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斌 刘曼路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310027)
内容提要:本文以温州为例对中小企业发展与民间金融互动关系问题进行了实证分
析。温州中小企业(尤其是规模居中的中小企业)对于民间金融有着较为明显的需求。在
民间金融供给方面,我们对温州介入中小企业信贷的民间金融规模及运作方式进行了分
析。本文认为,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
化为规范化运作的、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
业融资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 民间金融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等方面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人们对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也日益关注。普遍认为,资金供给上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除了一些与国外中小企业发展中类似的共性因素之外,我国中小企业得不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是因为还有着较为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由于在获取商业银行信贷时难以提供充足、有效的抵押和担保,按照信贷配给理论(credit rationing),银行尤其是大银行将倾向于给那些能够提供充足抵押的企业或项目放贷(Stiglitz and Weiss,1981)。就我国现实因素而言,从信贷供给角度来看,对金融机构的管制、以大型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金融市场结构和现有官方金融机构对大型企业的倾斜被认为是重要的因素。随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推行,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权限的上收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推行的银行信贷“个人责任”也使得银行在向中小私企放贷时因风险和收益不对称而缺乏积极性。从信贷需求角度,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常常具有时间性很强的特点,现行的银行信贷程序使得它们难以及时获得资金,而抵押贷款时相对偏高的资产评估费用又使中小企业获取银行信贷所需成本几乎与民间金融借贷相同。此外,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国私有企业财务体系的透明度很低,企业常常不使用正式会计制度或保有若干套财务账本。更有甚者,一些私营中小企业出于逃避税收的目的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信息,更加剧了银行信贷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尽管金融监管当局近年来试图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但其实际效果却未能尽如人意。即使在针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问题已经被人们所关注的情况下,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依赖于低成本生产要素的加工型企业,风险投资体系的发展短期内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尚难以起到明显作用。因此,作为市场的自然选择结果,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民间金融已经作为一种既成事实一直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以半公开、半地下的方式运行着。
不过,经济学界对小企业信贷问题却存有一些争议。Ber ger等人(1995)认为小银行(或者说小金融机构)更适合小企业信贷;而一些研究却对此结论表示怀疑,如Ja yaratne和Wolken(1999)对小
银行在小企业信贷上的成本优势假说进行了检验,结果认为并不支持此观点。林毅夫等(2001)指出,由于信息和交易成本上的问题,如果国家强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将会形成新的激励问题。也有观点认为增加民营金融机构供给不具有充分论据,中国金融市场对民营金融并无明显需求(华南金融研究所课题组,2001)。
本文将以温州为例,对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我们在对所调查的257家温州中小企业样本数据分析基础上,就温州中小企业对民间金融的需求、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次,从民间金融的形成、特点、规模、信用机制的依赖性对温州民间金融进行供给分析。最后,我们将就如何有效地发挥民间资本在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二、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民间金融需求分析
为了深入地考察和分析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民间金融需求状况,我们于2001年采取随机抽样和问卷方式对温州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36份,回收有效问卷25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6.5%。所涉及的257家企业中,男性企业业主占79.8%,女性业主11.7%,另有8.6%未对性别作出回答。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7岁(2001年)。所调查的样本企业在行业分布上为电子(48%)、服装(21%)、印刷(12%)、家用电器(11%)、汽车及摩托车零配件(6%)、其他(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温州目前的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在企业规模的分布情况上,以年销售额为划分依据,依次为100万元以下(包括100万元)占10%,100—500万元(包括500万元)占42%,500—1000万元(包括1000万元)占30%,1000万元以上占18%。
