测量部位多,所以很准确,很合体,但其适用性较差,因为不同人体型有区别,而短寸法过于适用个体体型所以没有普遍意义。 

第三章 服装结构设计

一、裙装结构设计

裙装结构设计注意点:

1、前后片省的分配问题及设计问题

省量等于臀腰差,但是前后片的省量是不一致,省量前片占45%,后片占55%。

2、裙装腰线

裙后腰线中点标准体型下降1cm,如果是凸臀体(臀腰差量大于标准臀腰差)后腰线中点下降0-1cm,如果是瘦臀体后腰线中点下降1-1.5cm。

3、省的转化——廓形、分割、褶

廓形分为:H、A、斜裙、半圆裙、圆裙

分割:横向分割和纵向分割

褶:缩褶和规律褶(活褶、明褶、暗褶、塔克褶、普利特褶)

作业:结合自身体型,绘制裙装结构样板,并找到一款自己喜欢的裙装的效果图或照片,根据图把裙装的结构设计绘制结构图,然后做出准确实验样衣。

二、裤装结构设计

1、省的分配

与裙装有点区别前片占40%,后片占60%,为什么与裙装不一样呢,就是因为存在一个档,因为后臀股沟部位形状与裙装不一样,裙装后中是平的,而裤装是内凹的,所以后片省量偏大一些,同时后片省量大部分在后中。在这些省的分配里面前中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取0-1cm,前侧缝一般取1-2cm,前片剩余的放在中间,如果中间省量如超过3cm,就可以分成两个;后片后中的省量是由后中线倾斜角度决定,后侧缝0-1cm,其余剩余部分放在中间,根据省量大小分两个或一个省。

2、立档深的确定

立档深可以直接测量,但是在裤装的结构设计当中,一般采用H/4±a,其实这种公式对于比例法就不准确,比如同一个人体,立档是不变的,但是根据不同宽松程度,公式计算出的值却改变,所以我们一般取身高/7+(1-2cm)。立档深是一个变量,因为不同款式立档深不一样,如高腰、低腰之间的立档深差别就很大了,所以我们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不可以把股上长的测量值和立档深这两个概念混淆,一个人体股上长值只有一个,但是可以有很多立档深的值。下面我们列出一些常用款式的立档深的参考值。

性别腰位股上长减去量 

腰位加放量档底空隙量

(落档量)

臀围加放量
女体(立档深不包含腰头宽)

高腰00-20≥4

特低腰118-100≥4

低腰7.56-80≥4

正常腰位40-20≥4

正常腰位42-41-2≥10

男体(立档深不包含腰头宽)

特低腰108-100-14-8
低腰6.56-80-14-8
略低腰54-60-0.58-12
正常腰位42-4112-16
正常腰位42-4≥2

≥16

3、前后横档宽的确定

根据人体侧面剖面测量数据统计分析,女体横档宽大约占净臀围的0.152倍,男体横档宽大约占净臀围的0.14-0.145倍,男女前档宽:后档宽大约1:2,女体后档宽适当比前面2倍大一点点。这是男女标准体型前后横档宽的数量值,当然根据不同宽松款式,前后横档宽是变化的,其变化趋势是款式越宽松,横档宽越大,但比例向大于1:2的趋势变化,不过变化幅度很小很小。

贴体型:0.13H+0.3~0.5(定做类:0.14 H+0.3~0.5); 较贴体型:0.14H~0.15 H; 较宽松型:0.15 H~0.16H; 宽松型:0.16H~

4、后起翘、后中线倾斜角度与后档宽宽的关系

后起翘、后中线倾斜角与后档宽是互相相关,而且成正比关系,它们都与臀凸的程度有关系,当臀凸量增大时,后档宽、后翘量和后中线倾斜角度增大。反之,臀凸减小时,后档宽、后翘量和后中线倾斜角度减小,它们变化幅度的大小顺序是后档宽〉后起翘〉后倾斜角度(角度和数量没可比性,但是后倾斜角度是通过tan值算出来的,其中臀围和横档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那可以根据另一个直角边的变量与其它两者进行比较)

以上是三者的变化趋势,下面介绍它们的具体数量。后起翘的变化范围是1.5-2.5cm,一般情况下,裤子后档最大运动伸长率为4-5cm。如果裤子面料有弹力,可减去弹力长度。设一般面料弹力为1.5cm,后翘可加长4.5-1.5=3cm,为了外观美观一般加1.5-2cm,因为毕竟大幅度的动作很少发生。

