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笔记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54:16
文档

四年级上册语文笔记

5古诗两首(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我”不认识庐山真正的样子,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道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译文: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艳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道理:陷入困境时不要灰心,经过努力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6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答:
推荐度:
导读5古诗两首(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我”不认识庐山真正的样子,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道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译文: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艳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道理:陷入困境时不要灰心,经过努力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6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答:
5古诗两首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我”不认识庐山真正的样子,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道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艳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道理:陷入困境时不要灰心,经过努力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6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

答: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它的脚在垂直的墙面上攀爬,叶子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叶尖一顺朝下。

为什么“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答:为了更充分地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爬山虎的叶子均匀、不重叠的生长。

7蟋蟀的住宅

住宅外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内部特点: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随遇而安:本义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文中指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蟋蟀不肯随遇而安:1慎重选址。2不利用现成的洞穴。3自己挖掘。

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答:蟋蟀的住宅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内部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而它使用的工具仅是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所以可以算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9巨人的花园

1、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

对比: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巨人激动的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

对比 :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2、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我知道春天又到花园里的原因了。

巨人从小男孩的眼睛里读出了温情,读出了爱,知道了快乐要和大家分享。

3、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巨人明白了:他一次次赶走孩子们,一次次训斥他们,想独自享用花园的美丽,得到的却是寒冷和荒凉。

4、道理:快乐要和大家分享。

11、去年的树

1、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仿佛在说:“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唱歌给你听!”

2、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这时候鸟儿会怎么想呢?

仿佛在说:“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好朋友!”

3、道理: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13课《白鹅》

    1、“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全文中心句,统领全文。

    2、第4段写了鹅的步态大模大样。

    3、第5段写了鹅的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15课《猫》

    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前三段中心句。

    2、从第1段可以看出猫既老实又贪玩。

    3、从第2段可以看出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极其冷漠。

    4、从第3段可以看出猫既胆小又勇猛。

   5、“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这句话突出了猫极其贪玩的特点。  

   6、“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时的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了猫的尽职。

   7、“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突出了猫在不高兴时,极其冷漠的表现。

《颐和园》笔记

一、本文的结构:总分总,首尾呼应。

二、“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中“滑”字用得真好,更能衬托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四、本文作者是按照地点变换的游览顺序写的,从文中2、3、4、5段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五、本文每一段的开头(除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一句都是过渡句。

六、词语积累

闪闪发光   隐隐约约   式样不同   细细游赏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第六单元笔记
《古诗两首》

1、两首古诗都写了什么?

答:两首古诗都写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释义是什么?

答:我的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他在繁花似锦的三月乘船东行到扬州去。友人的小舟渐渐远去,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我只望见长江水流向天边。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关于什么的描写?

答:是关于写事的描写。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关于什么的描写?

答:是关于写景的描写。

5、《送元二使安西》的释义是什么?

答:清晨一场小雨湿润了渭城路上的尘土,旅店旁的柳树被冲洗得更加翠绿。朋友,请再饮完这杯美酒,西行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

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关于什么的描写?

答:是关于写景的描写。

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关于什么的描写?

答:是关于写事的描写。

 《搭石》

1、“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

答:写的是细致美。

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

答:写的是助人美。

3、“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

答:写的是音乐美。

4、“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

答:写的是画面美。

5、“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

答:写的是谦让美。

6、“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

答:写的是敬老美。

7、《搭石》讲的是什么道理?

答:搭石,静静的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它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纽带,更是乡亲们心想他人、无私奉献的写照。

8、课文中有哪些看得见的具体美?

答:①搭石平整方正,二尺左右间隔。②踏踏得声音像音乐。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像图画。

9、课文中有哪些看不见的心灵美?

答:①秋凉后,早早摆好搭石。②老人修稳搭石。③让对方先走搭石。④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答:指的是血脉亲情。

2、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分别指的是小钱生命垂危,不得不躺在床上。青年内心坚定、沉着,他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表现了他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3、“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情况?

答:把小钱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说明了骨髓移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

答:指的是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

第七单元笔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伯父就说不要到租界地去玩,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二件事:周恩来亲眼看到妇女受欺侮,群众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事: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崛起:振兴,兴起。

三、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答: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国家在这么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在受欺凌。他立下了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振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四、课文中有两次过渡:

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第二次是过渡段: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作者从叶老的批改中感受到他待人一丝不苟,平易真诚。

二、这篇课文写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叶老给我修改作文,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从短短的评语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第二件事:“我”到叶老家做客,叶老亲切、鼓励的话语让“我”受益匪浅。

三、作者两次写到爬山虎:

第一次: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体会:表达了作者高兴、兴奋、激动的心情。

第二次: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的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体会:叶老虽然工作忙,年纪大,却关心着青少年的成长,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作文。

四、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体会:结尾点题。含蓄的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

直留在作者脑海里,叶老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

着“我”前进。

五、怎样写作文? 怎样改作文?

答:1.写作文:写作文应该写具体事实、有感而发、亲切自然、语句通顺。

2、改作文: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3)、把长句断成短句。

(4)、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

(5)、增加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完整。

(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29呼风唤雨的世界

 1、呼风唤雨指什么?本义指神仙道士的法力。文中指20世纪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很多发现和发明。

2、20世纪人们利用什么获得了发现和发明?20世纪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大大改观了人类的生活。

3、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这些词语?这是人们想象中超越自然的能力,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

4、20世纪的成就为什么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了20世纪成就大、变化快,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1、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点睛本义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文中指在辽西发现的保存有羽毛痕迹的恐龙化石,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研究的进程。

2、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1)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样大小。

(2)数千万年,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

(4)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成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3、一支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恐龙的某一支。漫长的演化指什么?指恐龙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过程。

文档

四年级上册语文笔记

5古诗两首(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我”不认识庐山真正的样子,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道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译文: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艳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道理:陷入困境时不要灰心,经过努力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6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答: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