1.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
表1为所调查的257位企业主在建立第一家企业和在现在的企业投资中资金来源的分布状况。通过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对自有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留存利润和折旧)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这与国外中小企业是类似的(可参见Lopez-Gracia和Aybar-Arias,2000)。借贷和亲友入股也是中小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亲友入股在企业融资来源中的重要性表明,在股权融资的态度上,温州中小企业与国外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对于中小企业主而言,他们更为关心的是控制权基础上的股权,而不仅仅是股权本身,家族关系与朋友关系将使得他们所关心的控制权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否则的话,按照筹资顺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 y)①,出于对控制权稀释的担心,他们将会按照个人积蓄、内部财务资源(包括留存利润及折旧)、短期及长期债务、股权融资的顺序进行融资。比较建立第一家企业和在现在的企业投资中的资金来源分布,我们还发现自有资金的比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从65.12%下降至58.86%;借贷则从19.74%上升至26.08%,而其他资金来源未出现明显的变动。这表明中小企业在规模的扩张过程中,规模的扩张使自有资金难以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从而导致对银行信贷和民间借贷的需求上升的趋势。这一点与国际金融公司(I FC)1999年对北京、成都、顺德、温州等地私有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是相吻合的(参见蔡翠, 2001),也就是说,不同资金来源的相对重要性一般因企业规模不同而异,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资金的重要性随之下降。
2.企业规模对资金需求的影响
我们就企业规模对资金需求的影响作进一步的分析。在所调查的257家样本企业,他们在建立的第一家企业上的平均投资额为96.48万元(标准差=332.01),而在现在的企业中平均投资额
①筹资顺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指出,由于小企业面临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小企业主并不是按照传统的以最优资本结构为目标的方式进行融资,而是倾向于那些能将企业控制权干预程度最小化的融资方式。可参见S.C.Myers,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ournal of Finance,34(3),1984,pp.575—592。
为339.91万元(标准差=613.34)。这表明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张,对资金的总体需求规模出现了较大的增长。从表2中我们也可看到,首先,不论企业规模如何,温州中小企业均有较为强烈的资金需求,“非常需要资金”和“需要资金”的企业占所处规模段样本的比例均在90%以上;其次,表现出最为强烈的资金需求欲望的是规模居中的中小企业,规模处于100—500万元(包括500万元)的企业有55%“非常需要资金”,其比例也是在四个企业规模段中最高的,处于500—1000万元(包括1000万元)规模段的企业也有50%表示“非常需要资金”。
表1被调查企业(样本数N=257家)的资金来源(单位:%)
资金来源建立第一家企业标准差现在的企业投资标准差
自有资金65.1227.5858.8623.85
亲友入股13.2120.6912.7819.49
投资0.193.120.476.36
借 贷19.7425.2526.0821.28
其它来源1.607.691.746.13
注:表中“借贷”数据包括了银行信贷和民间借贷两部分。
表2中小企业规模与资金需求状况(N=257家企业)
年销售额企业数非常需要资金需要资金不需要资金不知道
100万元以下(包括100万元)26家31%(8家)65%(17家)4%(1家)0
100万元—500万元(包括500万元)107家55%(59家)38%(41家)4%(4家)3%(3家) 500万元—1000万元(包括1000万元)78家50%(39家)41%(32家)5%(4家)4%(3家) 1000万元以上46家43%(20家)48%(22家)2%(1家)7%(3家) 表3是温州中小企业对民间融资需求按企业规模的分布状况。数据显示,对民间融资存在显著需求的是规模中等的企业(100万至1000万元之间的企业,它们在我们的企业总体样本中占有很高比例),“需要向民间资金融资”的比例分别达到%和55%。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型企业由于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企业信用也随之提高,同时拥有了一定的抵押物(如房产、土地等),这样在向银行贷款时具有优势。此外一个可能性因素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规模较高的企业可能更偏好于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因此更易于被银行信贷所接受。与中等规模企业相比,小规模企业(100万元以下)的资金需求也更易于通过内部融资或银行信贷来满足,尽管银行信贷在规模上相对较低。而中等规模的企业大多数处于扩大规模和新产品开发阶段,因此对资金的需求规模较高,银行信贷此时将会对企业融资产生明显的影响。企业“曾向银行贷款”比例随着企业规模逐渐上升,这也从侧面反映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更偏向于规模较高的企业。
表3中小企业规模与对民间融资需求状况(N=257家企业)
年销售额企业数需要向民间
资金融资
不需要向民间
资金融资
不知道曾向银行贷款
100万元以下(包括100万元)26家31%(8家)62%(16家)8%(2家)11.5%(3家) 100万元—500万元(包括500万元)107家%(69家)32%(34家)4%(4家)23.4%(25家) 500万元—1000万元(包括1000万元)78家55%(43家)41%(32家)4%(3家)43.6%(34家) 1000万元以上46家24%(11家)72%(33家)4%(2家)82.6%(38家) 企业规模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也会产生影响。Lopez-Gracia和Aybar-Arias(2000)对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将影响到企业的自我融资策略(self-financing strategies),而所处的行业将对企业的短期财务产生影响。从表4可知,自有资金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一种普遍性