女体后中线倾斜角度一般取10-12度(tan10=0.17,tan11=0.1943,tan12=0.2126,tan13=0.2309),其最大变化幅度在8-15度,当然那些后中线倾斜角度偏小和偏大的体型很少。男体后中线倾斜角度一般取8-10度(tan8=0.1405,tan9=0.1584)。

5、男女裤的结构差异

女体的腰节比男体的腰节要高,这样他们决定了同样的身高下女裤的裤长及其立档大于男裤。

  女裤腰的凹陷比男性显著,臀腰两围度的差值也大于男体,女体比男体的后臀更丰满,侧臀更外突,臀峰比男体低,所以女裤比男裤的后省量更大,更长,后档侧斜度更足,同时女裤侧缝省比男裤大。

由于男女存在生理上的差异所以决定了男裤前档的凹势大于女性,也决定了门襟总设在前中心位置,而女裤前后可随意设置,进而决定了女裤前后可以设计门襟而男裤却不可。

6、裤装板型总结:

H的放松量 

男西裤:10—18cm牛仔裤:3—12cm 

女西裤:6—10cm欧板裤:4—8cm牛仔裤:-4—4cm 

老年人:10—16cm 

立裆深(公式H/4仅供参考)深与浅显示人体身高美感。 

立裆浅:显示人的腿特别长(一般应该用在女裤之中) 

立裆深:显示人特别墩厚(一般应该用在男裤之中) 

男西裤:25—28cm牛仔裤22—26cm身高每增加5cm立裆深增加0.8—1cm老年人略深一些。 

女西裤:24—27cm牛仔裤20—24cm包括低腰 

立裆深跟身高有关,与围度略有关,不能按H/4来计算,主要考虑身高。 

小裆、大裆 

西裤小裆H/20大裆H/10牛仔裤小裆0.4H/10大裆0.9H/10 

裆总厚度:1.4H/10—1.6H/10 

大裆、小裆的取值决定于臀部侧面厚度。 

小裆的数值,因为是H/20所以值的变化范围很小,所以可以直接取值 

男西裤5cm左右牛仔裤4—4.5cm 

女西裤4—4.5cm牛仔裤3.2—4cm 

裤口大小定裤型 

锥型裤15—20cm筒型裤20—22—24cm喇叭裤24—28cm(微喇牛仔裤中裆与脚口差5cm左右) 

男西裤22—24cm女西裤20—22cm

后起翘(与困势有对应关系,决定于人体的站立蹲起) 

年轻人略小,1.5—2.5cm 

老年人略大,2.5—3cm 

后档弯倾斜角度(后困势)8度—15度 

大小取决于: 

1后腰凹进程度 

2根据裤子的放松量 

3根据裤型 

女性10-13度,男性8-10度11度也可以

侧缝省量 

男用1.5或略小 

女用1.5—1.8cm 

人体侧缝净的8度角 

牛仔裤侧缝撇势最大在1.8-2cm以下,低腰低到什么程度适当取值。

作业:

结合所学的裤装结构设计知识,给自己绘制一个合体裤子或较宽松基础样板,然后验证是否合理,确定出合理的基础样板之后,查阅有关裤装的款式资料,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款自己喜欢的裤装造型,并做出实验样品。

三、上衣身结构设计

上衣结构中关键点是肩点,因为肩点决定了上衣的肩宽、肩斜以及宽松程度等结构整体造型。

女上衣身基型

1、上衣衣身结构平衡问题

衣身结构平衡:服装前后衣身穿着在人体上呈平整,无起翘褶皱状态

女装衣身结构平衡处理方法:

(1)将大部或全部前浮作下放处理(一般下放量≤2㎝),宽松类的服装采用这种形式。

(2)将全部前浮作收省(对准BP,不对准BP)处理,贴体或合体女装采用这种形式。

(3)将前浮作下放和收省(对准BP,不对准BP)处理,外衣类如西服、夹克用这种处理方式。

男装衣身结构平衡处理方法:

男体胸部呈圆台状,不同于女体圆锥状胸部,故男装前浮余量不能通过作省道来消除,而更多地通过撇胸、下放和工艺处理等方法以分散形式消除。男装前浮余量大小的理论值=B*/40=2.2cm(其中B*=88cm)。

