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班
数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教学工作又开始了,为使本学期本班数学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班共有学生51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6人,少数民族学生19人。在经过了上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等方面基本上达到学习的目标,上学期期末素质检测中,60分以上有34人,平均分65.2,及格率62.3%,学生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的操作,需要合作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学生,我们应该关注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学会数学思考,学会解决问题,这学期在这方面应加强训练。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认识方向,认识万以内的数,分米和毫米,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共8个单元。
1、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引导学生在上学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通过教学,能运用竖式计算除法,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正确用竖式计算除法。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正确用竖式计算除法。
2、第二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时、分、秒,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时、分、秒的意义,知道1小时是60分,1分钟是60秒,了解时、分、秒之间的近率。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认识时、分、秒。
教学的难点是,掌握时、分、秒的意义,了解时、分、秒之间的近率。
3、第三单元,认识方向,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在实际中辨别物体的方向。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方向的意义,能在实际中辨别物体的方向,提高学生的方向感。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方向的意义,能在实际中辨别物体的方向,提高学生的方向感。
4、第四单元,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认识万以内的数,认识认识万以内的数是在前面学习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教学,要让学生理解认识万以内的数的意义,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万以内的数,在教学本单元例4时,在引导学生认识算盘的同时,可给学生渗透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算盘是我国的文化遗产。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认识万以内的数的意义,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认识万以内的数。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认识万以内的数的意义,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认识万以内的数
5、第五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测量长度,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从测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面积和体积等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内容打好基础。本单元在教学例1、例2时,可给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部分知识,让学生了解国家对计量器材有严格规定等有关知识。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建立正确的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测量和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6、第六单元,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在教学本单元例2时,可给适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邮》,让学生邮票制定及用途。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掌握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进行计算。
教学的难点是掌握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进行计算。
7,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角的形成,能通过观察认识角的大小,掌握直角的特征。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形成,能通过观察认识角的大小,掌握直角的特征。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能正确认识角。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对数的已有认识,探索并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进一步感知十进制计数特点;联系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式题。联系对乘、除法的已有认识和计算表内乘、除法的经验,探索并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思考和交流等活动,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含义,丰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进一步认识表示方向的词语,能正确运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和简单的行走路线;初步认识角和直角,进一步积累认识平面图形的经验。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数的大小的理解,提高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等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不断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方面:
1、德育教育方面:在教学中结合课堂实际,针对出现的问题,适时渗透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
2、法制教育方面:根据教材的安排,本期教学可以渗透法治教育的章节为:第四单元第3课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第五单元第1课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六单元第2课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邮》。通过在教学中适时渗透,使学生对这些法律知识具有初步的认识,能把这些法律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五、教学内容周进度表
| 时间 | 周次 | 教 学 内 容 | 课时 | 机动课时 | 完成情况记载 | 
| 2.28—3.1 | 报名注册 | ||||
| 3.2—3.8 | 1 |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除法竖式,第三课时:练习一(1)  | 4 | 1 | |
| 3.9—3.15 | 2 | 第四课时:练习一(2), 第二单元 时、分、秒 第一课时:时、分、秒的认识,第二课时:认识几时几分,  | 4 | 1 | |
| 3.16—3.22 | 3 | 第三课时:秒的认识,第四课时:练习二 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 第一课时:认识方向(1),  | 4 | 1 | |
| 3.23—3.29 | 4 | 第二课时:认识方向(2),第三课时:认识方向(3),第四课时:测试方向 | 4 | 1 | |
| 3.30—4.5 | 5 |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第一课时:认识千以内的数 第二课时:千以内的数的读写,第三课时:用算盘表示千以内的数,第四课时:练习三,  | 4 | ||
| 4.6—4.12 | 6 | 第五课时:认识万以内的数,第六课时:万以内数的读写,第七课时:比较大小, | 3 | 4月6日清明节放假 | |
| 4.13—4.19 | 7 | 第八课时:近似数,第九课时:练习四 第五单元 分米和毫米 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  | 4 | 1 | |
| 4.20—4.26 | 8 | 第二课时:简单的单位换算,第三课时:练习三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 4 | 1 | |
| 4.27—5.3 | 9 | 第二课时:两位数减法的口算,第三课时:两位数加减法实际问题,第四课时:练习六, | 3 | 5月1日劳动节放假 | |
| 5.4—5.10 | 10 | 第五课时:进位加法,第六课时:连续进位加法,第七课时:练习七,第八课时:退位减法, | 4 | ||
| 5.11—5.17 | 11 | 第九课时:隔位退位减法,第十课时:练习八 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初步认识角,  | 4 | 1 | |
| 5.18—5.24 | 12 | 第二课时: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课时:练习九, 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一课时:统计(1),  | 4 | 1 | |
| 5.25—5.31 | 13 | 第二课时:统计(2),第三课时:练习十,第四课时:了解我们的朋友 | 4 | 1 | |
| 6.1—6.7 | 14 | 第九单元  期末复习 第一课时:期末复习(1),第二课时:期末复习(2),第三课时:期末复习(3),第四课时:期末复习(4),  | 4 | ||
| 6.8—6.14 | 15 | 第五课时:期末复习(5),第六课时:期末复习(6),第七课时:期末复习(7),第八课时:期末复习(8) | 4 | ||
| 6.15—6.21 | 16 | 期末总复习,迎接考试 | 4 | ||
| 6.22—6.28 | 17 | 考试 | |||
| 6.29—7.5 | 18 | 放假 | |||
拟写人:邵刚
2015年3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