的主要资金来源,不过随着规模的上升,借贷资金(包括银行信贷和民间借贷)也将成为重要的融资方式。亲友入股的融资方式所占比例有下降的趋势,而投资则出现上升的趋势。其原因就在于随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在增资扩股的同时常常会寻求投资,以便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取得地方的支持。
表4中小企业规模与资金来源状况
资金来源100万以下100万—500万500万—1000万1000万以上
自有资金52%%56%42%
亲友入股23%14%12%10%
投资1%1%2%4%
借 贷22%20%28%39%
其他来源2%1%2%5%
3.中小企业向民间借贷的成因
我们对中小私人企业不同融资方式的交易成本进行比较(见表5)。融资交易成本可以从资金的财务成本和资金的可获得性两个方面来考察。在资金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利率仅仅是资金的名义财务成本,并未完全反映出资金市场的供需状况及资金的实际获取成本。而资金额度与非财务等形式的资金可获得性因素则反映出资金的隐性成本。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决策而言,资金可获得性方面的成本往往比名义财务成本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民间借贷常常成为中小私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中小企业向民间金融组织融资一般出于两方面的原因:(1)流动资金需求,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季节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要。例如印刷、包装企业,在接到定单后,短期内需要大量的资金购买原材料、半成品和支付工资,由于生产周期较短、资金周转较快,向地下钱庄支付的利息成本就相对较低。(2)当企业有了一定的资源积累之后,将逐渐步入规模扩张阶段,它们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新产品或新技术项目上。由于自有资金和银行信贷无法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民间借贷就成为温州中小企业一个普遍性的选择。
表5中小私人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各种方式的比较
融资渠道可获得性财务成本
自有资金 受制于企业现有财务资源状况低
农村信用社贷款期限一般为6个月以内利率明显高于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 一些中小企业缺乏有效足量的担保抵押物,而且获得的资金非常有限相对较低
民间借贷较容易高
三、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民间金融供给分析
民间金融在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1998年之后,温州的民间金融进入了活跃发展时期。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于2002年1月进行的一次调查,按2001年末温州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00亿元计算,中小企业借入的民间信用约为170亿,企业创业资本中以业主个人名义借入的民间借款约为125亿元(引自王云帆:《温州1600亿民间资金往何处去》,《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6月10日)。事实上,由于民间金融大多以半公开、半地下的方式运行,因此要准确估算中小企业民间信贷的规模是相当困难的。加之温州中小企业的民间借贷大多为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求,民间信贷资金处于动态流转过程中,这使得介入中小企业经营活动的民
间信贷可能要高于上述数据。
在此我们不妨以1999年底温州私营企业数据(取自《温州年鉴(2000年)》),结合我们对温州257家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调查数据,来对温州中小企业的民间融资规模进行一个大致估算。至1999年底,温州登记注册私营企业共8627家,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达21.04万户,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1.79万家(这类企业,除极少数为职工普遍参股可视为集体性质外,绝大部分均为少数人持股,实际上属私营经济。),股份制企业6家(这类企业绝大部分也属私营经济,不过考虑到温州股份制企业规模大、在资金方面相对不是很紧缺,因此我们在进行估算时将其剔除),集体工业企业3835家(不完全统计数据。在集体企业中,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戴“红帽子”企业,挂集体牌子,实为私营性质。)。在上述企业当中,95%以上属于中小企业。1999年,个体企业创工业产值461.4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9.68%,户均产值为21.9万元;而私营企业和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平均产值分别为128万元和320万元。结合我们调查所得统计数据,小规模企业的平均投资额为96.48万元(即257家企业业主在建立第一家企业时的平均投资额),其中19.74%来自于民间借贷和银行信贷资金,因此个体企业从民间借贷和银行信贷融入资金为21.04万户×96.48万元 户×19.74%≈400亿元。因集体企业数量的官方统计中没有披露实质上属于私营性质的企业数据,我们可取其比重为1 3,则相当于1278家。将此数据与私营企业及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数量汇总,由此得出中等规模企业数量共计(0.8627+1.79+0.1278)×95%≈2.万户。另外,在我们所调查的257家温州中小企业当中,2001年企业的平均投资额为339.91万元(考虑到我们的样本中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只有26户,因此该数据我们可以视为私营企业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其中民间借贷和银行信贷所占比重为26.08%。因此,中等规模企业从民间借贷和银行信贷渠道融入的资金规模估算值为2.万户×339.91万元 户×26.08%≈235亿元。那么,温州中小企业从民间借贷和银行信贷所融入的资金规模共计635亿元;按2001年末温州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00亿元计算,可知温州中小企业从民间金融所借贷的资金保守估计为235亿。考虑到温州中小企业近年来的增长速度,目前的民间信用规模可能比该数据高出10—30%。