男装对前浮余量的消除一般有三种方法:第一种为前浮余量全部放在前胸撇胸处,或大部分放在前胸撇胸处少部分放在袖窿处,主要用于西装类外套;

第二种为前浮余量大部分下放在前衣身WL 下,少部分放在袖窿处,主要用于衬衫类;

第三种为前浮余量部分下放在前衣身WL下,部分放在前衣身的撇胸处,主要用于茄克、中山装类。

男装后浮余量的大小的理论值=B*/40 − 0.4cm=1.8cm 男装对后浮余量的消除一般有两

种方法:第一种为后浮余量通过肩背处的分割线消除,用于衬衫、茄克等肩背处有分割线的

服装;

第二种为后浮余量全部或部分放在肩缝、袖窿、后中线处,通过缝缩、牵带或归拢等

工艺处理来消除,用于肩背处无分割线的服装。

2、女装胸省、肩胛省的变化问题

胸省的转移

衣身分割与胸省的转移

胸省与褶

当腰线是断开线时的腰省的转移

3、腰省的分配问题

这种分配的腰省,可以获得一个理想的腰部造型。但是实际操作中腰部并不需要特别合体,所以在符合人体外形的基础上,使造型轮廓流畅就可以,如我们经常见到4开身女西服。也就是说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考虑。衬衫一般常见的是后背的肩胛骨下方设置一个省,然后是侧缝、胸凸点下方设置省。但总的省量要小于胸腰差量。西服和合体夹克一般在后中缝、刀背缝、侧缝、前刀背缝(可以经过胸凸点或向侧缝处偏3-4cm)等位置设省。当然这些省量大小还要遵循上面省的分配基本原则。有些时候为了突出腰部的造型,侧缝处省也可以适当加大,但不可以破坏合体性。

4、领宽及领深的确定

领宽在原型法中采用胸围的比例,比例法是采用领围的1/5来确定,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原型法针对的只是标准体型来确定的,而比例法确定方法具有广泛性。也就是说如果在体型比较符合标准的情况下,两者都可以用,如果在特体的情况下,只能采用领围/5来确定横领宽和直领深,后领高一般用2.5cm,但是对于挺胸体来说,小于2.5cm;对于驼背体来说要大于2.5cm,但后领高变化范围很小,只能是2.5cm±0.3cm。

5、袖窿的确定

女装袖窿深(160/84A体型11.5+3+4.5=19≈2B/10+2为前NP 点至BL线距离,为最小袖窿深,B=84)

A.紧身类、无袖类、针织类:2B/10+2+x,x=0 

B.紧身适体类、唐装、旗袍类:2B/10+2+x,x=1~1.5cm 

C.适体类、正装类:2B/10+2cm+x,x=2~3cm 

D.较宽松类、衬衣、风衣、休闲类:2B/10+2cm+x,x=3~5cm 

E.宽松类:风衣、大衣、茄克类:2B/10+2cm+x,x=6~8cm 

女装冲肩量

A.紧身类、无袖类、针织类: 根据设计定

B.紧身适体类、唐装、旗袍类: 前2.5-3,后2-2.5

C.适体类、正装类: 前2-2.5,后1.8-2

D.较宽松类、衬衣、风衣、休闲类:前1.5-2,后1.5-1.8 

E.宽松类:风衣、大衣、茄克类:前1-1.5,后1-1.5

男装袖窿深(170/88A体型13.5+2.5+4.5=20.5≈2B/10+3为前NP 点至BL线距离,为最小袖窿深,B=88)

A.非常合体西装:2B/10+3+x,x=1 ~2

B.合体:2B/10+3+x,x=2~3cm 

C.较宽松类、衬衣、风衣、休闲类:2B/10+3cm+x,x=3~5cm 

D.宽松类:风衣、大衣、茄克类:2B/10+3cm+x,x=6~8cm 

男装冲肩量

A.非常合体西装:前3-3.5,后1-1.5

B.合体:前2.5-3,后1.5-2

C.较宽松类、衬衣、风衣、休闲类:前2-2.5,后1-1.5

D.宽松类:风衣、大衣、茄克类:前1-1.5,后1-1.5 

女装袖窿形

男装袖窿形

6、肩斜

肩斜的在上衣里基本原则是后片的肩斜小于前片的肩斜,这与人体的肩点靠前相关的;男体肩斜要大于女体,根据国家标准测定的统计数据显示,男体立体平均肩斜度21°女体立体平均肩斜度为20°。我国人体肩斜度一般为前19度-22度,后17度-19度。在服装制图中三种方法确定肩斜:

(1)直接用量角器一侧颈点为中心点,量角度。

(2)采用比例值法,采用的比例值是男装前片15:6,后片15:55;女装前片15:5.5,后片15:5。为什么采用这个比例呢,因为tan22≈0.404,6/15=0.4,tan19≈0.34,5/15≈0.33

(3)用定值法,前片用5cm,后片用4.5cm。这种方法没有上面两种方法准确,因为,当随着横开领的增大或减小,肩斜是变化的,这不符合结构原理。

四、领结构设计

领的结构关键点是起翘量和弯曲度,肩线把领子分成前后两部分,领的后领部分一般没有设计,只与结构相关,领的设计在前部分。下面介绍不同款式的领的结构设计原则。

1、立领、企领的底领的起翘量的确定

立领的起翘量与领宽、领口增大量(x)有关,当领口不变时,随着领宽的增大,起翘量减小,反之起翘量增大。当领宽不变时,随着领口的开大,要使立领与颈部保持合适的贴度,起翘量增大。当领口是正常状态,对于一般的立领(领宽在3cm-5cm)来说起翘量在1.5cm-3cm之间。

2、翻领、企领的翻领、翻驳领弯曲度的确定

翻领是介于平领和立领之间的一种领型,这种领的特点是底领和翻领是连为一体的,翻领宽度大于底领宽度,根据翻领和底领宽度的差值不同,翻领向下弯曲度也不同,基本变化规律是在总领宽不变的情况下,差值越大,向下弯曲度越大,差值越小,向下弯曲度越小。计算向下弯曲度有一个基本公式。

X=(翻领宽-底领宽/总领宽)*70°为什么公式是这样计算的呢?

当领子为A状态时,领型为立领,领型弧度为0,此时没有翻领部分;当领子为C状态时,领型的弧度为140°与领圈弧度一致,它所构成的是翻领,此时领座高度为0;当领子为B状态时领圈弧度为70°,此时构成的领型为立领和翻领之间的中间状态,翻领宽度等于领座宽度。通过这三种状态我们可以发现,随着领子弧度从0变化到140°,翻领的宽度从0变化到总领宽,而领座的宽度从总领宽变化到0。现设当领子变动松量角度增加到X°时,总领宽为K,领座高为G,翻领宽为F,那么,翻领与领座的差值为F-G。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例式:

1°:(K/2)*70*2= X°:(F-G),X°=(F-G)/K*70°。因为这个变化是翻领从K/2到K,当变动角度为1°时,翻领和领底差值为(K/2)*70*2,当变动角度为X°时,翻领和领底差值为F-G。

这个公式是计算向下弯曲的角度,但实际操作起来角度不太直观,需要量角器来测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角度换算成向下弯曲的数量就比较好确定了,怎么换算呢?我们知道以10cm为半径的圆周长是20∏,这是360°的长度,那么1°的长度就是20∏/360°,相对应的X°的长度就是X°*(20∏/360°)。

企领的的向下弯曲度是和企领的底领相关的,在企领的翻领和底领宽度差值很小的情况下,翻领向下弯曲度要大于起翘度1cm左右(根据面料的厚薄来决定偏大偏小),如果企领的翻领和底领宽度差值较大的情况下,翻领向下弯曲度一般是底领起翘量的2倍左右。需要注意的是翻领的向下弯曲度算的位置。下面有示意图表示:

 

翻驳领的弯曲度的确定方法和翻领是一样的,只不过翻驳领的方向和翻领相反,实质是一样。其公式为向下弯曲长度=(翻领宽-底领宽/总领宽)*70°*(20∏/360°),但是翻驳领的领嘴的不同其向下弯曲长度还是有区别。当领嘴是戗驳领嘴时,公式为向下弯曲长度=(翻领宽-底领宽/总领宽)*70°*(20∏/360°);当领嘴是八字领嘴时,公式为向下弯曲长度=(翻领宽-底领宽/总领宽)*70°*(20∏/360°)+(0.5-1cm)。加这个量的主要原因是八字领嘴的翻驳领翻领部分和驳领部分在领嘴位置没有完全缝合一起,这样导致,翻领把领嘴有一个向上拉的力,如果向下弯曲度不足的话,会产生翻领起缕现象。所以为了解决这个起缕在正常弯曲度的情况下加了0.5-1cm,这个量根据面料的厚薄来调节加量大小。

