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森林是人类和多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复杂的结构和生态过程,是自然界最丰富和稳定的有机碳贮库、基因库、资源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对于保护森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相对匮乏、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资源人均拥有量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根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中国现有的森林面积约1.59*108hm2,居世界第五位,但覆盖率(16.5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9.6%),人均森林面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同样处于世界后列9。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对木材等林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森林大量砍伐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现象日益严重。
近年来,我国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从生态系统功能、森林生态状况综合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进行探讨,一期为开展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1.生态系统功能
1.1调节功能
1.1.1光合固C
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大气进行CO2和O2交换,固定大气中的
CO2,同时释放02,对维持地球大气中的CO2和O2的动态平衡,减缓温室效应,以及提供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2涵养水源功能
1.1.3净化环境
森林生态系统的净化环境功能包括吸收污染物质、阻滞粉尘、杀灭病菌和降低噪声等。通常认为森林净化环境的能力是一种潜在的功能,但对于目前我国具有普遍意义的酸雨和尘污染来说,其净化功能可以认为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根据净化功能机制研究现状和基础资料齐备程度,结合大尺度评价过程中净化功能的显著性,本次研究选择了森林吸收SO2和滞尘两种功能进行评价,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净化环境功能的重要性。
1.1.4养分循环
1.1.5土壤保持
由于受气候条件、下垫面状况等的影响,我国自然因素土壤侵蚀类型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其中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所占比例最大。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控制功能主要表现在对防止风力和水力侵蚀方面的显著作用。本研究主要估算森林生态系统防止风、水蚀的作用及由此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
1.2提供产品
森林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食物和木材。
1.3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主要通过开展旅游业来体现。
1.4支持功能
1.4.1光合释氧
1.4.2维持生物多样性
以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机会成本、投入和公众支付意愿三方面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维
持生物多样性功能的总价值。
2.森林生态状况综合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2.1综合评价指标
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各种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对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及其他相关的生态系统进行系统的观察、测定、分析和评价,以全面展现监测期间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变化。综合揭示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内在变化规律,为林业和生态建设以及社会公众及时提供全面、准确信息服务的技术工作。
森林生态状况综合评价的对象主要是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
2.1.1森林状况
主要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状况。也包括农田、草原、城市生态系统的森林资源状况。森林状况评价是综合评价的主体,可从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4个方面来综合反映。
2.1.2湿地状况
主要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状况。可以从湿地数量和湿地保护两方面来综合反映。
2.1.3土地退化状况
主要反映荒漠生态系统状况,也包括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地退化状况。可以从土地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状况两个方面来综合反映。
2.2评价方法
评价是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我国各项林业监测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尽管2008年国家林业局颁布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14l,但其巾涉到的很多参数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本文是通过构建综合指数进行评价的。
2.2.1森林状况指数
森林数量指数
从森林面积、森林蓄积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森林质量指数
从森林生产力、活力、灾害3个方面进行评价。
森林结构指数
森林结构指数
从森林的起源、林种、龄组、树种结构4个方面进行评价。
森林功能指数
从森林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3个方进行评价。
2.2.2湿地状况指数
由湿地数量指数、湿地保护指数来综合评价。
2.2.3土地退化指数
由土地荒漠化指数、水土流失指数来综合评价。
2.2.4森林生态指数
森林生态指数由森林状况指数、湿地状况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来综合评价。
3.结语
本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评价只是一些探索性的工作,由于我国这方面工作的不完善性,在一些指标的选择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面对我国当前森林生态系统的局势,在未来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应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放到首位。在保护的同时将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最大化的实现。
4.参考文献
1.李文华、李飞中国森林资源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Li Wenhua & Lu Fei .Research of Forest Research in China.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6.
2.李静锐、张振明、罗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水土保持研究,2007、14 (3):173-175.
3.肖风劲,欧阳华,傅伯杰,等.森林生态系统健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地理学报,2003,58 (6): 803-809.
4.甘教,张振明,余新晓,等.森林健康监测与评价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6,13(13):177-180.
5.肖兴威,等.中国森林费潭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6.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S】.2004.
7.李金昌,生态价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Li Jin chang.Ecological Value Theory.. 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