在中小企业民间信贷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就是所谓“钱庄”或“地下钱庄”,①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它们普遍从企业业主自发组织的排会②演变而来。在初期,一些企业主为了解决资金周转问题,自发地组织起来,每人出一部分资金形成排会。根据内部协议,在一定时间内,这些资金是集中提供给一个合伙人使用,并支付约定的利息。当这些企业主的企业度过了早期发展阶段并运行正常以后,合作体内部将出现闲置资金,排会形式的互助资金对他们的意义相对下降,同时又由于合作体外部存在社会资金需求,因此这些企业主将会把原先用于内部互助的资金向外放贷,并采用类似于银行信贷的管理体系,于是地下钱庄便随之出现。
温州的地下钱庄多采用股份制形式,在地点上大多集中在乡镇,放贷对象一般是本乡镇的企业。一般而言钱庄的势力范围在2公里之内,这样对前来贷款者的情况较熟悉,便于控制风险。钱庄的存贷款利率大大高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最高时是银行的300%。当然,贷出去的利率会更①②在温州的民间金融中,存在着“排会”、“呈会”、“抬会”、“钱庄”等多种形式,它们涉及个人及企业的信贷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排会和钱庄一般是针对中小企业信贷的,并且从现金流量来看是能够正常地持续运行的。而普遍针对个人信贷的抬会和呈会等却存在着非常高的风险,因为无法支付高利息承诺,它们基本上是不能持续运行的,常常会出现组织者卷钱出逃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并不打算进行一些地下钱庄进行的涉及非法金融活动(如洗钱)的讨论,我们更为关心的是这些民间金融组织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为客观上,在这些破坏我国金融市场秩序的非法活动之外,他们中的一些对于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正面的影响。因此我们讨论的出发点是如何在规范民间金融发展的同时有效地发挥其在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高。一般情况下,温州民间资金的贷款利率在每月0.8%—1.5%之间,钱庄贷款利率为银行贷款利率的1.5倍。在运作上,如果钱庄是由排会演变而来的,钱庄的运作管理与早先组成排会的业主一般而言会有关联,排会的业主通常会是该钱庄的大股东。不过钱庄的运作人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多数情况下运作人有许多企业界的朋友,因此他们能为钱庄的资金寻找到潜在信贷客户。钱庄发放企业信贷时一般没有抵押或担保,全凭借款人或中间人的信用。由于钱庄在放贷时一般都通过朋友或亲戚介绍,信用有一定的保障。并且钱庄在放贷时只与个人发生关系,当他们遇到企业逾期偿还或不还贷款的情况时,将依据借条上诉,地方也会以个人借贷纠纷形式予以受理。
这使得中小企业的民间融资行为与银行信贷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在信贷筛选时主要看抵押和私人关系(蔡翠,2001),而民间金融由于一般没有抵押或担保,对信用和私人关系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银行信贷。温州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钱庄)基本上地缘性很强,对个人信用及私人关系网络的依赖使得它们对所服务的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及背景信息较为熟悉,信用调查成本相对较低,相对商业银行体系而言在信贷方面具有较高的收益费用比。民间金融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要少得多,极少出现在国有银行当中经常存在的过度风险承担或风险回避的倾向。而民间金融组织的股东常常与运作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他们的监督成本以及出现不良行为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如果民间金融组织希望长期运行的话,他们也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市场信用,运作者本身有很强的动机去做到这一点。
一些迹象还表明,民间金融正出现从个人信用向商业信用的演化的趋向,如在钱庄,票据贴现目前也正成为新的民间借贷方式。
四、对发挥民间金融在区域工业化进程中作用的探讨
温州地区民间金融体系与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期互动关系表明,利用民间金融推进区域工业化进程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我们认为存在着两个重要的出发点。首先,金融监管当局需要采取“堵”、“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化运作的、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民营金融机构,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我国民间金融体系存在的金融风险。一味地禁止于事无补。其次,建立起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种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需要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共同参与,并依赖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与信用担保体系等基础结构的建立。单纯地依赖商业银行体系来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并非一种现实的做法。