翻驳领在设计上要注意串口线与驳口线的角度设计,这个角度可以任意变化但是实际采用45°左右,这样设计出的领型比较美观;领口领窝线的长度也可以自由设计,这个长度由流行趋势决定的,现在比较流行领口领窝线偏短的造型。男女装一般2-4cm。

五、袖结构设计

袖子是与袖窿相缝合,所以袖子的款式造型受到袖窿形状的影响,如果袖窿是一个宽松的造型,那么袖子也应该是一个宽松的袖。袖子与袖窿的配伍是上装的一个难点。当袖窿确定好之后,怎样确定袖山高,下面是不同造型的袖山高

女装袖山高的确定

男装袖山高的确定

1、衬衫袖

衬衫袖是最简单的袖型,关键点在于确定袖山高,其女装袖山高的确定可以按照AH/3或1.5B/10来定,女装衬衫袖山高一般为13-16cm,因为女装松量较小,胸围松量在10cm左右;男装衬衫袖可以按照一般1.5B/10-(4~6),男装衬衫袖山高一般为9-13cm,因为男装胸围松量基本上在20cm左右。

2、夹克袖

确定袖山高上夹克袖和衬衫袖没有区别,但夹克袖一般是两片袖,在袖型上夹克还有一种新的袖型——插肩袖。下面介绍一下插肩袖的关键点:

A 确定袖中线夹角

合体一般取40-45度,根据宽松不同程度合理确定角度。

B 确定袖山高

袖山高和衬衫袖、夹克袖的取值一致,见上图。

C 确定衣身和袖的联结点

联结点不是固定的点,根据款式变化比较大,合体款式在前后符合点附近,其他款式根据插肩袖的弧线设计来定。

D 确定袖口

袖口的宽度根据设计来定,可大可小,如果有袖口褶就可以大一些,如果没有就小一些。

3、西装袖

西装袖是最难的袖子,它是一种合体两片袖,画法很多,主要有三种方法,女装袖的利用袖基本型画法就是课本上324面,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调节大小袖的袖肥占总袖肥比例。男装西装袖分两种:

A 先确定袖山高的画法

见男装课本103,这种画法是先确定袖山高,然后通过符合点与袖山高的三等分点的第一个等分线的AH/2-X确定袖肥,再确定袖山顶点,一般是袖肥的一半向前袖片偏1-2cm,确定好袖山顶点后,确定袖长,然后把大小袖的缝合线画好。

B 先确定袖肥的画法

袖肥是通过一个与胸围的比例来定,如B/5±X(1CM以内),再反过来确定袖山高,方法一致,只是过程反过来。

总之西装袖的结构设计关键点是符合点、袖山高、袖肥的确定。然后其他则是造型问题。

4、袖山吃势

袖山吃势松量应以面料的厚薄确定。女装取2至3CM左右,薄料少一些、厚料多一些。装袖刀眼与衣身合对,一般确定袖山、前胸宽位、后背宽位。袖山刀眼前后各2CM处不放松量,再向下8至10CM处,袖子放松量1CM左右。并根据面料的厚薄灵活掌握,袖底位下面略松。

如果是圆装袖类的袖子有袖山压线型的吃势量在0~0.5cm,袖山不压线型的又分有垫肩型和没有垫肩型的,有垫肩型的如果面料较厚,那么吃势量在 3~3.5cm,面料较薄的则在2.7cm左右,而无垫肩型的面料较厚的吃势量1.5~2cm左右,面料较薄的则在1~1.5cm左右;衬衣袖类的面料较厚的吃势量在1~1.5cm左右,面料较薄的则在0~1cm左右;落肩袖类的不需要吃势量;前圆袖后插肩袖类的吃势量为1.2cm左右

5、袖的款式变化

袖子和其他部分一样也可以进行分割、做褶等变化,其基本变化要符合袖子的原理,比如分割要考虑袖肘省。这些以前有过学习,不再详述。

以上把各种款式袖的结构设计要点进行了阐述,其实这里面公式的采用比例对象无论是袖窿长还是胸围都是合理的,只不过各自比例值后的平衡量(加减的调节量)要通过经验获得,这样就可以比较准确确定袖山高、袖肥等值。

