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直接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进程,也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走向。从1924年到1949年,国共关系经历了4个阶段的曲折发展历程。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
原因:大时期,“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二七惨案”使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是当时比较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真诚希望同党合作;国际具体指导和推动国共合作。
成就: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扩大了中国党的影响。
破裂:孙中山逝世后,右派和蒋介石加紧争夺领导权;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政变,大失败。
2.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年)
原因:右派叛变后,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表现:领导南昌、秋收等,开始武装反抗反动派;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红色政权的建立与形成对峙状态。
结束:九一八事变特别是华北事变后,中日上升为主要矛盾,从抗日大局出发,变“反蒋抗日”的为“拥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由对峙到合作抗日的新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6年)
实现:七七事变后,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抗日。八一三事变后,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抵抗暴力”。9月下旬,公布了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共同走上抗日战场。
维持:抗战相持阶段,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的内外也发生变化,掀起了高潮,制造皖南事变。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合作关系。
破裂:抗战胜利后,美、蒋勾结发动内战。1946年夏大举进攻中原等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蒋介石下令撤销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锁《新华日报》,至此国共关系彻底破裂,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
4.国共双方总较量(1946~1949年)
政治斗争:坚持和内战,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通过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制宪国大”和北平谈判等一系列斗争,与进行针锋相对的较量。
军事斗争:打退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战略成为战争的转折点;三大战役成为国共双方的总决战;1949年4月渡江战役后,人民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覆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