具体而言,在引导和推进民间金融组织转变为规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的同时,对于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中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功能,可以采取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方式将其设置成定位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一方面,这种做法可以在发挥国有资本对金融市场引导功能的同时,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引入有效的供给方竞争,从而提高融资体系的效率。另一方面,这也有助于克服商业银行体系在中小企业信贷时面临的“成本结构”和“增长偏好”问题。①就前者而言,由于成本结构与市场匹配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处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时常常缺乏积极性。对于后者,由于受到市场和大股东的压力,大企业的管理层对那些具有较高的边际利润率但可能无法达到增长率目标的业务,他们常常会选择放弃。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对于大多数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而言正是属于这种情形。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与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信用体
①实际上,这两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金融业务领域,对于制造业企业也存在类似问题。在管理研究领域都有诸多描述,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解决办法是成立一个的业务部门来专门处理那些对于企业现有规模而言缺乏吸引力的业务。
系可以通过大大降低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起的潜在成本(例如监督成本和信用风险),从而对中小企业信贷产生激励作用。目前温州市已经提出了建立“诚信温州”的口号,提高温州企业的信用度已经成为部门和中小企业的共识。在信用担保体系方面,尽管我国已经全面启动中小企业信用工程,但目前提供的融资数额远未满足中小企业的现实需要。有学者认为,解决办法就是担保基金由、银行和地区中小企业共同提供,通过“共同监督”机制来解决中小企业信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李志,2002)。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共同监督”机制要得到有效的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必须有一个明确而合理的定位。也就是说,它并不能完全取代目前民间金融组织在中小企业信贷中的作用,它作为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即使在按上述设想分离其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之后)之间的中介,通过对中小企业的甄别和监督来解决商业银行信贷中固有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增加商业银行进行中小企业信贷的动机及信贷供给。在此过程中,信用担保体系将因为其付出了监督成本以及所承担的信用风险,应对中小企业收取一定数量的费用。
在构建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过程中,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就充分显现出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放宽中小企业信贷利率的,并不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反而有利于改善中小(私人)企业的信贷供给。因为从温州实践来看,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比融资成本问题有着相对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小企业实际上已经为其所获取的信贷资金付出了比央行规定高得多的利息。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小企业较低的资金需求量将使其融资利率比上规模的资金融资利率平均高出2—4个百分点(刘勇、李善同:《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启示》,《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6月7日)。与商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相比,规范化后的民间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上采用较高的贷款利率作为风险补偿,是市场化的合理选择。金融监管当局在建立市场化监管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元化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资金供给方的市场竞争机制来形成信贷利率上限。
最后,我们还必须指出的是,民间金融体系的客观存在往往是与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一般而言,在中小企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水平较高,在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信贷利率也必然高,但企业较高的盈利水平为其承受高利率提供了可能。否则的话,高利率水平将会使区域性信贷市场无法持续性地运转。根据我们从温州私营企业协会得到的数据,电子、服装、印刷、家用电器、汽车与摩托车零配件行业在2001年的利润率水平分别为20%—35%、20%—40%、10%—20%、20%—30%、30%—45%。因此在构建我国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过程中,应该选择中小企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作为试点,以充分、有效地发挥民间资本在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蔡翠,2001:《中国私有企业融资问题研究》,《金融早报》8月1日。