六、襟、袋、衩的结构设计

1、门襟

门襟在服装的上装和下装都有,其作用是为了方便穿脱,具有很强的功能性。门襟只是服装开口(开口可以设在后背、肩部、肋缝)中的一种,我们把设在前中线上的开口称为门襟。门襟有通开襟和半开襟(体恤衫),在扣子排列上可分为单排扣、双排扣、暗扣,在款式上可分为对襟(中国以前的服装都是对襟的)、搭襟(现在常见的)和明门襟(门襟和衣身是分开的)。

双排扣门襟中两排扣的对称线是衣身的前中线,其宽度根据设计和纽扣大小来定。

中国旗袍的门襟线条形状很独特,根据设计可以进行变化,门襟设置在右边,这也是遵循男左女右的传统习惯。

2、袋

A 口袋分类

口袋的款式变化万千,从结构上分为:贴袋、挖袋、贴挖袋

贴袋可以加袋盖、加襻、抽褶、吊袋(中山装)、加各种花边等

挖袋分插袋和开线袋,插袋典型的是裤子两侧的插袋;开线袋分为双开线和单开线,如男西服、西裤的双开线口袋以及男休闲裤的单开线口袋。

贴挖袋就是在贴袋上加挖袋,或是在挖袋上加贴袋。

B 口袋安装位置

上衣的口袋安放在臀腰围线之间的1/2处,由胸宽线向前中偏1-2cm,这个点是口袋的中点,以这个为参考点,口袋可以设置成很多种角度,横、纵、斜等方向。胸口袋一般是在袖窿深线上,从胸宽线向前中偏2-3cm是胸口袋的边线。

下装的口袋确定根据西裤的口袋位置确定方法一样确定就可以。

男装的口袋位置其实基本上相对比较固定,女装位置要更灵活一些。

3、衩

衩是服装另一种功能设计,用在下摆线上,开衩的位置可为前中、后中、侧缝。现今服装的开衩不外乎两大功能:第一,便于活动。第二,增强美感。它是服装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开衩的部位十分讲究做工。工艺欠缺的开衩,无论面料如何昂贵,图案怎么现代,都会给人以劣质之感。下装开衩是首先为了方便行走,衩的长度根据裙长来定,一般衩的止点在大腿中部的高度上。上衣在两侧开衩和后中开衩更多的是表现流行感。旗袍的开衩高低是款式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七、综合结构设计

1、撇胸

撇胸是西服中常用的结构,其作用是用来解决颈胸的落差,撇胸的量一般在0.5-1.5cm之间,女装是通过胸省的转移得到,一般转移胸省的1/3到前中。男装是在前浮余量的转化。

2、连衣裙的腰省

A 有腰线连衣裙

有腰线的连衣裙是指衣身与裙片在腰线有断缝线的裙子结构形式。有腰线的连衣裙可以分为高腰裙、中腰裙、低腰裙三类。

第一点由于有腰线,上衣和裙子的省可以不一致,也可以不在同一位置,而且上衣的腰省可以进行转移和变化。但一般来说,上下省的位置是相对在一起的,这样看起来美观;

第二点有腰线连衣裙的腰线可以上下联合起来设计,如腰线变成倾斜或弧线。

第三点因为上衣和裙子的腰省量不一致,下装偏大,因此有腰线的连衣裙合体的款式上下省是不一致的,而半合体的有腰线连衣裙上下省量是一致,以上衣省量为准,宽松的造型情况下省量很小,甚至没有,仍然以上装为准。

B 无腰线连衣裙

无腰线的连衣裙是指衣身与裙片直接相连,中间没有断缝线。因此上下省量是一致,以上衣省量为准,同时上衣的腰省不可转移,只可以在腰线上根据设计平移;而且腰线是水平的,不再是有弧度的腰线,这与实际腰线有一定的差距。

长大衣腰省的设计原理和无腰线连衣裙一致。

无腰线的连衣裙纸样设计实例

文档

服装结构设计讲义

服装结构设计讲义服装结构设计它将造型设计所确定的立体形态的服装轮廓造型和细部造型分解成平面的衣片,揭示出服装细部的形体、数量吻合关系、整体与细部的组合关系,修正服装造型设计中不可分解的部分,改正费工费料及不合理的结构关系,从而使服装造型更趋于合理与完美,它是服装造型设计的继续与补充,是将服装造型设计的构思及形象思维结果变化成服装平面结构图的整个工作过程。它即忠实于“原作”,又包含了再创作。同时,服装结构设计还为服装缝制加工提供了成套的规格齐全、结构合理的系列样版,为部件的吻合提供了数值依据和实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