华南金融研究所课题组,2001:《民营金融的供给与均衡》,《管理世界》,第1期。
李志,2002:《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第6期。
林毅夫、李永军,2001:《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第1期。
A .N .Berger and G .F .U dell ,1995,R el ations hip lendi ng and lines of credi t in small fir m finance ,Journal of Bus iness ,68(3),pp .351—382.J .E .Stiglitz and A .Weiss ,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 ican Economic Revie w ,73,pp .393—409.Jith J ayaratne and John Wolken ,1999,How important are s mall banks to s mall busines s lending ?New 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s mall firms ,Jour nal of Banki ng and finance ,23,pp .427—458.
Jose Lopez -Gracia and Cristina Aybar -Arias ,2000,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financial behaviour of s mall and medium siz ed companie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4,pp .55—63.
(责任编辑:晓 峰)(校对:子 璇)46
郭 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
Development:Empirical Evidence from Wenzhou Region
Guo Bin&Liu Manlu
(The School of Management,Zhejiang University)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vate finance and small&medium-s ized enterprises(SMEs)development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by the observations from Wenzhou Region.It is found that S M Es,especially the middle size group,have very obvious de-mands for local private capitals.On the supply side,an anal ysis is advanced about the scale and operation of private finance.The scale of S M Es'private finance in Wenzhou region is estimated more than RMB23.5billion.It is suggested that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a diverse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for SMEs,and transform the existing local private finance organizations into SME-ori-ented 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Key Wo 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 MEs);Private finance
JEL Classification:G200,G280,M210
Three Poverties in Urban China
Li Shi&John Knight
(Institute of Economics,CASS)(Oxford University)
The nature of poverty in urban China is examined by means of a1999cross-section household survey covering six provinces.B y combining income and consumption criteria,three types of poverty-`chronic',`transient'and`voluntary'-are d istinguis hed.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oor are in voluntary poverty,i.e.,have income above but consumption below the poverty line.The estimat-ed consu mption function shows the i mportance of income smoothing,of precautionary considerations in an increasingly insecure en-vironment,of saving for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and of special needs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children or sickness in the house-hold.An exercies is counducted to compare the three types of poverty by decompos ing the divergence in the consumption of each poverty group from its bench mark consu mption.Predicted(in relation to actual)financial assets and pred icted(as a proxy for per-manent)income,and differences in special needs,are important in contrasting and explaining the three poverties.
Key Wo rds:Urban poverty;Voluntary poverty;Laid-off and unemployment;Precautionary effect
JEL Classification:E240,O180,O330
95
